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舉一些青春的勵志故事
最近很多朋友都讓小編,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還可以得到什麼“更好的”
作者:劉威麟
有什麼時候,是成功的人比較失敗,而失敗的人比較成功的呢?
以下的答案很有幫助──
有一群朋友固定幾個月就聚餐一次。其中一位朋友,每次聚會,幾乎都會遞出一張“新名片”。
“什麼?你又離職了呀?”大家問。“對啊,水土不服……”他說。過了幾個月再次相聚,沒錯,他果然再度換了工作,這次大家蠻驚愕的,怎麼有人會這麼常常換工作啊。
“怎麼回事?上次那個外企不是不錯嗎?”大家問。
“誰說!主管超高壓的,剛好碰上裁員,我被迫離開了。”他說,“還好,這次找到一份更棒的工作,猜猜看在哪裡?”
原來是知名的企業,薪水高,地位高,應該不會再換了吧?
過了三個月,沒想到,沒錯。他又離職了。“唉,真的好像都沒有我喜歡的地方。”他說。
剛好這時候,他那位交往兩年的女友,也因為喜歡上其他人,分手了。沒有工作,沒有女友,這個朋友看來心情真的有點low:
“人生很失敗,一直在重來!”他說。
每次都看他光鮮亮麗地遞出新名片,這一次,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他這麼沮喪。
大家都想安慰他,不知從何說起,就在這時候,有一位學長說話了。“唉,和你比起來,我還比較失敗!”這位學長說。
“研究生畢業後,我面試第一份工作就被錄取,十年來,都待在同一個公司。”學長說,“我認識的第一個女生,就成了我女友,現在變成我老婆。”
學長徐徐地說,我們很專注地聽。最後,學長的結論是:“我很失敗,因為我從來都不知道,我還可以得到什麼‘更好的’!”
大家大笑,包括那位覺得自己一直換工作、女友也丟的朋友也笑了!他也勸學長要“知足常樂”啊,這麼幸福,云云。
但我卻細細品味學長說的這句話──因為一直都太成功,所以,他從來都不知道,他還可以得到什麼“更好的”!
我想,在什麼時候,是成功的人比較失敗,而失敗的人比較成功的呢?就是在這個時候了!
如果都不失敗,那,你永遠不知道你還可以有多大的成功。你永遠都不知道,你失去多少成功機會。
唯一知道自己此生的“極限”,只能用失敗來確認。失敗的時候,你確認,你已經達到極限,這就是最成功的了,不會後悔。
趁你還算年輕、還可以承受失敗的時候,多多來一點失敗,不然等到已經“敗不動”,老態龍鍾的時候,就只能抱憾一輩子了!
:陳定的敗洛佩茲的勝
作者:林新
在北京田徑世錦賽男子20公里競走的比賽中,中國軍團派上了陳定、蔡澤林和王鎮三位大將,這也是中國隊奪冠的大熱門專案。比賽開始,三位運動員馬上成為比賽的焦點,尤其是倫敦奧運會冠軍陳定。
比賽開始時,陳定以強者的姿態出現在比賽的“第一軍團”,一直處於領走的狀態。然而當他走到到13公里時,整個人就開始發軟,後又被隊友王鎮趕超上來,心裡有些緊張,但他越是緊張,身體越是不聽使喚。最後,陳定只排在了比賽的第9名,其他兩位隊友分別排在第2位和第5位。
陳定賽後也坦言:“之前總強調本屆世錦賽在家門口舉行,所以我一直想怎麼去比賽,壓力比較大,始終不能把壓力轉化成動力。比賽前也沒休息好,比賽時很緊張。還剩7公里時,感覺腿很酸,沒力氣,真是走不動了,都是在咬牙堅持。本來我的目標是進前三,比成這樣心裡很不舒服。”他也認為過往的成績和經歷會讓他背上包袱:“作為經歷過輝煌的老將,比賽時容易有很多想法,比如害怕失利,這樣就會讓自己感到很壓抑。現在這個成績反而讓我徹底解脫了”。
而本屆世錦賽男子20公里競走的冠軍洛佩茲之前一直採取的是跟走戰術,一開始甚至落後於中國軍團。比賽中途,蔡澤林出現嘔吐狀況,而中國軍團最大的對手、日本名將鈴木雄介因身體不適中途退出比賽,在很多選手在比賽中遭遇突發狀況的情況下,洛佩茲脫穎而出。隨後洛佩茲一直跟著後來居上的領走者、中國選手王鎮,王鎮也一度領先洛佩茲20秒。這是一個安全距離。但還剩4公里時,洛佩茲逐漸縮小與王鎮之間的距離,直到最後3公里,王鎮終於體力不支,被西班牙選手洛佩茲趕超。而比賽也終成定局,洛佩茲爆冷奪得冠軍。
這場比賽很好地詮釋了杜根效應,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但勝利遲早屬於有信心的人。一個人勝任一件事,85%取決於態度,15%取決於智力,所以一個人的成敗取決於他是否有信心,情緒是否穩定。
洛佩茲正是因為有著驚人的意志力、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戰勝對手的信心,才能抓住實力強大的陳定和王鎮的弱點,在與強者的較量中,最終取得勝利。
