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範文2017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案例分析可幫助企業發現市場機會,為企業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市場營銷策略分析範文,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市場營銷策略分析範文一

  一雙防臭襪的捨命狂奔

  創業式轉型

  2002年,計紅日創立了自己的襪子生產企業。10多年間,計紅日專注於襪子生產,為國內外一線品牌做配套代工,歷練了企業的製造和產品開發能力,成為晉江聞名的襪子生產商。眼看著客戶靠品牌一天天成長,計紅日也萌生了打造品牌的念頭。

  代工企業從幕後走向臺前,最大的問題是品牌運作和渠道開拓能力的缺失。機緣巧合,精通品牌運作和電商運營的吳家淡正在尋找有潛力的產品,二人一拍即合。做了幾次深入溝通和調研之後,因為價格問題吳家淡猶豫了:淘寶等電商平臺上一雙襪子平均售價6元,而生產成本在4—5元,血紅的同質價格戰打掉了整個行業的利潤。

  就在此時,計紅日董事長髮現了具備抗菌防臭功能的奈米材料,並洞察到其未被其他品牌企業發現。他立即聯合幾所大學的教授研發了這項技術,並應用到襪子上形成了差異化的賣點。

  基於互補的能力、資源和共贏的願景,愛優恩科技有限公司於2013年成立,並推出了AUN品牌。與此同時,吳家淡憑藉自己的電商背景迅速組建了電商運營團隊,選擇具備打造爆品和試錯成本低優勢的電商渠道,快速啟動AUN的銷售。

  優秀的產品製造能力加上抗菌防臭的賣點訴求,配以專業的電商運營團隊,AUN憑一個單品,上線3個月月銷量就突破30萬。之後,AUN的銷售快速放量:2014年突破1000萬,2015年突破3000萬。

  “三條腿”站得最穩

  AUN究竟踩準了哪些步點,在小品類中創造了大市場?經過快速放量,AUN會不會遭遇銷售瓶頸,進入平臺期?這兩個問題取決於AUN品牌的先天基因和後天佈局。

  產品體驗決定做多久

  對於電商渠道,買家的評價決定產品的生死,而評價的優劣來源於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尤其是對於新品牌而言,沒有品牌背書,能否開啟銷售局面完全依賴產品體驗。襪子這種貼身品類,每個消費者都是經驗豐富的專家,一眼就能看到、一上腳就能感知襪子的品質和舒適度,一兩天就可以完成賣點測試——是否防臭。

  做電商出身的吳家淡自然明瞭此中利害,而負責製造的計紅日要求更高:“做產品要專注,甚至深深愛上它。”一雙襪子品質的好壞主要取決於棉線等原料,10多年給一線品牌代工的計紅日對原料採購的標準是:寧可以高於行業一倍的成本,也要採購上等原料,並且專款專用,不因運營環境的改變降低採購預算。

  AUN如何防臭呢?腳部細菌大量生長併產生代謝物,極易產生臭味,AUN應用銀基抗菌技術,抑制和分解多種細菌。實現銀基抗菌需要織入銀基奈米材料和抗菌工藝處理兩個步驟達成。銀絲極細且容易斷裂,在產品研發階段,每斤上萬元的銀絲在無數次試驗中巨量耗費,終於解決斷裂問題,織出了均勻、完美的防臭襪子。

  銀絲奈米材料和抗菌處理讓一雙襪子的製造成本上升了一倍,而在計紅日看來,成本就是底氣,是給到消費者的價值體驗。

  隨著銷量的急劇上升,AUN需要不斷擴大產能。擴建工廠也好,外部合作也罷,能否保證產品品質的穩定和提升,將最終決定AUN品牌能做多久。

  品牌戰略決定做多大

  起初,吳家淡把防臭看作一個賣點。看到王老吉、香飄飄等定位成功的案例後,他突然意識到AUN不僅是個生意,很可能是值得一生付出的事業。

  AUN上市幾個月就實現了銷量突破,說明“防臭”概念在消費者中有心智基礎。同時,襪子是一個典型的有品類無品牌行業,在市場份額和心智份額上都沒有領導品牌。好的戰略源自有效的戰術,深入思考之後吳家淡認為,將防臭作為品牌定位所釋放的戰略勢能,將遠遠大於將其作為賣點所帶來的戰術優勢。於是,AUN以防臭分化品類,開創了防臭襪品類。

