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複習教學反思
為了進一步提升複習質量和學生能力,本階段特別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關於初三語文的複習教學反思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學月教學進入專題複習階段,為了進一步提升複習質量和學生能力,本階段特別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針對學生現狀,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使學生能夠易於識記、理解,尤其學以致用。
根據中考說明及相關的解讀,本學月專題複習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名著專題閱讀,因為我們的學生來自農村,真正完整閱讀名著者幾乎沒有,也就是說都是“假閱讀”,但近幾年中考名著的考察已上升到知人論世的層面。針對此現狀,首先讓學生熟知考點及體型;其次,據“說明”讓學生梳理課後“名著導讀”中的篇目,給學生時間,自己在筆記本上質量根據考點和題型歸納並設計考題,然後在全班互相交流,教師適當點評;其三,教師補充課本中沒有的作品,並組織學生筆記,賞析人物、語言等。做到以“假”亂“真”的目的,確保學生中考中不失分。
其二,繼續課文古詩文的默寫、理解。組織學生圈定“說明”中的古詩文篇目,做到三熟:熟讀、熟背、熟寫,瞭然於胸。其中古詩詞曲,以機械默寫為主,理解性和遷移性默寫為輔,以教師反覆檢查,學生互相檢查為手段。同時,重點篇目中的名句,師生共同賞析,採取集體討論,教師點撥的方法,使學生對名句、名篇會賞、能賞、精賞。
古文部分,重點集中於字、詞、句,尤其課內實詞,重點句子。組織學生集體梳理,首先留時間學生自行翻譯,並標註疑難,共同討論,然後學生互相檢查,查詢疏漏,及時彌補和更正。最後教師組織分組檢查落實。
其三,現代文閱讀部分。首先通過資料瞭解,掌握一些做題方法及術語,並通過針對性訓練,明確思路,切入點尤其術語的運用和作用。當然以教師講解和說明為主。然後,以《學習之友》和資料為主,具體分析每道考題所考察的知識點,並組織討論,從而使學生鞏固方法和術語,並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打好中考現代文閱讀的基礎,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的能力。
經過本階段的複習,學生的能力有較大提升,但依然有不盡人意之處:首先,教師對基礎知識的強調較多,但因各種原因,檢查落實還需進一步加強。
其次,教師講的很多,但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因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也大打折扣。
最後,分類複習過程中,教師注重知識的細化,卻忽視了知識的相互連結性和相關性,使學生所學知識顯得零亂。
總之,通過本月的複習尤其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有了針對性。特別做好本階段的總結、反思,對以後衝刺階段的複習定會有極大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二
初三語文課歷來被認為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比較難把握的科目,尤其是複習階段,教學任務比較重,學生的複習舊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也要把握。本文就自己在初三語文教學中的一點做法談幾點自己的看法,不足之處希望大家給出批評指正。
一、情感共鳴,激揚學生學習興趣。
1.情感引發
精心設計導語,為課堂創設濃郁的感情氛圍,是引發情感的重要藝術手段。好的導語可以導引和控制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順向心理定勢和和諧的課堂氣氛,形成良好的教學準備狀態,使學生迅速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基石。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們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悅、或悲憤,在開講時,先適當導控一下學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應。例如《沁園春·雪》,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全班賽讀,激發學生誦讀的積極性,以帶動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最後教師進行範讀,使學生情趣激昂,體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英雄氣概,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學生就因此對我的課感興趣,喜歡上了語文。
2.興趣激發
要使學生從本質上深刻理解、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與理相互聯絡在一起。例如在學習《孔乙己》的時候,學生們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憐,值得同情。這樣的認識顯然還是停留在課文的表層。於是我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認識到封建科學制度和冷漠的舊社會的罪惡。
二、因材施教,靈活採選用教學形式和方法
1.教學形式要出奇奪勝
好奇好勝是初中學生的特點之一,新異的刺激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因此初中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往往來自於新。例如在閱讀課的設計上,我經常變換花樣,採取的形式有討論型、競賽型、摘記型、列提綱型、比較型、質疑型等等。讀書的方法有淘汰朗讀法、學生互相指定朗讀法,分角色朗讀法、競賽朗讀法、配樂朗讀法等等。課堂教學小結有概括式、評儀式、歸納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啟下式、檢測式。由於經常變換各種方法,學生聽課常聽常新,從而有效地保持、鞏固了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2.教學方法要百變多樣
教法的變化更主要的應該體現在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我在安排單元教學方面,一般是這樣處理的:講讀課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讀、析為輔,準確地傳授知識,自讀課以學生讀練為主,教師點撥為輔,達到學生鞏固新授知識、提高讀說能力的目的;課外自讀課,以學生讀用為主,教師檢查為輔,使學生能正確的遷移新授知識與能力。三、作文下水,思路與學生同步
好些教師自己教學生寫作文,其實自己並不見得會寫作文,教師不下水,那是隔靴搔癢,對學生的評批也不能對症下藥。
1.堅決不用套話、空話,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該文的優缺點。
例如學生寫“我的老師”之類的文章,運用了典型事例表現了一個老師的盡責、有愛心、淵博等優秀品質,我們評他寫得好,就不必說“中心突出、選材恰當”等套話,我們應在文中每一個事例旁註明該事反映了老師的什麼品質,並在文末寫下這樣的總評:“文中的老師很使我感動,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樣。”假如文中有個別事例是多餘的,甚至是有礙中心的表達的,就要把它圈出來,在旁邊註明“此處應刪改”,並寫出具體理由。
2.和學生建立起一種作文“會商”的關係
評語要儘量使用商量、談話的語氣。學生認認真真寫下一篇文章,是學生的一項勞動成果。我們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學生也會因此而受感染,反過來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也就不會冷漠地對待我們的“評、批”。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我們的“評、批”採取了商談的語氣,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極大的尊重,必然會從心理上非常自覺地接受老師的指導。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的“評、批”才能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3.評語的形式拒絕程式化
