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課堂反思
《人生寓言》是由兩則寓言告訴人們人生的道理。選自《周國平文集》第二卷。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塞翁失馬》的故事學生早已耳熟能詳。教這篇文章,我由《塞翁失馬》的故事講起,由此引出學生對“禍”、“福”的看法: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得與失始終伴隨我們一生。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亂心迷,生身受累。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壞事有可能變成好事,好事也有可能變成壞事。而具體應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呢?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態度?寓言《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就是一面透明的鏡子,讓我們看到生活中自己的影子:擁有財富是好事,卻可能失去人生的許多樂趣;遭遇厄運是壞事,卻可以鍛鍊人的意志。這種深刻的哲理不是簡單的說教就可以教給學生的。通過讀文中的故事,我讓學生自己在文中去體驗、領悟。學生分小組角色朗讀、學習了故事的內容後,我話題一轉: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類似這樣的患得患失現象?”他們面面相覷後,低了頭。我接著問:“學習了這篇寓言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他們異口同聲:“應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得與失。”“那麼,具體說呢?”我進一步提問並建議:“現在,我不需要你的口頭答案,你把它寫到
篇2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在變換新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教學的設計思路也變得十分開闊,而且教學內容也會有梯度,而不是在一個平面上滑行。
不足之處:
就整個教學過程的安排而言,儘管我覺得安排較合理,每個環節銜接得較緊湊,學生的活動較積極主動,思維活躍,討論較熱烈,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式,也能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欠缺的是若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一點的時間讀一讀課文就好了,還有課外延伸的設計,也因時間不夠沒有充分展開,實在有些遺憾。
你的日記中去並要時刻提醒自己如何面對今後生活中的得與失。”
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應教會學生走進社會,面向生活,在現實中真正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我想,我會在他們的日記裡讀到我想要的答案。
篇3
1.激趣匯入。在課文匯入中,根據七年級學生好動活潑、爭強好勝的特點,我出示他們已讀過的寓言讓學生猜猜看,比比誰讀的寓言多,學生學習這則新課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被充分激發。為後面的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並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才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要讓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物件的情感體驗,並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在學生學完了這兩篇寓言後,我分別設計了問題:你從這一則寓言中悟出了什麼道理呢?以及你能結合我們的生活體驗,說說我們可以從白兔身上學到些什麼?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厄運能使脆弱的人堅強起來。正所謂“保薦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你能結合古今中外中的事例來談一談你的看法嗎?
沒有遭遇到厄運的人又該怎樣培養堅韌的意志?學生的發言充分的調動了他們的生活積累,寓言讓他們更深入的思考了他們的人生。他們的發言讓我深深感受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的社會、生活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語文學習的天地。生活是語文的教科書,每一天都是一頁語文的精巧閱讀。《白兔和月亮》僅僅作為寓言故事講是遠遠不夠的,還有更廣闊的拓展空間。
紙船和風箏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