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聚焦農業改革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9日

  :為“老病症”開出“新處方”,下面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了解。

  :為“老病症”開出“新處方

  在河南省蘭考縣,當地農民正在進行農業耕種。***資料圖片 人民網記者 李彤 攝***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李彤***食為人天,農為正本。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盤,“三農”話題一直以來就是百姓關注全國兩會的焦點之一。涉農話題年年講、今年再提不一般,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三農”領域正在悄然發生著一場關係長遠的深刻變革,對“老病症”開出了“新處方”。

  老病症 “賣不掉和買不到”

  作為2017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單獨成項、著重強調。明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資料顯示,2016年糧食總產12325億斤,比2015年減少104億斤,一度引發公眾關注。針對糧食減產,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坦言,“大家有一些不太習慣,因為過去十二年裡我們糧食連增,但2016年仍是歷史上第2個高產年,減產是主動調整的結果,減是主要是玉米。”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所講的這種“不習慣”,恰恰反映出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不平衡,病因是資源要素的錯配扭曲,調控制度和市場執行機制的不完善。

  全國人大代表,陝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黨工委書記郭社榮對記者表示,從大宗農產品看,當前突出的問題是缺大豆、多玉米。九十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大豆需求快速增長,但國內大豆產量低、成本高,導致進口大豆急劇增加,2015年進口8169萬噸,大豆自給率降到15%以下。與此同時,玉米近幾年出現庫存積壓、價格走低,許多地方庫存爆滿,存不下、銷不動的供需矛盾集中出現。

  “以玉米為例,三大主糧中玉米產量最多,接近4400多億斤。但近年來,玉米和玉米替代品的進口不斷增長,為什麼國內產量夠了還要進口?”全國政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兩會期間做客人民網訪談時表示,國內生產的玉米成本高,比國際市場價格高出不少,消費者、加工者、經營者寧可進口玉米,卻不用國內生產的玉米。而國內市場對大豆的需求大,可是生產卻在下降,原因是大豆生產效益低、農民不願意種,國內需求只能從國際市場進口。

  除大宗產品外,農特產品滯銷現象也時常見諸報端。記者梳理髮現,近一段時間以來白菜、土雞、獼猴桃、核桃等“豐產難增收”的情況不在少數,甚至農產品滯銷成為了季節性問題。農民不敢種、種了賣不掉,市民多花錢、產品買不到的現象飽受詬病。

  “當前,農產品供給大路貨多,優質品牌的少,與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不適應,供給要從滿足‘量’的需求向更注重‘質’的提升轉變。” 郭社榮坦言,我國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前些年是物質投入成本上漲,近些年是人工費用和土地資金的上升。

  農業部網站資訊顯示,東北地區種糧大戶每畝成本超過800元,其中僅土地成本就500元。另據農業部“百鄉萬戶”河北調查組調研顯示,種糧大戶每畝盈虧平衡點在420元,而多地土地成本在300元至800元不等。

  郭社榮表示,在農業生產面臨成本“地板”抬升的同時,大宗農產品價格“天花板”也在下降。且農業資源長期透支,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拼資源、拼投入的老路難以為繼。

  新處方 “調結構培育新動能”

  針對2017年農業穩定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將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放在了首要位置,明確“適度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糧改飼試點面積擴大1000萬畝以上。鼓勵多渠道消化玉米庫存。支援農產品深加工,拓展產業鏈、價值鏈。”

  “糧食生產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要保障全國人民能夠到點開飯。”為了守住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農業部開出的“處方”是做到三個“兩”。韓長賦說,要保住稻穀、小麥兩大口糧面積和產量穩定,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穩住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完善糧食價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只要有需要就能產得出、供得上。

  韓長賦介紹說,去年我國啟動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將實行了8年的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這是我國糧食收儲制度的重大改革。儘管玉米麵積調減了近3000萬畝,但一些停產、半停產的玉米加工企業運轉了起來。

  農業生態關係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與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王紅玲認為,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抓住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是實現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必然方向。

  “我國農村上千年的生產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改變,適度規模化、現代化正成為大趨勢。”全國人大代表、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有相同感受。他說,儘管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和食品消費地,但企業的規模還較小,與市場地位不符。他預測,隨著農業新動能的提升、國人消費能力不斷增強,未來十年將湧現出一批有影響力、定價權的世界級企業。

  驗療效 “提升經營效益、增加農民收益”

  糧食產量“十二連增”,讓結構性改革有了堅實基礎,而新階段檢驗發展成效的“試金石”是提升農業經營效益、增加農民收益。

  改得對不對,市場說了算;改不改得動,農民說了算。在陳錫文看來,農業改革的目標是適應市場需求,改善農產品供求關係。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

  對於改善農產品供求關係,郭社榮認為,農業品牌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標籤,加快實施區域品牌建設,有利於破解農產品同質競爭和高庫存困境。他建議在政策、資金、專案等方面給予傾斜,重點扶植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區域品牌。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讓具有現代農業生產思維和經營能力的職業農民,成為推動改革的重要力量。

  改革主攻方向已然明確,促進農民增收則是完成任務的抓手。記者梳理髮現,有關部委單位在挖掘新動能、拓寬新渠道方面,出臺了多項舉措為農民增收“鋪路搭橋”,打出了“組合拳”。

  為支援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增加農民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援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支援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的畢業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重點領域、主要方式、扶持政策和保證措施。

  為做大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全國29個縣***市、區***作為試點開展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地區實現了集體經濟變強、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多頭並進。

  為增強農業補貼的指向性,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三項農業補貼“三合一”,整合成農業支援保護補貼,支援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體現了“誰種糧多,優先受益”,避免財政支農過程中零敲碎打、平均用力。

  為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兩辦釋出了《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全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讓流出土地經營權的承包農戶增加財產收入,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規模收益。

  針對農地“三權分置”,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張曉山做客人民網《農說》欄目時表示,進城務工人員放心的將承包地流轉給留下來從事農業的農民,土地經營權逐步向職業農民流轉集中,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他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這樣才能讓農業成為有希望、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受人尊重、讓人羨慕的職業。”

  “病症”已然查明,“藥方”也已開出。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是三條底線。同時也要看到,農業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會遇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經歷改革的陣痛。在國家重農強農調子不變、力度不減的強有力支援下,農業定將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堅實基礎。

鐵路投資大幅下滑降近三成
全國兩會聚焦農業改革
相關知識
全國兩會聚焦農業改革
全國兩會聚焦農業改革
關於學習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
學習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範文
全國兩會精神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機關黨員學習全國兩會心得體會
全國兩會關於專車管理辦法全文
學習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與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2015全國兩會心得體會範文
全國兩會精神學習心得體會感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