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分別是誰?
自古都說唐宋有八大家,那麼他們究竟是誰呢?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以散文著稱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合稱三蘇***、王安石、曾鞏八人。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今天小編想要和大家探討的是唐宋八大家背後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兩代八位散文作家,有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並稱“韓柳”***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並稱“三蘇”***、王安石、曾鞏。明代初年,朱右選韓、柳、歐陽等人之文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即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唐宋文亦僅取“八家”。稍後,茅坤在前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選輯“八家”的作品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其書頗為流行,“唐宋八大家”之名亦廣為傳誦。
安史之亂給唐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德宗、憲宗兩朝出現了某種轉機,有識之士以為中興有望,致力於改革者不乏其人。政治上有“永貞革新”,詩壇上有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散文領域則有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
韓愈的古文寫作理論,一是“文以載道”,其“道”的含義除儒家倫理外,還包含“物不得其平則鳴”的因素;二是反對“駢四儷六”,提倡單行散句的先秦兩漢散文,尤為注重“詞必己出”和“文從字順”。
他的說理文感情充沛,態度鮮明。《原毀》、《師說》、《進學解》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他的敘事文成就更高,影響也更大。其所作《柳子厚墓誌銘》,文情並茂,卓絕一代。
他的散文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把單行散句的散文由文學擴充套件到一切應用文領域,與駢體文形成全面對抗的形勢,開創一代文風,其功不可泯。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散文的第一項成就是寓言小品,《三戒》是廣為傳頌的名篇,婦孺皆知。他的山水遊記也有較高成就,《永州八記》最為著名。他的記敘文多是有感而發的,如《捕蛇者說》就是感於“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而寫。在《童區寄傳》中,他把同情放在區寄一邊,將他寫成反抗強暴的英雄。他的說理文也很精彩,《封建論》、《天說》等都是具有深刻意義的篇章。
歐陽修的散文、詩、詞均有特色,但詞不如詩,詩不如文。他的散文政治傾向性強,《與高司諫書》是其代表作。
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言事觸怒宰相呂夷簡。呂夷簡以“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為名,貶範到饒州。右司諫高若訥依附呂夷簡,詆誚范仲淹。歐陽修寫信給高,痛斥他“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全文大義凜然,痛詆范仲淹的反對派。揭露高若訥以“三疑而後決”,斷定高若訥“非君子也”。行文曲折條暢,義正詞嚴,咄咄逼人。高見信後惱羞成怒,上報宰相和仁宗,歐陽修因此被貶為夷陵令。
他的散文還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如《伶官傳序》提出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見解,不僅對帝王,對“庶人”也有警戒意義。
濃郁的抒情性是歐陽修散文的另一特色。《醉翁亭記》圍繞“樂”字寫景敘事,在敘事寫景中抒情。全文用說明句,而句式結構多變,於不變中求變,層層遞進,漸入佳境。是我國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蘇”、王安石、曾鞏均出歐陽修門下。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字子由***。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王安石的散文以拗折峭勁著稱。峭勁的代表作是《答司馬諫議書》,簡峭強勁,英氣逼人。《讀<孟嘗君傳>》是拗折的範例,很有氣勢。
遊記散文《遊褒禪山記》將敘述與哲理融合為一體。身在山中,神遊象外,不畏艱阻、百折不撓的精神,於行文中灼灼可見。
王安石的文章充滿了英氣、銳氣、正氣,是一大特色。
曾鞏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以平易見長。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在“唐宋八大家中,其成就不如另外幾個人。
劉禹錫被稱為什麼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