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民族的春節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你知道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一起看看吧!

  

  蒙古族

  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 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

  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 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各族群眾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

  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回族

  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麵條和燉肉,初二方食餃子;白斬雞、釀豆腐、粽子、油堆等則是壯族人的春節食品。

  在春節期間,寧夏西海固地區回漢人民群眾有表演社火習俗,liuxue86表演隊將太平鼓、威風鑼鼓、安塞腰鼓敲得如響雷,滾過六盤山上空,當地老百姓夾道歡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慶的節日氣氛。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漢族春節習俗

  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餚,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歲習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製成的火炬。因為我國南方盛產竹子,這個習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當竹子燃燒時,竹節裡空氣膨脹,引起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爆竹的名稱也由此得來。大約到了唐代,人們把火藥裝在竹筒裡點燃。宋代人們已經普遍使用內裝火藥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現在的炮仗了。

  古人春節習俗

  古人過年喜歡討吉利,雞正符合這種消費心理。雞諧音“吉”,過新年時燒只雞,圖的就是這個“吉”字,而且最好燒一隻全雞——整個吉祥。廣東人、香港人過年時則喜歡吃雞翅,或許與人們將雞說成鳳凰有關,取“鳳凰展翅”寓意,在新的一年裡大展巨集圖。

  但魏晉人新年殺雞,首先想到的並不是現代人的吃,而是另有用意。

  秦漢時期,正月初一人們是不會殺雞的,因為這一天是傳統說法中的“雞日”。但到了魏晉時期,人們的節日觀念發生變化,按照五行的觀點來說,正月土氣萌動,草木生長,而雞則以五穀為食,羊則喜齧百草,故而魏晉時過新年時一改以往,既殺雞,又宰羊,以利農作物的生長。

  魏晉人正月初一殺雞還有“禳惡氣”的考慮。《晉書·禮志上》記載,曹叡***三國魏明帝***當皇帝時大興禳禮,所謂“禳禮”,就是在今人看來是迷信活動的祈禱消除災殃。曾被曹丕稱為“假子”、擅玄學的何晏,當時提議用雞供禳釁之類的祭祀,於是出現了“磔雞於宮及百寺之門,以禳惡氣”的現象,即把雞殺死懸掛在門上,以禳除惡氣,鎮守平安,由此形成了那個時代正月初一殺雞的風俗。

  魏晉人迷信正月初一殺雞能辟邪,可能與上古時的一個傳說有關。傳唐堯時代,祗支國進貢一隻重明鳥,眼似雞,鳴聲如鳳,展翅一飛,能搏擊猛獸、惡鬼,各路妖魔鬼怪均懼而避之,不敢再禍害民間,後人於是便把雞看成可以替代重明鳥禳災的牲畜。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人還喜歡在正月初一吃生雞蛋。《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初一,“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芽餳,下五辛盤,進敷淤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

  《荊楚歲時記》為南北朝時樑人宗懍所撰,記載的就是時人過年的食俗。南朝人吃生雞蛋可不是取“元旦”之意,而是出於強身健體的目的。時人認為,喝生雞蛋可清熱降火、防治瘟病。
 

山東濟南春節習俗
全國各地春節風俗習慣
相關知識
其他民族的春節習俗
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是什麼
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是什麼
各個民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不同
各個民族的春節習俗有哪些不同
各個民族的春節習俗有哪些不同
其他民族過春節的風俗
雲南壯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雲南布依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雲南水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