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養生之道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老子的養生學博大精深,又至簡至易,主張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種既養形又養神的完美的養生理論。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老子養生之道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這就是說,災禍莫過於不知足,罪過莫過於貪慾太大,身體的大禍恐怕就要臨頭了。

  現代生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即將一隻裝有兔子的籠子放在一個裝有猛虎的籠子旁邊,讓這兔子成天看著老虎而惶惶不可終日,對任何“美味”也不愛吃,也睡不好,結果不多久這兔子就萎靡不振,縮成一團,消瘦無力。

  作為對照研究,另一隻兔子則被放養在自然的環境裡,結果十分健壯。從這個實驗即可看出,精神、情緒對於人的健康長壽是多麼的重要。

  一、強調守中

  老子說“多言致窮,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還不如保持適中。他還說“飄風不終期,驟雨不終日”,意即狂風颳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個整天,所以還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長久,才能長壽,狂風暴雨式的生命總是短暫的。

  老子認為,應該“去甚,去奢,去泰”,意即應該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和過分的東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顯得生硬勉強,有稜邊而不至於把人劃傷,正直而不至於無所顧忌,明亮而沒有刺眼的光芒。這就是說,我們養生的時候做任何事都不要過,這樣生命才不受過多的損失。

  老子的養生學說,兩千多年來一直被歷代養生家所繼承、發展。

  如中國南朝大養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說過:“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儒家董仲舒也說:“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

  二、靜以養生

  老子在《道德經》中細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靜”時的體會和感覺。有人說,老子可能是由於“入靜”時深得其中奧妙,才提出了這一哲學觀點,並認為養生的道理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這句話的意思是:儘量使心靈虛寂,要切實堅守清靜;萬物都在生長髮展,我觀察它們的迴圈往復,事物儘管變化紛紜,最後都各自回到它們的出發點,回到出發點,叫做“靜”。這成了後世人們經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經典的訣竅。

  可見,老子在其著作中反覆強調,要養生長壽,就要習靜。他的這種見解,也被中國道家繼承下來,如莊子、抱朴子、孫思邈,甚至蘇東坡、白居易、陸游等大文學家在這方面都有文字記載留傳於世。所以,老子不僅是大哲學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養生家。

  老子的養生觀點

  老子“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陰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集中起來可以概括為順應自然,恬淡寡欲。老子認為,咽津養生,是靈丹妙藥,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於自身。因此他首先主張咽津養生。他平時“叩齒鼓漱”,然後再把這些津液嚥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於健康。唾液是人體口腔內唾液腺分泌的一種含有多種成分的消化液,外觀為無色稀薄的液體,俗稱為口水。古代稱為“金津玉液”,唾液是人體內十分珍貴的一種體液。防治疾病,幫助消化,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多種酶和多種維生素,譽之為“人體自產的良藥”。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他這種咽津養生之法總結為“服玉泉法”,認為叩齒服玉泉的作用在於堅齒髮,利於益壽延年。其次為順應自然。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身、按照其自身的客觀規律自由發展,自然而然。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息息相通,順應自然之道,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則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壽?老子認為自然界在不斷髮展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不然,逆自然規律而動,則會生病折壽。這種樸素辯證的養生觀,對我國中醫學的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黃帝內經》中便是吸收了老子的這一養生主張。最後是恬淡寡欲。老子主張的恬淡寡欲,清淨為上,對他的精神修養、情志調節起著很好的作用。他極力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老子》十九章***的思想,保持人的自然、純樸之性,減少人的自私、貪慾之心。既反映了道家的處世哲學,也體現了“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的養生觀。維持清淨不亂的態度,保持旺盛的生機。告誡人們不要貪心追求榮利,要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態氣暢、體泰神清的心理狀態,自然可獲得健身延年,這不能不是老子長壽的一個主要原因。他還認為人之生難保易滅,氣難清而易濁。只有節嗜慾,才能保性命。

  《道德經》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惟柔弱而能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去高就下,順其自然,可謂柔之至、弱之極。然而水又能斬關奪道,決堤衝壩,穿石毀物。老子之意,在於揭示剛多易折,以柔克剛之至理。“柔”是修行者應有的一種態度,在生命修養過程中,不同因素之所以能夠諧之而和,就在於“柔”。“柔”實際上是強調謙卑修身的重要性。謙卑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一種養生的法門。謙卑之所以能夠使人長壽,

  老子***第九章***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滿堂的金玉誰能夠永遠守得住,富貴了驕傲自滿就會招來災禍;事業成功、聲名顯著就應該身退,這才符合於大道的要求。其次要不居功自傲。

  老子養生觀——“虛”、“靜”、“去欲”、“去己”。虛者,無物不實之意。道教認為天地始於無,無生有,萬物皆生於無。至虛為無。虛心應物,自無窮盡。靜者,清明不躁之意。煩躁者,神不靜;狂躁者,身不靜。靜能制動,靜能止躁,靜可安心,靜可健身,故曰人能靜者筋韌而力牢。欲者,不可得而強求之,或已得而貪得無厭之謂也。謀名曰名欲,圖財曰利慾,貪色曰色慾,皆身外之物。求無止境,或亂心,或犯刑,或傷身,此為養生者之第一大患。故當節之,當寡之,當去之,而不可放縱。去己,亦稱“忘我”,人生之患者莫過於死,求無患者,必先去己。何謂去己,不以生身為患耳。老子七章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此之謂也。

  老子認為,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四肢臟腑皆受其潤。如山之納雲,地之受澤。若練得氣之十通,則百病不生。他說“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往則氣往。若欲長生,神氣相注。”

古代帝王故事3篇
常見的健康問題
相關知識
老子的養生之道
冬季老年人的養生之道
中老年人的養生之道
九旬健康老中醫的養生之道
秋天女人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日本人的養生之道
夏秋交替的養生之道
如花女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的養生之道
陳立夫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