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為什麼要給孫權封王
三國曆史上?不少人會有這個疑問,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兒子曹丕先是繼承了魏王,繼而讓漢獻帝禪位,正式結束了漢王朝。按理說,這天下都應該是他曹家的了,無論是蜀漢國的劉備還是東吳的孫權,都應該是成為了“亂臣賊子”,是必須剿滅的物件,就像後世趙匡胤所說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可是到了第二年,曹丕反而封了孫權為“吳王”。那麼,呢?
首先,在曹操時期,三國所有的王以及州的刺史都是自封的。如果不是自封的,要麼別人不承認,要麼自己不承認。比如說曹操,這個魏王不是漢獻帝封的嗎?但誰都知道,漢獻帝的命都攥在曹操手裡,曹操不是自己想當這個魏王,漢獻帝想封,有用嗎?所以,周瑜在前面說曹操,“名為漢相,實則漢賊”,後來諸葛亮說,“漢、賊不兩立”,魏國以外的人,誰把曹操當作漢丞相和魏王來著?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打敗曹操之後,劉備表孫權為徐州刺史,孫權表劉備為荊州刺史,那意思是說,兩人互相推薦對方任州刺史,但問題是,漢獻帝批准了嗎?說到底,兩人無非是相互承認,在本區域內發個公告罷了。劉備稱漢中王,也是上表漢獻帝,但這個表是誰遞給漢獻帝的?所以說,自封一個官位,這是那個時期的常例。在三國前期,這種自封的官位是刺史或者是,到了鼎立之勢確立時,就變成王或者是皇帝了。
可是,,而孫權為什麼要接受呢?
曹操的時期就給孫權封過爵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的赤壁之戰,孫權打敗了曹操,這一方面鞏固了東吳政權統治根基,另一方面也讓吳國成為曹魏更加重視的對手,因此,從這個時候開始,魏、吳兩國的戰事也多了起來。建安二十年,孫權和劉備為爭奪荊州而打了起來,只是由於曹操要進兵漢中,劉備才不得已和孫權講和。第二年,曹操親自帶兵來到居巢,打算進攻濡須。恐怕是孫權更擔心荊州的關羽,於是在建安二十二年春天投降了曹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關羽進攻樊城,初戰大勝,孫權內心害怕,就寫信給曹操,要求進攻關羽。由於關羽沒有防備,孫權背後偷襲得手,關羽兵敗被殺。曹操因為孫權斬殺關羽有功,就表奏孫權為驃騎,假節,兼任荊州牧,封為南昌侯。
曹丕給孫權封王,有其父曹操的先例可循。曹魏受禪讓當皇帝后,為了內部穩定政權的需要,要儘量減少戰事曹操死後,孫權一直維持著對曹魏政權的稱臣狀態,如曹丕繼承王位的這年***延康元年***七月,孫權派遣使者前來進奉貢品。儘管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外託事魏***,但曹丕除非是選擇戰爭,否則,這種表面平和的狀態就不能打破,尤其是不能由曹丕首先打破。這年六月,曹丕雖然率領大軍征伐過吳國,但這次南征更具象徵意義,其目的有三:一是做給漢獻帝看,證明這天下已經是他魏家的了;二是向孫權炫耀武力,看看孫權敢不敢乘大喪自立;三是看軍隊是不是調得動聽指揮。所以,這次用兵只是做了做樣子,並沒有實際動作。但是,這次用兵效果卻是十分有效。們就不用說了,其他兩人馬上都有了應對,先是孫權七月遣使奉獻,後是十月裡漢獻帝就把皇帝位置禪讓了出來。
這充分可以證明,曹丕不願意選擇戰爭,只要孫權暫時老實聽話,曹丕不會吝嗇一個王號,反正孫權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獨立的狀態下。曹丕不選擇對吳的戰爭應該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避免兩線作戰,二是穩定內部。赤壁之戰後,曹魏和孫吳兩家的仗都是維持在中等規模以下,更多的時候是小打小鬧,這和劉備的蜀漢不一樣。曹丕給孫權封王,就是為了專心對付劉備,因為這時候的劉備,更具有進攻的勢頭。當然,曹丕給孫權封王,還有拉一個打一個的意思,這就是不久發生了夷陵之戰的外因之一吧!
曹丕還因為要專心於內務,畢竟,這是一個朝代的更替,儘管漢獻帝以及他的那個大漢名存實亡,但名存就會讓一些人心裡有些許的滿足,有了這一點點滿足,他們就會安於現狀,現在漢獻帝讓位了,大漢朝沒有了,有些人心裡不平衡,要表示要發作怎麼辦?不管有沒有人這樣表示發作,曹丕都必須要有所防備。正因為如此,曹丕做了一系列收攬人心的事情。如選拔官員、尊孔、修訂刑法等等。給孫權封王,也是一種羈縻手段,為的是專心於內務。曹丕的重點攻擊目標應該是蜀漢,因為劉備已經稱帝。
曹丕給孫權封王,還有一個原因,在外部重點對付蜀漢。曹丕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當上了皇帝,劉備認為曹丕已經把漢獻帝殺害了,於是在第二年正月宣佈自己繼承漢祚當上了皇帝。這樣一來,東吳和蜀漢國就有了一定的區別,也就是王和皇帝的區別。東吳雖然也是一個獨立的政權,但既然還沒有當皇帝,就是還在表面上服從中央。曹操給孫權封王,孫權接受,就是在表面上雙方承認這種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蜀漢國則不同,劉備已經稱帝,沒有說一國可以有兩個皇帝的道理。所以說,這皇帝和王是有區別的,這就是所謂的“天無二日”。也就是說,這時候的三國,曹魏和蜀漢已經變成了勢不兩立的敵對之國,而孫權還暫時可以算作是中性的地域性“王國”。曹丕不可能不首先解決這個敵對之國。正因為有了這個大的前提,所以劉備伐吳,就必須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備曹魏,而孫權抗擊劉備,則迎來了魏國暫時按兵不動的有利時機。
但這種局面總是暫時的,不可能維持太久,畢竟,這是一種三國鼎立的局面,而曹丕不過是一種羈縻政策,孫權也只是一時權宜之計罷了。所以,孫權在黃初三年***公元222***閏六月打敗了劉備,十月就背叛了曹丕。也就是說,曹丕給孫權封王,是雙方各自的政治需要。至於劉備稱皇帝時機是不是合適,這一方面不是本文涉及的內容,同時也是蜀漢國內部形勢所決定的,無所謂對與錯的問題。
曹丕為什麼要給孫權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