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成自然閱讀答案
《習慣成自然》: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倦”,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習慣成自然
***葉聖陶***
①“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②我們走路為什麼總是左腳往前,右腳往前,兩隻胳膊跟著動盪,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為什麼總是依照心裡的意思,先一句,後一句,一直連貫下來,把要說的都說明了?因為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什麼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像那樣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都不幹,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④聽人家說對於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裡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觀察的能力。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心裡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勞動的能力。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里包含著古人今人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裡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讀書的能力。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分,才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裡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舉吧。
⑥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的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的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的去把書本開啟。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的去做公民應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 “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到了真的去觀察去勞動去讀書的時候,“知”才會漸漸化為我們的習慣,習慣成自然,才是我們的能力。
⑦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寫出來的習慣。
⑧習慣養成的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⑨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於學校,也不限於讀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門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裡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己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倦”,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習慣成自然閱讀習題: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說話為例,引出了下文什麼觀點?***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答:
10.第④段列舉了哪些事例?意在闡明什麼? ***4分***
答:
11.第⑥段加點的“似乎”一詞能否去掉?請說說理由。 ***4分***
答:
12.文中在闡述了習慣與能力的關係後,得出了什麼結論? ***3分***
答:
13.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第⑨段學校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的認識。***4分***
答:
習慣成自然閱讀參考答案: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說話為例,引出了下文什麼觀點?***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答: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10.第④段列舉了哪些事例?意在闡明什麼? ***4分***答:①列舉了觀察、勞動、讀書、做好公民四個事例;②闡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並非具備了相應的能力。***各佔2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11.第⑥段加點的“似乎”一詞能否去掉?請說說理由。***4分*** 答: 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這裡,作者用“似乎”強調了“知”與“不知”並無兩樣,因為“知”僅僅是懂得了道理,並沒有化為習慣,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12.文中在闡述了習慣與能力的關係後,得出了什麼結論? ***3分***答: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意思對即可得分***
13.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第⑨段學校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的認識。***4分***
答:學校教育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習慣、培養能力。比如: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勤奮學習的習慣,愛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創新能力等,這些好的習慣和能力都是每一個用心的同學可能養成的。***答出要點得2分,結合實際、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七年級的語文暑假作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