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背景下的印刷媒體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進入21世紀,數字化、網路化程序加快,世界傳媒業的環境與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所謂“全媒體”,是指綜合運用多種媒介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路、通訊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全媒體正在以令人驚歎的方式和速度影響媒介的傳播方式,而以報刊為代表的印刷媒體則顯露出被邊緣化、被淘汰的趨勢,這迫使媒體人開始為自己的職業恐慌,他們擔心印刷媒體會慢慢死去。
然而由此預言印刷媒體即將衰落為時尚早。套用狄更斯的一句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正如新華社社長李從軍所言:“只要順應資訊傳播技術的新發展,順應當代新聞資訊傳播的新變化,順應媒介融合的新趨勢,順應公眾和傳媒市場的新需求,傳統媒體就能繼續保持並不斷提升其競爭力和影響力。”
創辦一張“我”的報紙
從某種程度上講,消費者使用習慣的改變是決定印刷媒體應對全媒體挑戰的關鍵因素。消費者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推動著印刷媒體調整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
印刷媒體的傳播物件是“較大數量的”“不定量的多數”的受眾,而全媒體傳播受眾是“個體”,我就是“我”,印刷媒體適應全媒體受眾需求,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向網站提供新聞資訊,經營自己的網路版,已成為國內外報業的新策略。
值得強調的是,全媒體媒介融合實現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資源共享,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最終實現利益的共享。印刷媒體承擔社會責任和公益使命的角色已深入人心。在適應全媒體的過程中,印刷媒體應該思考如何才能在報道中堅守負責任、可信賴的新聞理念。印刷媒體運用真實、客觀、公正、公平的新聞為建設和諧世界作出貢獻,最重要的是印刷媒體新聞人精心篩選事實、精心製作新聞,傳播最有價值的、最有意義的、受眾最需要的資訊。受眾依賴印刷媒體,並習慣於在印刷媒體中尋找答案。從網際網路的發展軌跡來看,網際網路最初只是一個內容展示平臺,寫微博,再進一步發展網民在網上購物,網路正在越來越多地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平臺。在全媒體背景下,印刷媒體與其他新聞媒體的競爭中,必須擺脫向網站提供內容的慣性思維,必須由原創能力轉化為影響力。新聞原創不再僅僅指以採訪的方式獲得獨家新聞,它也包括在內容的組織方式與結構、形式上的創新。
或許有一天,印刷媒體與新聞受眾融合、互動、共動,根據“我”追求與眾不同的特質,滿足“我”的需求,邀請“我”參與新聞產品生產和營銷的各個環節。報紙的主編、編輯根據“我”的吩咐策劃、採編和組織稿件,報紙只刊登與“我”有關的新聞(含影響“我”和“我”影響的人和事)。新聞受眾通過與印重新整理聞媒體的互動,實現了認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個人整合的需要、社會整合的需要。這是一份“我”的報紙,這是一份獨一無二的報紙,這是一張有歸屬感的報紙。
關於“我”的新聞,以“我”的三天——“昨天”、“今天”、“明天”為主線,挖掘“我”的重大事件、重點領域和重要方面的事實並作為切***,將多媒體的報道理念、執行模式和操作手法貫穿於“我”的新聞生產的全過程,體現在報道策劃、新聞採集、編輯加工和傳播營銷等各個環節。在與“我”相關的重要、重大、重點的關鍵階段,推出“我”的報紙,成為“我”的歷史見證。
新聞要會講故事
