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德講誠信演講稿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禮記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文獻中最早,體系比較嚴整而又極有價值的一篇,是我國古代教育學的雛形,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現的自成體系的教育專著。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幾篇,供大家參考借鑑。

  1

  誠實守信是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範之一見利忘義歷來為人們所不齒。美國有5o個州其中的威斯康星州每年的5月2日人們都要過“誠實節”。據說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埃默紐·旦南的8歲男孩。旦南5歲時雙親去世被一個貪財的酒店老闆諾頓收留。8歲那年的一個晚上小旦南剛睡著就被樓下一陣沉重的響聲警醒。他急忙跑下樓看見諾頓和他的老婆正在謀殺一個寄宿的商人。小旦南嚇得趕快跑到樓上。諾頓夫婦追到樓上教小旦南在警察來問時說謊就說是商人喝醉酒亂打人諾頓為了自衛才失手將他打死的。旦南迴答說我不想說謊話。諾頓夫婦將小旦南吊起來毒打了兩個多小時旦南還是不肯說謊話結果被諾頓夫婦活活打死了。諾頓夫婦在法庭受審時才說出了事情的真相。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講誠實、不說謊話的孩子為他建造了紀念碑和塑像並把他因不說謊而被打死的日子定為“誠實節”以表彰他的這種高尚品德並教育後人。我國過去小學課本里曾有一個“狼來了”永康說謊的故事教育人從小要誠實不要說謊話。誠實守信既是為人處世的根本也是一個人成就事業 的基礎。我國從古到今總是教育人誠實守信上至賢明君主下至平民百姓留下許多誠實守信的故事。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講誠信就不能立身處世。魏文候罷酒會友、曾子以信教子等故事都是教育人要誠實守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不休曾子妻許諾孩子待她趕集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之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以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堅持誠實守信就是堅守氣節和操守就是堅守做人的根本。

  據<清稗類鈔敬信>中記載有個叫蔡嶙的人向朋友借了黃金千兩但未立借據。後來朋友去世了蔡嶙就把千兩黃金還給朋友之子其子堅決不收說道“家父未留給我借據也沒有口頭告知有此事。”蔡嶙說“借據不在紙上在我心裡心中的誠信才是根本。你父親知道我是個講誠信的人才沒有告訴你。他如此相信我我怎麼能失信呢”最後蔡嶙堅持還了千兩黃金。蔡嶙所言發人深省。借據、契約之類固然具有法律的約束性是很重要的但人們心中的誠信更重要。我國有個“一諾千金”的成語故事。說的是秦朝末年楚地有個名叫季布的人曾是項羽的部下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就下令通緝季布。因季布為人秉性耿直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要設法辦到所以很受人們的敬慕。在楚地盛傳“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此話劉邦聽到後不但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秦朝官稱負責管理宮中各門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府官。之後季布的名望越來越大留下了“一諾千金”這個比喻說話算數守信用的千古美談。我國四書之一的<大學>中有一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彩論述“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成為人們所景仰的心術端正的品行高尚的人能夠成為治國、齊家、平天下的人必須先修其身、先正其心、先誠其意。把做一個真正人的落腳點最後定位到“誠實”二字上。可見古人是非常看重一個人的德性修養都懂得一個人要成就大業必須從誠實守信做起。不要只看見現實生活中沒有德性的人張揚一時更要懂得那些沒有德性的人終究成不了什麼大器的道理。而堅持誠信最終獲得成功的是自己。有一家很大的美國公司在中國招聘僱員。當一位應聘者走進房間時主考的美國人立即熱情地說“你不是哈佛大學某某專業的研究生我比你高一屆你不記得我了”應聘的中國青年心裡一震“他認錯人了。在此時如果承認自己有哈佛學歷對應聘絕對有好處。但這位青年認為誠實比什麼都重要。於是他冷靜而客氣地說“先生你可能認錯人了。我沒有到哈佛大學學習過我只有在中國讀大學的學歷。說此話時他已做好了不被錄取的思想準備。沒想到主考人卻說“你很誠實剛才就是我們考試的第一關。”最終這位青年被錄取了。

