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質量會議講話
提高質量是世界各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後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一:
同志們:
在年前召開的全縣“兩會”上,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了今年我縣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開展“教育質量提升年”活動,這是在我縣“雙高雙普”建立工作剛剛達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既客觀實際,又符合我縣當前教育發展要求,我覺得對於我們每一個“教育人”來說,擔子不輕、壓力很重,所以我們在年初及時召開這次會議就是要給大家打打氣、鼓鼓勁,變壓力為動力,攻堅克難、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圓滿完成既定的目標任務。剛才,長全同志就開展好“教育質量提升年”活動做了很好的動員和部署,講得很到位,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講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提高教育質量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以“雙高雙普”建立工作為抓手,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學校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辦學條件全面改善,師資隊伍進一步加強,全縣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尤其是**年高考成績大幅提升。“雙高雙普”建立達標,極大地改善了我縣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為全縣教育事業取得新進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前我縣發展教育事業的第一要務,只有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才能實現教育事業的新發展和新突破。全縣廣大教育工作者務必要統一思想,認清形勢,切實增強提高教育質量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下大氣力抓好教育質量這一基礎性工程。
二、突出重點,全面開展“教育質量提升年”活動
提高教育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赴下身子,認真研究,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抓好落實。各級各類學校要以開展教育質量提升年活動為契機,突出教育質量這一重點,狠抓措施落實,努力形成人心向提高教育質量上凝聚、重心向提高教育質量上轉移、精力向提高教育質量上傾斜的良好氛圍,真正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幹勁,不斷提升教育質量。一是牢固樹立教育質量意識。教育主管部門要教育和動員全縣廣大教育工作者牢固樹立“教育質量高低事關教師榮辱”的質量意識,把教育質量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教育工作的生命線,通過多種有效的宣傳教育手段,引導廣大教職工認清教育發展形勢,切實增強抓教育質量的責任感、危機感和緊迫感,努力形成“人人想質量、全員抓質量”的良好氛圍。特別是要積極推廣高效課堂,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科研活動,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質量。二是不斷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在開展“教育質量提升年”活動過程中,縣教育主管部門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創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要從上到下建立一套運轉協調、伸展自如、高質高效的管理體系,從機構的設立、人員的配備、作風的建設等方面,形成比較成熟的制度。特別是在學校管理、校長隊伍建設、師資隊伍培養、教育質量提升等方面,要有新的探索、新的舉措、新的突破。三是加強考核體系建設。教育局要抓好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的質量監測與考評,真正讓考評對提高教育質量產生推動作用。校長是學校教育質量的第一責任人,要把注意力和興奮點集中到抓教育教學工作中去,負責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學校教育質量提升方案,組織學習和貫徹上級有關要求,及時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教育局要制定“教育質量提升”獎懲制度,對活動開展效果突出,教育質量提升明顯的學校校長、教師要大力表彰,對活動開展不力,效果不佳的學校校長要追究責任。
三、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確保“教育質量提升年”活動取得實效
要實行教育局領導、學校領導、教師質量責任制,實行“一把手”負總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一是明確責任抓落實。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必須建立在每一所學校質量提升的基礎上,各級各類學校是全縣教育質量提升的主要承擔者。各學校校長和全體教師要進一步增強質量責任意識,要深入思考在當前我縣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學校該幹什麼,校長該幹什麼,教師該幹什麼,學校該如何發展,如何實現學校的特色發展。各學校都要圍繞“教育質量提升行動”的總體方向和目標,立足本校實際,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使大家奮鬥有目標,工作有方向。二是傳遞壓力抓落實。各學校要提高廣大教師對學校質量責任的認同度,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手段,把學校質量的責任層層分解到學校內的各個級組、各個班級和每一位教師,做到人人身上有責任、個個肩上有擔子,切實將學校的質量責任轉化為每一個個人的責任,將學校質量壓力轉化為工作動力。三是頂真碰硬抓落實。抓質量不能順其自然,不能因循守舊,不能畏難求穩,要重拳出擊,在質量管理上,要用重力,要用巧力,學會借力,敢於發力,要通過我們的工作,凝聚智慧,積聚力量,形成合力。要頂真,要有忍性,有韌性,有耐性,有經難受氣的品格,有不言輸的志氣,有吃苦的勇氣和敢突破的銳氣,在工作中敢於動真格、啃骨頭、拔釘子、破險阻。四是強化監督出成效。督查是狠抓落實的有效途徑。要把督查工作貫穿到“教育質量提升行動”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中去,從而全面、深刻、準確地瞭解和掌握落實情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把著力點放在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行政督查上,強化對學校工作的領導,強化督促檢查,確保教學中心地位。教研部門要充分發揮教學參謀作用、指導作用和橋樑作用,加強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程監控,落實定點聯絡制度,建立跟蹤督查制度,及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及時糾正偏差,切實為提高全縣教育教學質量保駕護航。
同志們,新學年孕育著新希望,希望教育戰線的每一位同志,把握機遇,迎接挑戰,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昂揚的鬥志,紮實推進“教育質量提升年”活動,努力開創我縣教育工作新局面,向全縣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
