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後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述了周恩來在少年時代立下的巨集偉志向,表現了他為國家和民族而奮鬥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小編收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歷史,因為真實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訓,因為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語文課,應該拿什麼給我們的孩子?僅僅是再現歷史的真實?還是演說教訓的深刻?顯然不是。
語文傳承的是文化,她較歷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學更顯豐滿。所以,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極力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啟用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啟發學生的潛能,努力讓學生做到:聽,聽得聲聲入耳;說,說得慷慨激昂;讀,讀得蕩氣迴腸;寫,寫得情真意切。
回顧這節課,不難發現,我的課堂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因為“中華不振”。課堂上,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組織教學的。“中華不振”成了我解構、重組、整合本文的一條主線、一面濾鏡、一個探頭。
首先,“中華不振”是我貫穿這堂課全部教學內容的一條脈絡,從聚焦“中華不振”到感受“中華不振”到參讀“中華不振”最後到思考“中華不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其次,“中華不振”又被我鎖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課堂上,我圍繞“中華不振”引導學生進行多重對話,租界發生的那一幕,被我做了多側面、多角度的深度加工。最後,“中華不振”還成為課堂上蓄積情感、掀起高潮的唯一支點。整個教學過程被演繹為一個壓抑再壓抑、憤慨再憤慨的情感模式,一直到課的尾聲才予以徹底、強烈的爆發。二、抓住“特寫鏡頭”,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篇2
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為我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層層推進的情感。
課堂上我指數名學生讀此語段,然後不失時機地加以追問:讀著讀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者聽到了什麼?這個婦女的親人可能是她的什麼人?三個“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導,學生開啟思維的匣子,說得十分動情,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朗讀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強。三、拓展文字,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為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火燒圓明園》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
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心靈已受到強烈的震憾,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接著我創設情境多次讓學生激情朗讀周恩來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此時此刻,我彷彿覺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個個的少年周恩來,學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字之中了。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並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為什麼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說得十分精彩。結束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總體來說,這次教學能站在新課程觀的高度,本著為學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圍繞“愛國——立志”這一主題,讓學生在文字及與文字有關的多個材料中浸潤、沉潛,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走進思想的樂園,走進智慧的王國……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篇3
1、遵循閱讀規律,整體解讀文字。
本篇課文從內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諸如:瀋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之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絡的場景與事件背後卻有著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註解。研透“中華不振”又是學習“中華要振”的基礎,研透了“中華不振”,學習“中華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學中,我遵循閱讀的規律,以讀為本,從整體感知入手。通過“有一個詞語和“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請同學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
引導學生抓住了“中華不振”這個詞,最後又讓學生再讀課文,自讀自悟,劃出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並說說從這些詞句哪些方面看出“中華不振”。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紛呈的,他們把課文中每一個能看出“中華不振”的句子都找出來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已經走進文字,對“中華不振”有了較深刻的思考。這樣的教學,從整體感知的初讀到自讀自悟的再讀;根據不同要求採用了不同讀的方式,既關注了讀的層次,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字的讀的時間。
2、深入重點研讀,進行語文實踐。
對這麼多的內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而是引領學生進行聚焦,重點引導學生研讀了伯父的話和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兩部分內容。特別是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是本文的重點,它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這樣處理,點線面結合,既有線上的“序”,面上的“廣”,也有點上的“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反思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