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白手創業致富事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創業活動是人類商品生產活動中的最高層次的複雜勞動形態,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創業活動與經濟增長、勞動就業等都表現出了愈來愈緊密的聯絡。在這個創業時代裡,很多人選擇在農村尋找機遇。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爬行女養牛創業建年產4百萬肉牛養殖場

  今年35歲的潘遠香是宜賓市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村民,她3歲時因病致雙下肢癱瘓,系肢體二級殘疾人,只能用手爬行,大家都喊她“爬行女子”。她曾自卑和哀怨過,但擦乾眼淚後,憑著身殘志堅的毅力,她艱難求學和創業,建立了一個養殖場,還要帶動村民致富。她闖出了殘疾人奮發向上的心聲,闖出了絢麗多彩的美好世界,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為你關閉了一扇門,自然也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我們的人生可能會遭遇不幸,但依然要選擇堅強。”潘遠香說。

  近日,記者來到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實地採訪了這位自強不息的“爬行女強人”和她的養殖場。

  禍從天降 小女孩學會堅強

  潘遠香的犇犇肉牛養殖場位於大乘鎮正直村石明組,地處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裡。記者趕到這裡時,潘遠香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儘管之前當地有關部門作了介紹,但初見潘遠香還是帶給了記者強烈的震撼:她的下肢嚴重萎縮,只有上半身能夠活動,要挪動身軀必須靠雙手爬行。她此時正坐在地上,費力地用刀宰草。宰好的草料放在背篼裡後,她又使用雙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進入養殖場內後,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樣,和場內的西門塔爾牛說話,並一一為它們喂草料。

  就是這樣一個潘遠香,卻建起年產值超4百萬元肉牛養殖場。

  3歲時,潘遠香因高燒不止被送到一傢俬人診所,經醫生搶救命保住了但卻不能直立行走。後經檢查發現,在治療過程中醫生不慎打壞坐骨神經。從此,潘遠香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從5歲起,只有上半身能正常行動的她,便在家廚房負責燒火煮豬食。至此再沒單獨“行動”過的她,在一次“意外”中學會了爬行。“在一次燒火中,多加了些柴火,火焰猛噴出來,把旁邊一堆柴火點燃了,把我嚇著了就摔了個跟頭,然後我下意識的往外頭爬。”

  學會爬行的潘遠香很興奮,她終於覺得自己不是廢人。從此,她開始試著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盡力學會自己做家務。為了讀書,她堅持爬行上學。“夏天地面很燙,手掌心幾乎全是泡,冬天兩隻手全是凍瘡,紅一塊、紫一塊的腫得像泡粑。”潘遠香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用稻草編手套,由於技術不過關還沒到校就磨破了。“那時候家裡窮,下雨天手上沾滿了泥,只能到校前兩手搓搓就算了。”

  10歲才勉強上小學一年級,學習和生活對於潘遠香而言,都比常人艱難許多。別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卻要付出數十倍的努力。艱難唸完小學和初中,她的成績一直保持班級前三,但繼續上學卻成了難事,無法正常行走的她被學校拒之校外。但潘遠香並不服輸,就在她快要絕望的時,高場職中的一位招生老師答應讓她入學,還為她爭取到了特殊照顧。當年,潘遠香的事情經媒體報道,迎來不少好心捐助,為她省去了三年的學費。

  生活磨礪 “爬行女”樂觀面對

  潘遠香2003年高中畢業後,先後又去學習了電腦和會計知識。2005年開始和人一起做家裝,她主要從事設計工作。“我們是典型的‘游擊隊’,做熟人的活以及他們介紹的家裝,幾年下來還是攢了一點錢。”

  潘遠香說,她2006年嘗試養鴨,辛苦了一年最終血本無歸。“虧了幾萬元,都是借的,壓力太大了。”正當她情緒極度低落的時候,她當年成家了。原本應該沉浸在婚姻的喜慶之中,丈夫卻在她懷孕期間離家出走,至今沒有訊息。談到這裡時,潘遠香神情顯得非常凝重。“兒子現在9歲了,送在我妹妹那裡讀書。家庭的事情都過去了,我現在全部的精力是搞好養殖場。”潘遠香對於家庭的變故不願多談。“兒子出生後過得十分艱苦,我的身體情況不好,連揹他都困難。在家人的幫助下,孩子慢慢長大,也十分健康,這是最讓人欣慰的事情。但孩子慢慢長大了,我這個殘疾媽媽給他帶來了自卑情緒。我必須學會堅強和樂觀,以此感染孩子。我也必須搞好自己的養殖場,讓孩子今後以媽媽為驕傲。”潘遠香說話間透露出堅毅。

