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名人勵志小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相信有很多小夥伴都喜歡在空閒的時候找一些來看,那麼簡短的名人勵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梅蘭芳的“仙氣兒”

  偶然看到一份資料,是梅蘭芳的外孫講述外公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件事,有一段時間,梅蘭芳非常迷戀畫畫,併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連虞姬戲服上面的蘭花、梅花都是他自己畫出的圖案。發現梅蘭芳如此痴迷畫畫,有人勸他說,你的事業是唱戲成就的,畫畫畫不出梅蘭芳,但是畫畫可以成就張大千和齊白石他們。梅蘭芳聽了,並沒有多說什麼,但有空閒時,他還是喜歡畫上幾筆。

  有個名叫言慧珠的學生,是梅蘭芳最喜愛的女弟子,學梅派學得最完美。一次,言慧珠學了一出《洛神》,在公演之前進行了一次小彩排,請了好多老先生去看,演完就請他們點評。其中一位老先生評價道:“扮相、身段哪兒都好,就是沒有你先生的那股仙氣兒。”言慧珠很失望,她演的是洛神,沒有仙氣兒,那就是最大的失敗呀。

  此後,言慧珠特意登門向這位老先生求教:“何謂仙氣兒?它又是怎麼來的呢?”老先生笑笑,讓她去問自己的老師。她果然跑回去問,梅蘭芳卻說:“我也沒什麼特殊的,就是那樣演的。”

  最後,百思不得其解的言慧珠,終於從老先生那裡得到了答案:“你先生會畫畫,會寫字,會彈鋼琴,這些你會嗎?你有沒有你先生的這些素養?”言慧珠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了老師為什麼在唱戲之外,還對畫畫之類的事情那麼痴迷了。

  素養的形成是一種水滴石穿的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而藝術本身是相通的,有時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正因為梅蘭芳深諳此理,才形成了獨特的“仙氣兒”,就算最喜歡的弟子也無法模仿。

  :從夢魘中涅的心理諮詢師

  作者:素果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報以歌。”泰戈爾的這句名言正好印證了馮大榮的人生。

  馮大榮是重慶“重塑人生心理諮詢”的首席心理諮詢師,你也許很難想象,這樣一位以撫慰他人心靈、重塑他人人生為工作要義的諮詢師,自己也曾是一名“患者”,也曾被挫折和抑鬱摧殘,獨自走過漫長的黑暗巷道。

  出生在江西九江郊區的馮大榮,命運彷彿從開始就為他書寫了一曲悲愴。童年留給他的記憶就是父母無休止的爭吵,缺衣少食的艱苦歲月裡,抑鬱的媽媽總是隔三差五地哭鬧著尋死,家族中其他親人的心理“異常舉動”也令他驚恐不已……

  夢魘般的童年經歷以濃重的陰影投射到他之後人生的每一處驛站。成年後,性格自卑的他,在工作中總覺得別人瞧不起自己,私下裡總為別人的眼神和臉色而糾結;曾經的物質缺失,讓早已衣食無憂的他依然被擔心和恐懼包圍,工作、拼搏與奮鬥構成了他人生的全部。白天,他坐臥不安,遇事極易發火;夜晚,他輾轉反側,噩夢連連,大汗淋漓地等候“夢醒時分”……

  “為什麼自己的奮鬥不能換來人生的幸福?”被生活摧殘得精疲力竭的他開始反省。在2001年,他做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決定,已是處級公務員的他向單位遞交了辭呈,自費留學美國,期望在最先進的國度找到幸福人生的答案。彼時,他36歲。

  然而,“西天取經”之路並不順利。在他鄉,學業與生存的雙重壓力不僅沒有讓他找回幸福,反倒讓他從小就恐懼的抑鬱降臨到自己的頭上。連續一週的失眠,緊接著出現的是焦慮、恐懼和心情的極度低落,接下來的藥物副作用又導致了全身抽搐……

  當生活被抑鬱的城牆環繞,他唯有突圍自救。

  他成了圖書館的常客,在海量的文獻中去偽存真。他把所有的方法在自己身體上做實驗,哪怕是一縷很少的陽光,也讓他倍感興奮。他成為現代心理諮詢師“嘗百草”第一人,記錄下各種方法的效能、注意事項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在浩瀚的文獻裡,在艱苦的探索與實踐中,他終於於黑暗中破路,獨創了宣誓法、淨化法、心理再生等一系列治癒心理疾病的方法……

  也許是長久被家族魔咒困擾的他特別能感同身受,從“心病”中走出來的馮大榮,在不惑之年終於找到自己願意終身為之獻身的事業——從事心理研究與實踐,還原成長真相,做回真實的自己,將安寧帶給每一個被心理困惑折磨的人。

  2004年留學歸國後,他將自己在美國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書稿《你可以擁有想要的一切》,其全新的治療理念迅速在國內傳播開來,求助者從全國各地紛至沓來。為了讓更多人受益,馮大榮開始奔走於全國各地。2007年,他接受清華大學心理學會的邀請,給學生做關於重塑人生理念的專題講座;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他立即帶隊前赴災區,義務為災民進行大量的心理疏導;2010年,他走進工讀學校,將驅散抑鬱的春風吹進每個失足少年、抑鬱患者的心頭……

