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自己哲理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其實最不瞭解你的便是你自己,你從不知道怎麼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也從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事情,你至今只知隨波逐流,你自己以為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其實你只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德可憐蟲,所以請了解自己。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希望對你有用!

  關於1:做最好的自己

  有的人喜歡模仿他人,覺得別人似乎比自己更優秀,所以要模仿別人。其實,沒有人比你更瞭解你自己,我們都應該學做最好的自己。

  生活縱然有喜有悲,但不同色彩的生活讓我們學到了許多,也收穫了很多。每一份付出都有相應的收穫,即便現在沒有,以後也遲早會有。做自己也是如此,不能因為自己某方面不如別人就一味模仿他人,最好的提高自己的方式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優點或強項,然後努力做好它。當你覺得某件事很難辦時,許多人會有和你一樣的感覺,不要把你眼中的所謂優秀的他人誇張化了,而要看清實際,正確的面對生活和自己。

  有句俗語很經典:“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意味著風水輪流轉,好運不會總在一個人的身上。而做最好的自己對我們來講才是正確的,因為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一味模仿他人,時間久了會忘掉自己原來的樣子,有可能不但模仿不成別人,自己反而回不去了。那樣就太失敗了,所以我們還是做最好的自己最現實。

  至少我們能找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然後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有的人可能對此不理解,認為學習別人也有益處,學習別人可以,但是不必模仿。因為他人的長處不一定適合我們去發展,而我們的長處不發展也可惜。所以,我們還是得學會找到自己的優點。

  人生是我們的,我們就應該學會自己把握,他人只能提供建議,採不採納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選擇了一樣,就做好一樣,不要求多,那是貪心的想法。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潛力,提高自己應該量力而行。

  做最好的自己也是如此,指盡全力的做好自己,過好自己的人生。沒有人能替我們過生活,我們要學會培養自己良好的心態,讓自己能夠堅強的面對生活,樂觀的面對困難,正確的面對選擇等等。

  而每個人最瞭解的歸根結底還是自己,所以做最好的自己勝過模仿他人,也勝過其他。總而言之,既然我們改變不了他人和世界,那就試著做最好的自己,讓自己來適應周圍的環境。畢竟人還是做自己、改變自己最容易。

  關於2:尊重自己的內心

  幾年前,我曾讀過倉央嘉措的《問佛》,對“佛是過來的人,人是未來的佛”很是不解。近日有幸看到雜誌上《皆可成佛》一文,作者借一則佛家寓言得出結論:“只要尊重自己的內心,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便都成了佛”。答案如此的簡單,令我徹悟。

  寓言中,世間凡塵俗子在茫茫的人生滄海中,前赴後繼向彼岸奮爭著,少數人佔得天時歷盡艱辛“修成正果”,多數則被風浪擊落沉入海底,成了泯滅無聞的“芸芸眾生”。佛祖似乎更願意眷顧那些幡然醒悟迷途知返者和無慾無求的超脫者,分別點化成佛,以示佛祖慈悲為懷功德無量。

  我不曾讀過任何宗教理論方面的書籍,更非佛教信徒,但我對宗教淨化人心靈的作用是深信不疑的。相信文中所講的,尊重自己的內心,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存心態。所謂成“佛”,也並非是真的修成正果立地成佛,而是指一種超脫的精神境界。可以說,寓言是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世間滄桑人海茫茫,寧靜致遠無慾無求皆可成佛。

  既然尊重自己的內心,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就能成佛,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朝聖”路上折戟沉沙呢?我以為,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上天的眷顧,同時也要面對各種嚴峻的考驗。現實生活中,在五顏六色的誘惑面前,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管得住一顆心的躁動,也就成了虔誠與偽裝的分水嶺。所以,到達彼岸或沉入海底都是自然的結果。

  尊重自己的內心,這句話看似人人都能身體力行,可真正做起來遠沒有那麼簡單。如果說人世間無慾無求與世無爭是一種境界的高難攀登,那麼,說自己要說的話,做自己該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應該算是每個人心的主權所有了。對自己這個主權究竟是尊重還是褻瀆,也許我們自己感覺不到,不敢正視或不願正視,可佛祖卻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眷顧與懲罰那隻能是由天做主了。

