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學會學術年會上的講話
學術年會是學術會議中一種制度性的會議形式,通常是定期一年或多年召開的一種大型綜合性或主題型學術年會會議。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1
各位專家、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中國土地學會20xx年學術年會以“‘多規合一’與土地利用創新”為主題,緊緊圍繞黨中央提出的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標和要求,緊扣“多規合一”、土地利用中的熱點問題,開展學術研討,交流學術成果,為新時期改革和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言獻策,意義重大。
在此,我謹代表中國土地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向中國土地學會20xx年學術年會的召開以及獲得優秀論文獎的作者表示祝賀!向出席今天會議的各位專家、各位來賓和新聞界的朋友們表示歡迎!向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各省土地學會及相關部門對年會給予的支援表示衷心地感謝!
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空間規劃工作,將空間規劃改革納入336項改革任務之一。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推進規劃體制改革,加快規劃立法工作,形成統一銜接、功能互補、相互協調的規劃體系”,“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土地利用規劃的‘三規合一’或‘多規合一’,形成一個縣市一本規劃一張藍圖”。之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xx年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xx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等都明確提出了科學編制空間規劃、推進“多規合一”的要求。
“多規合一”試點雖基本完成,但學界和業界針對現行規劃體系中的熱點問題的討論仍在進行,提出很多意見和建議。各地在推進“多規合一”試點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藉此機會,我根據自己的思考,就“多規合一”的定位、各類規劃的職能邊界、如何發揮土地利用規劃的作用等,談三點認識,供大家參考。
一、服務生態文明國家戰略,在科學定位的前提下推進“多規合一”
我國特殊的人口資源國情,生態環境領域出現的突出問題,決定了依靠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不能再把GDP作為衡量發展的唯一指標,而必須把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多目標協調發展作為基本指導原則。黨的以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提出“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戰略部署,以此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圍繞實施生態文明國家戰略,從我國特殊的人口資源環境國情出發,推進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平的協調,謀求經濟發展、生態改善和社會進步目標的統一,關鍵在於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和水平。正是基於上述功能定位,國家提出完善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多規合一”。
大家知道,建築設計上強調一個原則,那就是“一切形式服務於功能”。“多規合一”無論怎麼合,我認為,關鍵在於適應功能定位的基本要求。從現行各類空間規劃功能看,經濟社會發展更多著眼謀劃發展戰略和目標,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突出強調資源安全底線和管控,城鄉建設規劃更多關注建設空間安排。各類規劃的表現形式各有側重,都是適應各自的功能定位要求。
從這個角度出發,推動國家空間規劃體系的完善,就是要堅持國家戰略優先,統籌好當前與長遠、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突出生態文明國家戰略要求,服務經濟社會轉型,真正以守住資源環境安全為底線,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為己任,紮實推進“多規合一”。
二、傳承各類規劃的魂與脈,在尊重、互補中推進“多規合一”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構建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著力解決空間性規劃重疊衝突、部門職能交叉重複、地方規劃朝令夕改等問題”。我理解,“多規合一”不是簡單的“合”為一張圖,而是要發揮各類規劃的功能優勢,傳承各類規劃的“魂”和“脈”,做好功能互補、統籌協調和相互銜接。
一方面,充分尊重各類規劃的法定功能和特色。具體實施層面,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主要定位是區域發展目標的確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在各類用地規模、結構、佈局的底圖底盤底線控制,城鄉規劃優勢在規劃區內的建設用地結構與佈局安排,環境保護規劃重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管控。這些規劃都有法律法規為支撐,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各自的功能優勢都很明顯,很難用一個規劃完全替代另一個規劃。所以,即使“合”,也要對各類規劃的核心功能予以充分尊重,實現優勢互補。
另一方面,要做好各類規劃間的銜接和協調。多規要“合”,不僅要統一各類規劃的規劃年限、用地分類、資料標準、技術平臺,更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各類規劃的職能邊界,避免交叉,統一銜接。目前推進的城市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生態紅線三線互動,就是功能互補、有機銜接的最好創新、探索和實踐,值得好好總結。
