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_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6日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到很多對爸爸,媽媽的那種細膩的情感交流,很能共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目送讀後感,大家可以參考下,希望對大家有用。

  目送讀後感一

  輕輕地,我合上了這本封面猶如綠色水粉肆意潑墨的水彩畫的書。心中留下的,卻是一份沉重。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一個三代人的故事。

  那是在倫敦,她拿著傘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等待著紅色巴士上的兒子。兒子拒絕了他的傘,任憑雨絲打溼頭髮。她驚奇於康河裡飄著的白襯衫一般的東西竟是一隻天鵝時,兒子淡淡的說:“小孩。”當她指著三一學院的蘋果樹時,兒子叫他不要用手指,好丟人。當她驚奇於反對辛巴威獨裁的牌子時,兒子說:“你不知道啊。”並加以了講解。那是在為兒子做的晚飯上,兒子教她做一道菜,兒子演示完畢,她說:“好,我以後做給你吃。”兒子卻說:“你還不明白嗎,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我是要你做給自己吃。”孩子們長大了,獨立了。唯有她,心中記得的,仍是那圓潤微胖的可愛臉頰,清晰見底的歡愉的眼睛。孩子們如今高挺的背影告訴她,不要追。剩下的,是幼稚的,無知的,不會照料自己的她。

  1964年,她12歲,那是個有座右銘的年代,那是個對未來充滿著光明的憧憬的年代。56歲的同學會,告別了清純的童年,燦爛的青春的一些人,中年人,他們經歷過了生活的起伏成敗,有的人輝煌的走下去,更多人默默地走下去,還有人不再走下去。生活是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兄弟,她為他們眼神中不經意流露出的風霜感到心疼,想必他們也曾為她的流離覺得不捨。他們不會彼此互訴衷腸,他們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路。只是,他們記得,記得你的乳名,記得曾經美好的共同的歲月。同齡人滄桑的背影告訴他,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還記得,母親那樣愛美。她去屏東看母親,離前24小時她就要開始做工作。“我要走了,要上班。”母親是以一種被打敗的小學生的神情望著我的,她兩手交握,放在腿上,聽話的坐著。我給她塗指甲油,像給殭屍塗腮紅,我為她塗口紅,抹胭脂,我們聽著周璇的老歌,曾幾何時,母親是一個那樣耽溺於美的女人。化好妝後,我說:“我要走了哦,要上班,但馬上會回來看你的。”從廣州到衡陽,五百里路,是1949年父母顛沛南下的路。在這穿越五百里的火車上,母親抗拒地抱著被子,不肯睡覺。母親不住的說:“帶我回家”,明明在回家的路上,眼前明明是兒女,母親卻認不出了,母親只是要求,回家。那個家,是一段時光,過去的時光。母親蒼老的背影告訴她:不必追。

  龍應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著時間的前行。她的文字就像清涼的涓涓細流流過心上,帶給人淡淡的感動與憂傷。

  我原以為親人在這世間是永不變更的。但很奇怪,隨著時間的流逝,年幼的晚輩像是變做了“大人”,而曾一手將這些“大人”養大的人們,卻退成了孩子。設想三十年後,人到中年,孩子大了,不再依賴你了,他們展翅飛去,獨留你一人。孩子會把你當作無知的“孩子”,會認為你麻煩可笑。父母已然老去,他們會變得遲鈍退化,變得像孩子般需要細心照料,甚至忘記了你是誰。兄弟姐妹們各在各的道路上懷著滄桑低頭前行。親人們都仍在那裡,但你不確定他們是否真的在那裡。每個人的世界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時間似乎是顛倒了過來。孩子們獨立的世界,父母的留在過去的世界,而你自己的世界,流離,迷茫。這是個多麼奇妙的迴圈啊!你只能注視著親人們一點點變化,發現自己,正在遠離他們的世界。於是,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目送著他們漸行漸遠的背影。

  我的印象中,小時候,總喜歡依偎著父母,我享受把我的小手放入他們厚重或是細膩的大手裡,這總讓我覺得踏實幸福。不知從何時起,我不再去拉父母的手了,大衣上的兜成了我的手的安放處。不知何時起,我為父母在同學面前叫我的小名感到臉紅。

  而媽媽呢,她看著姥姥,姥爺生命漸漸枯萎,逝去。她與兄弟很少聯絡,只是在節日時問候一句。

  時間是會前進的,我們在屬於自己的路上獨自前行。與身邊的人的路只是存在一些交集。而處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上,我想,我們能做的,應該是珍惜現在,珍惜身邊的人,然後不留遺憾地目送,放手。

  目送讀後感二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裡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從讀大學到現在工作,離家已有十載,離家遠了,自己年齡大了,反倒覺得和父母之間的線越牽越緊了。記得上學的時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剛到家的幾天,不管做什麼,只要是在父母的視力範圍內,那目光必是緊緊追隨的,笑著看我吃飯,邊說“慢點吃,還有呢”;笑著聽我聊校園的趣事,偶爾插一句“是嗎?”,常常會被看得不自在,心想“這是腫麼了,不就是半年沒回來嗎?”;每次開學的前一週,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緊緊追隨”,心想“至於嗎?半年後不就回來了嗎?”那時的我,就像一隻小小鳥,只想越飛越高,掙脫那溫暖的懷抱!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因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數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媽媽總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幾天?”,滿眼關切、懇求。因為要趕火車,每次離家總是清早,爸媽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車站,之前很少回頭望過。直到有一次,有一個考查順路回家的機會,父母又一次送我,車子已經開動,只覺得心裡沉沉的,回頭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裡“目送”,看著他們微駝的身影,淚水再也控制不住。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總有一天,他,她會離開,正如書中寫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常回家看看。

  將來,你也會為人父母,看著曾經的“小毛桃”一天天長大,也會“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也會經歷父母曾經經歷的一切,所以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你說你的眼裡只有我,我說我的眼裡還有那“廣闊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輪迴,為了不留遺憾,這父女母子間的情緣啊,且行且珍惜吧!

  目送讀後感三

  相傳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人類開始了漫長的繁衍和進化,直至二十一世紀,科技飛躍,人心卻趨向複雜,迷惘,黑暗,扭曲……

  本書闡述了一位母親的人生中的一段歷程,看到的是作者對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長度,不過短暫幾十年,電光火石,僅是享受著自然吝嗇地賜予。降世,成長,結婚,生子,入土,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愴,但一切,只能面對。太疼的傷口,你不敢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承受著壓力,黑暗,你早已負荷;處在忙碌的弦上,你幾近崩潰;鐵錚錚的事實提醒著你,得向前看。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幹事,“沒事幹”是件可怕的事。***

  人活著,必定存在著信仰,不分善惡,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蒼茫的世界,很多東西過於朦朧,但你不必費力去揭開它的面紗,朦朧美也是一種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過於計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卻不一定要點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卻不必等,做個“醒”的沉默者以利於混沌之世。至於相信,似乎只是一廂情願的嚮往,相信會走向不相信,不相信會逐漸相信,我,會站立在中立線,不會尷尬的地界。

  豪華的表面,繁囂的喧鬧,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導致步伐不穩,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矇蔽罷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處事不驚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時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著,走著…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目送讀後感相關內容

  

小學作文雷鋒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_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相關知識
目送讀後感_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_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精選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精選
有關龍應臺目送的閱讀感想範文五篇
有關龍應臺目送的閱讀感想範文五篇
龍應臺《目送》讀書心得體會
龍應臺散文讀後感
龍應臺目送讀書心得體會
龍應臺目送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