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歷史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犯罪行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盜墓歷史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10數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在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人姓李,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有一天,他到十幾裡外的一個縣去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人熟人正在搭棚子,準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下一走.擔上來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杴省事,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可以判斷地下不同地層的情況,於是找了張紙,貼著鏟畫出了一張大圖樣,回家後找人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於是得到了推廣。

  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剷剷頭後部接的木杆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裡。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由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一般來說,西漢墓不帶耳房,東漢墓多帶兩個耳房,這是標誌。唐墓是墓磚搭起來的,磚之間沒有粘合,搭成穹頂。而有墓磚的漢墓並不常見***大墓除外***,多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則多為磚結構,墓磚之間以石灰和鐵片鑲死,有的明墓墓頂厚達兩米多***七輻七券墓頂***……非常堅固。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過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漢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則更深,要想一夜之間盜掘完成……必須使用特殊方法。尤其是漢墓、西周墓歷史久遠,標誌難尋,先有一個“找地方”的過程。

  確定好位置、下探條、下鏟、看坑灰、落實墓室形狀方位***也就是確定年代***…… 然後才能做好準備、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 盜墓賊盜墓的目標性非常強,比如……進入墓室會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後在“左肩右腳”找東西,然後到耳室***東倉西庫***蒐羅,……至於其它位置,則看時間長短而定,時間短則棄之不顧。“看地形”時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嶺漢埋坡”等 古代盜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為“圓”型坑,這就是所謂的 “古方近園"。

  盜墓過程介紹

  中國現代意義上、由國家發起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活動還不到一百年,以前那些發掘工作與其說是“發掘”,倒不如說是“盜墓實錄”。因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全是盜墓者的那一套,沒有“自己的”東西。

  真正的民間盜墓者受各種限制,他不可能帶著雷達去盜墓,連個洛陽鏟還得想辦法拆開“藏起來”,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絕招。他要想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要想各種辦法,有些是很精妙的。下面就講述整個盜墓的過程。

  一、看地形

  “看地形”,很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明白訣竅的人在幾公里以外就能看出來。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別

  。有經驗的盜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這裡有沒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麼時代的墓葬。

  在探墓時,可以先用探條去探,根據手上的感覺去“感覺”是不是有墓;待確定以後就下鏟,比如:一鏟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後看深度和鏟子上帶出來的東西,深度也是個標誌,帶出來的東西上有木屑、有硃砂、有坑灰等等,這都是特點;然後,用泥鏟把墓的形狀“方”出來,就是定座標。左邊打一個,打了十米沒有打到,那就是“過了”,再回頭往右邊一點繼續打,以此類推,一個個的點連起來,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狀了。然後根據墓的形狀、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推測出墓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二、挖洞口

  探好位置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挖洞口了。厲害的盜墓者一個十幾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夠做到地面上沒有土!令人費解的是,就算墓地周圍都是一片平原,全是很平整的土地,周圍幾百米、幾裡地也看不到有土堆。所以,土是不可能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麼小,幹活的時候還要封起來,誰也看不到,這樣高超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盜墓賊幹完活以後會把洞口封起來。有的洞口只有一個汙水井蓋那麼大的口子,開啟以後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三、進入墓室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一看形狀是漢墓,東漢或是西漢,那麼心裡就有數了:棺木應該在哪裡、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裡、金屬器皿在哪裡、兩邊的耳室裡都會有什麼……等等。等真的下去以後,直奔那裡就挖過去了***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裡前進,東西都在土裡***。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裡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這是因為那時的墓大多采用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的,有兩米多厚。這樣就需要在挖洞時避開墓頂。所以,一旦下鏟子碰到了磚***鏟子提上來會帶有磚灰***,那就要找其他地方往下打了。

  這個“其他地方”有時可能是靠近墓門,有時可能是靠近墓的後牆,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據墓的本身形狀、特點來定的。看完形狀,一想這墓內的棺槨可能是靠近墓門位置,那打洞的時候就靠近墓門,反之就靠近墓牆打。

  一個墓,就象一輛坦克,儘管有裝甲***墓牆、防盜層***、象堡壘***墓頂很厚***,但也有弱點。弱點就是墓牆,或是墓底。

  有些盜墓者一看這墓太堅固了,頂上和周圍都不好辦,就要再挖一個豎井和一個橫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到墓的正下方以後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然後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個小洞,然後通過這個小洞就可以進入墓的內部。這樣,墓的四牆、頂部都沒有破壞,但墓本身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但一般較少採用這種方法,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它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只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後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費什麼事。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

  解放前盜明墓的,很多隻有一個人幹,只有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並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著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後牆,然後鑿透、進入,計算的非常精確。

 

 看了的人還看了:

1.2015年中國最大盜墓案

2.宋哲元盜墓的野史趣聞

3.清朝被盜的皇陵有哪些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

4.關於古代民間傳說

5.探險盜墓小說

蛋雕的歷史簡介
歷史名人李冰治水的故事
相關知識
盜墓歷史簡介
袁世凱墓的歷史簡介
宋徽宗趙佶歷史簡介
周朝歷史簡介***3***
亞美利加洲歷史簡介
美國電影歷史簡介
日本溫泉的歷史簡介
聖彼得教堂歷史簡介
斯圖亞特王朝歷史簡介
法國咖啡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