梁實秋散文讀後感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梁實秋是中國現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長寫幽默風趣的“閒適小品”而聞名於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梁實秋散文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梁實秋散文讀後感篇一

  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我絲毫讀不出那與魯迅先生論戰的犀利來。在散文裡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個有痴、有憤、有憶有樂的親和老者。在這裡,他可以忘記年齡似孩童般嬉笑怒罵,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愛。可字裡行間,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個老者,一個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卻各有著重。原本不是很清楚的東西,剎那間變得通透且銘記於心。

  闢如《清秋瑣記》。大大小小二十七篇小短文,記錄了先生在不同時刻與不同書籍相遇後的反思。足見,先生是一個樂得反省的人。現在的社會太熱了,從冬天到夏天,從白天到夜晚。太熱了,熱得人們停不下腳步去總結、去反思不是。於是,“熱”就讓人們越來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實實在在的心,最後丟了自己,甚至拋棄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讓我“冷”了不少,讓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點什麼。

  文中有一則是講勤奮的,我記憶較深。先生講述了明朝的一個儒士曹瑞。“篤志性理,躬行實踐,據說其坐下著足處而轉為穿,卒時州人罷巷市哭。”曾白榜一聯“勤,勤,勤,不勤難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橫額曰:“勤苦齋”。自小老師便講著勤奮的的重要,老師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那時確是比較勤奮的,每個小孩為了老師的幾句誇獎,幾朵小紅花就會高興地蹦蹦跳跳。後來,初中了,老師沒有小紅花了,只剩下誇獎,倒也算是勤奮,每天按時上下課,交作業,只是偶爾偷個懶,打個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碼“奮”是丟了,“勤”還在。過了四年高中了,老師不僅沒有小紅花,連誇獎也是少的可憐。這下好,就像大家常說的“勤奮”的小人,最終被身體裡的那個“懶惰”小人打敗了,再也看不見他了。後來,我才發現,不是“勤奮”小人死了,而是麻木了,每天呆呆地做題、做題、做題…再後來,大學了,發現不僅沒有小紅花,誇獎,就連老師也沒了!

  後來我才明白,一直以來起主導作用的並非是勤奮本身而是外來的刺激,連激勵自己都是時斷時續,更不用說像曹瑞那樣努力奮進。勤為人上人,苦中通古今了。

  關於愛情還是先生的《槐園夢憶》。先生關於愛情在《清秋瑣記》裡記錄了《咆哮山莊》裡的一段話“在一個餓人面前,放下孤單的一盤食物,他會集中全部食慾,絕不辜負這一盤食物;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給他一整桌法國廚師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許能從整桌筵席得到一樣多的享樂,但是每一項食物,在他的關切與記憶中,僅僅是極微小的一部分。”先生說:“獨愛一菜遠勝於大吃筵席。不是飢不擇食而是情有獨鍾。”

  正如有人所說,一生愛一人並不是丟臉的事情。丟臉的是,你自認為愛了很多人,卻沒有一個是你真正愛的。遇到對的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能一輩子對那個愛的人不離不棄,彼此相守相依,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一個人不能沒有親情、友情,同堂也不能沒有愛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人生一世,若得一知己,舉案齊眉、相濡以沫,便是再大的困難也可迎刃而解。“好的愛情,是透過愛讓你更愛這個世界;而不好的愛情,是透過愛你與這個世界對立”,這人的一番話讓人徹醒。三千弱水中的一瓢,已讓我明白天下何川的好,我又何不慷慨地讓每一個渴望愛情的人明白,“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因為巫山之雲已讓天下人知曉這漫天白雲的曼妙?

  先生與妻子的伉儷情深讓人感動,讓我忽然覺得,成功有時真的不是一個人的寂寞,而是兩個人的執著。

  於愛、於名、於利、於情,先生是真灑脫。真實的人都是血肉之軀,正如真實的先生也會嬉罵如孩童。尤其是先生講的那一段關於罵人的技巧真讓我覺得先生是那麼可愛。他是一個智者卻又像一個孩子,一個可愛、可敬的老人。

  書與知識能讓一個人成長,即使如此,能遇到一個像先生這樣可愛又可敬的智者也是少有的事。男的先生的文章讓人看得酣暢淋漓,不矯情做作,先生真是值得敬佩的人。

  梁實秋散文讀後感篇二

  梁實秋是中國現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長寫幽默風趣的“閒適小品”而聞名於世。正如有人是這樣評價他:“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梁實秋文章面目溫和中正,理性與感性兼至,語言素養無懈可擊,趣味風格超妙脫俗,不過,在他的柔和背後,暗透那一層潛在的悲憫,引人窺見人生的無聊與無奈,空漠苦澀的況味。這正如吃鹽水花生,***極為面軟,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卻總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確實,讀梁實秋的散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它的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後餘味無窮,遐想不已。它並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後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它恰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徵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薰陶。

  如果您喜愛中國現代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也有一定的瞭解,那麼您一定會發現,梁實秋的散文具有其獨道的風格,可謂是獨樹一幟。所以我們也很難將他的散文與中國現代文壇的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進行比較。魯迅、周作人、朱自清、黃裳、傅雷、張中行、陳從周,當然還有張愛玲,梁實秋與他們相較,與其說他是一名作家,還不如說他是一位久識的老友、一位循循善誘的老者、一位正在教導你應如何面對生活的老師。他的散文是如此貼近讀者的生活!你不會從他的散文中看到許多難懂的大道理,也沒有什麼過於優美的描寫,大多都是些瑣碎小事,但在讀他的文章時,你能感到一種無法從他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悅感。梁實秋總是以風趣幽默的筆觸描寫生活,時而誇張,時而諷刺,但不論怎樣,它總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更令人折服的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發展,顯然人的本性並沒有什麼變化,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當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再讀梁實秋的散文時仍如此親切。這可能正是梁實秋散文在多年過去後仍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廣大人民群眾間廣為流傳的原因吧!