傳媒界一直有“內容為王”的說法。從一定意義上說,隨著媒介融合的程度加深,印刷媒體的生存能力取決於“內容”的創造和消費,取決於經營“內容”。在內容生產和製作方面,印刷媒體總能給人們帶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與電視通俗化而淺顯的內容相比,印刷媒體給人們提供了啟迪思維的原材料,並且從大量的事實、縝密的邏輯、豐厚的知識中展示深刻和遠見。數字化、網路化時代,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相當數量的人甚至不能坐下來安靜地讀書和思考人生意義。當他們越來越意識到空虛無聊與沉悶單調、越來越渴望獲得精神的慰藉時,就只能依賴印刷媒體的幫助了。
新聞傳播的內容是“媒介新聞傳播的總的報道面有多大,具體說來,包括報道物件的分佈有多廣、報道的領域有多寬、報道的區域有多大等。媒介新聞傳播的內容是由媒介的性質、辦報(臺)宗旨和受眾物件的需要決定的”。
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時代週刊》就開始把新聞故事提要放到封面上。由於特殊的原因,我國新聞類週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改革開放時期。以新穎的“封面故事”(Cover Story)傳播新聞內容,以獨家和深刻的新聞內容解析新聞背景、拓展新聞內涵,及時、客觀、平衡、全面地為讀者提供一切有可能影響人們生活狀態的重要新聞和資訊,極大地滿足了受眾對資訊需求激增的需要,成為讀者的資訊管家、時事顧問和意見領袖,實現了媒體的環境守望職能。
儘管新聞媒介在增加,但絕大多數人認為,新聞受眾已經嚴重分流,他們關注全媒介,被全新的新聞渠道吸引。在此過程中,新聞受眾的興趣似乎從嚴肅新聞轉向了趣味新聞。與印刷媒體競爭的,除了廣播電臺電視臺,還有部落格、閃客、微客、簡訊等,形成“人人都可以是新聞釋出人”的局面。
儘管新聞故事的核心是為讀者已經知悉或欲知未知的事件提供語境、額外的細節以及對事件的解釋、評論,社辦新聞類刊物也陸續推出了“封面故事”,但是重要的新聞故事過於官方化、程式化,人物新聞成為光榮榜。我們常說,新聞就是講故事。但是,故事講什麼、怎麼講,卻又是我們最為困惑的問題。傑裡?施瓦茨(Jerry Schwarts)在其所著《如何成為頂級記者——美聯社新聞報道手冊》一書中說:“以說故事的方式向人們提供的資訊更容易被理解和記住,因為這種方式讓人放鬆,讓人覺得有趣,以這種方式整合的新聞素材將更加有效地吸引讀者,因為讀者看到的不再是乾巴巴的事實羅列,而是真實的生活。”如果以真實的細節、細膩的筆觸,以平實的敘事代替了“總結式”拔高、“枯燥式”說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新華每日電訊》去年3月開設專欄“身邊的感動”,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身邊的平凡人物、普通群眾的故事,展示普通百姓的崇高精神與高尚品質,體現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和時代特徵,先後推出了《從“鄭百萬”到“愛心爸爸”:鄭安巨集用大愛詮釋真情》、《“你的心就是金子”——古稀老人39年贍養17位“爹”譜寫大愛》、《在無音世界裡笑對人生的失聰女孩朱賽楠》、《姬瑞芬照顧偏癱婆婆九載傳佳話》、《大愛無聲——黃驊市民熱心相救冰河遇險5位異鄉人》、《“誰也不會不管”——專訪河北省黃驊市冰河救人英雄》、《80歲離休教師蔣國珍:節儉度日資助學生2萬餘名》、《76歲老人十年如一日刮除城市“牛皮癬”》等報道,通過細膩的場景描摹和對人物動作、語言的生動刻畫,用心記錄下存在於身邊的善良與美好,語言質樸,卻非常入情入理,真實感人,引起讀者共鳴,產生鼓舞人心的力量。
儘管電視、網際網路青睞戲劇性的、充滿令人激動的影像故事,而印刷媒體的新聞故事同樣希望新聞故事點綴著充滿感染力的敘事和令人感動的圖片。印刷媒體人必須更加重視新聞真實的原則,更加重視新聞細節的創作,這是職業記者制勝的武器。試想一下,週末是身心放鬆之時,我們希望以平和的心情來看報刊,瞭解一些我們從來都不知道的有趣新聞故事,看看以細膩的筆觸敘說真實入微的細節,感同身受人物的喜怒哀樂,聆聽身邊感動人物的心聲,啟迪昇華人生真諦,這樣開啟的閱讀之旅將是愉快的和有意義的。
