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肥胖的危害
關於肥胖的評估方法,包括人體測量學、雙能X線吸收法、超聲、CT、紅外線感應法等多種。如無明顯病因者稱單純性肥胖症,有明確病因者稱為繼發性肥胖症。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
1、高血壓
肥胖是導致高血壓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一項對中、老年的調查顯示,體質指數小於20者高血壓患病率為7.55%,體質指數24—26之間者高血壓 患 病率為20.26%,當體質指數大於28時,患病率達36.89%。肥胖症者脂肪組織大量增加,必須增加血容量和心輸出量才能滿足機體需要,長期心臟負荷 過重使左心室肥厚,血壓升高。其次,肥胖者多有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可促進腎遠端小管對鈉的再吸收,使鈉瀦留並引起高血壓。另外,肥胖症者的腎上腺皮質功 能活躍,皮質醇轉換率增加,皮質酮和脫氧皮質酮羥化增強,可使血壓升高。因此,肥胖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
2、動脈硬化及冠心病
有調查資料顯示,體質指數小於20者冠心病患病率4.72%,體質指數24—26者,冠心病患病率9.91%,體質指數大於28者,患病率高達 16.51%。肥胖症者多有高甘油三酯血癥,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體重超重、體表面積增大、脂肪組織過多、心臟負荷加重***包括心肌內外脂肪沉積引起的心肌 負荷加重***等因素可引起心臟缺血缺氧,肥胖症者體力活動減少,冠狀動脈側支迴圈削弱或不足。以上諸因素均可導致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3、糖尿病
肥胖症與糖尿病關係密切。我國14省、市3l萬多人的調查表明,糖尿病在正常人群的發病率為0.26%,而超重者的發病率為2.82%,是前者的 10倍多。一般患有肥胖症的人食物的攝入量都會超過身體通常的需求,進食過多就會刺激到胰島而分泌過多的胰島素,這樣很容易導致高胰島素血癥,但是這類人的細胞對於胰島素並不是很敏感,將進一步促進胰島素分泌,使胰島負荷加重,胰島細胞增生肥大,長期可導致胰島功能衰竭而發生糖尿病。另外,肥胖常同時伴有高血脂症,常發生脂肪代謝亢進,使遊離脂肪酸升高,加 重糖代謝紊亂,更易誘發糖尿病。
4、呼吸功能不全
臨床稱為肥胖一通氣不足綜合徵,也稱低換氣綜合徵。極度肥胖者胸壁和腹壁脂肪過多,呼吸活動受到限制,呼吸淺表,補呼氣量減低而致功能殘氣量降 低,使肺處於接近呼氣位置,由於潮氣量減低,使肺泡通 氣量減少,換氣受限,造成二氧化碳瀦留,動脈血氧飽和度下降,病人可出現紫紺。由於長期缺氧,可繼發紅細胞增多症,同時血液粘度增加,加重了迴圈阻力,心 髒負荷加重,發生肺動脈高壓,發展成慢性肺心病。
5、脂肪肝
肥胖可以引起肝臟的脂肪變性,導致肝臟腫大。肥胖病人由於長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飲食,及存在高胰島素血癥,從而使肝臟合成甘油三酯的速率大大超過了將其轉運出肝臟的能力,或引起極低密度脂蛋白運出甘油三酯發生障礙,導致甘油三酯在肝內堆積而發生脂肪肝。
減肥的方法
1、改變生活方式
首先應控制飲食,將攝入的能量總量限制在1000-1500kcal/天,減少脂肪攝入,脂肪攝入量應為總能量的25%-35%,飲食中富含水果和蔬菜、膳食纖維;以瘦肉和植物蛋白作為蛋白源。減肥膳食中應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除了補充必要的營養物質,還需要補充必要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充足的水分。還要改變飲食習慣,在吃東西時需要細嚼慢嚥,這樣可以減慢營養物質吸收,控制能量攝入。飲食控制目標是每月體重下降控制在0.5~1公斤左右,6個月體重下降7-8%。肥胖患者最好在專門的營養師指導下制定嚴格的飲食計劃。
運動時,肌肉組織對脂肪酸和葡萄糖的利用大大增加,使得多餘的糖只能用來供能,而無法轉變為脂肪而貯存。同時隨著能量消耗的增多,貯存的脂肪組織被“動員”起來燃燒供能,體內的脂肪細胞縮小,因此減少了脂肪的形成和蓄積。由此可達到減肥的目的。減肥運動須強調科學性、合理性和個體化,要根據自身特點掌握適當的運動量與度。
2、藥物治療
目前常用的治療肥胖症的藥物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作用於中樞的食慾抑制劑:此類藥物又稱厭食***物,它是通過影響神經遞質的活性,減少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從而減少食物攝入量,抑制食慾和提高基礎代謝率來減重,如西布曲明。還有一種是作用於外周的脂肪酶抑制劑:通過阻斷飲食中部分脂肪的吸收達到減肥目的,如奧利司他,在胃腸道道抑制胃脂肪酶和胰,從而減少脂肪的吸收約30%。需要藥物治療的患者BMI大於30kg/m2且無合併症,或者大於28kg/m2有其他合併症。
3、外科治療
控制飲食、運動治療或藥物治療,有時候不能達到理想的減肥效果。外科手術治療是使肥胖症病人獲得長期而穩定的減重效果的唯一手段,胃腸外科手術不僅能減重,同時可能改善甚至治癒肥胖症相關的多種代謝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治療重度肥胖,預防、減緩甚至阻止肥胖併發症的發生發展。
減肥手術最早始於上世紀50年代,經過外科醫生們半個多世紀的不斷探索及研究,手術方式有了進一步的改良及完善。
肥胖者別大量吃水果
1、飯後立即吃水果
飯後立即吃水果,不但不會助消化,反而會造成脹氣和便祕。因此,吃水果宜在飯後2小時或飯前1小時。
2、食水果過多
過量食用水果,會使人體缺銅,從而導致血液中膽固醇增高,引起冠心病,因此不宜在短時間內進食水果過多。
3、食腐爛水果
食用開始腐爛的水果,以及無防塵、防蠅裝置又沒徹底洗淨消毒的果品,如草莓、桑椹、剖片的西瓜等,容易發生痢疾、傷寒、急性胃腸炎等消化道傳染病。
4、水果用酒精消毒
酒精雖能殺死水果表層細菌,但會引起水果色、香、味的改變,酒精和水果中的酸作用,會降低水果的營養價值。
5、生吃水果不削皮
一些人認為,果皮中維生素含量比果肉高,因而食用水果時連皮一起吃。殊不知,水果發生病蟲害時,往往用農藥噴殺,農藥會浸透並殘留在果皮蠟質中,因而果皮中的農藥殘留量比果肉中高得多。
6、用菜刀削水果
因菜刀常接觸肉、魚、蔬菜,會把寄生蟲或寄生蟲卵帶到水果上,使人感染寄生蟲病。尤其是菜刀上的鏽和蘋果所含的鞣酸會起化學反應,使蘋果的色、香、味變差。
7、起床吃水果
有些人習慣起床就吃水果。其實水果大多是寒涼食物,剛起床時就食用會刺激腸胃。最好在下午三四點吃水果,這有利於營養的吸收利用。
男童肥胖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