  為了不讓“防臭襪品類開創者”淪為傳播概念,AUN開始圍繞防臭定位配稱企業資源。在研發上,AUN不斷升級抗菌防臭技術,並不斷推出防臭船形襪、隱形襪等系列新品;在產品包裝上,增加設計感的同時重點凸顯定位資訊;在定位口號上,直接將AUN與防臭襪關聯——我們不生產普通棉襪,AUN就是防臭襪;在傳播上,AUN作為現象級案例被眾多媒體關注,AUN也與自媒體大咖合作傳播防臭襪品類、做品類教育;在公關活動上,AUN專注於“第一”:包括贊助攀珠峰、登陸美國時代廣場等。此外,吳家淡還在眾多論壇和線上課堂上分享AUN案例,藉以實現對成百上千意見領袖的品類傳播,其後形成的二次傳播和自傳播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品類教育作用。

  AUN未來能做多大?因為生產成本比較高,AUN產品的價格是市場均價的兩倍,有品牌意識的消費者才會選擇AUN。而作為品類的開創者甚至代名詞,AUN能做多大取決於防臭襪品類能做多大。因此,未來AUN的發展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在數百億元的襪子市場中品牌襪的份額佔比,二是品牌襪中防臭襪品類的份額。

  消費在不斷升級,品牌襪的消費自然不斷增加。而防臭襪的品類份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手:競爭對手的模仿與跟進會共同做大防臭襪品類,而競爭對手的分化競爭,又會不斷切割防臭襪品類的份額。目前來看,AUN的品牌戰略在有品類無品牌的市場中佔盡先機。

  渠道策略決定做多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問及如何佔據防臭認知,吳家淡的答案是銷量和速度:更多的消費者體驗了AUN,防臭認知才會佔據其心智;通過速度跟對手拉開數量級的差距,就能牢牢佔據品類領導者地位。

  AUN從電商起步,而電商的複製性很強。很多店鋪看到防臭襪賣得好,在產品未做改變的情況下,直接模仿AUN的圖片和文案,這一階段AUN需要不斷升級視覺形象和頁面。而隨著AUN的流量和復購率都做到了第一,對手的直接模仿被消費者認為是山寨,領導者優勢顯現出來。

  雖以電商起家,但AUN並沒有形成路徑依賴。去年AUN開始了微商招商。吳家淡判斷,微商與電商相比多了O2O屬性,其自媒體屬性又可以同步實現品牌傳播與銷售,未來分散化的微商銷量將超越集中化的電商。AUN初步的微商運營,已經顯現出極大的銷售潛力。

  同時,AUN還在探索線下渠道。首先,AUN在昆明和晉江開出了防臭襪形象店,前期不考核盈虧,重在品牌形象展示。其次,針對防臭品類的原點人群,AUN提出了“出差7天,僅需一雙”的銷售口號,並與一些賓館合作,將AUN防臭襪放到客房進行銷售。將防臭襪放到消費場景中銷售,AUN同時實現了品類教育和銷售兩項營銷功能。再次,一些足浴渠道因為AUN的防臭定位和消費口碑,也開始主動要求鋪貨。最後,AUN將在全國招商,通過經銷商開拓不同的線下渠道。

  AUN先易後難,從低投入、高產出的電商、微商渠道逐漸向各類線下渠道滲透,產品沒有區分但有側重。全渠道運作中,最關鍵的是如何把控價格體系,以及線上和線下渠道的許可權和利益如何劃分。AUN未來能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一要看新渠道開拓是否順利,二要看多渠道運營的管理能力。

  是轉型還是創業

  從對AUN的調研中,我看到了專注、極致、口碑和快等網際網路基因的身影。所謂的“上當”,是因為AUN的成功並不是我最初設想的傳統企業網際網路轉型的成功,而是製造、品牌運營和渠道運作等資源和能力重新組合的成功,準確來講是一次成功的創業。

