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指導心得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03日

  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客觀需要。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

  篇一

  一、大學生心理教育是實現高等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德智體三方面的內容來講,都有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因素;而德、智、體三方面的發展也必須以心理素質為前提,只有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德、智、體諸方面才能發展,才能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具體實施德育、智育、體育時,首先必須考慮大學生本身的心理髮展水平和特點,使這些教育活動的內容更加生動和具體,其次必須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客觀需要。

  二、大學生心理教育是大學生心理髮展的客觀要求

  大學生活已具社會的雛形,大學生所面臨的人際關係遠比中學階段複雜,職業、理想、擇偶、前途等問題也更加具體和直接。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他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外還要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經常在各種機遇中進行選擇,不斷迎接失敗和成功的經驗。所有這些,都必然加重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於從小學到大學階段的連續學習生活經歷和大學校園的特殊環境,使大學生的心理處於迅速發展和趨於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階段,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心理活動具有既豐富又矛盾的特點,心理品質的發展表現為不穩定和不平衡。例如,一些大學生因為生活的一帆風順和在科學文化知識上的優勢,常常帶有優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點,但一遇困難和挫折,又容易產生自卑感,變得消沉失望。有的大學生的情緒、情感的發展不平衡,一方面情感豐富而複雜,另一方面情緒的變化迅速而強烈。由於自制力較差,常常造成情緒的動盪和心理的衝突。還有的大學生由於自尊心較強,但處理不好自尊與尊他關係,往往產生人際關係上的矛盾。大學生的這點心理特點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就可能導致心理生理機能的紊亂而影響健康。因此,在大學生階段不斷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也是符合大學生心理髮展規律的。

  三、大學生心理教育是強化智力活動,促進智力發展,提高學習效率和適應能力的保障

  智力是大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內因條件,沒有相當的智力水平,個體就不能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和實踐活動。但是,具有相同智力水平的人,由於其他個性品質的差異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大不相同。美國心理家特爾曼從19xx年開始對1528名智力超常的兒童進行了半個世紀的追蹤研究,發現早期智力超常的兒童,並不能保證其成年後具有傑出的創造才能和卓越的成就。那

  些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大都是長期鍥而不捨、意志堅強、執著追求的,具有優良心理品質的人。因此,大學生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以使自己的智力水平得到充分地發揮,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和發展創造能力的目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輕鬆、愉快、樂觀的情緒,這種情緒不僅能使人的記憶力增強,觀察力提高,而且能活躍思維,充分發揮心理潛力,使人精力充沛地去學習,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獲得智力的高度發展。此外,在社會活動中,健康的心理也容易使人交往順利,適應多變的環境,融洽人際關係,保持心理平衡,從而在智力活動中創造出價值更高的成果。

  四、大學生心理教育有利於身體健康

  心理不健康,往往導致生理異常或發生病變。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經認識到"七情"可以引起陰陽失衡、氣血不和、經絡阻塞、臟腑功能失常。他們認為"大怒傷肝、暴喜傷心、思慮傷脾、悲憂傷肺、驚恐傷腎。"即心理因素與身體器官健康之間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心理障礙可以導致某些身體疾病。例如,人在憤怒的情緒的作用下,血壓就會升高,長期下去就可能引發血壓調節機制失常而形成功能性的高血壓症。此外,像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心肌梗塞、腦溢血等,都可以因情緒過度緊張而促發。常見的失眠、頭痛、焦慮等症狀,都可以找到心理方面原因。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可以大大促進其身體素質的發展,增強其抵抗疾病的能力。

  五、大學生心理教育有助於優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健全大學生的人格。人格由多種因素組成,其中,性格是人格的核心。人的許多性格特徵實質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如熱愛集體、助於為樂、正義感、公正無私、富有同情心等。性格特徵和人的思想品德緊密聯絡,沒有健康的人格很難形成優良的思想品德。因此,要培養大學生優良的思想品德,就必須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立。

  篇二

  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心得體會

  以前雖然聽過關於心理健康的一些說法,但學校從未統一開課,所以對這方面的內容瞭解甚少。第一次上這門課我頗有體會。

  心理健康的問題在中學生之間是很忌諱談及的,如果說某個人有心理問題或想心理醫生求助過,那麼他極有可能因此而背上來自自己和他人極其沉重的心理包袱。在這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首先認識到的就是有關這一點的: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或輕或重,需要我們去重視。認識到這一點,我就對心理健康問題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從而敢於去正視它,正是自身存在的問題。

  心理健康有很多標準,其中最普遍化的是國際一般標準:有和諧的認知,有良好的情緒情感,有堅強的意志品質,有優良的個性心理。以這些標準來衡量和評價自己,我感覺可以讓我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有一個更加清醒全面客觀的認識,這是我深有體會的第二點。 當發現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時應該及時想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人士求助而不是一味地去掩飾;此外我們也可以自己嘗試學習一些自我放鬆治療的方法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況。上完第一節課後我就有了認真系統地學習一些自我調整方法的想法,當然僅靠這幾節課顯然是不夠的,我會在以後的生活學習中不斷地貫徹實施。

