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的起源與製作工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特有的一種文化因素,它在現代也得到了廣泛應用。那麼,彩陶的製作工藝與起源,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彩陶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的許多新石器時代文化都是以其獨特的彩陶藝術為顯著特徵之一。因此,考古學家和藝術家都十分關注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的起源和發展問題。過去,由於歷史的侷限,關於中國彩陶的起源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直到 70 年代,黃河流域三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發現,分別向人們展示了它們獨特的文化成就,特別是在老官臺文化中發現了最早的彩陶藝術以後,這個問題才有了釋疑的眉目。

  老官臺文化彩陶,最先發現在陝西華縣元君廟遺址,後來臨潼白家,渭南北劉和甘肅大地灣等許多遺址都有出土。它主要是一種在紅色陶器口沿上繪以紫紅色寬頻紋的彩陶,像在陶器口上鑲嵌著一個紅箍,有色澤強烈的裝飾美的效果。同時,還在紅色三足缽的三個足上也塗滿了紅彩,像三個紅色支柱支撐著陶缽。凡是塗紅彩的地方,都是陶器的光面,因為陶器外表拍印滿了交錯繩紋。此外,在少數紅色圜底缽的內表面還用紅彩畫有三個或四個對稱佈置的圓點、圓圈、短直線、波浪線等以及不同符號形的簡單花紋,這些就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彩陶。在同時期的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以及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幾乎都沒有發現過。因此,老官臺文化的彩陶就成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萌芽。

  老官臺文化的彩陶表現了兩個主要特點。一個是使用紅彩作為裝飾,這是早期彩陶普遍流行的特徵。因為紅色是遠古人類在舊石器時代最先認識的色彩,在他們眼中也許紅色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色彩,他們首先用紅色來裝飾陶器,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和追求。另一個特點,彩繪紋飾非常簡單,主要是紅寬頻紋,而且都裝飾在陶器口沿上。從側面看是一條紅色寬頻,從上面俯視,又是一個紅圓圈。表明中國原始彩陶藝術從萌芽時起,就有了最簡單的雙關法或多效裝飾法的表現手法。同時少量圓點、圓圈、線條等十分簡單的紋樣,對稱性地分佈在圜底缽內表,表明當時也已有了簡單的對稱原理。陶器口沿外面的一圈紅寬頻紋,雖然僅僅是簡單的一道紅色絃線,但它卻凝結著氏族先民巨大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黃河流域早期彩陶的這些特徵,給中國新石器時代後來的彩陶裝飾藝術以極大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裝飾藝術。

  老官臺文化彩陶的產生和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雖然彩陶作為一種原始藝術,是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藝術”發展而來,但它的產生和出現卻要有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物質基礎。首先,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農耕文化基礎上,如果不是有了比較成熟的粟作農業、保障了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人們不可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創造和美化自己的生活。其次,製陶技術發明並逐漸成熟,使人們第一次掌握了一種人工創造的新的物質材料,為彩陶的發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再次,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器刻劃裝飾藝術的發展,也為彩陶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裝飾藝術技巧。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到了新石器時代早期後段,彩陶才應運而生。因此可以說,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定居農耕文化發展的產物,是製陶工藝和原始裝飾藝術發展的標誌,同時也是陶器產生審美價值的確證。至於彩陶首先出現在渭水流域的老官臺文化中,而不是其它地方,可能是因為老官臺文化首先具備了產生彩陶的條件的原因。而彩陶產生以後又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一方面為原始藝術的發展開闢了新天地,成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先例。另一方面,又以原始繪畫裝飾藝術的形式,反映了氏族先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彩陶產生的早晚,從一個方面體現了某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快慢和成熟程度,或者說,代表了某個原始文化發展水平的高低。據考古學的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彩陶產生的歷史,並不晚於世界上其它幾個文明中心彩陶產生的歷史。老官臺文化的彩陶同它們一樣,都是在距今約 8000 年左右而問世,同樣也站在了世界上最早產生彩陶的幾大文明中心之列①。這一事實就充分反映出了黃河遠古兒女的偉大創造力。