資訊組合多視角
全媒體背景下,多樣化新聞已成為新聞受眾把握資訊的一個主要方式或途徑,多視角新聞也成為無所不在的人類表達與傳播資訊的手段之一。在尊重個性化受眾需要的同時,印刷媒體不能忽略媒體的資訊整合功能。
多視角解讀新聞。由於新聞線索來源於社會的各個層面,新聞受眾也分佈於社會的各個層面。因此,印刷媒體職業人從選擇新聞、“議程設定”開始,就應考慮從不同視角策劃、報道、解釋新聞。當新聞顧及了龐大的多樣化的新聞受眾、包含了多樣化的觀點時,那麼新聞就逼近了事實真相,新聞內容真實、準確、客觀,努力做到公正、平衡、完整,避免了“同質化”新聞,使報道清晰、令人信服。贏得新聞受眾的信賴,是衡量優秀新聞媒介(機構)的重要標準。
全媒體背景下要求新聞編輯具備新聞判斷力。新聞判斷是指編輯決定哪些新聞重要以及如何呈現新聞。編輯操作過程的核心是新聞判斷,新聞判斷是由新聞價值觀決定的,它是編輯們據以衡量事件和議題重要性的標準。真實、客觀、即時、貼近、平衡、反常、有趣等因素,都可以作為新聞判斷的依據。
多視角閱讀新聞。新聞受眾閱讀新聞行為習慣正在發生改變,據研究,人類今天接收資訊70%要依靠視覺資訊,因此,新聞受眾更願意選擇“速讀、易讀、悅讀”新聞,掃描式閱讀已成為閱讀的主要方式,這種閱讀帶有極大的跳躍性、檢索性、忽略性,如果新聞報道沒有醒目的關鍵詞,沒有清晰的提示和標誌,沒有視覺衝擊力的照片,就難以抓住受眾飛速轉動的眼球。
激“活”新聞標題。新聞標題應該告訴讀者新聞中最新鮮、最重要、最有特點的事實和觀點。要使新聞標題出新出彩,就要在以事實說話的基礎上,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巧用主動語態動詞(現在時或將來時),變抽象為形象,以動制靜,化虛為實,吸引受眾視線,令人過目不忘,耐人尋味。
扮“靚”新聞版面。一版是報紙的臉面,如何在“黃金版面”上刊出搶眼的大照片,是辦報人必須解決好的一大難題。新聞照片真實性、新聞性、客觀性,是新聞照片的魂。但是這並不妨礙新聞照片追求真實、生動、感人。一幅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照片,讓讀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新聞資訊。
視覺元素直觀形象地展現新聞事實,實現視覺衝擊與人文關懷,實現新聞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易讀的資訊圖表。資訊圖表因其簡潔直觀、衝擊力強、易於理解等優勢,日漸成為流行的新聞傳達方式。在印重新整理聞媒體從可讀、必讀走向易讀、悅讀的過程中,資訊圖表不僅扮演著新聞事件“特種兵”的角色,而且成為印重新整理聞媒體增強競爭力和增長點的一個體現。在實際應用中,資訊圖表既獨立報道新聞,也可以作為一種手段輔助其他新聞報道。當前,資訊圖表的型別大致可以分為統計圖表、地圖、趨勢圖、平面示意圖、立體模擬圖等,許多專業性、知識性較強的通訊或文章,藉助資訊圖表有助於幫助新聞受眾減輕閱讀時的費力程度,增強易讀性。同時,一些零散的、孤立的新聞資訊通過資訊圖表進行有機整合,實現了對新聞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彌補了新聞版在服務性、知識性上的不足,擴大了報道的廣度和深度。
有效的版面設計。有效的版面設計越來越重要,因為新聞受眾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報紙、雜誌等以報道為主的新聞媒體必須與電視這樣的視覺媒體爭奪受眾的注意力。反過來,電視也必須用有力的圖表設計抗衡印刷媒體的報道深度。未來各種媒體的編輯都需要牢固掌握基本設計技巧(《美國當代媒體編輯操作規程》,展江、霍黎敏主譯)。版面簡潔、整齊、統一、大方,符合以簡為美的現代審美取向。新穎的創意、精美的設計引發讀者共鳴,留下無盡回味。
結語