  我覺得,任何一種宗教給人的僅僅是一種靈魂的啟迪,真正化作自身的行為理念,還須個人去切身感悟。相信,倘若我們每個人都淡看世間繁華,追求一種單純與樸素,給心一隅寧靜空間,尊重內心一方淨土,即使不能成“佛”,也能成為一個端莊的人。

  附: 原作《皆可成佛》 刊登在《讀者》雜誌2012—05期 作者:朱國勇

  佛家有這麼一則寓言。

  地之極東南,有一海,稱為“滄海”。滄海對面,就是仙家佛地。凡是能渡過滄海到達彼岸的人,就能立地成佛,修成正果。

  於是,許許多多的人千里迢迢趕來,或乘帆船,或乘木筏,紛紛朝著彼岸進發。波浪滾滾,狂風飆卷。許多人被風浪擊落,永沉海底。能成功到達彼岸的,少之又少。但是,就是這少之又少的人,成了人們口中的傳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赴後繼,朝著無垠的滄海進發。

  從空中俯瞰,千帆競渡,人群密密麻麻。一個浪頭過來,人群就覆滅一大片,再一個浪頭過來。又覆滅了一大片。但是,立刻會有後來者補上。海面上,是擁擠不堪的船隻,海岸上,是洶湧如蟻的人流……

  天地間響起深沉的悲歌。佛祖閉上眼睛,不忍再看。

  若干年後,有三種人成了佛。第一種人歷盡艱辛,終於到達彼岸,稱為“修成正果佛”。第二種人幾經努力,還是到達不了彼岸,於是放棄了渡海,回家安居樂業,稱為“幡然醒悟佛”。第三種人,只是一個人。

  那是一位在海邊以打漁為生的老人。面對熙熙攘攘的渡海人群,他不為所動,幾十年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單純而樸素的日子。後來,佛祖點化他成了佛,稱為“寧靜佛”。

  而那些沉入海底泯滅無聞的,被稱為“芸芸眾生”。

  有人問佛祖,你屬於哪一種佛?佛曰;我屬於第四種,看盡人世悲歡,閱盡世事浮沉,稱為“大徹大悟佛”。

  過了許多年,渡海的人逐漸減少。因為人們終於知道,佛有多種,成佛也遠不止“渡滄海”這一條途徑。

  對於這則寓言,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佛”確實是多樣的。除了那些不會思考、隨波逐流的,其餘的人,只要尊重自己的內心,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便都成了佛。

  關於3:對自己負責

  人活世上,可以變換不同的角色,也相應承擔著不同的責任。上對國家社會,下對親人朋友同事,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不過,切切不可忘記我們還有一項根本的責任: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冀望成功,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理想和責任。但人生在世比成功幸福更重要的是做人,是不論成功與失敗,幸福與不幸都保持做人的尊嚴。因此,我們也切切不可忘記人生的頭等大事: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生命屬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自己人生的責任,沒有任何人可以替而代之。人世間社會關係的各種責任,在特定情形下,是可以轉讓、替代、分擔的。唯有對自己的人生責任,每個人都必須而且只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一個人如果這唯一的一次人生虛度了,沒有任何人可以取而代之重新選擇一次。明乎此,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怎能不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呢!

  然而,現實告訴我,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人生要負的責任,活了一輩子,也沒有弄清楚自己在世上的責任是什麼。因此很多人對責任關係的確定完全是被動的,在他們眼中視之為自己責任的一些做法,不是出於自覺的選擇,而是迫於本能、習慣、時尚、他人、輿論或是偶然因素等原因。我們只要環顧四周,在你的朋友、同事或鄰居中,就可以發現有的人做事,僅僅為了生存、為了“混口飯吃”;有的人活著,純粹以金錢權位或搵食消費定義自己的人生;有的人把因偶然因素而長期從事的某項職業,當作了自己的責任,從不嘗試去擁有真正適合自己興趣、本性的事業;有的人一輩子琢磨的就是“身邊幾個人”,十分看重別人尤其是上司對自己的評價,謹小慎微地為這種評價而活著;有的人甚至以同事、鄰居決定自己的幸福。我的一位朋友起初執意賣掉舊房子,搬入高尚住宅區,以為與富人在一起,自己的身價地位也高了。孰知住了一段時間之後,良好的自我感覺沒了,引發的卻是嫉妒心理和失望情緒,被富有鄰居包圍著感覺不幸福。可見,一個不知對自己人生負有什麼責任的人,他自己的人生必定是放任自流、渾渾噩噩的人生;一個不曾思考自己人生使命的人,在責任問題上必然是錯位、模糊和盲目的。

