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邊河那邊美文欣賞線上閱讀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9日
小時候,我常坐在土坯房的門檻上痴想,或者放牛時、砍柴時站在山上向能看到的遠處眺望。矇昧童年的我,可能正如剛從樹上下來的遠古祖先一樣,也有了瞭解身外世界的衝動。
從我家的土坯房出門,走五十丈上一個坳,再走一里半是一座屬於我們隊上最高的山,叫牛嶺,其狀如牛,有很象的牛頭和牛屁股,還有更神似的牛肩胛,牛軛就是套在那地方扯犁拉耙的。在牛嶺上——牛背上能看到連綿起伏的山,連綿起伏的山的那邊有一條灰白的彎曲的河,讀書後知道那是湘江,但我們那裡都把它叫河,因此我們細伢子說到的河那必定是專有名詞,那是我們意識中唯一的河。河灣處,有一片擠得密密的磚瓦房屋,那是我去過的最遠的地方——街上,街上有供銷社有郵電局有電線杆有電燈等等,從家裡走路去街上,要一個半小時。
從街上往遠看,河的那邊是山,街上的那邊也是山。
牛嶺的那邊的山的那邊是河,牛嶺的那邊的山的那邊的河的那邊還是山。
更遠處是什麼?不知道。
小學三年級時,在一次作文比賽中,我的一篇關於夢的作文獲獎,被選拔代表公社去縣城參賽。我還記得我當時的激動,不是因為獲得比賽名次,而是有機會走到比街上更遠的地方。我看到了火車看到了鐵路,看到了更多的電線杆更多的電燈,還看到了玻璃做的黑板!竟然還有玻璃做的黑板!我們的課桌椅還有黑板全都是土坯的,原來這些東西還可以用不是土的東西來做!縣城與街上的區別是一個大一個小,相同的是也在河邊,而且,周圍也是山,鐵路從山裡伸出來,又消失在山裡,火車從山裡咣噹咣噹地跑出來,又咣噹咣噹地跑進另一端的山裡……
我在河邊的街上讀完初中,在河邊的縣城讀完高中,終於來到還是在河邊的省城讀大學。哦,對了,自從上中學後,我已經不叫那條小時候看見的灰白的河為河了,改叫湘江。四年後,我離開湘江赴首都一所知名大學繼續學業。跨過山那邊的河,穿過河那邊的山,我終於確切地相信,這個世界真的不止有我們的河,這個世界真的不止有湘江。後來,我又穿過河那邊的山,跨過山那邊的河,從首都回到湘江。
山那邊是河,河那邊是山,山的那邊的河,河的那邊的山……我在山與河之間輾轉,我跨過了河,卻走不出無盡的山!山的盡頭在哪裡?地的盡頭在哪裡?某一天,我又像那個坐在土坯房的門檻上痴想的我,又被相同的問題纏繞,我象一隻包在蠶繭裡出不來的蛹。我終於又有了衝動,我要走過所有的山,我要跨過所有的河,我要走到地的盡頭,我要去——看海。
記得那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黑夜裡風已經有很濃寒意。我們習慣把南行說成南下,但我知道,我們的火車不是在“下”,而是在吃力地“上”,正沿著湘江向上遊駛去。當然,穿過那條長長的隧道後,火車過了南嶺山脊,已經沒有了爬坡的氣喘吁吁,一路風馳電掣,輕鬆歡快,真的是在南“下”了。中午到站,換乘長途大巴。十一月了,嶺南這邊還象北方的金秋,一點不冷。那些年輕姑娘身上穿的竟然還是短袖和裙子;樹葉還是綠的,沒有黃,更沒有被秋風掃光;那是香蕉樹吧?肥大誇張的葉片綠得滴油;那應該是甘蔗,北方的青紗帳,南方的甘蔗林,甜!
大巴過橋,橋下是江,珠江!
珠江,我來了!
珠江,初次見面,請多關照 !