  生活有時是個渾蛋,但沉浸在痛苦與怨恨中毫無幫助,相反,像馮大榮老師一樣學會涅重生,你才能迎來幸福的開闊人生。

  其實不難發現,很多世界著名的心理學者,如弗洛伊德、埃裡克森、森田正馬等,他們無一例外都曾是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通過艱苦的探索而最終發現心理祕密,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強者自救吧。

  因為痛過,所以懂得。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前來諮詢的學生——無論生活中遇到怎樣的痛苦,只要你勇敢地說出再見,生活一定會賜予你一個嶄新的開始。

  :陳曉卿的慢與不慢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有兩種境界,“風初定,絲綸慢整,牽動一潭星”便是他的一種境界。這些年來,他慢吞吞“拉動網綱”,牽動了當今影視界的“一潭星星”,在世界上產生很大的影響。

  2014年4月15日,食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首映式當日,陳曉卿在朋友圈寫下:“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酸辣苦甜。舌尖,好久不見。”紀錄片以一張張餐桌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通過美食,使世界有滋有味地認知古老的東方國度。

  陳曉卿1965年生於安徽靈璧,五官端正,一張黝黑的圓臉,個子高高的。儘管走路時步子很大,但速度並不明顯,給人的是一種“慢”的感覺。其實,他做事還真的慢。

  早在2002年,陳曉卿就曾前後三次申報過《舌尖》專案,當時臺裡總是答覆“題材好,但是沒錢,等著”。可這一等就是10年,直到2011年央視九套紀錄頻道成立,這個選題才得到臺裡450萬元的重點投資。

  而就是在這等待中,陳曉卿成了北京有名的吃貨。他喜歡自己被人叫做“掃街嘴”,只要有一點兒閒暇,他就會騎著一輛破舊自行車,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毯式地搜館子,見到好吃的就記錄下來。中國有一句話,“不怕慢,只怕站。”十年下來,在他手機裡竟然儲存了5600個飯館的名字和路線,還有哪一家哪一個服務員態度好,哪一家哪樣食材多煮幾分鐘味道會更好……

  慢是一種持守,是一種專注,是一種信心,一種定力,是一份沉浸其中的心氣,是一個生活體驗越來越深刻的過程。而正是有了這份心氣,遇事無論是好是壞他都沒脾氣。

  2000年11月,央視《紀錄片》欄目誕生,此是《見證》欄目的前身,陳曉卿曾任《見證》製片人。2003年底開始,《見證》被安排在後半夜播出,欄目編導張小么曾哀怨地寫道:《見證》播出時間是夜裡,在大家睡了之後首播,大家還沒睡醒的時候,重播也結束了。沒有廣告,純粹的紀錄片。甲說:那個時間連鳥都不拉屎了。乙說:乾脆改名叫見鬼。陳曉卿的兒子因為在電視上見不到爸爸,對老爸同事的玩笑堅信不疑:爸爸就是“電視臺看大門的”。而恰恰是這種沒脾氣的“看大門”的日子,讓陳曉卿有了超凡脫俗的“舌尖功夫”。

  在拍攝中,陳曉卿也是慢工出細活。40萬公里行程、400個調研地點、150個拍攝地、1000小時高清素材,歷時一年的跋山涉水和風餐露宿……他全都是“慢慢打理”。影片裡出現的300多種美食,哪怕它只有一閃而過的鏡頭,在被選中之前,都要幾經考量。如攝製組本打算在千島湖拍攝螺螄,因為其品質優於一般地方。工作人員已經從養殖環境、打撈情況到去尾環節,一次又一次。後來有人建議再去看看“個頭小,味道略苦,清涼解毒”即更有特點的開化青螄。當陳曉卿去了一趟開化後,就決定舍掉千島湖螺螄。“開化青螄完全是在乾淨的溪溝裡自然生長的!”陳曉卿就是這樣特別重視食物的生長環境。

  “屈己者能處眾,謙虛者能處身”是陳曉卿的另一種境界:“不慢”——低調謙虛不傲慢不怠慢。

  《舌尖上的中國2》投資1000萬元,未開機便獲得總數8931萬元的冠名費用,開播10天后整個回報是投入的20倍,即高達2億元。

  而且影片已進入國際市場,進入國際主流的電視臺進行播出,有更多國際上的觀眾能夠通過主流平臺的黃金時段看到中國,解讀中國。然而,在不凡成績面前,陳曉卿依然那麼低調。

  2013年5月,《舌尖上的中國l》第一集播出當晚,陳曉卿在新浪微博上放出海報,輕描淡寫地推薦:“今晚沒事都看看吧。不難看,真的。”《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後,陳曉卿接受採訪,高頻詞是“沒有”——“沒有,我對所有的美食都不怎麼懂。”“真的沒有什麼心得……”這種謙卑與他的付出和片子取得的成功無法成正比。

  無論是慢生活,還是在生活中“不傲慢”,都是一種從容不迫、摒棄心浮氣躁,有信心、有定力的生活態度,因而也就能拉動人生的一潭星星為自己增光添彩……


周鴻禕的勵志故事
國內名人勵志故事事蹟
相關知識
簡短的名人勵志小故事
短篇的名人勵志小故事分享
短篇的名人勵志小故事有哪些
有道德的名人勵志小故事
中外有關自信心的名人勵志小故事
短篇名人勵志小故事
經典的名人勵志小故事大全
古今中外的名人勵志小故事
有意思的名人勵志小故事
簡短的哲理勵志小故事帶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