  其實,中國自古推崇良心、責任、氣節、操守,提倡做人立世,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把修身做人擺在人生第一位。再如“太上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把做人看成是人生根本大事。作為中華民族社會良心、智慧化身的知識分子,歷來就有憂國憂民、剛健自強、不屈不撓、經世治國的優良品質。孔子譽之為“士志於道”。歷史上從曾參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到李膺的“欲以天下致是非為己任”;從陳藩的“澄清天下之志”,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可以看到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風骨精神和人格力量,其對國家民族和對自己人生負責的精神脈絡清晰可見,且歷千年而不絕。

  這些鐵肩擔道義的“民族脊樑”,令人肅然起敬。但我們明白,救世和改造社會是要符合社會實際,需要具備一定條件的,不是人人所能為之。我們是平庸之輩,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可以旨在自救和個人完善,這無須任何社會條件,只要你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建立起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信念,就能由此出發自覺選擇並承擔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相反,我不能想象,一個沒有責任心,對人生隨波逐流、稀裡糊塗的人怎麼會愛人生、愛生活、愛他人、愛事業呢?怎麼會在日常生活中堅定地負起責任呢?這種人,往往把盡責看作是純粹的付出而事事索求回報,他們甚至為別人而活著,太在乎自己“身邊幾個人”的看法評價,而消磨了自己的一生。

  人活世上除了吃飯睡覺,不外乎做事和與人交往,它們構成了生活的主要內容。如果事業興旺、家庭和睦、婚姻美滿、朋友眾多,那麼可以說你在社會上是成功的,生活是幸福的。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其實還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就是蘊涵在兩者之間,比做事和交際更重要的東西——做人。透過做事和交際,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做人的總體生活方式和態度。因此,最重要的不是你在周圍人心目中佔據什麼位置,不是你做多大的學問、事業或生意,也不是你和誰在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做人之所以是人生頭等大事,這是因為做事和交際是否順利,包括地位、財產、名聲方面的際遇,也包括愛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際遇,往往受制於外在、偶然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把握和支配,所以不應該成為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真正能選擇和把握的唯有對這一切外在際遇的人生態度。因此,假如你明瞭究竟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懂得了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你就有了正確堅定的生活態度,不論成功與否,幸福與不幸,都可以樂不忘形,悲不失態,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簡言之,做人比事業交際更為重要,比成功幸福更有價值。不管你在名利和交際場上如何春風得意,如果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

  我始終認為,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是其他一切責任心的根源和出發點。一個人活在世上知道了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認清了自己在這個世上要做的事情,並且認真地去做,他就獲得了一種內在的自覺、充實和安詳。他知道了自己的責任之所在,因而種種似是而非的所謂責任、虛假觀念都不能使他動搖。我堅信,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那麼他對包括事業以及婚姻家庭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如果一個社會這樣的人多了,這個社會一定和諧安康而有效率;如果一個人明瞭自己的責任,懂得做人是超乎成功幸福之上更有價值的人生,那麼,這將使他擁有了某種人之永恆的東西,由此支撐他度過未來凶吉難卜的歲月。

奮鬥青春文章
生物教學文章
相關知識
瞭解自己哲理文章
善待自己人生哲理文章
做最好的自己勵志哲理文章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哲理文章
關於自信的哲理文章
出自意林的哲理文章3篇
愛與被愛哲理文章
經典哲理文章
最具人生經典哲理文章
心靈驛站的哲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