三、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優勢,積極主動投身“多規合一”改革實踐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實踐、改革創新,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經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規劃目標管控體系、獨立統一的土地利用調查體系、分級分割槽的用途轉用管制體系、嚴格高效的實施考核監督體系,在服務國家戰略,強化國家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整體管控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一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目標是自上而下層層落實國家意志。在各類規劃中,土地利用規劃屬資源控制型規劃,自上而下制定約束性指標,逐級控制並落實到地塊,體現的是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環境安全戰略要求。城鄉規劃等其他空間規劃是區域發展方面的拓展規劃,體現的是區域或行業發展的需求,地方政府的主導性較強。要確保國家長遠目標和整體利益,還需要進一步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自上而下的整體管控作用。
二是,土地利用規劃具有科學的資料基礎。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是基於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和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資料。大家知道,這個調查是由中央政府統籌組織,各地方政府配合,採用統一的國家地類標準,充分利用遙感等高新技術,逐地塊進行地面實地調查,自上而下進行的獨立、全覆蓋、整體控制性調查,較好地解決了各類調查資料嚴重重疊,避免了“1+1”遠遠大於2的問題。整體而言,國務院統一部署組織的這次調查資料實現了全面、真實、準確,既有資源屬性、又有產權屬性,是目前唯一的權威資料。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及年度土地變更調查資料成果按期公佈,較好地實現了部門之間和社會的共享,尤其是為各類規劃和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有強有力的制度和體制保障。多年來,國家建立了較為系統完整的規劃分級審批、土地用途轉用審批制度,有力確保了規劃目標的落實,其他領域都在紛紛開始學習“三位一體”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林地、草地的佔補平衡。國家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責任目標考核、土地執法監察、國家土地督察等制度,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國家垂直監察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的雙重管理體制,能夠有效地保證國家戰略自上而下貫徹落實。這也是我們經常說到的“土地利用規劃和年度計劃”是國家事權。目前,耕地保護紅線意識、指標約束意識等國家戰略目標,已經自上而下深入人心,就是一個有力實證。
綜上,多年來,國家圍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逐步探索創新,形成的“三位一體”的管控體系和制度,在“多規合一”過程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當下,必須防止一些地方以各種理由規避和弱化規劃管控的行為,否則,將會帶來難以挽回的影響和損失。
以上認識,願與大家共勉。
各位專家、同志們、朋友們,本次學術年會得到了廣大會員的積極響應、參與和互動。圍繞年會主題,與會專家和代表帶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並將在年會上進行展示和交流。希望各位專家和代表,珍惜難得的交流學習機會,積極參與大會和分組交流,齊心協力把這次年會開好,力爭取得最好的效果,為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積極貢獻!
祝大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篇2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代表:
大家好!
在全國上下認真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資訊化協調發展之際,湖北省土地學會聯合華中師範大學在美麗華中師範大學校園裡召開20xx年學術年會。本次學術年會的主題是“新型城鎮化程序中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與創新”。
剛才,幾名專家學者和管理者結合自身對土地管理研究和實踐,作了交流發言,各位的交流發言既理論深入,又有實踐體會。聽後很受啟發,收效甚大。本次學術年會是繼湖北省土地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之後省土地學會舉辦的又一次重大活動,是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討論新形勢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與創新的盛會,是湖北省土地學會 20xx年工作總結和20xx 年學會工作安排部署會。
過去的一年裡,湖北省土地學會在省國土資源廳、省科協、省民政廳和中國土地學會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援下,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以服務土地管理中心工作為重點,積極開展學術研討、科學普及和諮詢服務活動,經全體會員、學會各專業委員會和理事會的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20xx年的工作任務。
一、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加強學術研討。 一是藉助全國土地日活動,舉辦青年土地科技工作者論壇。 2 013 年 6 月 22 日 ,為慶祝第 23 個全國土地日,我會在武漢舉辦了“青年學者論壇”, 60 餘代表參加了會議,有 8 位青年學者圍繞“珍惜土地資源,節約集約用地”主題,分別就新型城鎮化驅動下的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工業用地供應與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倫理、城市轉型與土地節約利用、城市擴張控制、開發區退化機制與模式等做了精彩報告。青年學者活躍的學術思維、獨到的學術見解、踏實的基礎研究、務實的工作作風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 二是借力《中國土地科學》編輯部,與華中科技大學聯合舉辦專題學術研討會。 20xx年 10 月 19 日 ,《中國土地科學》編輯部、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北省土地學會聯合舉辦的關於“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路徑和方法”的研討會。研討會不僅邀請到來自北京、上海、南京及武漢地區多所知著名高校的 20 多位知名學者,同時還吸引了來自省內多位長期從事土地資源管理、土地規劃的管理者和實踐者的積極參與,武漢大學、華科大、華農一些研究生也踴躍參加了學習與交流。