全媒體背景下,印刷媒體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是政策、體制、機制還有人才。不過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思想觀念。“內容為王”是印刷媒體的優勢,是其他新聞媒體的基礎,然而也僅僅是基礎。印刷媒體只有突破慣性思維,加快戰略轉型,加強內容生產和調整傳播方式,加強與新聞受眾的互動、共動,以有趣的新聞故事吸引和感染受眾,多視角地進行資訊整合,其主流傳播地位才無法被撼動。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娛樂化策略分析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之策略
然而由此預言印刷媒體即將衰落為時尚早。套用狄更斯的一句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正如新華社社長李從軍所言:“只要順應資訊傳播技術的新發展,順應當代新聞資訊傳播的新變化,順應媒介融合的新趨勢,順應公眾和傳媒市場的新需求,傳統媒體就能繼續保持並不斷提升其競爭力和影響力。”
創辦一張“我”的報紙
從某種程度上講,消費者使用習慣的改變是決定印刷媒體應對全媒體挑戰的關鍵因素。消費者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推動著印刷媒體調整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
印刷媒體的傳播物件是“較大數量的”“不定量的多數”的受眾,而全媒體傳播受眾是“個體”,我就是“我”,印刷媒體適應全媒體受眾需求,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向網站提供新聞資訊,經營自己的網路版,已成為國內外報業的新策略。
值得強調的是,全媒體媒介融合實現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資源共享,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最終實現利益的共享。印刷媒體承擔社會責任和公益使命的角色已深入人心。在適應全媒體的過程中,印刷媒體應該思考如何才能在報道中堅守負責任、可信賴的新聞理念。印刷媒體運用真實、客觀、公正、公平的新聞為建設和諧世界作出貢獻,最重要的是印刷媒體新聞人精心篩選事實、精心製作新聞,傳播最有價值的、最有意義的、受眾最需要的資訊。受眾依賴印刷媒體,並習慣於在印刷媒體中尋找答案。從網際網路的發展軌跡來看,網際網路最初只是一個內容展示平臺,寫微博,再進一步發展網民在網上購物,網路正在越來越多地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平臺。在全媒體背景下,印刷媒體與其他新聞媒體的競爭中,必須擺脫向網站提供內容的慣性思維,必須由原創能力轉化為影響力。新聞原創不再僅僅指以採訪的方式獲得獨家新聞,它也包括在內容的組織方式與結構、形式上的創新。
或許有一天,印刷媒體與新聞受眾融合、互動、共動,根據“我”追求與眾不同的特質,滿足“我”的需求,邀請“我”參與新聞產品生產和營銷的各個環節。報紙的主編、編輯根據“我”的吩咐策劃、採編和組織稿件,報紙只刊登與“我”有關的新聞(含影響“我”和“我”影響的人和事)。新聞受眾通過與印重新整理聞媒體的互動,實現了認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個人整合的需要、社會整合的需要。這是一份“我”的報紙,這是一份獨一無二的報紙,這是一張有歸屬感的報紙。
關於“我”的新聞,以“我”的三天——“昨天”、“今天”、“明天”為主線,挖掘“我”的重大事件、重點領域和重要方面的事實並作為切***,將多媒體的報道理念、執行模式和操作手法貫穿於“我”的新聞生產的全過程,體現在報道策劃、新聞採集、編輯加工和傳播營銷等各個環節。在與“我”相關的重要、重大、重點的關鍵階段,推出“我”的報紙,成為“我”的歷史見證。
新聞要會講故事
傳媒界一直有“內容為王”的說法。從一定意義上說,隨著媒介融合的程度加深,印刷媒體的生存能力取決於“內容”的創造和消費,取決於經營“內容”。在內容生產和製作方面,印刷媒體總能給人們帶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與電視通俗化而淺顯的內容相比,印刷媒體給人們提供了啟迪思維的原材料,並且從大量的事實、縝密的邏輯、豐厚的知識中展示深刻和遠見。數字化、網路化時代,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相當數量的人甚至不能坐下來安靜地讀書和思考人生意義。當他們越來越意識到空虛無聊與沉悶單調、越來越渴望獲得精神的慰藉時,就只能依賴印刷媒體的幫助了。
