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鋌而走險的成語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2日

  鋌而走險形容無路可走而採取冒險的行動,那麼你們知道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鋌而走險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一百七十多個諸侯國互相爭權奪利。到中期,晉國和楚國成了兩個陣營的首領,勢均力敵,難分伯仲。其中,鄭國是個有道的小國。但不幸的是,鄭國地處兩大強國晉國與楚國之間,北面不敢得罪晉,南面更不能冷落楚。

  公元前610年,晉國會聚了一部分諸侯國,一起向楚國示威,施加壓力。晉國國君懷疑鄭國與楚國暗中勾結,懷有二心,不肯與前來的鄭國國君相見,弄得鄭國誠惶誠恐。

  鄭國大臣子家,為當時的執政大夫。他見此情景,便給晉國的執政大臣趙盾寫了一封信。關於趙盾,可是個在晉國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趙盾的“外號”是盛服先生,這是因為趙盾每天勤於政事,天不亮就上朝,早到了就在朝堂前正襟危坐,恭侯國君。據說,當時他的仇人找了個刺客去殺他,刺客看到了正在獨自等侯上朝的趙盾,竟被其忠君愛國的情操深深感動,於是不忍心加害於他。

  言歸正傳,子家的信中說,鄭國和晉國一直很尊敬友好,但仍不能使你們滿意。我們現在左右為難,既怕得罪晉國,又怕得罪楚國。就像一頭被獵人窮追猛趕的小鹿,本來是不願意離開肥嫩豐腴的水草和森林的,可是一旦被獵人逼得走投無路時,再危險的懸崖絕壁也會不顧一切地跳下去。如果你們把我們逼急了,鄭國也只好鋌而走險,去尋求楚國的保護了。那時,你們晉國可不要後悔呀!

  趙盾接到信後,認為很有道理。便說服晉國國君改變了對鄭國的態度,以免他們投入楚國的懷抱。然而,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鄭國時而依附晉國,時而追隨楚國,弄得晉楚兩國都哭笑不得。

  ——《左傳·文公十七年》

  妙語點撥

  鄭子家的成功在於,向強晉宣誓了鄭國不堪忍受晉楚兩強的苛求,及不再委曲求全的決心。表明鄭國不再“畏首畏尾”,並形象地把鄭國自比成面對猛獸的小鹿,聲稱晉國若有好生之德,鄭國就會堂堂正正地做“人”,即在以禮相待的條件下繼續侍奉晉國。否則就會像“走投無路”的小鹿一樣,與捕食它的猛獸拼命。結果,晉國覺得鄭國大概還有利用和壓榨的價值,不再咄咄逼人。鄭國能在晉楚的夾縫中繼續生存,首功於子家。

  鋌而走險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孤注一擲

  【反義】聽天由命
 


關於得隴望蜀的成語故事
關於推心置腹的成語故事
相關知識
關於鋌而走險的成語故事
關於行屍走肉的成語故事
關於飛黃騰達的成語故事
關於一言九鼎的成語故事
關於三釁三沐的成語故事
關於飛短流長的成語故事
關於小醜跳樑的成語故事
關於千金一笑的成語故事
關於干將莫邪的成語故事
關於萬馬齊喑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