  艱難創業 殘疾身軀撐起一片天

  兒子2歲時,潘遠香把他送到了幼兒園。幾年時間裡,潘遠香搞裝修、養雞鴨,事業上最終都沒有起色,還負了債。“受到打擊,我好長時間都沒有回過神。我想不通,自己努力做好了每一個環節,為什麼還是失敗呢?上天已經對我不公平了,我不能就此消沉,每天還是要樂觀面對生活的重擔。”潘遠香說,她又重回原點,腳踏實地重新從事自己的裝修行業,其它的就不要去亂想了。

  2012年,她開始四處瞭解和學習肉牛養殖,還專門請教了畜牧部門專家。說幹就幹,在親朋好友和政府部門的幫助下,養殖場2013年在她老家動工建設。“現在已投入了200多萬,除了養殖場建設外,肉牛的本錢很大。”潘遠香說,養殖場目前有42頭肉牛,還有75頭分給了屏山的農戶餵養。

  據潘遠香介紹,養殖場今年的計劃是出欄200頭肉牛,產值400萬左右。今後,她還將建一個肉牛屠宰場,形成一條產業鏈,直接面向市場。“預計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來預購的很多,目前供不應求。”

  潘遠香說,她最大的心願是帶動附近村民特別是殘疾人共同致富。“養殖場今後繁殖的小牛將送給鄉親們餵養,我提供技術和飼料支援,並全部回收肉牛。牛的生長期在8—10月之間,鄉親們每頭牛能賺5000元左右。”潘遠香告訴記者,?如今,肉牛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他們走上了養殖場加養殖戶互惠互利共贏的發展之路,市場前景良好。

  潘遠香的想法贏得了鄉鄰們的尊重。58歲的村民潘洪清說,潘遠香雖然殘疾,但幹事有魄力,深得大家信任。“她建養殖場的時候,我和其他村民經常來幫忙,我還借了2萬元給她。我今後也準備養幾頭牛,這樣既能照顧家裡,每年也有上萬元的收入,不必出門打工了。”

  學駕駛開車夢今年能實現

  在潘遠香的家中,她購置了一臺安裝在汽車上的殘疾人操作裝置。“開車也是我的夢想”,潘遠香說。

  其實潘遠香從小讀書、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讀高場職中。按照當地人的說法,等她長大了,隨便擺個攤攤,找個人家嫁了。但是在潘遠香內心深處,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要努力過上好日子。

  潘遠香說,從小一個親戚要經常騎摩托車進城,那個時候他很喜歡進城去,因為羨慕城裡人的生活,雖然她身體殘疾,卻立志要通過自己的雙手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沒有覺得哪裡不對勁,也沒有感覺到自卑。”潘遠香談到別人用異樣眼光看他時候說。潘遠香說,她還在上海學習駕校,能夠開車也是她的夢想,也許今年就能實現。

  據屏山縣殘聯負責人介紹,潘遠香的肉牛養殖場帶動了23名周邊殘疾人發展肉牛養殖,殘疾人家庭年增收1萬元以上。潘遠香身殘志堅,自強創業,她的堅強和樂觀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同時帶動周邊更多殘疾人和貧困村民發展肉牛養殖,幫助他們共同致富,將自立、自強的道路向著更加廣闊的天地延伸。“潘遠香是殘疾人創業中的典型,市縣對她的養殖場都十分重視,並給予了政策支援。目前,省市縣殘聯打算將潘遠香的自強創業事蹟在全國相關會議上進行交流。同時,我們將聯絡畜牧等部門,為潘遠香的養殖場提供支援和幫助。”該負責人說。

  二

  瓦缸養殖青蟹前景好年入500萬 辭職養青蟹年入500多萬

  核心提示

  齊肩的頭髮,合身的連衣裙,姣好的面容,面前的曾上玲儼然一名大美女。看著這麼一個大美女,很難把她和比手掌還大的青蟹聯絡到一起。實際上,曾上玲是防城港市利用紅樹林空隙放置瓦缸養殖青蟹的首創人。一個女子成為當地養殖的標杆,這背後肯定有故事,也有不一樣的創業心得。

  無意

  聚會上聽到青蟹養殖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於廣西防城北部灣茅尾海域邊上的一個小山村。早年間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國有企業的職工,單位經濟效益不好,1997年夏天,曾上玲辭職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唄。”曾上玲說。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嘗試做過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時賺時蝕,生活仍入不敷出。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只是做一些小本生意,時賺時賠,生活入不敷出。海邊人常說靠海吃海,小本生意不起色,曾上玲就跟別人幹起了養殖。鰮魚、鱷魚、龜、鱉,只要想得到的,曾上玲都養過了。可作坊式的養殖,規模小,成本大,利潤低,曾上玲的生意總是難以為繼。