  另外,通過課堂學習我還認識到優良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自我意識,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學習習慣,創新意識都可以促進心理健康;同時健康的心理狀況也促進我們各方面的發展從而擁有一個精彩的人生。所以,我認為在發展個性品質的同時我們絕不可以忽視自己的心理狀況。

  課堂上講的許多案例令我很是震撼:像一個女教師因心理問題而影響自己的工作,許多青少年因心理問題而走上自殺的不歸路,中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嚴重影響自己的學業等。這些問題如果得到正確的對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恰恰相反,在我國這個大環境下,周圍人的不正確對待更加大了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壓力從而使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糟最終釀成惡果。這種狀況必須改變,迫在眉睫!在我看來首先應改變的是我們整個社會的觀念和認識。通過各種渠道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起來,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努力消除偏見更新觀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遠離心理疾病是社會更加和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是每個人都要去深入研究,但我們都應該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都應該正視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並及時求助,都應該學會一些必要的自我調節的方法,並且有有意識地向身邊的人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為全社會觀念的改變盡微薄之力。

  總之,我認為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最重要的是改變了我的觀念,讓我對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個嶄新的認識,敢於正視它,敢於正是自身存在的問題,學會了一些自我除錯的方法;於社會我認識到心理健康問題的存在以及我們的偏見已經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心理健康的認知的變革已迫在眉睫,我們需要潛移默化地將一個嶄新的觀念根治在我們的社會之中從而造福整個社會。我想心理健康問題會越來越受重視,起碼現在的我已十分重視它。

  篇三

  今年x月份我參加了新田縣教育局和人社局組織的“心理健康培訓”,通過一週的學習,我學到了許多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使我對心理健康和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對學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和理解,受益匪淺,感想頗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現今的學校裡,如何看待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一、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時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於提高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成果; 有利於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維護。因此說,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心理健康的內函。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心理健康這個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當然也代表著它的反面——心理問題。圍繞著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為心理健康教育。從班主任的職責來看,班主任要當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

  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全面素質。心理健康內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謂自尊是指學生中間,或者指某個個體中間,對自己或者對自我一種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或態度。老師們都很重視對學生自尊心的培養,因為學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為自強、自立、自信的年輕一代,因此自尊的問題最重要。

  三、正確區分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

  一般來說,人的心理狀態可以分為三種:正常狀態、不平衡狀態與亞健康狀態,與這三種心態相應,其社會行為方向也表現出十分重要的特點。在沒有較大困擾的情況下,學生的心理處於正常狀態之中。這種狀態之下,學生的行為基本上預期價值觀體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徵相一致,是一種健康或者優秀的狀態。第二種狀態是不平衡狀態。一旦發生了擾亂正常生活、引起人們消極情緒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就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狀態,這裡指學生處於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矛盾等狀態。一般來說, 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會不斷地經歷各種不平衡狀態,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的面對不平衡狀態才會帶來發展或者成長的契機。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不斷打破物件的平衡,促進其發展。對不平衡狀態的外在或內在的非建設性或傷害性處理,才會導致所謂的“病態、變態、或偏差”。異常行為是學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況下發生的,是一種偶發性行為,這種行為在學生正常狀態下是不會發生的,它與常態行為不同,可以稱為“偏態行為”。班主任如果能及時鑑別學生的行為 , 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危機狀態 ,回覆到正常狀態 ,那麼 ,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違法行為、不道德行為以及意外事件就會大大減少。第三種狀態是不健康狀態 ,當學生處於不健康狀態時,往往會非線性地發生不適應行為 ,包括反社會行為和異常行為。所謂“非線性”地發生 ,是指這些行為的發生常常是沒有明確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關係,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學生突然害怕方格或類似方格的所有物體 ,這是一種異常行為 ,包括他自己在內 ,誰也弄不清他為什麼會怕方格。正是由於這種非線性的特點 ,我們對其不適應行為的產生就無法預測。學生在心理不健康狀態下所發生的反社會行為或異常行為既沒有

  直接的原因 ,也沒有明確的行為動機 ,因此 ,談不上是其價值觀、道德水準或人格特點的必然產物。綜上所述 ,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不適應行為的發生有不同的特點 ,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看到廣大學生的兩個主流 ,一是大部分的學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學生由於學業、生活、環境的壓力產生暫時的心理不適 ,他們要求給予指導 ,以幫助他們 正確應對遇到的問題。對於班主任 ,在面對學生髮展中所出現的心理偏差 ,應樹立正確的觀念 ,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而針對極個別的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則要能夠及時甄別,並積極尋求專門機構予以解決。

  四、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一個學生要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因此,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和諧平等的集體,儘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溫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避免對於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二***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實施,如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等等,同時也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樣就能夠形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絕不是每週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就能實現的。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 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將兩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師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心得體會
大學生心理健康採訪心得體會
相關知識
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指導心得體會
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指導的論文
人際關係對中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影響的具體表現
高職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探討論文
大學生合理健康生活調查報告
初中生心理健康發展研究調查問卷報告
教師如何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
淺議音樂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及途徑論文
探析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論文
論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