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學論文示例***2***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學論文篇三

  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調查研究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為生力軍的大學生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上起著關鍵作用,通過對於衡水市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情況並不盡如人意,存在很多問題,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有積極的態度,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影響,其中學校對於大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非常重要。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傳承 大學生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a***-0221-02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時代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對於大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改革,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進入,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傳統文化趨於弱化。作為青少年主體的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興趣,認知度不高,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一定的挑戰。作為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們必須改變態度,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繼承併發揚光大。

  1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大學生的積極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為核心,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包含了諸子百家思想、琴棋書畫、傳統文學、傳統

節日、中國戲劇、建築、傳統中醫、民間工藝、民風民俗、古玩器物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強其民族意識。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成的,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大學生從各方面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加深大學生對於中華民族發展的認識,同時能更深刻地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偉大,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意識,使得大學生真正以中華民族為榮,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許多的優秀思想和美好品德。中國傳統文化推崇“修身齊家平天下”,非常注重自我修養的提高;中國傳統文化推崇“以和為貴”的思想,注重與他人關係的平衡和協調;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不恥下問”,對於學習的態度非常積極向上…傳統文化所提倡的種種思想,都督促著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注重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有利於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不斷提升。

  2 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及分析

  本課題對衡水市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認知水平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問卷結果,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興趣不高,不能正確對待傳統文化。關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一題,61.5%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27.8%的學生對於傳統文化只是有點興趣,還有幾乎10%的學生不感興趣。在如何看待傳統文化這個問題上,只有52.1%的學生認為對於傳統文化應該選擇性繼承,其中大部分是精華,也有糟粕;22.1%的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不應該繼承;8.5%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中利大於弊,應該放棄繼承。以上的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學生對於傳統文化興趣不是很高,同時仍有一部分學生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認識不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51.6%的學生持不樂觀的態度,可以看出大學生認為傳統文化的未來很迷茫。

  第二,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不高,瞭解程度差,傳承傳統文化的情況差。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著很多方面,問卷中只選取了一般情況下人們應該有所瞭解的某些方面。關於中國傳統節日,只有39.8%的學生能全部記住,58.2%的學生只能記住一部分。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的三大思想,只有13.8%的學生知道並能夠區分三者觀點,59.1%的學生只是大致瞭解,不能完整描述。中國四大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只有12.5%的學生都看過,並讀過多次,27.5%的學生多次看過其中一兩部,48.8%的學生只看過其中一兩部,還有同學基本沒看過。關於中國三大國粹,只有24.6%的學生知道,61.1%的學生知道一部分,還有14.3%的學生完全不知道。關於古代詩詞曲賦,17.2%的學生能背下很多,31.8%的學生表示能背下一些,還有39.5%的學生能背的很少。關於某一門傳統藝術,只有9.6%的學生選擇了精通,64.3%的學生選擇掌握過一點點,26.1%的學生表示沒接觸過。所有資料顯示,大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瞭解不全面,且瞭解不深刻,僅限於表面的一點點,還有很多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根本不瞭解。

  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情況不盡如人意,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第一,長期以來社會政府對於傳統文化重視度不夠。雖然近年來,國家開始對儒家文化、對傳統節日慢慢重視起來,但是重視程度仍舊不夠。在此之前,政府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高,造成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低。同時,社會上對於大學生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努力不夠,開展的活動較少,宣傳影響力度小,社會沒有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大方向上為大學生樹立風向標,對於大學生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作用較為忽視。

  第二,學校對於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夠。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傳統文化的傳播發揚方面沒有起到充分的作用。較少的學校單獨設定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去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除了課程設定外,學校開展的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也較少。文科以及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對於傳統文化或許瞭解的相對多些,理科類的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很少。學校在教學組織、課外活動等方面對傳統文化的傳播發揚做的不夠。

  第三,外來文化對於中國的衝擊。隨著世界全球化的加劇,各國之間的聯絡越來越多,外來文化在不斷地傳入中國。在這個大環境下,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一定衝擊。人們越發接受外來的新鮮事物,從而忽視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尤其大學生這個群體,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近年來,美劇、日劇、韓劇、泰劇等電視劇對我國文化的影響很大。這在問卷中也有所體現,38.7%的學生認為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很大影響,45.1%的學生認為有一些影響,大多數大學生對於外來文化的影響持肯定態度的。   第四,學生自身及家庭的因素。學生自身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中國的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在慢慢消退,所起的影響在逐漸減弱。在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當今中國的影響如何這一題上,25.2%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對於當今中國的各個方面有著絕對影響;53.8%的學生認為影響較大,但較以往有所減弱;12.9%的學生認為影響較小,基本褪色。所以大學生沒有在傳統文化上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很多學生所在的家庭在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上也沒有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重視傳統文化的家庭相對來說較少,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專業成績。問卷中也顯示只有23.9%的學生通過家庭影響來了解傳統文化,所以家庭在孩子學習傳統文化上沒有起到充分的作用。