今天,我們又相聚在美麗的華中師範大學,召開省土地學會 20xx年學術年會。此次會議圍繞“新型城鎮化程序中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與創新”問題,共收到學術論文100餘 篇,吸引了來自省內各高校、研究機構、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 100 餘位研究人員的參與。
二、定期展示學術成果,加強社會宣傳 。 為了更好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向社會展示宣傳我會學術成果,我們專門編輯每次學術交流活動成果,呈送給中國土地學會、湖北省科協和省廳領導,發放給全國各省市土地學會以及本省國土資源部門和相關單位,擴大我會的學術影響力。在 20xx年,我會編輯印製了“第 23 個全國土地日青年學者論壇”等專刊。這些專刊的內容豐富,學術性很強,贏得了全省土地工作者乃至全國同行的讚賞。本次會議結束後,我們也將印刷出版《湖北省土地學會 20xx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擴大學術年會的影響力。
三、組織科普宣傳活動,擴大社會影響 。 一是組織“土地日”宣傳主題活動。 我會分別於 20xx年 6 月 22 日在武漢召開了以“建設高標準農田 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珍惜土地資源、節約集約用地”為主題的專家論壇和座談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主題積極發言,為國土資源管理事業建言獻策。這些活動,分別被中國國土資源報、湖北日報、湖北國土資源以及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網站報道。 二是積極參與由省科協、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的“地球日”、“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等宣傳活動。 每次都根據活動主題,精心設計製作展板和宣傳資料,並積極向公眾宣傳土地管理政策和土地科技知識,擴大土地管理在社會的影響力。
四、開展土地規劃機構評選,把好質量關。 根據相關檔案精神,我會開展了湖北省乙、丙兩個級別的土地規劃機構的評選推薦工作,對各規劃機構報送的材料,我們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抽檢與審查,經過專家評審、個別抽查、網上公示,最後對 75 家規劃機構資質辦理了延期,並通過省國土資源廳網站向社會公告。保證了土地規劃機構的從業水平和質量。
五、積極籌備召開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 20xx年 9 月 17 日 ,成功召開了湖北省土地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經與會代表認真討論,大會審議通過了湖北省土地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工作報告、財務報告,通過了學會章程及會費標準,選舉產生了第七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理事長、常務副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祕書長。
此外,學會還承擔了湖北省第十屆自然科學學術論文評選工作、開展了我省會員加入中國土地學會會員的網上登記工作、完成了省民政廳對學會的年檢工作、向《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年鑑》投稿報道了學會的重要工作和重點活動成果。
總的來說,在過去的一年裡,我會緊緊圍繞年度工作計劃,認真組織實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會員隊伍建設有待加強;二是學會的自我發展能力還有待提高;三是各專業委員會活動開展還有待完善;四是學會主動爭取承擔政府轉移的社會職能還有待拓展等。
20xx 年,土地資源管理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與創新的號角已經吹響。學會作為我省土地資源管理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學術機構之一,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因此,學會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把會員和廣大土地科技工作者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把力量進一步凝聚到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上來,圍繞土地管理中心工作,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學術研究、科學普及和諮詢服務工作,實踐黨的群眾路線要求,更加主動自覺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主要開展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大土地學術研究,努力提高我省學術研究能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決定共 16 章 60 條,其中涉及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有 8 大條 11 、 20 、 21 、 22 、 23 、 51 、 52 、 53 條 50 項具體任務,這都需要我們去學習,去領會,去研究,去破題。土地是財富之源,萬物生長之基。三中全會賦予了土地管理工作新任務,學會將結合我省實際,努力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如何構建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二是如何建設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地價體系;三是關於農村農民宅基地確權發證政策的研究;四是關於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管理的研究;五是關於建立土地保護共同責任制的研究;六是關於加強國土文化建設的研究;七是如何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八是關於領導幹部自然資產離任審計的研究。三中全會對土地管理工作涉及的內容較多,需要研究的課題也很多,以上所列內容只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每位會員充分發揮聰明智慧,開動腦筋,大膽的去思考,去研究,爭取新成績,新成果。對在研究中的好論文、課題將彙編論文集。同時我們也將積極向中國土地學會申報,爭取在全國獲獎。
二加強會員管理,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學會會員隊伍。 一是根據中國土地學會會員管理辦法,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對全省土地學會會員進行清理,重新登記,對審查合格,符合條件的會員頒發會員證,並上內網,便於查詢。二是加強會員管理。凡自願經批准入會的會員,都要自覺地繳納會費。學會工作好與壞,成效如何,關鍵靠會員支援。每個會員要樹立“我入會我光榮,我參與我貢獻”的理念,以學會為家,以會員為榮,積極主動支援學會工作。同時,學會將積極搭建平臺,為每個會員在學術研究,事業發展,職稱進升,幹部任用等方面鋪路搭橋,真正起到學會是孃家的作用。三是加強培訓。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任務。我們將組織專家、教授對會員進行 1-2 期的業務培訓。
