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知識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人口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區域、一定社會制度下,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有生命個體的社會群體。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萬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人口老齡化是指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7%。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正負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概念

指某地在一個時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數與該時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

指某地在一定時期內通常一年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平均總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強度

影響因素

環境汙染、生產力發展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觀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傳統習俗、社會風氣等

自然災害、環境汙染、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發達國家的人口現狀

發展中國家在二戰後人口增長的特點

時間段

20世紀70年代中期,步入現代型

20世紀70年代以前

20世紀70年代以後

人口自然增長率

較低

   

人口增長速度

緩慢

趨於緩慢

人口數量

較穩定甚至下降,如俄羅斯、德國

   

原因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觀念的轉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國家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5、人口發展不同於人口再生產,還包括了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三方面的內容。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6、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模式

原始型

傳統型

現代型

出生率

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生產力水平、社會福利、文化觀念、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低<1%

  目前發達國家或地區已經基本完成了現代型,發展中國家大多處於傳統型。歐洲除冰島外,均為現代型,德國、匈牙利已連續多年負增長;北美全為現代型;亞洲除韓國、新加坡、日本、中國近屬於現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烏拉圭近屬於現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亞、紐西蘭屬於現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負擔係數=[14歲及以下人數+65歲及以上人數/15-64歲人口數]×100%。當人口負擔係數≤50%時稱為"人口機會視窗"期。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出生人數與孕齡婦女15-49歲婦女數之比,它是決定出生率的基礎。出生率則是指一定時期內出生人數與人口總數之比。


七年級下冊地理關於印度的知識點
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知識點
相關知識
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知識點
高考地理人口的數量變化練習題附答案
高中物理溫度與物態變化知識點
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空間變化練習題
高考地理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知識
初中地理中考複習經緯網知識點
地理高考第二輪複習知識點
地理初一下期中考試知識點
七年級地理下冊期末總複習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