:見解你到極限了嗎
作者:張勇
一箇中學生,在上數學課時打瞌睡,下課鈴響被驚醒,抬頭看見黑板上留著兩道題目,他以為是當天的作業。回家後,他花了整夜的時間去演算,終於解出了一題。他把答案帶到課堂上,老師瞠目結舌,原來那一題本來已認為是無解的,如果這名學生知道的話,恐怕就不會去演算了,不過因為他不知,堅信這道題有答案,結果不但解開了,同時找到一條別樣的求解方法。
中學生打破了無解的極限,收穫了驚喜。可見,只要心中堅守信念,很多不可能就會變為可能。
在1954年之前,4分鐘之內跑完1英里被認為是不可能的。醫生、生物學家進行實驗,並用結果科學地證明,展示人類的極限,結論是人類不可能在4分鐘之內跑完1英里,運動員們也驗證了科學家和醫生的觀點,證明了他們實驗的正確,1英里跑了4分零3秒、4分零2秒,但是從沒有人能跑進4分鐘。從開始對1英里跑步計時以來,科學家、醫生、世界頂尖運動員都證明了這個結論。羅格·班尼斯特說:“4分鐘跑完1英里完全是有可能的,根本不存在什麼人類極限,我可以做給你們看。”說這話的時候,他是牛津大學的醫學博士,他也擅長長跑,是頂尖的運動員,但是離4分鐘跑完1英里還是有距離的,他的最好成績是4分12秒,所以自然沒有人把他的話當真。但是羅格·班尼斯特堅持刻苦訓練,而且有了進步,他突破了4分10秒、4分5秒、4分2秒,接下來就沒有再突破,像其他人一樣,無法再低於4分2秒了。但他堅持自己的觀點,堅持訓練,但是一直沒有突破。直到1954年5月6日,在他的母校牛津大學,羅格·班尼斯特用了3分59秒跑完了1英里,一下子就轟動了,他登上了全世界新聞的頭條:“科學遭到挑戰”“醫生遭到挑戰”“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他跑完的1英里,成了夢想的1英里。6周後,澳大利亞運動員約翰·蘭迪跑完1英里用了3分57.9秒。接下來的第二年,有37名運動員都在4分鐘之內跑完了1英里。
信念有多長,極限就有多堅忍,只有你始終抱著必勝的信念,就會實現巨集大的理想。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攻打長沙失敗後,在轉移井岡山途中,惡仗一場接著一場,於是,不少人開了小差,甚至連師長餘灑度也不辭而別。近6000人的隊伍只剩下700多人。前面重兵圍堵,後面追兵迫近。情勢之嚴峻可想而知!在此緊要關頭,毛澤東在三灣那棵大樟樹下豪邁宣言:“願走的,絕不強留;不願走的你們會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時間,革命終將取得勝利!”這是何等堅定的革命信念!從1927年秋收起義上井岡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用時22年。如果中途信念稍有動搖,如何有成至此。
比爾·蓋茨創造了微軟,成為《時代》週刊50名網路精英第一名,被《福布斯》評為201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第十名。這一切的成功,也許都與他要當沙漠上的一棵橡樹的信念密不可分。有了信念的鞭策,你會將未知的前路變為已知,滿懷信心、充滿希望地朝前走。一群學者隨一位老教授沿絲綢之路進行民俗考察。可是不久,迷了路,走進了一片杳無人煙的沙漠。乾燥和炎熱消耗了每個人的體力,食物已經沒有了。最可怕的是乾渴,在沙漠裡沒有水,就等於死亡。為了節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壺集中起來,統一分配。幾天後,老教授死了。臨死前,他把最後一個水壺給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囑他:“不到萬不得已,千萬別動它。”又是3天過去了,人已渴到生理極限。大家都死死盯著那壺水。可助教呢,死活不肯讓大家喝,說還沒到最後關頭,並不斷催促大家:“趁體力還行,再走一程,再走一程……到了前面,一定把水分給大家。”大夥又艱難地朝前跋涉。就在大家要絕望的時候,沙丘後面傳來了流水聲。這時,助教才把真相告訴大家:“掛在胸前的水壺,灌滿了沙子。教授一直瞞著大家,是怕大家絕望。”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信念,支撐著每個人走過創業、創新之路,讓人在遇到困難、挫折時不動搖、不放棄。面對前面的人生道路,你到極限了嗎?問一問自己的信念吧。
關於青春勵志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