  計紅日在總結AUN競爭優勢時特別強調了一點:“我們做了一個資源整合,所有的股東都參與決策和運營,並具體負責生產、品牌規劃、渠道運營甚至設計等環節,這樣我們就把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都做到了極致。”如果按照常規的轉型思路,可以想象,AUN現在也不過就是天貓上一家普通的深陷價格戰紅海的店鋪而已。

  傳統企業的網際網路轉型,從營銷層面看分三個層次:品牌戰略清晰、營銷體系發育完善的領先企業,需要不斷以網際網路思維構建商業生態圈,應用網際網路工具提升營銷效率和能力;成長性企業應重點關注網際網路帶來的消費和競爭環境的改變,及時調整自己的營銷模式和營銷重心,應用網際網路工具完善營銷體系和能力;而對於初創企業、代工企業,營銷體系和能力嚴重缺失,不如參考AUN的經驗,重新組建一家先天具備網際網路基因的企業。

  如同改變性格一樣,企業轉型非常難。若不能像AUN這樣重新組建一家新企業,傳統企業在內部孵化類似的創業團隊也會極大地提高轉型成功的概率。

  市場營銷策略分析範文二

  大品牌產品升級引發的經銷商壓貨血案

  2015年,老高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報表。

  看著越來越糟糕的資料,老高越來越膽戰心驚。

  老高是某著名快消品***本文稱為A企業***的經銷商,在別人看來,在省會中心地帶,擁有數千平方米大院自有產權,前邊四層辦公樓,後邊大片庫房,近百臺車,200多人的團隊,生意夠大夠土豪。

  可事實上,老高從這家品牌身上掙得的利潤卻是一年不如一年。2015年下半年,算完人力成本和市場成本,每月七八百萬元銷售額,利潤不足10萬元!這還不算固定資產折舊、銀行融資成本!起早貪黑,鬧心憋屈,掙這幾個錢,不是廠家的裝卸工是什麼!

  與老高一樣,A企業的多數客戶,正面臨著一個普遍難題:銷售額提高很多,卻時不時虧損?

  但即便如此,2016年來自廠家的巨大增長壓力依舊沒有放鬆的跡象。

  終於,在看到鄰省省會經銷商老劉與A企業“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之後,老高堅定了退出的決心,要知道,老劉一直是這個廠家的大區級標杆客戶,配合好,執行強,可因為連著幾個月壓貨都沒有完成任務,就被廠家拆分了,這讓老高感到刺骨的寒意。

  逼迫在花樣翻新

  2013年到2014年,A企業持續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了30%,但增長動力是一樣的:密集分銷,核心是“加車加人”“密集鋪市”和“促銷投入”。

  但越來越明顯的是,靠密集資源投入換得的擴張性增長格局,已經不可能無限期成為拉動這家企業增長的源泉了。

  首先,擴張越來越困難,能鋪的網點都鋪了,渠道越來越飽和;

  其次,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搶佔份額,價格戰成為常態,利潤越來越薄。

  2015年初,面對董事會要求年度增長40%的目標,營銷高層提出“轉型”戰略,要點是“產品升級”“管理複製”和“費用檢核”。

  其一,開發、推廣幾隻高階產品,毛利高,讓經銷商有錢賺,同時優化公司產品矩陣、利潤矩陣;

  其二,強硬要求經銷商複製廠家管理模式,經銷商要建立巡查隊伍,要參照廠家業務工資體系,對配送員工資進行改革,實行專車專送,用“排他性”條款高效佔用配送資源;

  其三,加大促銷檢核力度,費用必須專款專用,必須100%落地,避免經銷商截留,錢要花到市場上,從而壓出渠道銷量極限來!