跨過許多條珠江支流,長途大巴繼續向南行駛,除了那些迅速工業化的城鎮,滿眼都是令人心醉的綠,一望無際。珠江三角洲平原是我當時見過的第二大平原,幾年前見過的華北平原這個季節早已一片荒涼,黃土地,光樹杈;而珠三角平原給北方來客最直接的印象,是她持久綿延的生命與活力。那時沒有高速公路,經過五個多小時的走走停停,傍晚我們終於到達這座嶄新的海濱城市,我還記得我當時的興奮,我不顧長途旅行的疲勞,放下行李就去了海邊。
寬闊的海濱大道,寬闊的綠化帶,高高的筆直的棕櫚樹,這些匆匆進入我的視野,但我的目光聚焦在前面這片大海。到了,終於到了,跨過無數條河,穿過無數座山,前面再沒有山,前面再沒有河,腳下就是陸地的盡頭。海浪拍打花崗岩的岸線,很有節奏,那是我聽過的最優美的打擊樂。伶仃洋在月色下顯得更神祕更深邃,浩瀚的伶仃洋往前是更浩瀚的南海,我的思緒已深入大洋深處。
很晚,我還在海邊躑躅、憑欄遙望,海風拂面,有點潮溼,還有點淡淡的咸和腥。
……
一轉眼,十幾年了!我早已成為這座新城的居民,對這座城市早已有了很深的感情,我對這片寄居的嶺南海北之地的熟悉程度,竟然超過了生長的嶺北湖南,意識中早已把這裡當成了家。每次從外省回來,或從遙遠的英倫回來,總喜歡透過飛機舷窗朝下搜尋,看到這座城市,心就安了。因為,到家了。
今年六月的一天晚上,我們一家三口正在新闢的海島公園散步,我接到大學時睡在上鋪的兄弟打來的電話,說我們畢業後還沒有組織過大聚會,校慶快到了,當年的輔導員希望趁校慶在暑假組織一次全年級的大聚會。我當即與在粵的同學聯絡,大家都說應該回去聚聚了,好幾個傢伙建議自駕車回去,沿途還可以訪蘇仙登南嶽,看來大家興致都很高。是的,我們在嶺南生活和奮鬥這麼多年,都已經習慣並熱愛這片土地。但,南嶺大山那邊的河,還有河那邊的山,湘江與嶽麓是難忘的!
望著珠江與海交匯的這片水世界,我在想象著重回母校的情景,一個奇怪的念頭突然跳出:自駕車早已不新鮮,要是時間等等條件允許,我們嘗試一下“自駕船”豈不酷斃了!駕一葉小舟,從這珠江口出發,逆流而上,經佛山、肇慶,入西江到梧州,轉灕江,賞桂林山水,繼續北行,過秦時就已開通的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便可看見北流的湘江水了,之後順流直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翩然到長沙。
真是一個奇怪的念頭!我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告訴老婆,得到批語:痴人發夢!什麼發夢?發夢不行嗎?說不定哪天真有哪個痴人發這個夢呢?這不會比環球航行更難吧?對不對?記住,若干年後,請為我證明,我是“自駕船”的始創者!我開玩笑地說了一大串。
玩笑歸玩笑,事情不就是這樣嗎?因為夢想,我們跨過山那邊的河,穿過河那邊的山;因為夢想,我們從土坯課桌走進煌煌學府;因為夢想,我們走到了陸地的盡頭,看到了海岸線。海岸是海的起點,但不是腳步的終點;陸地有盡頭,可夢想沒有邊緣。
六月夢想
山那邊河那邊美文欣賞線上閱讀
從我家的土坯房出門,走五十丈上一個坳,再走一里半是一座屬於我們隊上最高的山,叫牛嶺,其狀如牛,有很象的牛頭和牛屁股,還有更神似的牛肩胛,牛軛就是套在那地方扯犁拉耙的。在牛嶺上——牛背上能看到連綿起伏的山,連綿起伏的山的那邊有一條灰白的彎曲的河,讀書後知道那是湘江,但我們那裡都把它叫河,因此我們細伢子說到的河那必定是專有名詞,那是我們意識中唯一的河。河灣處,有一片擠得密密的磚瓦房屋,那是我去過的最遠的地方——街上,街上有供銷社有郵電局有電線杆有電燈等等,從家裡走路去街上,要一個半小時。
從街上往遠看,河的那邊是山,街上的那邊也是山。
牛嶺的那邊的山的那邊是河,牛嶺的那邊的山的那邊的河的那邊還是山。
更遠處是什麼?不知道。
小學三年級時,在一次作文比賽中,我的一篇關於夢的作文獲獎,被選拔代表公社去縣城參賽。我還記得我當時的激動,不是因為獲得比賽名次,而是有機會走到比街上更遠的地方。我看到了火車看到了鐵路,看到了更多的電線杆更多的電燈,還看到了玻璃做的黑板!竟然還有玻璃做的黑板!我們的課桌椅還有黑板全都是土坯的,原來這些東西還可以用不是土的東西來做!縣城與街上的區別是一個大一個小,相同的是也在河邊,而且,周圍也是山,鐵路從山裡伸出來,又消失在山裡,火車從山裡咣噹咣噹地跑出來,又咣噹咣噹地跑進另一端的山裡……
我在河邊的街上讀完初中,在河邊的縣城讀完高中,終於來到還是在河邊的省城讀大學。哦,對了,自從上中學後,我已經不叫那條小時候看見的灰白的河為河了,改叫湘江。四年後,我離開湘江赴首都一所知名大學繼續學業。跨過山那邊的河,穿過河那邊的山,我終於確切地相信,這個世界真的不止有我們的河,這個世界真的不止有湘江。後來,我又穿過河那邊的山,跨過山那邊的河,從首都回到湘江。
山那邊是河,河那邊是山,山的那邊的河,河的那邊的山……我在山與河之間輾轉,我跨過了河,卻走不出無盡的山!山的盡頭在哪裡?地的盡頭在哪裡?某一天,我又像那個坐在土坯房的門檻上痴想的我,又被相同的問題纏繞,我象一隻包在蠶繭裡出不來的蛹。我終於又有了衝動,我要走過所有的山,我要跨過所有的河,我要走到地的盡頭,我要去——看海。
記得那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黑夜裡風已經有很濃寒意。我們習慣把南行說成南下,但我知道,我們的火車不是在“下”,而是在吃力地“上”,正沿著湘江向上遊駛去。當然,穿過那條長長的隧道後,火車過了南嶺山脊,已經沒有了爬坡的氣喘吁吁,一路風馳電掣,輕鬆歡快,真的是在南“下”了。中午到站,換乘長途大巴。十一月了,嶺南這邊還象北方的金秋,一點不冷。那些年輕姑娘身上穿的竟然還是短袖和裙子;樹葉還是綠的,沒有黃,更沒有被秋風掃光;那是香蕉樹吧?肥大誇張的葉片綠得滴油;那應該是甘蔗,北方的青紗帳,南方的甘蔗林,甜!