三加強學會制度建設。 一是要建立健全課題確立,論文評選,獎勵機制;二是要建立學會財務管理辦法;三是建立學會會員管理辦法。
四加強專題調研。 明年將組織專家深入基層,深入農村,進村莊、進農戶開展調研,大力對農村土地確權發證,宅基地監管中的相關政策問題,開展對農村土地整治工作成效、問題、途徑等方面調研,為省委、政府決策提供相關依據。同時,要加強對各專業委員會和市州縣土地學會的引導,使其活動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樣,效果更加明顯。
同志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們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新任務。“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讓我們團結一心,開動腦筋,銳意進取,爭創佳績,努力開創我省土地學會工作的新局面,為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篇3
尊敬的王世元副部長,各位專家、各位來賓、同志們:
上午好!根據大會安排,由我代表湖北省國土資源廳作題為 “ 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的基本構想和政策建議 ” 的發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指明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湖北省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將 “ 建立湖北省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 ” 列為 20xx 年度全省重大調研課題,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班,在廣泛調研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的基本構想和政策建議。
一、現行建設用地市場的歷史作用
現行建設用地市場確實存在不少問題,但以用途管制為核心的土地利用管控制度、以土地徵收為主體的建設用地取得制度和以有償使用為基礎的土地要素市場配置制度,在保護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我省的實際情況看:
一是保護了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有效保護了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我省連續 15 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守住了 6947 萬畝耕地紅線,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
二是支撐了城鄉發展用地需求。 實行土地徵收制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設用地取得效率,支撐了 城鄉建設快速發展用地需求。 20xx—20xx 年,我省建設用地規模由 136.76 萬公頃增加到159.69 萬公頃,年均增加 3.28 萬公頃。
三是積累了城鄉發展建設資金。 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最大程度顯化土地價值 。 20xx—20xx年, 我省累計獲取土地出讓收入 5035 億元, 為我省工業化、城鎮化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倒逼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通過市場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利用。 20xx—20xx 年,我省單位 GDP 地耗從 3055 畝 / 億元降至 1479 畝 / 億元,下降 52%,以較少的資源消耗支撐了較大規模和較高質量的經濟發展。
二、現行建設用地市場的缺陷分析
一土地制度二元分割,城鄉建設用地市場不統一。 一是 市場身份二元化。《土地管理法》規定,除少數發生破產兼併的存量鄉鎮企業用地外,其他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和符合規劃的新增集體建設用地都不能入市交易。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省鄉鎮企業用地約佔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總量的 5% ,數量十分有限。 二是 權能二元化。集體土地權能不完整,尤其在處置、收益、抵押等方面與國有建設用地差別很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對集體建設用地不認可,企業不願意也不敢使用。 三是 規則二元化。現行建設用地規劃 、審批、登記發證、交易、價格、稅費等管理制度主要適用於國有建設用地,集體建設用地普遍存在權屬不清、規劃缺失、交易規則不配套等問題,長期 處於 “隱性 ” 交易的狀態 。
二土地市場化水平較低,市場決定性作用發揮不明顯。 一是 土地有償使用率不高。大量經營性基礎設施、公共管理用地仍採取劃撥方式供地,拉低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水平, 20xx—20xx年,我省供應建設用地 11.38 萬公頃,劃撥供地 4.12 萬公頃,有償使用 7.26 萬公頃,有償使用率為 64% 。 二是 工業用地招拍掛流於形式。一些地方政府以降低土地價格作為招商引資優惠條件,先約定土地內部價格,再走招拍掛程式,沒有真正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三土地財政依賴較強,城市建設財力不可持續。 一是 土地財政依賴強。 20xx— 2013年,我省土地出讓收入 5035 億元,佔財政總收入的 39.6% 。較強的土地財政依賴,導致地方政府缺乏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積極性。 二是 土地抵押償債壓力大。截至 20xx 年底,全省政府負債 4099 億元,其中依賴土地償債總 額 1762 億元,土地 償債比例達到 43% 。依賴土地財政和土地抵押融資支撐城鄉發展的模式不可持續、難以為繼。
四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被徵地農民權益維護不充分。 一 是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據統計,全國被徵地農民獲得的補償款僅佔整個土地增值收益的 5% — 10% 。 20xx 年,我省徵地補償標準平均為 3.3 萬元 / 畝,較上一輪標準提 高 25% ,但 與土地徵為國有建設用地後的實際價值差距較大。 二是 安置方式單一。在徵地安置補償中,一次性貨幣補償仍然是主流方式,對農民再就業、社會保障等長遠生計考慮不夠。
