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戰役主力是哪個國家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也是戰爭史上最有影響的登陸戰役之一,那麼你瞭解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諾曼底登陸戰役主力國家的介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諾曼底登陸戰役的主力國家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英美聯軍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半島對德國軍隊實施的大規模登陸戰役。這一次登陸戰役的勝利具有重大的意義,盟軍開闢了歐洲戰場,同時又進一步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那麼諾曼底登陸主力是哪國呢?

  諾曼底登陸的主力應該是英美聯軍,也就是說,主力是英國和美國。當時英美聯軍的參戰兵力主要有陸軍第21集團軍群、轄:美第一、英第二和加拿大第一等3個集團軍。另有美第三集團軍,登陸後與美第一集團軍合編為第十二集團軍群,共計39個師、10個裝甲旅、10個突擊隊***陸戰隊***。海軍由東部和西部兩個直接護航艦隊編成,共計大小艦隻5000餘艘。另有商船2000餘艘。空軍有美第八、第九集團軍,英第二集團軍,共計各型飛機12837架。

  由此可以看出,英美聯軍的兵力在盟軍總的兵力中佔據了最大份額,因此主力軍隊就是靠英美聯軍。英美聯軍在西線的登陸,可能迫使德軍崩潰,但也可能使德國軍隊轉敗為勝的好時機,但英美聯的實力不容小覷,英美聯軍的空降兵、轟炸航空兵等,輪番轟炸登陸地區的德軍10個炮兵陣地。英美聯軍經過六天的激戰,不僅搶得灘頭陣地,還輸送了數十萬噸的物資以及三十二萬的士兵和五萬多輛車。

  當英美聯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完全出乎德軍的意外,對德軍方面的行動和指揮造成了極大地混戰。

  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指揮者

  諾曼底作為一個規模最大、最複雜的兩棲登陸戰役,它的勝利代表了盟軍在歐洲大陸開闢了第二戰場,還促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那麼,這場諾曼底登陸誰指揮的呢?

  盟軍方面,主要是美國的艾森豪威爾總司令、英國的阿瑟·威廉·特德副司令,海軍指揮官氏英國的拉姆齊,陸軍指揮官是英國的蒙哥馬利,空軍指揮官氏英國的特拉福德·利·馬洛裡。德軍方面西線總司令是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B集團軍負責人指揮的是隆美爾。

  以上這些指揮官都是各國精心挑選出來的人才,譬如盟軍方面的蒙哥馬利,他是英國陸軍元帥、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蒙哥馬利是盟軍最傑出的將領之一,而在他一生中,首先是以成功掩護敦刻爾克大撤退而聞名於世,蒙哥馬利先後指揮過著名的阿拉曼戰役、西西里登陸、諾曼底登陸,這是他軍事生涯中的三大傑作,之後還被英國BBC評選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位列第八十八名***”。

  德國方面的隆美爾同樣是二戰中著名的將領,他是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理論家,被人們稱為“沙漠之狐、帝國之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能夠做到生前聲名顯赫,身後殊榮不斷,特別是被敵對雙方都認可的,唯有隆美爾一人而已。

  這場諾曼底登陸作戰中,各國的指揮官都拼盡全力為國效力,所謂的正義和法西斯都不能否認他們所貢獻的力量。

  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死亡人數

  諾曼底登陸是二戰中重要的一場海上登陸戰役,此次登陸戰役的勝利,不僅成功的開闢了歐洲戰場,還進一步的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這樣一場重要的諾曼底登陸死了多少人呢?

  英國的諾曼底登陸歷史博物館的網站上記載了這樣的一段話:據估計,有兩千五百名聯軍士兵犧牲,但在美國的戰爭歷史中心的記錄卻是:有6063名美國士兵傷亡,其中還包括了失蹤和受傷的。華盛頓的遺產基金會的統計卻是4900人死亡。

  針對以上這些資料來看,諾曼底登陸戰役確切的死亡人數其實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值的,這不能怪歷史資料的不完整,只能說,一場戰爭中,權威的死亡人數是不可能統計出來的,就連現在,在戰爭土地上也會偶爾露出一些沒有記錄在案的屍體。

  在整場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方面,美國大約造成29000人陣亡;英國有11000人陣亡;加拿大有5000人陣亡;自由法國大約有12200名平民死亡或者失蹤;德軍方面大約造成了23019人陣亡。當然以上的這些資料都只是戰後的估算,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值。從死亡的數值上看,戰爭對人類的傷害是毀滅性的。一些訪談節目上採訪那些經歷過各種戰爭的老人們,他們在回憶的同時都會說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雖說諾曼底登陸戰役最後獲得勝利,但死去的人已經不能回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更應該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猜你喜歡:

諾曼底登陸戰役主力是哪個國家
革命歷史經典人物故事3個
相關知識
諾曼底登陸戰役主力是哪個國家
諾曼底登陸戰役主力是哪個國家
諾曼底登陸介紹
諾曼底登陸電影觀後感
惠特曼是哪個國家
惠特曼是哪個國家的
阿育王是哪個國家的君主
羅曼羅蘭是哪個國家的
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是哪個國家嗎
惠特曼是哪個國家的詩人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