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字又少的成語故事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的、定型的片語或短句。那麼有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刻舟求劍的故事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裡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裡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麼,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麼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裡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塗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篇二:打草驚蛇的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裡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篇三:不可救藥的故事
周朝有位有名的卿士叫凡伯,凡伯不僅擅長吟詩做畫,而且善於治理國家處理大事。從政不久,凡伯便通過自身的才華獲得了周厲王的青睞。又一段時間時間後,他便開始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並擁有了很高的身份。但是周厲王驕橫跋扈,枉法斷事,荒淫奢侈。奸臣們都百般獻媚討好,而忠臣卻苦眼言相勸,清梳利弊。無奈周厲王荒淫無道,並且聽信奸臣所言,殘害忠臣。
凡伯直言相勸,告訴周厲王國家的急迫。並且還指出諸侯正對周朝虎視眈眈,希望可以讓周朝重新強大。但是奸臣當道,奸臣向周厲王訴說凡伯的種種不是,說凡伯妖言惑眾並且看不起周厲王,它的言論其實是詆譭強盛的周朝,惡意詛咒周王。因此周厲王雖然欣賞凡伯的才華,卻對凡伯非常反感與厭煩,慢慢的對凡伯疏遠,對奸臣們更加信賴。從此以後奸臣頻繁出入宮廷,越來越多的忠臣被陷害入獄或者被殺,而奸臣卻越來越如魚得水。隨著忠臣們一個一個被奸臣陷害,離開國家逃亡異國他鄉,凡伯身邊的知己越來越少,奸臣也越來越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看著這個奸臣當道的國家痛哭流涕,十分憤慨,因此凡伯寫了一首抨擊奸臣的詩上交給周厲王,自己則去外出周遊列國,這首詩後被詩經收錄,詩中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篇四:不自量力的故事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
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了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看了的還看了:
一年級我讀書我快樂手抄報資料_小學生我讀書我快樂手抄報漂亮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