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的民間傳說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江南水鄉古鎮是人們放鬆身心的熱衷之選,作為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的烏鎮,也受到了各地遊客的喜愛。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夏同善洗冤

  1873年,浙江發生了“楊***乃武***葛***小白菜***冤案”,省,府,縣三級七番,屈成冤案。

  第二年,楊的妻子和姐姐赴京城告狀,要求伸冤。夏同善會同28名官員聯函奏請交刑部複審,獲慈禧太后恩准。兩年後,楊葛冤案真相大白,與冤案有牽連的數十名貪官有的被革職,有的被查辦,天下皆知。烏鎮是夏同善外婆家,他讀書全賴外祖父所藏典籍,故1856年當他進士及第,欽點翰林時,便將“翰林第”匾掛在了外婆家的大廳上。由於夏同善是參與此事中官職較高者,又是關鍵人物,一時名震江南。

  傳說楊葛冤案昭雪後,裕親王十好奇,一個小小女子,竟將大清朝數十名官員革去頂戴,便要刑部帶小白菜來面察。那小白菜臉色雖憔悴,卻難掩風姿,裕親王起了同情之心,問她可有要求,小白菜便說出了在牢裡許下的心願:誰為我洗清冤情,情願服侍他終生。這話可難住了裕親王,因為皇上有旨,小白菜應進庵堂了卻餘生。裕親王想了一下,就有了一個兩全其美的主意:讓小白菜赴烏鎮翰林第侍候夏同善母親三個月,但要不見天日的來去。三個月後,進庵堂了卻餘生。烏鎮東柵翰林第有一間沒有窗戶的房子,後門連著長廊,就是為小白菜“不見天日”地來去而修建的。

  :三珍齋醬雞

  烏鎮三珍齋醬雞歷史悠久,遐邇聞名,由於兵災人禍,也曾幾起幾落,令人感慨。

  清朝初年,有名廚許某者,用獨特配料和工藝燒製滷味,尤以醬雞,薰腸和誇腸最為膾炙人口,有烏鎮三珍之譽。早年小店,無有店號,只以“許官醬雞店”為號,所售醬雞稱之為“許雞”,銷售見好之後,難免同行嫉妒,吳語“許”和“死”同音,竟稱之“死雞”。而且有人造謠誹謗,竟說是店主人為了牟利,常收購瘟雞,以次充好,幸虧兩開間的作坊和店堂設在應家橋北堍下岸,活雞宰殺都在隔壁“大橋洞”上操作,在眾目睽睽下謠言不攻自破。有好心者勸店主人要注意形象,建議將“許雞”改為“五香醬雞”,店號改名“三珍齋”。從此,三珍齋叫出了名,但是“五香醬雞”顧客們嫌其拗口,大家叫“醬雞”。習慣成自然,於是,在烏鎮,三珍齋就有醬雞;醬雞就是三珍齋的。

  三珍齋一直沿用祖傳老工藝燒製醬雞,用的佐料是陳酒***黃酒***、晒油***醬油***和香料,經過常年燒雞的滷汁,因其珍貴和濃汁,內行人稱之謂“ 老膏”。非到過於濃稠時,才加些適量的水,通常在每次燒製醬雞時只加陳酒,晒油和香料。所以,“生胚”放入老膏中燒製,非但本身所含有汁水不外溢,反而吸取了老膏中的精華,燒成的醬雞,色澤紅亮,皮肉酥嫩,更有夏天不易餿,冬天不易凍的妙處,自然成了盤中珍品。積幾十年的老膏,自然是一般滷味店難以攢積的。這是三珍齋醬雞得天獨特之處。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在烏鎮征戰,中市之三珍齋盡毀,傳家老膏也蕩然無存。這時的店主人名許天珍,戰亂平定之後,天珍自知年老,更認為家業不興,緣於殺生***宰殺雞鴨***太多所致,無意再操祖業。可是烏鎮及其周遭的鄉鎮民眾吃慣了“三珍齋”,客商臨鎮,仍到處打探“三珍齋”下落。後由許天珍的徒弟黃阿五,徵得師傅的同意後在原址復業,仍舊用三珍齋店名,但是由於老膏已失,所以一時間口味不及既往,好在老主客能夠體諒,新主客有不知原委,只知“三珍齋”就是好,故老店新開,生意依然火紅。不久,許天珍的另一個李姓的徒弟在三珍齋北首上岸也開設了一爿滷味店,取名“鳳珍齋”。雖然質量相同,但是人們仍舊相信老字號——三珍齋。這大概就是現在商店所說的名店效應。