  界首彩陶的製作工藝

  界首彩陶的整個製作過程包括取土、瀝泥、揉泥、拉坯、修坯、陰乾、施化妝土、刻畫、素燒、配釉、上釉、釉燒、出窯包裝等十多道複雜工序。

  1.取土

  為了保證所取的土純淨、不摻雜其他型別的泥土或雜質土粒,我們取土時應當在河岸離地表1米多深的地方開始挖取,注意不要挖取表層的泥土。黃膠泥取回來後,最好堆放在室內場地,防止有塵沙等雜質摻入,然後用攪拌機打碎。

  2.瀝泥

  打碎後的黃膠泥需要經過瀝泥,去除其中的雜質,才能成為優質陶泥。將打碎的黃膠泥倒入缸中,再加入適量水,水量能浸沒泥就可以,然後進行充分攪拌,使泥與水成為可以順暢流動的泥漿,接著用80目的篩過濾掉泥漿中的雜質和較大顆粒,濾出的泥漿裝入布袋中,紮上口,搭到木架上瀝水,瀝到泥能用手拿起來,而且不粘手時,說明瀝泥適度,就可以直接使用了。暫時不用的泥,放到塑料薄膜內保溼備用。

  3.揉泥

  為了排除陶泥中殘留的空氣,增強陶泥的韌性和緻密性,在拉坯之前,要進行細緻的揉泥。取適量陶泥,放到操作檯上,用雙手以螺旋狀的旋轉走勢,沿同一方向進行反覆揉壓。當陶泥手感綿軟柔和、細膩光滑的時候,說明已到揉到功夫了,這時,就可以進行拉坯了。

  4.拉坯

  界首彩陶的拉坯採用傳統的旋轉輪法。

  先取適量揉壓好的陶泥,放到案臺上,整形成饅頭形的泥坯,接著將泥坯固定在旋轉輪盤面的中心位置,開啟旋轉輪盤的電源,使拉坯機運轉起來。隨著旋轉輪盤面的快速轉動,以及雙手合力地密切配合,使陶泥的雛形呈現出一個像扣著的碗一樣的造型。接著用雙手大拇指從陶泥上部的中心位置向下、向外均勻地趕壓,使陶泥呈圓桶狀造型。隨著泥坯的轉動,將壇壁逐漸向上拉,把下部分的直面造型逐漸調整為弧面造型,接著用雙手的食指和拇指合攏並輕輕向內用力,從坯體的中部向上逐漸收縮,最後留出一個直徑8~10釐米的圓口。在拉坯過程中,要儘量保證器壁和底部厚薄均勻,厚度一般掌握在5~7毫米左右。

  在拉坯過程中,需要進行反覆調整,使陶坯美觀、勻稱。為了便於調整操作,手要隨時蘸上少量清水,使雙手和坯體始終保持溼滑狀態。

  拉坯結束後,用鋼絲線將坯體與盤面分離。將制好的陶坯放在室內陰涼乾燥處,晾上12~15天,晾到坯體不粘修坯刀時,就可以進行界首彩陶的修坯了。

  5.修坯

  修坯的目的是使界首彩陶坯體保持光滑,厚薄適度。

  修坯前,在盤面上平整地鋪上一塊毛巾防止坯體打滑或口部受損。然後將坯體倒置在旋轉輪轉盤的中心位置。開啟電源,使拉坯機運轉起來,隨著旋轉輪的轉動,用修坯刀修坯。先修胚體的外側下半部,用修坯刀均勻用力,勻速移動,刮掉表面泥層,修至合適厚薄後,用刮刀將坯體表面處理光滑。接著再對胚體底部進行修整,從距離邊緣一釐米處下刀,同樣將底部修至合適厚薄,最後,用海綿或棉布蘸水,輕輕將粘附在坯體表面的泥屑擦除乾淨。由於坯體各部位造型不同,在修坯過程中要隨時變換適宜的刀型,使修坯效果達到最佳,最後修好的坯體要求器壁和底部厚度保持一致,一般掌握在3~5毫米。對於表面有雜質顆粒存在的,要及時清理掉,並且進行填補或修整。