  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不講誠信的民族是墮落的民族不講誠信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不講誠信的社會是混亂的社會不講誠信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人。歷史上有一個“烽火戲諸候”的典故說的是周幽王荒淫無道十分寵愛皇后褒姒可褒姒不喜歡笑幽王費盡心機欲圖褒姒一笑而褒姒始終不笑。在古時為有利於傳遞軍事資訊往往于軍事要地每隔一段距離建一座高臺稱作“烽火臺”。如果有敵來犯白天舉煙夜裡舉火報警。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無敵來犯卻點燃烽火各路諸候以為有敵來犯紛紛率軍前來救駕來到之後才知道是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鬧著玩的。此情景引起褒姒開懷大笑。幽王為此而數舉烽火之後真正敵人來犯時諸候們都不來了。結果因不誠實守信造成國家滅亡的歷史悲劇。個人主義是萬惡之源。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名與利的誘惑。在權力、金錢的考驗面前要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淡泊名利見利思義自覺地克服和抵制個人主義。我們通過學習要提高對各種各樣個人主義思想的辨別和抵禦能力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努力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2

  道德是人們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念和規範的總和。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古人云:“德,國家之基也”,“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公民良好的社會公德為支撐。桓寬在<鹽鐵論"孝養>中說:“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孝經"天子>中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暫缺例子***

  道德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決不是抽象的善惡觀念,它的內容與評價標準總是由一定社會物質條件所決定的。在文明社會的發展程序中,確乎存在著人類關於道德現象的共同的基本準則。道德主要通過對人們內心的信念和思想動機活動的調整,來影響人們的外部行為,道德的調整範圍要比法律廣泛的多。

  明朝學者呂坤在<呻吟語"論道>篇雲:“五刑不如一恥。”道出了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在中國古代道德是一種高於法律的社會控制手段。漢代董仲舒的“春秋決獄”即是這一現象的生動寫照。道德在歷史上,在當今,在任何時候都在與法律進行著相互滲透。法律也總是體現著一定的道德經神。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節約、敬業奉獻”。共分為社會公德***義德***、職業道德***忠德***、家庭美德***孝德***、個人品德***仁德***四個部分。道德是一切制度執行的社會土壤。在一個國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與法律脣齒相依,缺一不可,必須做到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舉。在我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現代化的程序中,一刻也不能忘記道德建設。只有在全社會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力加強公民道德、職業道德、企業道德、社會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形成誠信守法的良好環境,才能有效構築牢固的社會文明防線,全面推進社會的科學發展。

  沒有道德的人間,是一個蒼涼而荒蕪的世界。我們誠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誠和信任,收穫的是友誼和尊重。這是一份無形的財富,這是一筆沉甸甸的無價之寶。把道德作為根基,我們的生命之廈會更穩固,攜誠信上路,我們的生命之旅會更加多彩!

  道德猶如一潭清澈幽靜的湖水,寧靜,淡泊,美麗,它以自己樸素而又整潔的面容,向人展示自己的美麗。可就是這樣一潭清澈幽靜的湖水,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完美。再次踏上征程的時候,攜誠信上路吧,讓我們這一路始終與道德同行!

  中國共產黨中央頒佈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貫徹落實江***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結合文起來的重大舉措。<綱要>明確規定公民的基本道德,規範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它把加強由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所構成的公民道德假設提高到一個戰略地位。要讓人們把社會道德規範付諸社會實踐,運用到自己的工作 、學習和生活中去,運用到全部的社會生活中去,使社會道德的規範變成行為準則,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遵守性,可實踐性。

  那麼,如何切實增強公民道德建設呢?