  數年之後,三珍齋老膏形成,但為量不多,所以用老膏燒製的醬雞尤為珍貴。再歷十多年之後,才全部用老膏燒製,然而產量還是有限。店主人為了維護聲譽,不再燒製和出售不用老膏燒製的醬雞。

  隨著交通的日益發達,三珍齋醬雞的名聲越傳越遠。凡是外來的客商達官,均以能買到嚐到三珍齋醬雞為榮,否則和不到九江樓、訪盧閣一樣,稱不上真正到了烏鎮。茅盾等旅外著名人士,每次來烏鎮都要帶去一批三珍齋醬雞去饋贈親友。

  20世紀的30年代,店主人黃昌貴在烏鎮旅滬人士徐冠南,盧澗泉、嚴獨鶴等人的慫恿和支援下,在上海北京路和梵皇渡路的商場租了幾個櫃檯開設了上海經銷處。其產品在當年的上海滷味品中如鶴立雞群,轟動了全上海。可惜好景不長,全面抗戰爆發,烏鎮淪陷,輪船停航,旅途險阻。黃昌貴只好忍痛割愛,關閉了上海經銷處。幸虧對烏鎮老店影響不大,抗戰勝利之後,營業依然興旺,但囿於時局動盪不安,上海經銷處未去恢復。

  新中國成立後,歷經工商業改造和各項運動,三珍齋歸併入烏鎮食品公司。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忽視產品質量,銷勢日益窘迫,而原有老膏不注意保養,越來越少。至“***”時期,不要說老膏,連“三珍齋”店號亦屬“四舊”之列而加以取消,傳之近百年的黑底金字招牌也被砸爛。

  20世紀80年代初,烏鎮又開始醬雞生產,也恢復了“三珍齋”店號,在原地由一陸某職工燒製經營,後來又有烏鎮食品公司另設作坊燒製,但是質量仍舊今非昔比。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公司另建新廠房,挖掘傳統工藝,力求恢復原有風味,傳統美味也在逐漸恢復。

  :烏鎮分水墩

  分水墩在烏鎮北柵外,車溪、爛溪和橫涇港交匯處偏東,說它分水,名符其實。最早沒有建樓閣,僅是一個水中的高阜地,“墩”者,土丘也,據說是早年的“風水”設施。它地處三水之匯,又是兩省、三府、七縣的分界處,所以地理位置就十分顯要。

  自明代以來,視之為“以固風氣”的鎮物,與之東西相峙的是太師橋,橋下是橫涇港的出口,以橫涇港為界河,橋北就是江蘇地面了,屬地是蘇州市轄的吳江縣。沿爛溪塘落北,迤東有一水相隔,河北是嘉興市屬的嘉興郊區。而1950年前烏鎮又以車溪為界東屬桐鄉,西屬湖州市管轄的吳興縣。

  歷經區域和建置變更,而今是兩省、三府***市***依舊,縣境已由早先的七縣變成吳江、嘉興、吳興現稱練市區***、桐鄉四縣。

  三水匯合處,水面開闊、水流湍急,大旱不涸,風起浪湧,歷來為行船險要之處。土墩始於何年,文史無考。據載,“宋盛時,水口設有羅星”,指示航行。明萬曆初年***1573年***,同知羅鬥聽信“風水先生”的講義,認為此“地為兩鎮之尾閭,須設關攔以固風氣”。於是倡興在墩上造閣,供文昌君像。文昌君又名文昌星,是主宰人世功名、利祿的尊神,是致力讀書取仕者的偶像。羅鬥官聲不錯,此舉更合兩鎮民眾的心意,銀兩建材迅速籌備。將舊有土墩“稍拓而東,築石埠,四周繞以石欄”,“閣下蕭龍王像”。蕭龍王主宰內河、湖、泊水政,可策行船安全。以此推測,當年墩上建的是樓閣。於明萬曆九年六月竣工。以後同知全廷訓、於琨、憲副徐汝澤都倡捐修葺,這些地方官都把維護分水墩當作“以固風氣”為民造福的好事。後徐冠南於民國8年***1919***倡修壽聖塔之餘,重建分水墩,里人盧學溥等力助其成。
 

西樵山的民間歷史傳說
超好的童話故事
相關知識
烏鎮的民間傳說故事
外星人的民間傳說故事短一點的
羊的民間傳說故事兩篇
關於龍的民間傳說故事
關於蛇的民間傳說故事
桂林的民間傳說故事
除夕節關於年獸的民間傳說故事
新疆的民間傳說故事
新疆的民間傳說故事
雞的民間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