  3 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以及途徑

  要想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改變大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現狀,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第一,社會及政府營造傳統文化傳播的良好環境。政府應出臺更多鼓勵傳統文化發展的政策。在問卷中,可以看出49.6%的大學生通過電視電影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40.2%的學生通過書籍資料來了解傳統文化。社會上多鼓勵有關於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或是電影的發行,同時要保證高質量的節目使得學生接受更多更準確的傳統知識和傳統文化。同時書籍方面,正規整個出版市場,抵制盜版低質量的書籍,確保學生能讀到正版的相關書籍,在書香中學習和領悟傳統文化。政府可以利用多個契機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多走進大學校園進行相關的活動。

  第二,學校從各方面進行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問卷顯示46.1%的學生通過學校教育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可見學校教育在大學生傳承傳統文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1***教師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日常教學相結合,進行教學的創新。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學活動,如果將傳統文化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自己的專業知識,也能在潛移默化中瞭解和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著哲學、文學、藝術、建築等方方面面,與教學內容有著眾多顯性或者隱性的聯絡。每個專業的教師應仔細思考自己的課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聯,尋找兩者的結合點,儘量將所教內容相關聯的中國傳統文化一起傳授給學生。同時這種將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結合,將專業知識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新方式,可能會容易激發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促使其對傳統文化進行更多主動的瞭解和學習。

  ***2***學校可以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必修課或者選修課。隨著社會以及政府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將傳統文化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可以系統地向學生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以及各種表現,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不再是星星點點,不再是各種片段,而是完整的知識體系。學校根據各專業的需要和培養目標,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作為必修課或者選修課。尤其對於理科類的學生可以作為必修課,來彌補其對於傳統文化知識的缺乏。不管在專業課教學中,還是在單獨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要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理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與其他外來文化的關係。

  ***3***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文化活動和實踐活動來宣傳中國傳統文化。除了課堂上傳授傳統文化,學校可以多組織各種相關的課外活動。除學校組織的活動外,各學院可以根據自己學院的特點組織更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學校還可以經常邀請專家來校進行相關的講座,滿足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需求。同時學校還可以利用校園文化,將教室、宿舍、宣傳欄、電子螢幕等充分利用,為學生營造一個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第三,學生自身要加強民族意識,樹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決心。

  ***1***學生要培養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的知識,主動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學生要對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凝聚著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智慧,也是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的重要紐帶。學生要糾正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錯誤認識,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去主動發揚,主動承擔傳承的重任。

  ***2***學生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在各種外國文化不斷進入中國後,很多大學生盲目地崇尚外國文化,輕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近年來韓劇、美劇、泰劇、日劇大量引進了中國市場,對於大學生的影響很大,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很多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早已過時,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將外來文化作為自己最愛的文化。大學生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去看待外來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以理智的心態去對待外來文化,真正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民族文化區發揚光大,而不是以外來文化為榮。

  第四,社會、家庭、學校應該互相協調,共同致力於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事業。家庭因素在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鼓勵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行為。社會及政府要重視對家庭、社群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增強家庭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幫助父母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從而在生活中再次影響孩子。同樣,學校也可以利用與家長的交流機會,加強家長對於孩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在社會、家庭、學校的共同影響下,學生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需要大學生去繼承和發揚,在社會、家庭、學校的支援下,大學生要主動擔負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同時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自身的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曉樸.加強高校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7,9***2***:20-22.

  [2] 王冠,司雁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大學生[J].文學界***理論版***,2010***11***:241-242.

  [3] 陳曉芸.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現狀綜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4***1***:113-116.

  [4] 何家義.論傳統文化自覺與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18-20.

  [5] 覃萍.走出傳統文化教育的困境[J].梧州學院學報,2006***4***:74-77.

  [6] 魏媛媛,杜瑞平.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彙總的現狀及價值實現[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5***:75-77.