  首先,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從“低起點,小視角”開始。“低起點”就是以社會道德的最低層次——社會公德教育為起點。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活動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表徵,是社會主義公民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它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進步。“小視角”就是社會公德建設必須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低起點,小視角”的道德建設,不僅使社會公德變得實在、具體、可評估、可操作,而且為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其次,社會公德建設必須重視公約、行為準則等制度化建設和制度約束。公約、行為準則、制度是社會公德的具體化,並且引導著社會公德的向前發展。公德教育屬於正面教育,但屬於軟約束,而制度則是硬約束,前者是引導人們自覺去做,而後者則是約束人們必須去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再次,社會公德建設必須注重加強道德監督,道德監督的主要形式是社會輿論。社會輿論是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它對於抵制不道德行為,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和素質,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人們的活動總是由思想支配的。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人們的行動各異。只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嚮導,才能有效地實現人生價值,達到理想境界。公民道德建設正是提高人們自身素質,作出正確價值判斷和選擇的一種重要途徑。它反映了正確意識對改造世界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科學價值觀對人生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必然會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速度。

  道德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必須落實在行動中。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吧。

  3

  <清稗類鈔"敬信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兩黃金,沒打借條。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兒子叫到家,把一千兩黃金還給他。但朋友的兒子很驚愕,堅決不受,笑道:“沒有這回事,父親沒有留給我借條,也沒有口頭告訴我有這事。”蔡嶙說:“借條就在我心裡,不在紙上,心中的誠信才是根本,你父親知道我是個講誠信的人,才沒有告訴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豈能失信呢”最後還是把黃金還給了他。該故事發人深思之處在於蔡嶙所言,借條、契約、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約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誠信更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誠信,沒有道德上的“慎獨”自律,就可能去鑽外在的、法律的空子,甚至為了一己私利而臵法律義務於不顧。

  人們對道德規範的敬重,人們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人們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它要解決的是“我應該怎麼做?”的問題。“我應該怎麼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應該怎麼做事?二是我應該怎麼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後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過前者表現出來。道德信仰涉及這兩個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個方面。道德信仰是對道德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是對怎樣做人的設定,是對理想人格的設定。道德信仰以人格來證明或顯示人性的神聖和尊嚴,顯示人的價值。一種道德信仰的確立,代表著一個道德價值體系的形成,又是對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觀念、道德動機的整合,從而將人們的各種關於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價值觀念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高低有序的道德價值觀系統,成為規範一個人全部人生活動和行為選擇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為一個價值系統整體,道德信仰又對道德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所說的“誠”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人也應該追求真實無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荀子也重視“誠”,認為“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矗他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把“誠”當作最重要的道德觀念的是<中庸>。<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見,至誠是一種儘性知天並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而從人性與天性、人道與天道的合一,從相信人性善並通過儘性知天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4

  禮記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文獻中最早,體系比較嚴整而又極有價值的一篇,是我國古代教育學的雛形,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現的自成體系的教育專著。總結了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教育經驗,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原則和方法,以及教師和學生關係等各個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而精闢的闡述。其中的教育思想在現代社會依舊閃爍著真理的光輝。 古人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君子教學,不是直接灌輸知識,而是創設情境,言此而意彼,讓學生感悟、發現,從而得到教師“舉一”而學生“反三”的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去思考,而不是牽制學生;鼓勵學生去思考,而不是訓斥他們。這樣才會使師生關係更加的融洽,師生之間更加親近。學生願意和老師主動交流學習上的問題,而老師也願意和學生共同探討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興趣因此也被調動起來,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效率會有很大的提高。而老師對於此狀,也有更加飽滿的情緒去教學。強而弗抑,才會使學生學習時感到輕鬆;開而弗達,才會讓學生們真正地去動腦筋思考,學習心態才會由被動轉為主動。因此做到了這三條,才可以真正的說是善於誘導了。 當然在教學中,最重要的不是你去講了多少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去思考才是最關鍵的。教師向來被看作“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處於主導地位。這種教學思想註定了雙基教學中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啟發性特徵。