全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是教育系統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一次重要會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有力保障,是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們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就是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教育改革發展邁上新臺階。
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教育以來,這是首次以質量為主題召開全國性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對於落實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精神、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務院決策部署,統一認識,深化改革,建章立制,提高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化,質量穩步提升
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恢復發F展與改革開放程序是同步的。改革開放36年來,研究生教育走過了從小到大、快速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研究生教育大國。特別是20xx年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以來,研究生教育培養型別不斷豐富,基本形成學術型與應用型人才並重的培養格局,服務國家需求能力持續增強。高校500多個學科進入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前1%,排在全球第六,50多個學科進入世界同類學科前列,部分進入世界一流,學科整體水平顯著提高。我國與4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定,合作辦學專案達188個,來華攻讀博士碩士學位的留學生比2009年增加2倍多,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20xx年啟動的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確立了“以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為主線”、“更加突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更加突出科教結合和產學結合,更加突出對外開放”的總體思路。一年來,各項工作協同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邁出新的步伐。
第一,學位授權體系日益健全。學位授權主動服務國家需求,面向科學前沿,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的學科和型別的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一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取消了一批審批事項,構建以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係為核心,符合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律的治理體系。二是建立學術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擴大培養單位辦學自主權,鼓勵培養單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自身特色,按規則自主調整學位授權點,增強學科管理的靈活性。三是改革專業學位授權稽核,不再把擁有學術學位授權點作為增列專業學位授權點的先決條件,允許符合條件的培養單位直接申請增設專業學位點,並鼓勵將學術學位點調整為專業學位點,有103個學術學位點進行了調整,促進培養單位特色發展。
第二,質量保障體系逐步確立。加強頂層設計,在質量保證、學位授權點評估、論文抽檢等方面出臺的6個檔案,得到各方高度認同,普遍認為標誌著研究生教育開始進入“質量時代”。這一體系有四大亮點:一是“五位一體”,實現政府、學校、學術組織、行業部門、社會機構各司其職、協同配合,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完善從過程到結果全方位保障,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二是重心下移,明確培養單位是質量保障的第一主體,發揮研究生和導師作用,把質量保障落實到各個培養環節。三是特色發展,在保證基本質量的基礎上,鼓勵引導培養單位按照不同型別、不同層次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四是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增強導師和研究生的質量意識,引導培養單位營造體現發展定位、學術傳統與特色的質量文化,按照更高標準爭創一流。
第三,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一是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探索博士招生“申請—考核”制,突出專業背景和科研能力等考察。完善推薦免試,不再硬性規定推免比例,打破生源壁壘,引入競爭機制,激勵培養單位提高招生質量。優化結構,提高專業學位碩士招生比例,招生人數佔碩士錄取總規模由2008年的7%提高到今年的45%。二是改革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質量穩步提升。支援培養單位建立具有特色的培養模式。如有的培養單位主動邀請行業企業參與,共同制訂培養方案;有的與企業緊密合作,互派導師,建立穩定的實踐基地;有的調整培養內容,加強與特定職業人才實際能力要求的銜接。特別是醫教協同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有機銜接。三是改革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推動培養單位以科教結合為突破口,創新培養模式。建立研究生教育與國家重大工程專案緊密結合的新機制,推動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各培養單位因校制宜,大膽創新。如有的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開展學位聯授互授;有的明確提出,博士生教育要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學術創新人才為目標;有的打破院系壁壘,積極探索學科交叉,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四是加強協同育人。加強“211工程”、“985工程”和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等高等教育重大專案與研究生培養的協同,將研究生的培養、科研和使用有機結合,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第四,投入保障顯著增強。堅持深化改革和加大投入並重,切實提高研究生教育保障力度。一是健全了投入機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單位多渠道籌集經費的投入機制。各省區、市結合實際確定本地區生均綜合定額撥款,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並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辦學條件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確定收費標準。二是加大了投入力度。從今年9月起,中央部門所屬高校的生均綜合定額撥款大幅提高,碩士生從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到2.2萬元,博士生從每人每年1.2萬元提高到2.8萬元,地方所屬高校參照執行。僅此一項,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增加投入200多億元。三是完善了獎助體系。從今年秋季開始,在對新入學研究生實行全面收費的同時,進一步加大資助比例和水平,特別是加大對基礎學科和國家急需學科的支援,加大對優秀研究生的獎勵力度,加大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研究生獎助經費增加140多億元。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入增幅放緩的形勢下,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