  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學論文篇四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大學教育的隱性課程

  摘 要: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弘揚仁義精神,尤其重視禮、誠信等道德教育,是中國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中核心價值觀念、精神文化、優良道德傳統的總和;隱性課程的設計和價值導向要以中國優良傳統為基礎併兼顧發展中的現代化大學建設為大背景聯絡實際;隱性課程的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內在統一則能更好地促進當代大學的發展和當代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核心價值觀 隱性課程 內在統一

  隱性課程作為當今現代課程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然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對隱性課程在學校學習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得到了肯定,隱性課程到底是什麼,如何更好地設計隱性課程,就不得不被人們廣泛關注。在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的今天如何審時度勢地設計隱性課程,以什麼為標準制定隱性課程則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隱性課程內在精神的匹配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華夏子孫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勝列舉,這些文化已經滲透在為此安身立命的中華民族的骨髓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立足之根本,它的內容博大而精深,通常意義上指以老子道德文化為一個基本分支,以莊子、墨子思想為補充的儒家思想大融為另一分支,這兩個分支相互交融相容幷包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們講文化,就是要以文教化,在任何時代背景下,教育都承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沒有價值或意義導向的文化與隱性課程都是不存在的,隱性課程的文化是一種具有自身質的規定性的文化形態,隱性課程的文化不是‘課程+文化’或‘文化+課程’的簡單組合,從文化變遷角度而言,隱性課程的文化複雜性不言而喻。”[1]毛澤東說:“一定的文化***當做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由此可見,通過文化傳承影響和教化人既要有內容又要有載體。我們認為隱性課程的合理化設計就很好地充當了這一角色。

  二、隱性課程在我國的發展

  隱性課程是一種課程,屬於課程論體系,明顯晚於顯性課程出現的時間,一般認為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的,一種說法是美國教育家傑克遜與1968年在《課堂生活》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奧弗利1970年在《自發課程及其對兒童的影響》***The Unstudied Curriculum:Its Impact on Children***一書中提到的。張顯東先生在《論隱性教育的育人功能》一文中提到,1972年,布魯姆在《教育學的無知》一書中使用了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這一對概念,並指出歷來的課程研究都忽視了隱性課程[2]。

  在我國,真正把隱性課程納入課程體系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1987年吳也顯先生髮表的《淺課程初探》是我國較早涉獵隱性課程的一篇文章,但是,有人認為,我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引進這一教育學名詞,該名詞已成為現代課程理論研究的重要概念[3]。

  然而,無論這一概念是什麼時候被正式提出的,它的思想內涵早已存在我國教育史中,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老馬識途”,等等,這種隱性教育思想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裡數不勝數、比比皆是,鮮明而確切地彰顯出我國隱性教育的歷史悠遠。

  三、隱性課程的價值定位

  隱性課程往往並不能直接表現出來,常常是內隱的,具有暗示性、間接性、隨意性、多樣性、互動性、永續性等。正因為隱性課程具有這些特性,才應該以多種形式設計隱性課程發揮它的多種教育作用。隱性課程體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現在學校和班級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質情境***如校舍建設等***、文化情境***校園文化等***和人際情境***師生同學關係等***。對隱性課程的態度則分為不同的聲音,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大力研究和發展隱性課程並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標準,而另外一部分學者則認為隱性課程只是一種虛無縹緲的說辭,並不能與學生的成長掛上等號。但是無論怎樣,我們是贊成並欣喜於存在不同聲音的,但是,隱性課程說到底是一種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尤其是優秀的具有閃亮點的道德的發掘和培養。古訓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學生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就會發現擁有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比單單掌握書本知識更重要。既然隱性課程是產生客觀影響的,我們就應該好好地加以利用,達到設定的教育目的。所以,隱性課程建設的價值定位就顯得迫不及待和意義非凡。

  ***一***隱性課程建設要以培養完善人格的社會人為導向。

  隱性課程建設要以培養完善人格的社會人為導向,這就又迴歸到教育的本源這一問題。教育就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並且運用了很多方式方法,而隱性課程就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課程的設定體現教育的價值定位,這就對什麼是教育提出了亙古不變的問題,到底什麼是教育,關於這一問題,古今中外的無數教育學家都提出了觀點,在這裡不一一羅列。但是,在不同的時代教育具有歷史性,在當代中國,只培養會讀書、讀死書的大學生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能為大學生提供安身立命的機會,我們要更注重培養具有人格魅力的,弘揚真善的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同時具有實踐能力的,能在理論指導下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而並非只有理論知識的大學生。即所謂的社會人,不僅以自身發展為需求,更重要的是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