  在營銷高層看來,“轉型”成功的關鍵就是“費用檢核”,費用只有和目標量完美掛鉤,才能有效確保目標達成。為此,他們設計瞭如下流程:

  1.任務分解

  任務自上而下分解,總部分給大區,大區再分給區域。為確保完成,每個層級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就是在自己領到的基數之上再加幾個點。而層層加碼後,經銷商領到的任務要高出“增長40%”的目標不少。

  2. 合同簽訂

  要求業務人員簽訂年度和月度銷量責任狀,為確保新產品推廣成功,還要單獨簽訂新產品銷量責任狀,輔以銷售提成,目的只有一個,把業務人員和經銷商捆綁在一起,逼出各自的極限來!

  由於是大品牌,加上各種威逼和利誘,老高們雖然很有意見,但最終還是被迫簽了合同。

  3. 費用逼迫

  首先,將公司產品進行梳理,將數只佔銷量半壁江山的產品,實行隨車搭贈,但拿到這筆費用是有條件的:以經銷商月度任務為標準,按照銷售額達成率進行補貼,完成95%,費用全額補貼,低於95%,分坎級扣除一定比例,要是低於70%,那一分也沒有。設定70%,那是要確保2015年銷量至少不會負增長。

  其次,單獨申請的促銷活動要和規劃量以及月銷售額掛鉤,只有規劃量和月銷售額都達標,才能拿到全額費用,否則將按照坎級扣除一定比例費用,但月銷售額達成率最低是70%,低於這個數,促銷費用只能報銷50%。

  最關鍵的是,A廠家要求嚴控價格和經銷商毛利,執行的促銷活動,要限定供貨價和出貨價,老產品,經銷商毛利不得超過10%,新產品,毛利不得高於20%。目的是讓消費者能夠獲得產品紅利,進而持久拉動消費。

  最後,大區、銷售部、集團三級巡查隊伍要對各類促銷活動進行高頻次檢查,一旦查出問題,除扣除該項費用之外,還要重罰。

  過度逼迫引發的“血案”

  2015年,老高被綁架了:因為促銷費用是自己墊付的,所以為了掙出費用和開銷,老高只能壓貨。不單老高,A廠家多數經銷商,也都被迫選擇壓貨。

  問題是,壓貨之後,麻煩才剛剛開始:

  1.因為壓貨,老高銷售節奏被打亂。當月前20天都在處理上個月庫存,到了月底,為了拿到費用,不得不繼續衝量,如此反覆迴圈。這樣,扭曲的壓貨做法導致扭曲的銷售節奏,扭曲的銷售節奏又要求進貨繼續扭曲,否則就難以為繼。

  2.壓貨壓多了,產品新鮮度自然就差,為了處理舊貨,廠家的辦法是,只管高階產品處理,而且要集中回收清點,費用嘛,按照到岸價,你一半,我一半!至於返貨成本,以及低端產品處理,廠家壓根就不管。於是,老高的毛利空間被狠狠咬掉了一大塊。

  3.頻繁處理舊貨,不僅給消費者留下了這個廠家一直在處理舊貨的印象,而且還佔用了新鮮貨齡產品的售賣位置和機會。

  4.再看“產品升級”策略,為了做大新產品,由大區牽頭,自上而下為經銷商規劃了很高的計劃量,考核經銷商的進貨活躍度和環比增長率,也就是限定經銷商的單月進貨次數和單次必達進貨量,如果未完成計劃,就予以強配。這樣,在新品尚未被市場接受、形成良性流轉的時候,老高又被壓了一堆庫存。相反,總部從人為拔高的銷售報表中得出了虛假資訊,於是繼續逐月增加任務,而且廠家各級業務人員為了拿到新品激勵,接著再壓。

  5.雖然後來,A廠家要求,當月前七天的訂單量不低於上月後七天的70%,否則即視為壓貨,要對區域予以重罰。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線常用的辦法是:要不在當月23日壓一批大單子,要不就在下月的7日再壓。因為在更短的時間跨度內集中進貨,這無疑放大了老高們的銷售、資金和利潤風險,要知道,A品牌的相當部分產品貨齡只有幾十天,為了不砸到手裡,老高只能平進平出,甚至低價拋售,這不是虧損是什麼!