三、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的基本構想
一總體思路。 堅持土地社會主義公有制方向,以用途管制為前提,以夯實權能為基礎,以改革徵地制度為關鍵,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為突破,構建 “ 兩種產權、一個市場、同權同價、統一管理 ” 的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實行統一產權登記、統一用途管制、統一交易平臺、統一交易規則、統一地價評估、統一稅費管理,實現土地要素平等、自由流通,更好地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基於現實和改革需要,目前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的可行路徑是:一方面,改革現有徵地制度,逐步縮小徵地範圍,重點提高徵地補償標準,探索多元安置渠道和機制,農民和農村分享更多土地增值收益;另一方面,穩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科學確定入市規模,打破地方政府對建設用地市場的壟斷,逐步形成 “ 公益性徵地 +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 的建設用地保障體系。
二探索模式。
1 、 “ 轉權 ” 入市模式。 即現有土地徵收模式,先將集體土地徵收為國有,轉變所有權性質後再進入市場交易。目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尚處於探索階段,需要繼續沿用原有徵地模式,重點提高補償標準,農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多元安置渠道和機制,緩解徵地矛盾。
2 、 “ 保權 ” 入市模式。 即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模式,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不經過徵收程式,繼續保留集體所有權不變進入市場交易,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
3 、 “ 置換 ” 入市模式。 即全域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模式,在建設用地規模不增加、佈局更優化,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的前提下,以指標的形式將位置固定的土地資源剝離出來,通過建設用地空間置換,顯化集體土地價值,城市獲得建設用地指標,農村獲得發展資金,實現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異地入市。
四、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規劃計劃管控,優化建設用地空間佈局。
一是 推進全域規劃,探索 “ 多規融合 ” 。明確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底盤,完善城鄉建設、產業發展等規劃編制。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統一納入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管理,強化土地用途管制。 二是 推進全域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優化國土空間佈局。開展全域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通過城鄉建設用地置換,實現建設用地總量平衡。 三是 建立指標交易制度。允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耕地佔補平衡指標在市州範圍內有償交易和自由流通。
二推進徵地制度改革,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一是 採取 “ 清單列舉 + 程式認定 ” 的方式,逐步縮小徵地範圍 。建立公益性徵地市場,明確屬於公共利益的建設專案列入《國家徵地目錄》,其他建設專案採取聽證方式進行認定,逐步縮小徵地範圍。 二是 採取 “ 公平價格 + 社會保障 ” 的方式,確定徵地補償 標準。建立兼顧農業價值、失業保障價值和增值收益的市場化徵地補償機制,探索實行補償標準與基準地價聯動。三是 採取 “ 直接補償 + 間接補助 ” 的方式 ,建立多元補償安置機制。全面實行留地留業安置,按徵地面積 10%—15% 的比例確定留地安置規模。探索調地安置、就業培訓等多元複合安置途徑,保障農民長遠生計。
三擴大土地有償使用範圍,提高土地市場化配置水平。
一是 擴大土地有償使用範圍。逐步對經營性基礎設施、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等用地實行有償使用,提高土地市場化配置水平。 二是 靈活確定工業用地使用年限。根據產業生命週期,彈性確定工業用地出讓年限,探索短期出讓、先租後讓、標準廠房出租等方法。 三是 推進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市場。
四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補齊農村市場短板。
一是 設立 “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指標 ” ,專項用於新增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合理控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規模。 二是 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政策。加快推進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明晰土地產權。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併入國有建設用地交易市場統一交易,統一管理,制定基準地價和出讓最低價標準。 三是 科學分配土地增值收益。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彈性分配比例,商業類專案適度向政府傾斜,工業類專案更多向農村集體傾斜。
五探索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一是 完善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對農村宅基地及地上建築物使用權進行登記,明確產權主體,為農民宅基地和住房抵押、轉讓創造條件。 二是 探索農村宅基地有償流轉。對農民閒置宅基地和空閒住房,統一進入農村產權交易所或土地交易中心進行流轉,轉讓範圍適度擴大至鄉鎮範圍。 三是探索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國土綜合整治等平臺對宅基地統一復墾整理,引導農村宅基地有序退出。對農民自願退出宅基地或自行將宅基地復墾成耕地的,地方政府可從耕地開墾費、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等收益中給予資金補助。
看過的人還:
換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