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養殖致富事例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看看那些農村創業的事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面對困難。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富二代”回農村創業養蝦 年收入500萬
夏天,重慶市合川區太以及鎮沙金村,天氣異樣悶熱。27歲的張正全以及工人一道,正忙著將一張張捕滿鮮蝦的網從蝦池裡撈上來,再裝上車。“這麼悶熱,但願不要下雨,否則,這些蝦就運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樣,就慘了。”張正全有些耽憂地望著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從臉上淌下。
左近村民們都很奇怪,這個“90後”的年青人,為啥子要放著城裡的好日子,來這裡吃這類苦。
軍旅人生,讓“公子哥”變了樣
張正全家在沙坪壩,在周圍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產品生意,優勝的人生前提讓張正全這輩子哪怕不工作,也會衣食無憂,朋友們常開玩笑叫他“張公子”。
2003年,父親張佐明將高中畢業的張正全送進了部隊,退伍後不久,張正全驟然對父親說想在重慶自我弄個海蝦養殖場。儘管兒子的設法讓張佐明既詫異,又欣慰,但他其實不放心:“他沒吃過苦,我耽心他幹不好。”
較了幾個月的勁,張正全終究說服了父母,專程到福建考察學習了海蝦淡養技術。2011年,父母幫他投入了近1000萬元,在合川區太以及鎮沙金村建成為了重慶傲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張正全流轉了260畝土地,平整後建起了20多口蝦池。又從沿海空運來基圍蝦苗以及海水,再就地逐步淡化飼養。目前在重慶市,用這類技術養蝦的,只有兩家。張正全恰是看中了這一產業的市場前景。
張正全說,是3年部隊人生扭轉了他:“我不能一生啃老,自我的未來得靠自我雙手努力。”
不怕吃苦,就怕總是下雨
就這樣,張正全一個人來到偏遠的沙金村,租了一間民房,開始了以及以往完整不同的人生。每一天,他都以及聘用的農民工一塊兒,頂著酷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著,有時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兩年下來,張正全白淨的面板變得漆黑,人也瘦了一大圈。
才到太以及時,張正全很不習氣,這裡沒有鬧市的燈紅酒綠,沒有舒適的家。對他來講,更難捱的是孤單。“之前晚上往往以及朋友一塊兒出去飲酒唱歌,可現在這裡,晚上只能一個人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發愣。還好,現在漸漸適應了。”張正全說他不怕吃苦,就怕總是下雨。
蝦場位於涪江邊上,張正全當初選擇這裡,就是看中了涪江優良的水源,可恰是這條涪江,讓他連續兩年遭受了巨大損失。
去年7月以及前不久的暴雨讓涪江水位上漲,漫進了蝦池,蝦以及大閘蟹跑了許多:“每一次損失都在20萬元以上。”張正全說,他打算拉網,或者將蝦池堤壩抬高加固,否則年年都會因而遭受損失。
對張正全來講,下雨還會呈現一個問題。“蝦場到太以及場鎮其實不遠,可有一段約1千米長的陡坡土路,一下雨,運蝦車根本出不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當地政府正在斟酌硬化這段路。
他學到的,不單單是如何創業
張正全請了十多個當地農民工,蝦場閒時,還將他們介紹到其父位於渝北三亞灣海鮮市場的餐館幫忙。
“張老闆人好,隨以及,一天80—100元的工資,從不拖欠。而且咱們每一天只工作8小時,超越時間,還另算加班費。”左近農民周純友說,蝦場建起後,他以及好幾個村民都再也不外出打工,到這裡掙錢來了。
目前,張正全的蝦場每一年可產兩季,每一季蝦飼養約3個月便可上市,年產量60多噸,年收入500萬元。
“銷路不愁,價格也能夠,每一斤都在35元以上,只是這些蝦池一年總有約半年時間閒著。”張正全說如果蓋上大棚,安裝鍋爐加熱,冬天也可養蝦,便可實現一年3季。但這需要更龐大的資金,張正全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自我掙了錢,再擴充套件範圍、改良設施吧。還得將父母為我提供的成本還上。”
“部隊人生讓我明白了,好人生要憑自我的雙手去首創。這兩年養蝦閱歷讓我知道了農村、明白了掙錢的不容易,這或者許是我這兩年最大的收成吧!”張正全說。
二
失聰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養鴿子致富年售300萬
嚴漫話不多,臉上總掛著甜甜的笑容,如果不是耳朵上掛著的助聽器,很難讓人相信,這個樂觀開朗的女孩一隻耳朵的聽力近乎為零。
金色的秋天來了,嚴漫也迎來收穫季節:雖然創業時間不長,但她養的乳鴿在武漢各大農貿市場、酒樓供不應求,還為周邊的養殖戶提供種鴿,年銷售額逾300萬元。
既然找不到工作,那就給自己打工——
美院畢業生選擇養鴿致富
***,嚴漫出生在湖北一個普通家庭,幼時因用藥失當導致一隻耳朵失聰。這讓她的人生之路比常人多了一分艱辛,亦煉就了她堅韌不服輸的個性。“從小讀書,她就付出了比別人多一倍的努力,別人在玩的時候她都在看書做題,絕不肯落後於人。”嚴漫的母親對記者說。
2013年嚴漫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雖然成績優秀,但她找工作並不順利,“很多時候,我去公司應聘,人家看見我戴的助聽器,根本不願意給我機會。”碰壁的次數多了,倔強的嚴漫橫下一條心,既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就自己當老闆,給自己打工。
選擇什麼專案呢?嚴漫打算做農業,並用半年時間考察了市場,“我去了河南、湖南等多個省份,跑遍當地農貿市場,最終決定養鴿子”。
2014,嚴漫和來自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同伴一起,在青山註冊成立武漢鴻飛鴿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黃陂區羅漢街建起了佔地100餘畝的生態養鴿基地。
不用畫筆也能繪出精彩——
擬建湖北大型養鴿基地
原本拿畫筆的手現在卻用來養鴿子,跨越如此之大,嚴漫坦言“中間遇到過不少坎兒”。
因為起步資金不夠,一開始她只買了1000對白王鴿和灰王鴿。“去外地調研市場時,我也曾‘臥底’當地的養殖場,偷學養鴿技術。原以為養鴿不難,誰知基地建起來後,儘管百般精心餵食,鴿子還是不斷死亡,2個月就死了400多隻。”
看著每天都在減少的鴿子,嚴漫心裡很著急,是放棄還是堅持?最終,不服輸的她選擇“輸也要輸得明明白白”,一定要找出問題出在哪兒。
那段時間,嚴漫吃住都在養鴿基地,一天只睡幾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觀察鴿子的狀況。最終她發現,鴿子死亡是因為疾病預防技術不到位。她一邊請教專家,一邊買回大量養殖書籍自學養鴿技術。最終,半路出家的嚴漫變成了肉鴿養殖的能手。
愛動腦筋的嚴漫還勇於創新,她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機械養殖系統,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降低了人工成本。“用傳統的人工養殖方式,1個工人最多餵養14對鴿子,而採用機械餵養,一部機械可以同時投餵食54對鴿子。這就意味著,1部機械可以代替4個工人。”
目前,鴻飛鴿業常年存欄量在8000對以上,計劃未來兩到三年存欄30000對-50000對以上,填補湖北無大型養鴿基地的空白。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包頭中考對聯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