要做到個別輔導與全面提高相結合。“評、批”不一定在作文簿上寫,也可以在課堂上講;不一定只有老師評,也可以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小組討論;不一定只有老師評學生的習作,也可以讓同學評老師寫的同題的文章。總之,不管哪一種形式,只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寫作水平,我們都可以去嘗試採用。
4.評語的導向重在指導和鼓勵,拒絕批評式說教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見成效的方法。我每次進行語文問卷時,都要調查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問題,但每一次的調查都不容人樂觀——喜歡課文的學生總是少數,而害怕作文則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呼聲,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複雜,但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則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因此,我認為初中語文老師要保證教學質量,必須下大功夫培養和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興趣培養起來了,一切事都好辦;興趣培養不起來,往往會勞而無功。
以上就是我對初三語文複習課的一點反思,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三
經歷了一場中考總複習,再反思三年來的教學,我得到了很多啟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根本。
1、從七年級開始就讓學生閱讀《語文報》、《散文》、《讀者》等優秀報刊。這些報刊雜誌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情感教育。除讓學生廣泛閱讀外,每星期還要求學生做一篇讀書筆記,對自己喜歡的文章或片斷進行欣賞,把感悟寫下來。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在閱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中考複習時,老師只是啟發和點撥即可。
2、平時注意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抄寫作業,名言警句和優秀的段落或文章。這既可以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背誦雖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卻是一個文明的辦法”。
3、課堂教學中落實大語文觀,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平時教學可以放開手腳,以教材為基礎,但不是拘限於教材,可以大膽旁徵博引,介紹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學故事、名人軼事、成語故事等內容,並關注其他的相關學科,以此拓展學生視野,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4、課堂教學當注重有效地使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方式,使教學真正教會了學生學習,既向學生傳授了知識,又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並落實到了筆端。
5、重視點滴的作文訓練。平時教學中,當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時刻用眼用心體會生活,及時用筆記錄生活,以此培養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提高觀察感悟能力,併為寫作積累鮃活真實的素材。讓學生寫日記或寫隨筆不失為一個很有效的舉措。
四
在我教學的這幾年來看,我發現大多數同學們不能正確的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們的聽說讀寫能力。所以呢今天寫的這篇《初三語文教學反思》是來檢討自己教學上的不足,也希望能與大家交流,共同進步,把知識更好的傳播給學生們。
一、掌控好課堂
首先要精心備課,以“一覽眾山小”的氣度走入課堂。教師要擁有駕馭課堂的本領,就必須對教學內容深諳在心。每上一篇新課,我都會先認真吃透教材,獨立地研讀課文,把自己探究的全過程摘要地記錄下來,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看教參,讀資料,將自己的見解同別人的見解比較,理性地決定取捨,內化成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在課堂上,我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與學生對話,提高自己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做到上課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只有用心備好每一節課,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信心百倍,促使學生上好語文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其次要把握好課堂教學邏輯順序,當好“引路人”。教師要在短暫的45分鐘將教學任務完成,講課邏輯十分重要。每上一堂課,對教學程式的安排,我都會在草稿本上寫好幾遍,反覆琢磨,想了再否,否了再改,直到覺得流程符合教學邏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才敢定度。
再次要創設寬鬆、自由的課堂教學環境,讓語文的課堂閃射著學生的靈性。教育就是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的確,教育從本質上講,不是傳輸,不是給與,而是一種師生間的平等交往和心靈對話。但是,這種對話有著極其複雜的存在方式,或有形,或無聲,或外顯,或內隱,隨時隨地藏匿在師生的交往活動之中。我在課堂上總是儘量微笑著面對學生,以一種善意的、平等的姿態站在講臺上,不斷稱讚學生的點滴進步,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說出獨立見解。
二、點燃激情,用愛心開啟智慧之門
對於語文課堂要有激情。“學生不是填充知識的容器,而是正待點燃的火把”,教師便是點燃每一個火把的人。老師的精神狀態是影響教學氛圍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老師一走進教室,學生就會受到感染。如果教師精神飽滿,言語充滿情感,學生就會感到精神煥發;如果教師一臉病態,無精打采,說話有氣無力,學生就會覺得壓抑。我每一次走進課堂儘量做到興高采烈鬥志昂揚,用自身的語言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飽含激情了學生才會願意跟著你學,愛聽你講課。
對於學生要有激情。常言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月有圓缺,學有遲速。學生的差異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韓鳳珍說過:“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我每次批評學生,都是說,你這樣好,那樣好,知道嗎?老師很喜歡你,對你充滿了希望,只有一點不好,如果改掉它,你就是非常完美的甚至值得老師崇拜的學生。學生聽了會受多大的鼓舞啊。對學生的這種激勵,別的不說,只從對我們語文課堂的教學來講,就是最神奇的催化劑。當然,對於後進生,我們往往都會有恨鐵不成鋼的想法啊。但是如果站到更高的角度來看問題,也許我們的心胸就開闊了。我班有位聽話的女生屢考不好,為了不挫傷其積極性,我在她的試卷上寫了幾句鼓勵的話:春天的花奼紫嫣紅,多漂亮啊。但是為什麼有的花先開,有的花後開呢?
初三語文教師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