  ***二***隱性課程的建設應和大學具體特色相結合。

  大學的不同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大學理念和文化不同,隱性課程建設體現了一所大學的文化和理念。著名教育學家張楚廷先生評價大學隱性文化道:“一所歷史悠久、有著自己獨特文化的學校,是經過歷史沉澱、文化砌構,形成自己隱性人文精神……學校與學校之間論常規課程、教學計劃,幾乎是沒有差別的。但是,論隱性課程***隱性文化***,學校與學校的差別可能很大。某些學校的珍貴之處就在於其高質量的隱性課程。”[4]

  大學隱性課程設計要立足於本校現實和歷史,既要注重客觀教育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展個性,提高大學軟實力。理念和實際相結合,培養愛學奮進的精神,創設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受到優秀的文化薰陶,能切實培養學生自學自強自律的能力,讓學生在學校期間感受到人文情懷。同時,不能放鬆對學校的硬體設施建設。總之,要致力於培養具有知識和能力、技能和情懷的全方位人才。   四、當代我國大學隱性課程的開發

  大學隱性課程如此重要,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由誰建設?作為一所學校的大家長,校長毋庸置疑是重要人物,整個學校的校風校紀建設校長起到關鍵作用。至於具體措施,大多數學校都能從校園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一***對學校的物質進行整體的設計,不要重複建設以避免造成浪費。

  優美的環境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能產生獲取知識的更強烈的原動力,每個人都喜歡追求美的東西,身處優美且“高尚”的環境中,對行為方式、價值判斷、情感品德方面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提高教師的素質。

  教師的素質一直都是大學水平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教師高尚的人文關懷,過硬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藹可親平等對待學生的態度,都體現著教師的高素質和學校的高水平。建立和發展新型的校園和諧的師生關係,也是校園文化的一個亮點。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5]

  ***三***建立完善的精神和文化層面的校園觀念文化。

  觀念文化是指精神和文化兩個層面的完整結合,是隱性課程的具體體現。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精髓,“它體現學校的本質和個性特點”,是學校的“校魂”[6]。要加強對學生個人成長的關注,不僅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包括學生心理成長的建設、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想的建設。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人。

  總之,隱性課程的研究十分必要和有意義,它符合當前我國新課改的價值理念的同時也具有充足的實踐指導意義。在物質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更要重視隱性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指導下,建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隱性課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校教育。

  參考文獻:

  [1]楊志成,柏維春.隱性課程的價值文化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6***:35-37.

  [2]張顯東.論隱性課程的育人功能[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9***:107-109.

  [3]陸為群.高校隱性課程與學校建設研究評述[J].河南社會科學,2007***11***:132.

  [4]張楚廷.論教學環境與課程[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1***:104.

  [5]江澤民.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6-06-15.

  [6]龔海泉.當代大學德育史論[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195.

  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學論文篇五

  中國傳統學習文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摘要]學習文化對大學英語教學有無形的影響,文章主要探討中國傳統學習文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消極影響,並提出學習文化的轉變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建議。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學習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

  所謂“學習文化”就是一個民族在其長期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對“學習”這一特定的人類文明活動形成的一種無形而又普遍的認識。這種認識就是對什麼是學習、學習什麼、為什麼學習、怎樣學習、學習的結果是什麼等問題的理解。

  1.中國傳統學習文化的主要特徵

  中國傳統的學習文化有些明顯的特徵。從學習的目的來講,“學也者,知之盛者也”。也就是說,掌握了知識,學習就達到目的了。既然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知識,那麼學習內容自然就是知識了。

  從學習方式來講,“傳道、受業、解惑”強調教師的傳授作用。教師講課,學生聽課。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從教師那裡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

  指導學習行為的準則是勤學。在過去的私塾裡,要求學生背誦那些他們並不理解的文字,以求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效果。

  “尊師”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優良傳統。“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師道尊嚴的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由於過於強調師道尊嚴,使得學生認為教師無所不知,他們的權威不容侵犯。而在教師的心目中,學生就應該老老實實地聽課,認真學習。

  2.中國傳統學習文化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2.1重知識,輕能力。

  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以識字為起點,以做文章為目標。現在的語文教學雖然與以前大不相同,但也是以識字為起點,分析句子結構、文章結構和中心思想是主要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是我們文化思想的體現。而這種體現也滲透到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認為英語學習中最困難的是詞彙。其實,詞彙只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方面。很多大學生畢業時詞彙量雖然達到了四、五千,但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很差。這就反映了對“學習什麼”這個問題的認識有偏差。不僅學生如此,許多教師在課堂上也是以詞彙、語法知識的講解和操練為重點,這樣學生自然就會認為詞彙、語法是英語學習中最重要的內容。