第五,研究生參與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據統計,2011-2012年在校研究生對國際高水平論文貢獻率達36.8%,對國內高水平論文貢獻率達32.3%。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獲得者中,近80%是國內博士。許多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人員都是我們自己培養的博士,如清華大學的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的晶體結構,北京大學的鄧巨集魁教授團隊成功將小鼠的面板細胞誘導成全能幹細胞並克隆出後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教授團隊測出量子糾纏速度下限等。
總的看,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進展順利,成果顯著。深化改革日益成為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主基調,抓內涵促質量日益成為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主旋律,服務經濟社會需求日益成為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主方向。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將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統籌謀劃改革,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加強頂層設計。國務院有關部門協同推進改革,財政部、發展改革委推動投入機制和資助機制改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推進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的銜接,衛生計生委等六部門推進醫教協同,中國科協、中科院、工程院和社科院共同推進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會大幅提高對研究生參與科研的支援力度。各地區、各單位積極實施改革,90%以上的研究生培養高校制訂綜合改革方案。社會各界大力支援改革,新聞媒體廣泛報道,社會共識度不斷提高。在此,我向奮戰在研究生教育戰線的全體同志,向關心支援研究生教育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二、研究生教育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質量提升的緊迫性更加突出
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頂端和國家創新體系的生力軍,承擔著“高階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雙重使命,我們必須立足現代化建設大局,深刻把握全球經濟科技競爭新趨勢,切實增強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第一,從歷史地位看,研究生教育對實現國家戰略、促進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近代以來大部分重大科學發現和知識創新都是由研究型大學推動的,研究生教育在世界重大變革和科技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810年,德國開創了現代研究生教育的先河,把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很快取代法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美國借鑑德國經驗,建立現代研究生院制度,加強應用科學研究,到20世紀中葉超越歐洲成為世界科技和經濟的中心。日本二戰後提出“科技立國”戰略,把研究生教育作為發展重點,使大學成為日本高科技產業的策源地。當今時代,全球範圍內科技創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呈現出歷史性 交匯。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人才的極端重要性,高階人才已成為爭奪的焦點。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研究生教育作為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美國近年來發布了一系列提升研究生教育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法案和報告,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保持研究生教育的領先地位,吸引大量海外優秀學生和頂尖學者。歐盟自1999年啟動博洛尼亞程序以來,千方百計增強歐洲研究生教育的競爭力,吸引各國優秀學生攻讀其博士學位。總的看,研究生教育是國家人才競爭和科技競爭的集中體現,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要素之一。可以說,沒有強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沒有強大的創新體系。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切實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增強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競爭力、吸引力和培養能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形成優勢。
第二,從肩負的使命看,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改革發展進入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支撐發展的要素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主要特徵的新常態,正在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的面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寄予極高期望,加快頂層設計,就是要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到現代化建設整個程序,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今年,國務院出臺了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專案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近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兩個檔案。這些都是真招、實招、硬招。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創新。強調,要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給創新、創造人才更廣泛的空間,讓中國的“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可以說,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研究生教育作為教育、科技的最佳結合,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必須主動服務國家需求,為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進中高階,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養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優秀人才。