  當然,於此,在我們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而對試卷的分析就是對學生的一個正確的引導。

  平日裡學生考試後,當課代表把批改好的試卷發下去時,發到試卷的同學臉上卻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好像各個都得滿分似的,而且都忙著在打聽、比較其他同學的成績。當時我想:他們為何不先去查查失分的原因。難道考試的目的是求個分數?試卷分析課是為了讓他們相互比較分數的高低?考試的目的是什麼?分析試卷的目的又是什麼是否如同學所理解的呢?我們知道,考試作為教學的一種方式,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一種常用的方式。那麼,什麼是“教”呢?只有弄清“教”的目的,我們才能明白作為教學方式之一的“考試”的目的以及“分析試卷”的目的。《禮記學記》中對教育是這樣定義的:“教者,長善而救其失也”。中國的古聖先賢早在幾千年前就說出了教育最重要的兩個主軸——“長善+救失”。教育的的目的就是長養學生德行保持學生的好習慣;糾正學生的過失,導正學生的不良習慣,端正學習態度。“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那作為教學的其中一種方式“考試”,它的本質和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它決不是為讓學子們爭個你高我低,比個我強你弱。而是通過考試明白我學習態度是否端正,學習習慣是否良好,學習方法是否正確?還有哪些不良習慣和方法影響自己的學業。“分析試卷”的目的也不再是簡單的知識上的查漏補缺,而是清楚:這次考試,我得分部分是因為我發揮了哪些好習慣和好的學習方法,以便繼續保持——長善;失分的地方是因為哪些不良的學習習慣所造成的,以便及時的改正——救失。

  如果我們教師選擇錯了“分析試卷”和每次考試的目的,那麼,可能是事倍功半,——老師辛辛苦苦改出試卷,學生拿到試卷後無所謂; 甚至老師忙著在講臺上說答案,臺下的學生卻無精打采,“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曾精闢的講到了“教育”的本質,“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質是要以身作則。因此,分析試卷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老師自己反省教學上存在的優點和不足的機會,通過試卷的分析衡量自己教學上是否符合學生的發展方向和教育理念的標準,而不是將分析試卷課看作是又一次批評學生的機會和衡量學生好差的尺度。古語云: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若我們明白了“教”的目的、“教”的本質,那相信每一次的試卷分析課將是一道和諧的教學風景線。對於考試,我們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的去看待,其次,對於分數,應該讓同學們對此既不必耿耿於懷又不要不加重視,那麼問題就在於引導了。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這個工作應該在一開始就做好,而不是等到學生出現了問題之後再去引導,恐怕這時候已經晚了。成績的分析主要就是讓同學們明白每一次考試的意義,從中讓學生去吸取經驗,這是在初中的學習生活中最具有意義的一項工作,如果這項引導做好了,那麼這個班的學習氣氛也會被隨之帶動起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就會更高漲。因此可見引導對於學生的學習是有多的重要,當然這項寶貴的教育財富,老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告訴我們了。

  5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去看不起待一把普通雨傘的,至於我,則是從戴望舒先生的雨巷中,看到那位有著丁香花味的姑娘,撐著一把油紙傘,很鬱悶地走出時,雨傘,才有了人文上的意義。

  雨傘自從有了這種人文上的意義,它就與情感有了關聯,乃至有了一種極深刻的內涵。所以,關於傘的另一個話題,也是極為人文的。愛我論壇女作家施寄青,曾用雨傘設譬,來議論現代人的外遇問題:“買一把傘,借一把傘,偷一把傘。”

  這個比喻靈妙無比,也尖刻無比,透著一種不言而喻的睿智與狠勁。

  買一把傘,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能隨便買一把傘,當然最是闊氣的事。但這也似乎只是“潘、驢、鄧、小、閒”如西門大官人之類的,才能享有的特權。