  修坯完成後,馬上進行晾坯。

  6.晾坯

  為了便於通風,使坯體幹得更快,晾坯時,每件坯體之間要留有一定的縫隙。另外,為了防止坯體發生開裂,晾坯時,要將口部用塑料袋套上,使整個坯體乾燥程度一致。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由於器物的大小和晾坯季節不同,所以,晾坯的時間長短也就不同,應當靈活掌握。當整個坯體顏色變白,或輕拍坯體,聲音變得清脆,說明晾坯適度。在晾坯過程中,要及時淘汰掉有裂紋或破損嚴重的陶坯。接下來就該施化妝土了。

  7.施化妝土

  化妝土是組成界首彩陶三彩的主要部分,包括粉土和白土兩種,都起著陶衣的作用,能增加釉料和胚體的結合力,使釉料不至於在燒製過程中剝落,另外,也起著填補坯體的氣孔和瑕疵的作用。

  粉土與白土都是用水調和成土漿後直接澆施在陶坯的表面。我們最先施的是粉土。粉土俗稱釉土,呈淺灰色粉末狀,燒製後呈赭紅釉色,這種化妝土為界首當地所特有,主要分佈在界首境內的陶莊湖一帶,為三彩刻畫陶的底色。粉土水漿事先要用細篩過濾一下,去除雜質和大顆粒後才可以使用。施粉土時,雙手拿起陶坯,將陶坯上部浸入過濾好的粉土水漿中立刻拿起,然後將陶胚正立放到支架上,用水瓢舀起一瓢水漿,均勻地旋轉澆施在陶坯上面,施完粉土後,把陶坯放到陰涼乾燥處晾上10小時左右,當表面不粘手時,再施白土。

  白土是三彩刻畫界首彩陶陶坯的表面化妝土,是刻畫線條不可缺少的原料,直接從市場上可以買到。白土的質地比粉土更加細膩,燒製後呈淺黃色,這正是界首彩陶具備“紅底白花”獨特風格的原因所在。

  白土的施用方法與施粉土相同,只是施完白土後陰乾的時間要適當延長,一般需要陰乾50小時左右,等坯體完全乾燥後才可以進行刻畫操作。

  8.刻畫

  刻畫是界首彩陶製作中最為關鍵的技術環節。由於界首彩陶的刻畫操作是不需要畫樣和打底稿的,整個操作流程全憑刻畫者的繪畫功底和藝術修養。一般來說,當刻畫者拿到一件陶坯後,首先要仔細觀察陶器的外形,然後根據陶器外形的不同來確定刻畫的構圖內容。構圖確定下來之後,才可以動手刻畫。

  以前彩陶刻畫用的是竹籤,現在改用刻蠟紙的鐵筆了。刻畫時,先用鐵筆刻畫出花紋,下筆要剛勁有力、線條要流暢。花紋刻畫完成後,用自制的刻畫刮刀剔去花紋以外的外層化妝土,露出底層化妝土,作為彩陶的花紋底子,下刀時,要胸有成竹、用力均勻、乾淨利落。在刮表層化妝土的過程中,要隨時用毛刷刷去附在陶坯表面的泥屑。

  刻畫結束,將表面的泥屑刷除乾淨後,陶坯製作就全部完成了。接下來,將刻畫好的陶坯及時擺放到陰涼乾燥處自然晾乾,晾至整個坯體底部顏色發白,就可以拿到太陽底下暴晒了,一般晒上2~3天,等坯體全部發白,就可以入窯進行燒製了。

  界首彩陶為釉陶,所以燒製過程分為素燒和釉燒兩個階段。

  9.素燒

  素燒就是把自然晾乾的界首彩陶陶坯放到窯內燒製,是使坯體具備一定機械強度的過程。如今,燒製界首彩陶所用的窯已經由傳統的土窯改為新式液化氣窯了,陶器燒製的成品率一般都在95%以上。

  素燒操作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具體的操作方法是:首先把陶坯整齊地逐個輕輕擺放到特製的耐火棚板上,坯體與坯體之間的矩離保持在3~5釐米。陶坯全部擺放結束後,為了防止燒製過程中火苗直接接觸到陶坯而發生坯體開裂的情況發生,還要在陶坯的四周圍上一圈耐火磚,最後,將裝滿陶坯的窯車從窯口緩緩送入窯內,就可以開始燒製了。

