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

  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篇二:

  剛放暑假,在讀魯迅的《朝花夕拾》前,我和好朋友去北京的孔廟參觀,在眾多的展品中,我不知為何一眼看見了牆角極小,連字都看不清的二十四孝圖,而且一眼看見了其中的“郭巨埋兒”。正如魯迅所說,圖的確很清楚,可我還是不願意承認我理解的意思。圖上還有批註,字非常小,我又一眼看清了,而且後來發現也只能看清其中的一列字,“子可再有,母不復得”,不過我並不知道他為什麼埋兒。直到八月,看了《朝花夕拾》,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他們家窮,實在養不起那麼多人,只好先養活老人,把兒子活埋。

  這二十四孝圖太恐怖了,為了一個“孝”字,竟要那麼多講究,甚至把自己、子女等全部拋棄。更何況,有時還是為了孝順並未養育過自己的後母!難怪過去人見父母都是跪下說“不孝兒來見爹孃,求爹孃……”就這二十四孝圖,我與小時侯的魯迅先生真是有同感,自己不要做孝子,並且希望父母也不要做孝子!畫中的那個孩子還在她母親的懷抱中笑著玩呢,旁邊的他父親卻要。那小孩的母親似乎有些不捨呢,我記不清了,若是,這婆媳關係將來好不了,若不是,那這個小孩也是孝子了!一點也不反抗他父母!

  舊社會真是萬惡,人們說的沒錯。而且我想,郭巨的母親會不會是故意的?她不會想不到郭巨會埋兒吧。因為郭巨一定一直很孝順。

  後來,我與我的朋友一同去首都博物館玩兒,,又看到了二十四孝圖,這次的圖很大,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他聽,她也深感恐怖。看來魯迅先生認為的不錯,小孩子們都是可愛的,且心意相通的。

  篇三: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後,我願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

  篇四:

  讀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歡“拾葚異器”這個小故事。它講的是一個叫蔡順的人少年時喪父,對母極孝。當時環境惡劣,只好拾桑葚充飢。

  一天,蔡順遇到了赤眉軍,他們問他為什麼要把紅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別裝在兩個蔞子裡?蔡順回答說黑色的留給母親吃,紅色的自己吃。赤眉軍聽了,很是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讓他回去侍奉母親,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意。

  這個故事令我感動了許久:蔡順對母親的孝心雖然只體現在那麼一點兒小事上,但卻值得讓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順,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為母親著想。讀完這個故事後,我認真反思了一下,發現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孝敬父母的事,這樣的小事雖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們包含了一顆顆愛心、一顆顆孝心。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百善孝為先”,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只要從蔡順“拾葚異器”這一點點小事做起!

  篇五:

  人之初,性本善,總記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捧著一本彩版的三字經聽父母講如何做人,如何孝順,如何敬人做事。

  讀到二十四孝圖,不禁有感而發,雖已不是封建舊時,兒童也會被父母或尊長要求學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魯迅先生一起讀閱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圖,滿心歡喜的求知心被湮滅了,

  想那時只有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現在相比,我們除了課本還有許多課外讀物,想那時魯迅先生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為倫紀,汙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可如果魯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會有怎樣的感嘆,或許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在那時,封建的孝道雖然不可取,但卻讓人學會了尊老愛幼,也許有些禮節過於繁索,有些做法過於愚昧,也存在著虛偽和殘酷,但和現在有些人來說,已經善良了許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為中國一民,雖不同時期,在屢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與舊時期改頭換面的今天仍然有許多不如古時的殘酷。

  走在街上,橋洞中,可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兒童,老人,記憶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橋頭的老奶奶,冬去春來,送夏迎秋,季節變換,而她的衣衫不變,溫度變化,而她的親人的冷淡不變,她頭髮花白,凌亂地披著,那不知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也補了好幾個洞,她坐在橋頭,不知在看什麼,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會平添憂愁,腳邊的鐵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兩枚的硬幣是她一天少得可憐的生活費……

  如果,我想是如果魯迅先生看到這一幕,還會認為封建孝道只會害人嗎?這裡沒有孝,沒有親情,沒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憐的目光,這裡沒有尊重,沒有幸福,只有被湮滅了善良的高等動物投去的一聲清脆,一枚硬幣打著轉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釘子一樣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這種善能繼續,那麼二十四孝圖也不會顯得那樣虛偽,那麼魯迅先生也不會大喊中國的劣根性了。

  人這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耳邊又響起了這流傳千年的精典……
 


行政幹部讀書班讀書心得
繁星春水讀後感範文
相關知識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範文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作文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作文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二十四孝圖讀後心得
小學四年級讀後感範文
四年級讀後感範文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二十四孝圖
二十四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