新聞傳播的內容是“媒介新聞傳播的總的報道面有多大,具體說來,包括報道物件的分佈有多廣、報道的領域有多寬、報道的區域有多大等。媒介新聞傳播的內容是由媒介的性質、辦報(臺)宗旨和受眾物件的需要決定的”。
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時代週刊》就開始把新聞故事提要放到封面上。由於特殊的原因,我國新聞類週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改革開放時期。以新穎的“封面故事”(Cover Story)傳播新聞內容,以獨家和深刻的新聞內容解析新聞背景、拓展新聞內涵,及時、客觀、平衡、全面地為讀者提供一切有可能影響人們生活狀態的重要新聞和資訊,極大地滿足了受眾對資訊需求激增的需要,成為讀者的資訊管家、時事顧問和意見領袖,實現了媒體的環境守望職能。
儘管新聞媒介在增加,但絕大多數人認為,新聞受眾已經嚴重分流,他們關注全媒介,被全新的新聞渠道吸引。在此過程中,新聞受眾的興趣似乎從嚴肅新聞轉向了趣味新聞。與印刷媒體競爭的,除了廣播電臺電視臺,還有部落格、閃客、微客、簡訊等,形成“人人都可以是新聞釋出人”的局面。
儘管新聞故事的核心是為讀者已經知悉或欲知未知的事件提供語境、額外的細節以及對事件的解釋、評論,社辦新聞類刊物也陸續推出了“封面故事”,但是重要的新聞故事過於官方化、程式化,人物新聞成為光榮榜。我們常說,新聞就是講故事。但是,故事講什麼、怎麼講,卻又是我們最為困惑的問題。傑裡?施瓦茨(Jerry Schwarts)在其所著《如何成為頂級記者——美聯社新聞報道手冊》一書中說:“以說故事的方式向人們提供的資訊更容易被理解和記住,因為這種方式讓人放鬆,讓人覺得有趣,以這種方式整合的新聞素材將更加有效地吸引讀者,因為讀者看到的不再是乾巴巴的事實羅列,而是真實的生活。”如果以真實的細節、細膩的筆觸,以平實的敘事代替了“總結式”拔高、“枯燥式”說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新華每日電訊》去年3月開設專欄“身邊的感動”,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身邊的平凡人物、普通群眾的故事,展示普通百姓的崇高精神與高尚品質,體現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和時代特徵,先後推出了《從“鄭百萬”到“愛心爸爸”:鄭安巨集用大愛詮釋真情》、《“你的心就是金子”——古稀老人39年贍養17位“爹”譜寫大愛》、《在無音世界裡笑對人生的失聰女孩朱賽楠》、《姬瑞芬照顧偏癱婆婆九載傳佳話》、《大愛無聲——黃驊市民熱心相救冰河遇險5位異鄉人》、《“誰也不會不管”——專訪河北省黃驊市冰河救人英雄》、《80歲離休教師蔣國珍:節儉度日資助學生2萬餘名》、《76歲老人十年如一日刮除城市“牛皮癬”》等報道,通過細膩的場景描摹和對人物動作、語言的生動刻畫,用心記錄下存在於身邊的善良與美好,語言質樸,卻非常入情入理,真實感人,引起讀者共鳴,產生鼓舞人心的力量。
儘管電視、網際網路青睞戲劇性的、充滿令人激動的影像故事,而印刷媒體的新聞故事同樣希望新聞故事點綴著充滿感染力的敘事和令人感動的圖片。印刷媒體人必須更加重視新聞真實的原則,更加重視新聞細節的創作,這是職業記者制勝的武器。試想一下,週末是身心放鬆之時,我們希望以平和的心情來看報刊,瞭解一些我們從來都不知道的有趣新聞故事,看看以細膩的筆觸敘說真實入微的細節,感同身受人物的喜怒哀樂,聆聽身邊感動人物的心聲,啟迪昇華人生真諦,這樣開啟的閱讀之旅將是愉快的和有意義的。
資訊組合多視角
全媒體背景下,多樣化新聞已成為新聞受眾把握資訊的一個主要方式或途徑,多視角新聞也成為無所不在的人類表達與傳播資訊的手段之一。在尊重個性化受眾需要的同時,印刷媒體不能忽略媒體的資訊整合功能。