  2.2教師主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教師被看作是知識的權威。因而在課堂上,學生總是忙於記錄教師的講解而很少提出問題。在教師控制的課堂上,學生看似獲得了很多語言輸入,實際上卻沒有多少語言輸出可言。因為他們沒有多少機會可與教師或同學進行語言交流。儘管教師普遍會採用提問方式與學生互動,但是大部分教師的提問主要用以檢查學生是否知道答案,是否理解語言資訊。因而,學生提供的多是簡短的回答,參與課堂互動的機會有限。教師往往將自身的角色視作“傳授現成的語言材料,而不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學生眼裡,老師不僅是知識的權威,更是課堂的主宰。

  2.3強調師道尊嚴,

  儒家教育思想宣揚“天地君親師”的排序,教師的地位僅次於天、地、君主、父母,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尊師重教。然而,過分地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權威性壓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使他們產生濃重的保守心理和盲從心態。儘管當代大學生思想較為開放,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東西也不知不覺地融入了他們的腦海中。傳統教育強調課堂內井然有序,老師講課時學生認真聽。甚至用“鴉雀無聲”來讚揚一個班級的課堂紀律。這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思辯能力、獨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能力。

  3.學習文化的轉變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建議

  教師傳業授道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知識的獲得絕不是從教師到學生的機械傳遞過程,它的完成有賴於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努力。中國傳統的學習文化,某些方面違背了學習的基本原理,當然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在如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如果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顯然會對不斷湧現的新專業知識和資訊茫然不知所措。那麼,沒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終身學習”又何從談起呢?因此,學習文化必須轉變。在當前日益盛行的網路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被日益淡化,多媒體在知識和技能傳授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彰顯。與“以教學者為中心”的學習文化相對,理想的學習文化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再是學習活動的主導者,而是組織者、觀察者。學習的物件不再是單一的學習內容,也包括相應的學習方法和技巧。課堂上輕鬆的互動氛圍能為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自主學習,學生真正成為自己學業的主人。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要各層次的努力,包括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的內容。首先,學校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意願,給學生自行選擇和決定的自主權,使其對自己的學業負責。同時為那些對學習特別感興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援。其次,限制教學班學生數量,避免大規模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在課堂上,教師只是承擔輔助的角色,根據英語教學的特點,應儘可能降低講授課的比重。如果學生一味地聽講和回答教師的問題,學生之間的交流無法實現,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個人因素也往往會被忽視。因此,課堂上的對話練習或者小組練習應該大力提倡。通過模擬貼近生活的對話或場景,討論一些現實問題,學生能將學到的語言知識主動地運用起來,在運用中發現知識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並且能在運用中學到新的知識。教師只要在一旁進行組織,必要的時候進行指正。當然,歸根結底,提高學習者的自主性才是改革的關鍵。學習者的自主性更多的是指學習者在課堂層面上參與決策權以及發言權,這樣,才能使教學者的教學目的與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在儘可能大的程度上統一起來。為了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教師應該認真地傾聽學生的建議。但是,有關學生意見的調查不應該等到學習結束時的評教活動才進行,教師應該定期在課堂上聽取學生的建議。只有及時瞭解學生的興趣所在,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這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去共同構建課堂的一個重大前提。另外,還可與嘗試讓學生自主控制自己的學習程序,這也意味著學生也必須為自己的學習結果負責,從而能使他們在主觀上更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程序。

  4.結語

  我國大學英語學習者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不夠理想,不僅要考慮師資力量問題、教材問題和四、六考試等問題,也要重視傳統學習文化的無形影響。這裡不是對我國傳統學習文化的全盤否定,而是說我們英語教學的目的和方式存在偏差。因此,為了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研究學習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程曉堂,外語教學中的文化主義思潮[J],山東外語教學,2001,***4***.

  [2]萬濤,中西文化DNA觀照下的現代教育[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3***.

  [3]姚穎瑩,從學習文化的轉變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J],科教文匯,2008,***11******下旬刊***.


現在的園林綠化行業
牽掛你的感覺真好散文
相關知識
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學論文示例***2***
描寫中國傳統春節的英語作文
關於文化的哲學論文
關於文化的哲學論文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學生論文
中國傳統孝道的文化內涵
有關中國傳統小吃的作文
中國傳統古詩的英文翻譯
三年級中國傳統節日的作文範文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三年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