第三,從面臨的主要問題看,提高質量、內涵發展是新時期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務。我國研究生教育近些年發展迅速,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在新的形勢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與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與肩負的使命相比,與國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一是發展理念尚未完全轉變。有些培養單位工作重心尚未完全轉變到內涵發展的道路上來,提高質量還沒有完全成為學校、導師和研究生的自覺意識。有些單位盲目擴張發展的衝動依然存在,在研究生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生源質量不佳的情況下,仍然把增設學位授權點、增加招生指標作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點;有的培養單位對於在經費、課題、成果等方面不具備條件的導師還允許招收培養研究生;有的培養單位質量控制意識不強,還存在薄弱環節,已畢業學生的博士學位論文被抽檢出不合格的情況仍然存在。二是創新能力培養亟須加強。這是我們與發達國家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最大差距。我國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的前沿性、創新性不足,缺乏時代性和國際視野。培養單位對研究生的批判精神、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博士生在開闢新研究領域、運用新視角新方法、提出獨創性見解等原始創新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三是質量保障和監督力度還需加大。部分培養單位質量管理制度存在明顯缺失,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不健全;質量保障制度執行不到位,提高質量的內生動力不足;導師育人和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出口把關不嚴,缺少有效可行的分流淘汰機制;學風建設的任務仍然艱鉅,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沒有健全的質量保障和監督體系、沒有嚴格的執行,提高質量就無從談起,更談不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總之,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使研究生教育成為高階人才的聚集器,會聚和造就有全球競爭力的優秀人才,形成新的“高階人才紅利”;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倍增器,產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使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主導力量;成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創新的推進器,整合世界文明之優長,兼具跨文化對話之視野,為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人文交流貢獻力量。
三、堅持問題導向,依法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當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已全面啟動,要從全域性和戰略的高度,抓住機遇,突出重點,多措並舉,牢牢扭住質量核心不動搖,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依法治教,使研究生教育質量有一個大的提高。這裡,我重點強調七個方面。
第一,牢固樹立科學的研究生教育質量觀。科學的研究生教育質量觀必須把握好四個方面:一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我國在校研究生近180萬,其中博士生近30萬。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僅是關乎成長成才的實際問題,也是關乎現代化建設全域性的原則性問題。在今年“五四”講話中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提出了“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要求。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我們要深刻領會,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把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培養全過程,真正培養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高度社會責任感、強烈創新精神、精深專業素養和開闊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專門人才。二是處理好規模與質量的關係。新世紀以來,研究生教育規模快速發展,總體上反映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需求。但不可否認,在規模擴大的過程中一些培養單位也存在教育質量跟不上的問題。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線,追求質量、內涵發展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本質的要求。今後規模的發展,必須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與導師隊伍建設、質量保障制度的完善相適應,在堅持質量第一的基礎上穩步有序推進。三是統籌好服務需求與優化結構的對接。沒有良好的結構,就不會有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從學科結構看,要加快發展新興交叉學科,特別是一些國家發展急需、影響未來發展的學科;從區域佈局看,要加強研究生教育結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緊密對接;從培養結構看,要緊緊抓住就業和社會發展趨勢,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合理銜接。四是把握好既要借鑑又要弘揚的要求。西方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已有200多年曆史,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規則、標準和法律保障較為嚴格,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否則就會水土不服。這些年來我們自己也有不少好的做法,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遵循教育規律,真正使研究生教育辦出中國特色、辦出世界水平。
第二,加快推進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這是提升質量的重點和難點。要加強系統設計,注重個性培養,形成針對性強、更加靈活的培養模式。一是以提高人才選拔質量為目標,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各方面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主要是現行制度不能有效考察學生的專業素養、學術潛質和職業能力,導師招生權落實不夠。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深化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根據培養目標的不同要求,改革碩士生入學考試科目內容,逐步實行分類考試,學術學位研究生重點考察專業素養和創新潛質,專業學位研究生重點考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博士生招考要逐步建立“申請—考核”制,注重對學生專業素養、研究能力和創新潛質的綜合評價。二是以提高創新能力為重點,改革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統籌安排碩士和博士培養階段,促進課程學習和科研訓練的有機結合,鼓勵科教結合、多學科交叉培養。要加強課程建設,把培養目標和學位要求作為課程體系設計的根本依據,強化課程的前沿性、系統性,整體優化課程體系。三是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實踐能力訓練,明確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內容、學時和比例,規範教學程式,提高教學質量。要建立穩定規範的聯合培養基地,鼓勵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大力推動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有機銜接。四是發揮高水平大學的引領作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必須把研究生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導師隊伍建設、研究生招生、課程學習、學術訓練、實踐教學、價值觀培育、能力培養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建立與國際高水平大學質量可比的培養體系,帶動我國研究生教育水平整體提高。