  剛開始燒製的時候,要將液化氣開得小一些,並且在窯門處留出一定的縫隙,以便去除窯內的溼氣。在除溼過程中,隔一段時間就應當檢查一下,看看窯內的溼氣是不是已經排盡。檢查的方法比較簡單,只要將一塊乾燥的鏡子放置到排溼口,等待上一小會兒,看鏡子表面的變化就可以作出判斷了。如果鏡子表面有一層霧氣,說明溼氣還沒有排盡;而如果鏡子表面仍然保持乾燥,那就說明窯內的溼氣已經排盡了。這時候就可以將窯門關緊,逐漸開大液化氣,使窯內的溫度達到700攝氏度~800攝氏度,保持這樣的溫度大約15小時左右,就可以停火了,這素燒工作也就結束了,不過,這時,還不能立取出出窯,需要等3天之後,窯溫自然冷卻到50攝氏度以下時,才可以出窯。經過素燒的陶坯,淘汰掉有變形或有裂紋等問題的殘次品,其餘的隨即進行上釉處理。上釉之前,要先配製好釉漿。

  10.配釉

  界首彩陶的釉為矽鉛釉,主要原料為鉛,輔料為石英粉和粉土。在含鉛釉料中加入石英粉,可以增加釉面的亮度;而加入粉土則可以增加器壁和釉料的結合度,有效防止釉燒過程中釉料脫落。

  釉料的配製還是有講究的,需要先將鉛、石英粉、粉土按3∶1∶1的比例混合,再加入適量的清水,把釉料稀釋成濃度為40%~50%的釉漿,然後用球磨機把釉漿調和均勻。調和均勻的釉漿,還要用細篩進行過濾,去除較大的顆粒後,才可以使用。

  配釉結束後,接下來就可以上釉了。

  11.上釉

  界首彩陶在上釉之前,我們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做,您可別小瞧了這項工作,它可是界首彩陶呈現深綠色的

  關鍵呢。說起來,這倒並不複雜,只要用毛筆蘸上適量事先調好的與釉料一樣呈紅色的氧化亞銅漿液,點到素燒過的坯體上,至於漿液的形狀和位置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講究的是隨意性。在高溫釉燒過程中,氧化亞銅在窯內富氧氣氛中,形成氧化銅,氧化銅與釉中的其他成分發生系列化學反應,這樣,經過釉燒之後,陶器上面原本點過氧化亞銅漿液的地方便會呈現出鮮亮的深綠色。

  上釉也叫掛釉,通常需要兩人配合進行。先對陶坯內部進行上釉,只要將釉漿倒入陶坯內,來回晃動幾下,使內壁各處均勻掛上釉,再將多餘的釉漿倒掉就可以。接著對口部進行上釉,直接將口部插進盛放漿液的盆中,然後迅速地提起來。口部上釉後,要將陶坯擺放到陰涼乾燥處,等上面的釉漿自然晾乾,不粘手了,再對外壁進行上釉。操作時,一人手持陶坯口部作旋轉操作,另一人往外壁澆施釉漿,這樣,就能保證外壁掛釉均勻了。

  上釉後的陶坯陰乾1~2個小時,等釉漿乾燥不粘手時,就可以裝窯進行釉燒了。

  12.釉燒

  界首彩陶的釉燒和素燒的工序一樣,要先用小火去除窯內的溼氣,然後關緊窯門,逐漸加溫燒製。釉燒的溫度一般控制在980攝氏度左右最為適宜。以這樣的溫度連續燒上三天三夜後停火。過3天左右時間,等窯溫自然冷卻到40攝氏度左右時,就可以出窯了。

  當窯門開啟,“紅底白花、綠色點綴其間”的界首彩陶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

  13.出窯包裝

  出窯雖然不是什麼技術活,但是我們在出窯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輕拿輕放,否則將會前功盡棄。出窯的彩陶及時將放入規格大小合適的精美包裝盒記憶體放。

美觀的世界現代陶藝作品圖片欣賞
現代陶瓷的審美與鑑賞
相關知識
彩陶的起源與製作工藝
牛肉的烹飪手藝與製作工藝
烹飪方法與製作工藝有哪些
現代陶藝的設計與製作
陶藝來源與製作方法介紹
電腦病毒的起源與發展
跳高的起源與發展
柔道的起源與發展一
英語的起源與發展
陳式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