大巴過橋,橋下是江,珠江!
珠江,我來了!
珠江,初次見面,請多關照 !
跨過許多條珠江支流,長途大巴繼續向南行駛,除了那些迅速工業化的城鎮,滿眼都是令人心醉的綠,一望無際。珠江三角洲平原是我當時見過的第二大平原,幾年前見過的華北平原這個季節早已一片荒涼,黃土地,光樹杈;而珠三角平原給北方來客最直接的印象,是她持久綿延的生命與活力。那時沒有高速公路,經過五個多小時的走走停停,傍晚我們終於到達這座嶄新的海濱城市,我還記得我當時的興奮,我不顧長途旅行的疲勞,放下行李就去了海邊。
寬闊的海濱大道,寬闊的綠化帶,高高的筆直的棕櫚樹,這些匆匆進入我的視野,但我的目光聚焦在前面這片大海。到了,終於到了,跨過無數條河,穿過無數座山,前面再沒有山,前面再沒有河,腳下就是陸地的盡頭。海浪拍打花崗岩的岸線,很有節奏,那是我聽過的最優美的打擊樂。伶仃洋在月色下顯得更神祕更深邃,浩瀚的伶仃洋往前是更浩瀚的南海,我的思緒已深入大洋深處。
很晚,我還在海邊躑躅、憑欄遙望,海風拂面,有點潮溼,還有點淡淡的咸和腥。
……
一轉眼,十幾年了!我早已成為這座新城的居民,對這座城市早已有了很深的感情,我對這片寄居的嶺南海北之地的熟悉程度,竟然超過了生長的嶺北湖南,意識中早已把這裡當成了家。每次從外省回來,或從遙遠的英倫回來,總喜歡透過飛機舷窗朝下搜尋,看到這座城市,心就安了。因為,到家了。
今年六月的一天晚上,我們一家三口正在新闢的海島公園散步,我接到大學時睡在上鋪的兄弟打來的電話,說我們畢業後還沒有組織過大聚會,校慶快到了,當年的輔導員希望趁校慶在暑假組織一次全年級的大聚會。我當即與在粵的同學聯絡,大家都說應該回去聚聚了,好幾個傢伙建議自駕車回去,沿途還可以訪蘇仙登南嶽,看來大家興致都很高。是的,我們在嶺南生活和奮鬥這麼多年,都已經習慣並熱愛這片土地。但,南嶺大山那邊的河,還有河那邊的山,湘江與嶽麓是難忘的!
望著珠江與海交匯的這片水世界,我在想象著重回母校的情景,一個奇怪的念頭突然跳出:自駕車早已不新鮮,要是時間等等條件允許,我們嘗試一下“自駕船”豈不酷斃了!駕一葉小舟,從這珠江口出發,逆流而上,經佛山、肇慶,入西江到梧州,轉灕江,賞桂林山水,繼續北行,過秦時就已開通的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便可看見北流的湘江水了,之後順流直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翩然到長沙。
真是一個奇怪的念頭!我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告訴老婆,得到批語:痴人發夢!什麼發夢?發夢不行嗎?說不定哪天真有哪個痴人發這個夢呢?這不會比環球航行更難吧?對不對?記住,若干年後,請為我證明,我是“自駕船”的始創者!我開玩笑地說了一大串。
玩笑歸玩笑,事情不就是這樣嗎?因為夢想,我們跨過山那邊的河,穿過河那邊的山;因為夢想,我們從土坯課桌走進煌煌學府;因為夢想,我們走到了陸地的盡頭,看到了海岸線。海岸是海的起點,但不是腳步的終點;陸地有盡頭,可夢想沒有邊緣。
山那邊河那邊美文欣賞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