第三,大力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在今年教師節座談會上強調,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指出,希望廣大教師增強責任感,努力提高師德修養和教學水平,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授業解惑。這是對所有導師提出的要求。當前,導師隊伍總體上是好的,但也存在著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有的責任心不強,不關心學生的日常學習和思想狀況,論文指導不夠;有的沒有擔負起育人職責,“育人”、“用人”關係顛倒;有的學術自律不夠,剽竊、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各單位一定要把導師隊伍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抓緊抓好。首先要改革評價機制,改變單一以科研為導向的導師評價機制,把對學生的學業指導、學術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學術道德教育和學術訓練等納入導師評價,鼓勵研究生參與對導師人才培養工作的評價。其次要提高教學指導能力。這是做好導師的基礎。不是學術水平越高指導能力就越強,指導好研究生也是一門學問。要加強導師培訓,支援學術交流和訪學,重視發揮導師團隊作用。第三要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學風、師風直接關係研究生成長成才。學校主要領導、院系主要領導必須親自抓,把學風教育納入研究生培養各環節,把學風教育做實、做硬。要進一步強化導師對學生學風教育的職責,把學生的學風情況作為導師考核的要素,建立強制性的青年教師和導師定期培訓制度。名師出高徒,我們要努力建設一支造詣精深、德學雙馨的導師隊伍,為提高質量夯實根基。
第四,建立健全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培養單位是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第一責任主體,必須加快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一要科學確定培養目標。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學校辦學定位和服務物件,合理確定研究生教育層次、型別、規模和結構,制定與本單位辦學水平相一致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標準。二要建立健全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參照學位授予單位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基本規範,完善各項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制度,並保證有效執行,發揮自主辦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自我評估制度。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統籌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定期開展自我診斷式評估,自主確定與學校辦學目標相一致的評估標準,鼓勵教師和研究生積極參與,通過評估增強導師和研究生的質量意識。要根據評估結果,自主調整學位授權點,不斷優化學科結構。四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質量資訊公開機制。主動向社會發布研究生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建立畢業生培養質量反饋機制,開展質量跟蹤調查,聽取用人單位意見,不斷改進培養工作。
第五,切實強化外部質量評價與監督。從國際上看,大致有三類模式,一是以社會機構監督為主導,二是以政府監督為主導,三是以政府授權的社會機構監督為主導。我們要博採眾長,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和教育規律的質量監督體系。一要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要以學位授權點的結構優化和質量監督為重點,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學位授權稽核制度改革,改革學位證書制發管理辦法,激發辦學活力。加強省級政府的統籌管理和監管職責。對不能保證質量的堅決撤銷學位授權。二要完善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制度。以培養單位自我評估為基礎,科學設計自評與抽評相結合的制度,突出人才培養這一核心;打破學位授權點終身制,建立強制退出機制,推動動態調整。三要建立績效撥款制度。加強財政撥款與教育質量的有效銜接,激勵高校自主推進改革,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四要加強第三方監督。培育獨立科學公正的第三方監督機構,建立政府、高校、第三方協同配合的監督新機制。政府和高校要加大資訊公開,引導社會合理參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要強化標準,明確導向,真正把質量保障監督做實、做嚴、做到位。
第六,紮實推進研究生教育法治化程序。十八屆四中全會描繪了法治中國的藍圖,對完善教育等方面法律法規提出了要求。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要深入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健全制度、完善規範、明確標準、強化監督的總要求,使每一項重大決策和規定都有法律依據,確保改革在法治軌道上順利推進。一是加快健全法律法規體系。1980年通過的學位條例是新中國教育領域的第一部法律,2004年對一個條款作了修正。30多年過去了,不少內容已明顯滯後,亟須加快修法程序。要做好有關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構建位階分明、系統完整的法規體系。二是切實依法治教。嚴格履行中央、地方和培養單位的法定職責,推動學位授權、管理體制改革,加大區域統籌,擴大辦學自主權,健全學位爭議多元解決機制,使各層面的權力在法律框架內行使。要簡政放權,該放的堅決放下去,該管的真正管好,加快建立科學規範、符合規律的治理體系。國務院已經啟動了“十三五”規劃的研製,教育部也要及早研究制定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規劃。
第七,不斷提高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水平。在我國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的今天,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意義更加重大。一要重視高水平師資的引進。既要築好“巢”,通過簽證便利化等措施,營造良好環境,推動師資來源國際化;又要把好關,會聚有真才實學的優秀人才。二要深化務實合作。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合作研究,支援與高水平大學開展聯合學位等專案,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吸引和留住國內頂尖本科生。好大學、好學科要主動參與全球和區域性的重大專案,努力成為引導者和規則制定者。三要擴大來華攻讀學位的留學生規模。建立更靈活的招生制度,健全獎助體系,吸引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優秀青年來華攻讀。改進教學環境和方式,營造多元文化交融的培養氛圍。四要參與人文交流。我們已建立了中美、中俄、中英、中歐、中法五大人文交流高級別磋商機制,要在機制框架內推動更多的師生交流、聯合培養、學術合作,為提高教育質量創造更好條件。
