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關於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的相關案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階,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為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裡算哪裡,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為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裡,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著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為什麼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麼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裡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著講著,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二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字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三

  面對課改熱潮的衝擊,剛開始只是 “任爾東南西北風”,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但如今,時代發展的強烈需求,資訊科技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面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 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麼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要求。 2、教學方式的改變 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這裡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於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鑑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一定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 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並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藉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內容關注不同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 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達到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並不等於真正的啟用,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直處於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採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啟用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字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因此“探究”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字,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字作者形成對話 。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滑鼠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於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字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 “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現在,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應該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為自己的事業,開創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為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 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初中語文課改心得體會
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計劃
相關知識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蘇教版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範文大全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新課標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範文2017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集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體會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