  但是,透過樑實秋散文的幽默諧趣、貼近生活、樸實無華,我們能夠發覺在他文章中那無時無刻不在洋溢著的他之於祖國的熱愛和眷戀,同時也更流露著他心底的真實——他過分善良的愛國。這正是一代中國文人的苦啊!梁實秋相信:“文學的國土是最寬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界限。一個資本家和一個勞動者,他們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遺傳不同,教育不同,經濟的環境不同,因之生活狀態也不同,但是他們還有同的地方。他們的人性並沒有兩樣,他們都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們都有愛的要求,他們都有憐憫與恐怖的情緒,他們都有倫常的觀念,他們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學就是表現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很顯然梁實秋是一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他對無產階級文藝具有偏見是必然的。在梁實秋看來,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樣的,並沒有階級的區別,而“文學就是表現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因而它是沒有階級性的。這不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嗎?而這樣的認識也正與當時的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觀點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駁。但很顯然,梁實秋是熱愛祖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對封建文化;對執政的國民黨政府,雖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滿的。只是他希望人們能“善良”的解決這些問題。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認為的要時刻保持沉默,避免動氣,適可而止。但歷史的事實已經作出了論證,他的理論在當時的情況下是絕對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裝鬥爭才能達到徹底的勝利。

  但不論怎樣,我們也決不能否認梁實秋的文章在中國現代文壇中所佔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認梁實秋本人作為一代中國愛國文人的典範地位。即使他的某些觀點確實帶有一定的侷限性,但他畢竟也在嘗試尋找一條中華民族的出路,只是這是一條沒有出口的路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已經步入了21世紀,雖然我們決不能忘記中國曾有過的那段艱難歲月,但我們也決不願再重回那段時光。讀魯迅,讓我們牢記國恥;讀梁實秋,讓我們體味歷史的美好與現時的可貴。

  正如梁實秋本人所說:“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作文的三個階段》***也許,正是他這種看似平淡卻內涵豐富的風格,才造就了它雋永的藝術魅力。

  梁實秋散文讀後感篇三

  梁實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兒,經他的筆一轉一化,汨汨淌出一大窪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樑先生淡雅從容,典型一紳士,持杖岸立,口銜菸斗,含笑窺樂。

  樑的散文:瑣碎。沒有故事情節,全憑見識,將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拼湊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點,雜而不亂,抖開斑斕。他下筆,東一鱗西一爪,若雲裡神龍,飄忽不定,反而沒有編故事的斧痕匠氣,觸類旁通,信手捻來,隨心所欲,東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氣,一瀉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幾件瑣事,很巧妙地觸電,通了!任何瑣碎小事,一落梁氏筆下,便衍化成滋潤豐沛的長文。因為雜,讀者永遠新鮮不厭倦,恨不能一氣讀完。樑的行文看似輕鬆灑脫,沒有樑的學貫中西的淵博學識,這一手是學不到家的,這是一絕。也有人效顰,結果墮入羅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來,散文到了梁實秋手裡,又聳起一座里程碑。彷彿沒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開樑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個雜貨鋪,亂七八糟的貨都齊了。怒、髒、鼾、胖、並洗澡、理髮,都是生活瑣事,也是他佳作的題目。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都攬入筆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諺語:撿入籃裡都是菜,這是高廚的本事。經他妙筆點睛,化龍飛舞,這不能不歸功於他的淵博與機敏。樑講究生活的趣味,他總能從最平凡的生活小事發現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後筆鋒一轉,洋洋灑灑,談笑風生,不時閃爍出機智,忍俊不禁開涮幾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經歷,一經點出其中的閃光點,自然引起普遍共鳴。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簡潔、文采斐然、文筆活潑,深得讀者珍玩。瑣事入筆,典雅出鋒,這是樑文的成功之處。

  梁實秋又是大學者,莎士比亞全集漢譯本第一人,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詞典》更是華人學者研讀西方文化的必備參考詞典。但他寫作從不掉書袋,沒有頭巾氣的酸。他常常信手捻來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還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樸素,充實文章的知識含量,是調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讀性。時下一些寫手,才看了幾篇引文,甚至見了廣告上幾句古代詩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圖點綴出文章的源遠流長,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書的窮酸相。一罈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灑了。
 

短歌行讀後感範文
梁實秋散文讀後感範文
相關知識
梁實秋散文讀後感範文
梁實秋散文讀後感範文
梁實秋中年讀後感
梁實秋作品讀後感
梁實秋作品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範文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範文
散步讀後感範文
舒婷散文讀後感範文
丁立梅散文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