  老高很快力不從心了。2015年11月,老高費盡氣力,依舊還有3個月的任務沒有完成,A廠家大區經理周新***化名***很不高興。他把老高和責任業務主管叫到大區,要求述職,並且強調,那三個月欠賬,年底必須補齊!除了要老高表態“必須完成”外,還要落實到紙面,簽訂責任狀!否則,就考慮市場拆分!

  老高很生氣,說來說去,還不是強行壓貨嘛!年底補齊欠賬,擺明了不是關心你們年終獎嗎!至於壓來的貨以及高庫存,還不是我自己去想辦法?

  隨後的事,讓老高更加不爽。因為未完成任務,周新對老高的市場檢查立馬多了。各種檢查結論層出不窮,什麼鋪市率不足啦,什麼終端表現弱啦,總之,意圖昭然若揭,那就是你老高的市場基礎建設弱化,這嚴重影響了任務達成!嚴重拉了大區後腿!而且,周新還不時來老高這視察,夾槍帶棍,威脅要搞市場拆分!

  比老高更悲催的是老劉。

  兩年前,老劉積極響應周新號召,砍掉了代理的大多數知名品牌,專心做A品牌的“專營”代理商,而且還開設了不少終端“專營”店。周新大加讚賞,大會小會表揚之外,總部來了人,都往老劉那裡帶。

  這兩年,周新用老劉這個標杆去逼迫其他客戶,效果很不錯。拿2014年來說,老劉率先任務撞線,可誰都知道,老劉是壓貨壓出來的。到了2015年,因為2014年基數高,老劉拼了大半年老命,還是沒能完成任務,而且很明顯,隨著欠賬隨來隨多,老劉肯定是完不成全年任務了。

  標杆沒有起到標杆的作用,這嚴重影響了所在大區,所以,2015年10月份,周新拆分了老劉。

  因為自廢武功,手頭沒有幾個知名品牌,面對周新的霹靂手段,老劉不得不忍氣吞聲。

  老高想,任務年年增長,總有一天,今天的老劉,就是明天的自己。

  與其投入巨大成本,忍受日益高昂的利潤侵蝕,以及並不明朗的經銷前途,還不如趁早退出。

  於是,2016年3月,春節剛過,老高就不幹了。

  拿逼迫保增長,前提是不能過度損害經銷商的利潤空間

  在經濟下行、人口紅利和渠道紅利減少的背景下,在更困難地培育全新增長模式,和更簡單地、更便捷地把壓力傳遞到渠道中間,包括大品牌在內的很多品牌選擇了後者。而大多數營銷管理人員也支援這一選擇,他們更喜歡用“短、平、快”的打法,快速壓出渠道的極限來,而經銷商便是承載和釋放他們壓力的最重要節點。

  至於許多廠家強調的“轉型”,不過是換了個馬甲,本質上還是原來逼迫的路子。拿老高的遭遇來說,所謂“產品升級”,以產品活躍度和訂單必達率的形式,重新走上了壓貨的路徑依賴;再看“費用逼迫”,可能短時間內壓出了銷量,可從更大的尺度來看,只會越來越加深產品動銷和庫存這對矛盾,直到崩盤。

  老高放棄代理時,周新還說:“我們企業2015年增長率領跑行業,你去哪再找這樣的生意?這樣的品牌?再堅持一下,把市場基礎做好了,那還不是數錢數到手軟?”

  可是A品牌完全搞錯了。問題不是它品牌力有多強,不是增長率還在高位執行,而是這種增長模式是以過度犧牲經銷商利潤空間為代價的,是靠壓貨來拉動的,而這注定不會長久。

  反思:面對大品牌的壓貨式高壓,經銷商如何拯救利潤?

  1.要多元化經營,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像老高那樣自願退場是一種選擇,但前提是,你得有退路。如果像老劉那樣,為了迎合廠家,自己自廢武功,踢掉其他同類品牌,專心搞什麼“專營”代理商,搞什麼終端品牌“專營”店,那隻會成倍放大經營風險,到最後,只能被迫接受廠家設計。

  經銷商要有品牌群組合概念,哪些品牌外表光鮮,裡子稀爛,利潤稀薄,甚至以過度侵蝕自己及渠道利潤來獲得增長?哪些品牌牌子、利潤都不錯?在此之下,還要考慮品牌內部產品群定位構建,哪些是跑量性產品?哪些是高毛利產品?哪些是狙擊性產品?

