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的教學反思
《刻舟求劍》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一不小心把寶劍掉到江裡去了。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1、教學中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文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在教學中,我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著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和聽教師的 泛讀解決準確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再結合譯文和工具書理解文中重點字的意思,進而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後試著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距離,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麼牽強。他們並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而難以恰當地表達相對應的例項。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儘量營造寬鬆、平等、和諧、激勵的教學氛圍,做到把激勵帶進課堂,多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
範文2
《刻舟求劍》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的,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還是先引導學生理解古文的含義。我讓學生嘗試在不借助譯文的情況下自己試著理解,若真的有哪個句子不明白的再參考一下譯文。孩子們聽後馬上用手把下面的譯文捂住,認真地思考起來,不時有個別孩子讀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譯文。在給足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後,我再請學生把整則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來,大部分孩子能較具體地表達出來。
接著我再挑出文中個別難於理解的字詞讓孩子們挑戰,他們一下子也解釋了出來。我讓孩子們帶著理解有停頓、有感情、有味道地讀課文,有些孩子們還拿著書,搖頭晃腦有模有樣地讀了起來。看著他們那認真勁兒,我不禁笑了起來。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後,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淺出了。從中孩子們明白了故事諷刺了那些頭腦愚蠢,不懂得靈活變通的人。許多孩子表示今後千萬不能做那樣的人。
最後我利用那個人撈不到劍的有趣場面在孩子腦海裡填補形象空白,我讓學生討論:船上岸後,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他沒撈到時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一填補,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含意的領悟,還訓練了表達能力。
而這節課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有位學生提出了:如果這個人果真在掉劍後,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撈得到劍嗎?這個是課堂很好的生成點,但由於下課時間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結束,讓學生課後再討論。我想下節課一定騰出時間讓大家暢所欲言,讓孩子們獨特的思維不斷碰撞出奇異的火花來!
範文3
我所執教的《刻舟求劍》是北師版第八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在設計中,各環節安排很緊湊,有淺入深,層層遞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發言踴躍,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的“主人”和老師一起探討,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營造了寬鬆的、平等的教學氛圍,做到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設定關卡,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還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讀譯文,感知故事內容,然後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意思,再嘗試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多讀少講,精心組織學生導讀達標。我呢,將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著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品讀時,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在我這堂課中還存有不足之處,在“第四關——講故事口頭改編文言文”環節所提出的要求,對於五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完成,應拔高難度,課下想了想可以讓學生續編故事結尾或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寓言故事編成小品表演,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的思維飛的更高更遠。還有在教學中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前面鬆,後面緊,使得拓展環節流於形式。
我相信,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在老師們的深入鑽研下,在專家們的引領指導下,我們和孩子們一定會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看了的人還看了:
小鎮的早晨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