  為什麼養了這麼多卻養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當她發愁的時候,她發現提倡吃生態食品、綠色食物的聲音越來越多了,一時間她恍然大悟,“也許是海水養殖過分依賴飼料和藥物了。”過後,曾上玲看準了一條路——生態養殖。

  俗話說,?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03年秋,曾上玲在一次和朋友的聚會中,無意中聽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帶有原生態養殖青蟹的養殖場。朋友們隨口說說就過了,可曾上玲卻放在了心上。沒多久,曾上玲便約朋友專程前往浙江、福建參觀,他們看到了一家養殖場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

  曾上玲意識到這種方法很適合地處沿海、紅樹林面積分布廣的防城港市,而且發展青蟹養殖非常有養殖前景。紅樹林為沿海海域多種魚類和附生物提供了豐富餌料和棲息地,在紅樹林裡養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紅樹林生態系統內的小型魚、蝦、蟹、貝等低值海洋生態資源作為餌料,加快青蟹的生長;同時,養殖環境也非常清潔,是一種純天然的養殖方法,能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後是成活率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養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殘殺,有利於病害的防治。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尋求的生態海水養殖方法嗎?曾上玲為此欣喜若狂,如獲至寶。

  有心

  摸索出養青蟹的門道

  這一次養殖,曾上玲不是匆忙開始,而是做足了功課。

  參觀回來後,曾上玲先是沿著北部灣海岸線所有的紅樹林灘塗進行詳細考察,整整走了3個月。此外,曾上玲請了好幾個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用水泥鑄缸被推翻了,因為成本大。用塑料桶養殖呢?也被專家否定,因為會汙染環境,與創業的初衷背道而馳。那段時間曾上玲可謂心力交瘁。

  細心的曾上玲還請有關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發現此法有兩個弊病:一是用水泥鑄缸,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經海水侵蝕後容易損壞,損壞後淤塞海域,將來清理需要花費相當一筆資金。於是,她改用塑料桶養殖,但經海水浸泡後的塑料桶硬化、發臭,汙染環境,與自己發展綠色生態養殖的初衷背道而馳。

  用瓦缸養殖行不行?抱著再試一試的想法,曾上玲再次諮詢了專家,在得到專家的肯定和認可後,曾上玲立刻著手,親自設計瓦缸並送到陶瓷廠定做。

  3000只瓦缸,每個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個月裡,曾上玲幾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問題就請教專家。“漲潮的時候才能餵食,提前餵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裡就容易滋生細菌。”現在曾上玲說起養蟹頭頭是道,但這些經驗都是一次次摸索和總結出來的。

  當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時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終於成功了。

  心得

  抓住機會並堅持到底

  按規劃,每畝紅樹林放置瓦缸600個,3萬多個瓦缸僅佔紅樹林面積50多畝,仍有250畝紅樹林閒置。為擴大規模,2009年夏,曾上玲想出一個大膽的辦法———成立合作社,成員側重傾向當地村民尤其是婦女。經過將近一年的挨家逐戶上門、反覆向村民宣傳紅樹林瓦缸養殖青蟹的發展前景,終於打消了村民的顧慮。2010年初,江山鄉潭西村共有29名村民***其中婦女14人***加入合作社,正式取名為“防城區江山鄉潤豐綠色生態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到2010年6月,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6名,共籌集資金628.8萬元。目前,合作社青蟹養殖已發展到5萬多個瓦缸,養殖面積擴至90畝。

  如今的曾上玲,已經成為防城港市當地養蟹的女強人,年總收入500多萬元;她還通過“合作社+基地+養殖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當地一大批農戶從事青蟹養殖,戶均年收入七八萬元。

  回想起自己的創業故事,曾上玲還是挺感慨。“其實身邊有很多商機,有些資訊別人隨口說說,過了就過了,我就沒把它放過。”曾上玲說,女性想創業,不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要做生意場上的有心人。“發現機會很容易的,抓住並堅持做就很難。認準目標、克服困難,成功其實沒有那麼難”。

在農村養殖創業成功事例
在農村白手創業致富事蹟
相關知識
在農村白手創業致富事蹟
在農村白手創業致富事蹟
在農村養殖創業致富事蹟
在農村養殖創業致富事蹟
返鄉農村白手創業致富經歷
在農村養殖創業致富事例
在農村養殖創業致富事例
農村成功創業致富事蹟
農村養殖創業致富事蹟
大學白手創業致富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