  經銷商要有優質的經營結構思想,經銷商要對自己代理的品牌群和產品群進行梳理,明確產品定位、產品組合、產品層次,確定適合自己的品牌群和產品群組合,提高產品組合盈利水平,提升抗風險能力。

  只有多元化設計,才能有效對衝廠家侵蝕利潤的潛在風險。

  2.聚焦渠道分類管理建設,不要“貪多求全”

  對快消品企業來說,鋪市率是考核經銷商的一個極有用手段。你說任務高,我就檢查鋪市率,如果鋪市率低,說明市場空間還很大嘛!如果鋪市率符合標準,那麼單店庫存夠嗎?能不能和行業老大看齊?甚至會說,和產品稍有點聯絡的渠道,能不能鋪貨?!

  但問題是,有些網點,或剛開業,或人流量不足,或為獲得銷售費用而過度囤貨,或不適合該類產品售賣,等等。不顧這些門店消化能力,“貪多求全”,“過度鋪市”,只會是鋪市率、陳列有了,可最終多數返貨,只好再掏費用去處理。不知不覺中,經銷商便遭受了隱性虧損。

  因此,經銷商應和廠家確定符合地區經濟環境的“有效鋪市率”界定,不能不管什麼終端,只要能賣,就大量鋪貨,要警惕無效、低效網點的過度鋪貨。

  終端網點臺賬不應是建了檔案就完事,也不是簡單地按照營業面積等硬體去劃分型別,而要逐步建立基於銷量劃分終端型別的模式,再明確不同終端型別的基礎鋪市品項,每類產品的大致週轉天數,單次鋪貨底數,以及單店單位時間內應留存的庫存件數,最終聚焦優質網點,提高終端網點質量。

  3.經銷商要管好自己的倉庫,同時關注價值和數量變化

  很多大品牌業務人員,甚至管理人員,喜歡把經銷商的倉庫當作自己的倉庫,很多時候,不經經銷商同意,直接替經銷商下單,或者是強行配貨。這種只管完成任務、卻不考慮區域不同消費特性的行為,最令人不齒。為了完成任務,結果把公司的庫存變成了經銷商的庫存,把區域不適銷的產品硬生生變成了經銷商的庫存。

  經銷商要管好自己的倉庫,對不同產品的走勢、動銷、庫存要有清晰的判斷,不能將產品的訂貨權拱手讓人,要關注庫內產品的月庫存週轉率和月產品動銷率,用價值變化和數量變化判斷,來減少自己面臨的庫存風險。這樣,在廠家不合理配貨時,才能有理有據予以反擊。

  4.優化內部管理,規避不合理的管理複製,減少隱形管理成本支出

  經銷商要對管理體系進行梳理,各個崗位要進行定量分解,在管理環節和渠道建設上要匯入投入產出分析,減少隱形管理成本支出。

  尤其要注意,一定要規避不適合自己的管理複製。拿A廠家要求的配送員工資改革來說,該方案設定了基本工資、品項工資、市場基礎建設工資和銷量提成工資,而且限定人員只能是專職配送員,老高這個省會城市,基本工資每人2000元,一輛車兩個人,而這家品牌平均毛利不足15%,那麼“一月一車要多增加近3萬元銷售收入,才能對衝基本工資的成本支出”,再加上運營成本不能被其他品牌分攤的“專車專送”,以及其他細分考核和產品提成,運營成本十分巨大。因此,在渠道越來越飽和的背景下,當廠家企圖嵌入“高大上”管理制度時,經銷商一定要警惕,因為這很可能大量侵吞你辛苦賺來的利潤。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市場營銷策略分析範文相關內容

  

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範文2017
頂崗實習計劃和目標
相關知識
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範文2017
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範文2017
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範文
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材料
傳統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
目標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
品牌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
產品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
企業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
企業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