多視角解讀新聞。由於新聞線索來源於社會的各個層面,新聞受眾也分佈於社會的各個層面。因此,印刷媒體職業人從選擇新聞、“議程設定”開始,就應考慮從不同視角策劃、報道、解釋新聞。當新聞顧及了龐大的多樣化的新聞受眾、包含了多樣化的觀點時,那麼新聞就逼近了事實真相,新聞內容真實、準確、客觀,努力做到公正、平衡、完整,避免了“同質化”新聞,使報道清晰、令人信服。贏得新聞受眾的信賴,是衡量優秀新聞媒介(機構)的重要標準。
全媒體背景下要求新聞編輯具備新聞判斷力。新聞判斷是指編輯決定哪些新聞重要以及如何呈現新聞。編輯操作過程的核心是新聞判斷,新聞判斷是由新聞價值觀決定的,它是編輯們據以衡量事件和議題重要性的標準。真實、客觀、即時、貼近、平衡、反常、有趣等因素,都可以作為新聞判斷的依據。
多視角閱讀新聞。新聞受眾閱讀新聞行為習慣正在發生改變,據研究,人類今天接收資訊70%要依靠視覺資訊,因此,新聞受眾更願意選擇“速讀、易讀、悅讀”新聞,掃描式閱讀已成為閱讀的主要方式,這種閱讀帶有極大的跳躍性、檢索性、忽略性,如果新聞報道沒有醒目的關鍵詞,沒有清晰的提示和標誌,沒有視覺衝擊力的照片,就難以抓住受眾飛速轉動的眼球。
激“活”新聞標題。新聞標題應該告訴讀者新聞中最新鮮、最重要、最有特點的事實和觀點。要使新聞標題出新出彩,就要在以事實說話的基礎上,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巧用主動語態動詞(現在時或將來時),變抽象為形象,以動制靜,化虛為實,吸引受眾視線,令人過目不忘,耐人尋味。
扮“靚”新聞版面。一版是報紙的臉面,如何在“黃金版面”上刊出搶眼的大照片,是辦報人必須解決好的一大難題。新聞照片真實性、新聞性、客觀性,是新聞照片的魂。但是這並不妨礙新聞照片追求真實、生動、感人。一幅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照片,讓讀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新聞資訊。
視覺元素直觀形象地展現新聞事實,實現視覺衝擊與人文關懷,實現新聞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易讀的資訊圖表。資訊圖表因其簡潔直觀、衝擊力強、易於理解等優勢,日漸成為流行的新聞傳達方式。在印重新整理聞媒體從可讀、必讀走向易讀、悅讀的過程中,資訊圖表不僅扮演著新聞事件“特種兵”的角色,而且成為印重新整理聞媒體增強競爭力和增長點的一個體現。在實際應用中,資訊圖表既獨立報道新聞,也可以作為一種手段輔助其他新聞報道。當前,資訊圖表的型別大致可以分為統計圖表、地圖、趨勢圖、平面示意圖、立體模擬圖等,許多專業性、知識性較強的通訊或文章,藉助資訊圖表有助於幫助新聞受眾減輕閱讀時的費力程度,增強易讀性。同時,一些零散的、孤立的新聞資訊通過資訊圖表進行有機整合,實現了對新聞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彌補了新聞版在服務性、知識性上的不足,擴大了報道的廣度和深度。
有效的版面設計。有效的版面設計越來越重要,因為新聞受眾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報紙、雜誌等以報道為主的新聞媒體必須與電視這樣的視覺媒體爭奪受眾的注意力。反過來,電視也必須用有力的圖表設計抗衡印刷媒體的報道深度。未來各種媒體的編輯都需要牢固掌握基本設計技巧(《美國當代媒體編輯操作規程》,展江、霍黎敏主譯)。版面簡潔、整齊、統一、大方,符合以簡為美的現代審美取向。新穎的創意、精美的設計引發讀者共鳴,留下無盡回味。
結語
全媒體背景下,印刷媒體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是政策、體制、機制還有人才。不過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思想觀念。“內容為王”是印刷媒體的優勢,是其他新聞媒體的基礎,然而也僅僅是基礎。印刷媒體只有突破慣性思維,加快戰略轉型,加強內容生產和調整傳播方式,加強與新聞受眾的互動、共動,以有趣的新聞故事吸引和感染受眾,多視角地進行資訊整合,其主流傳播地位才無法被撼動。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