  一般人對此只能“心嚮往之,實不能至”。不說別的,獨出心裁自收藏一把身價不菲的雨傘,單是財力這一關,就不好過。

  至於借,在如今這個凡事都講契約的時代,無論你借多久,終究是要還的。在“借”的這種方式裡,“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你只能把當作是心靈上的約定,千萬別把它會意成三生石上前世註定的緣份。

  唐明皇當年,曾從自己兒子的手中,強借來一把他非常喜愛的雨傘,可結局又如何呢?他以為憑著九王之尊,他就可以永遠受用這把借來的雨傘,一借永不還。

  魯迅先生對此倒是獨具隻眼,他看穿唐明皇與楊玉環兩人間的愛情早就衰竭了,不然何以會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兩人密誓願世世為夫婦的情形呢?在愛情濃烈時候,哪裡會想到來世呢?可見,借來的東西,該還的時候,終究是要還的。

  偷一把傘,是普通人常玩的把戲。在下雨的時候,順手偷一把傘,為自己撐出一片無雨的天空,滿足一下一時之需,何樂而不為呢?這種隨意拿來的“偷”,是很多都非常向往的事。

  可他們大都忘記遼樣一個事實:使用偷來的東西,除了良知有愧以外,畢竟不算是正大光明的事,常會有做賊的感覺吧?

  在這三種“拿來主義”的取傘形式之外,生活中似乎還有另一種情形:“蹭一把傘”。這種以蹭代玩的手法,恰恰如張愛玲所說的:“下大雨,有人打著傘,有人沒帶傘。沒拿傘的挨著有傘的,鑽到傘底下去躲雨,多少有掩蔽。”

  喜歡玩外遇遊戲的不少人都有此嗜好。可他們在雅好此道的同時,卻不知張愛玲在下文對他們還有一種善意的告誡:“可是傘的邊緣滔滔流下水來,反而比外面的雨更來得凶。擠在傘沿下的人,頭上淋得稀溼。”

  但現代的紅塵中人,無疑是很聰明的。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取另外那把原木不屬於自己的傘。他們會為自己找到許多要取的理由:那麼多雨傘放在一起,當然難免有拿錯的時候,自己一疏忽取錯了,責不在已。這種給自己臺階下的人,其實在與自己捉迷藏:光是不讓別人抓不到尾巴還不夠,他更不願露出自己的膽怯。

  這種類似取“傘”的外遇形式,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它就是一個見縫就鑽的白相人,你一不留神就會著了他的道。在現實生活中,家庭是社會和諧的基本細胞。但是,任何家庭都應注意外遇這個問題。道理很簡單:因為人除了有其社會性之外,還有其生理性的一面,倘若自己婚姻的明鏡臺不能得以細胞呵護,時久必會惹塵埃。人一旦喪失理性,可能就剩下動物的本能了。

  其實,每個人沒有必要去擁有兩把雨傘。一個人的生活中同時有兩把傘,就會像《金瓶梅》中的潘金蓮所說的那樣:“一隻碗放兩把湯匙,不是燙著,不是抹著。”這種尷尬的處境,讓喜歡額外取傘的人活得很累。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有的。

  阿·喬·加德納,一位英國著名的智者,他在《論雨傘道德》一文中,對所有缺乏雨傘道德的人們,給出了一個極好的方案:“想要不取錯你的雨傘,你就一定要在你的雨傘上用心刻下你自己的名。”

講道德講誠信演講稿
大學生道德的演講稿範文
相關知識
講道德講誠信演講稿
講道德講誠信演講稿
單位職工誠信演講稿
會計人員關於誠信演講稿
小學二年級誠信演講稿
高中生關於誠信演講稿範文
中學生關於誠信演講稿三分鐘
中學生明禮誠信演講稿
中學生關於誠信演講稿範文
講誠信演講稿優秀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