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銳意進取、攻堅克難,開創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三:
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要方針。去年4月24日,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鮮明指出,“高等學校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明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一年來,高等教育戰線認真貫徹講話要求,推進質量提升,作出了積極探索。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堅定不移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動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程序中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一、提高質量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
提高質量是世界各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後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只有一個多世紀時間,從晚清到民國時期,高等教育在艱難曲折中不斷前行,形成了許多好的傳統和風氣,即使在內憂外患的抗戰時期,高等教育仍然向前發展,湧現了一批名家大師,為之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培養,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發展時期。特別是在中西部和邊遠地區新辦一批大學,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急需的專門人才。結束以後,高等教育開改革開放之先河,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輝煌。1978年全國高校招生數為40萬,毛入學率只有2.7%。2002年毛入學率達到15%,進入大眾化階段。近10年又增長11.9個百分點,2011年毛入學率達到26.9%,普通本專科年招生人數達681萬,這是了不起的成就。蓬勃發展的高等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了高層次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撐和社會服務。
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突出。
一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迫切要求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我國已連續30多年保持了近10%的經濟增長速度,即使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依然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但必須看到,作為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們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結構性問題和體制性問題並存,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互聯。一方面,經濟增長面臨著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影響的新問題。國際金融危機遠未結束,歐債危機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對我國不利影響增大。另一方面,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老問題更加突出。傳統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只有真正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才能為持續繁榮開闢新的空間。未來十年是中國發展極為關鍵的階段,要在建黨100週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新中國成立100週年時建成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必須以高素質人才構建新的競爭優勢,以創新創造尋求新的發展動力。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具有高階引領作用,其發展水平和質量決定著人才的創新創造能力,決定著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決定著我們站在什麼樣的制高點上。高等教育戰線必須自覺承擔起提高教育質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崇高使命。
二順應全球強化高等教育質量的新浪潮,迫切要求我國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各國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新世紀以來,歐美掀起了新一輪提高教育質量的浪潮。從歐洲的“博洛尼亞程序”到美國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動計劃,都反映出老牌高等教育強國的努力新方向。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大國對高等教育引領創新發展的期盼更加緊迫。其共同做法是,注重人才培養與時代變化的全方位適應,注重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有兩個現象值得重視:一是歐美國家把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確立為提高質量的重要努力方向,樹立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質量觀,更加關注那些不能成為科學家的孩子。二是一些亞洲國家強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建立高水平的教育基地。這兩種現象反映,在新一輪全球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浪潮中,各國都選擇了自身的發展重點,各急所需,各補所短。我們必須立足實際,明確戰略思路,加快向高等教育強國的趕超步伐。
三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徵,迫切要求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進入 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呈現新特徵,高等教育理念與模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比如,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訊網路技術廣泛應用,使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突破了時空侷限,資金、技術、人才流動頻繁,要求高等教育資源跨部門、跨區域、跨國界開放共享。又如,新的科技革命拓展了科學研究的領域,不同學科交叉融合加速,區域化、叢集化、網路化創新模式不斷湧現,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組織模式進行改革。再如,知識創造爆發性增長,科研成果轉化週期縮短,學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教育正在從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延伸,要求高等教育提供靈活便捷和個性化的教育服務。這些新趨勢為提高質量帶來了後發優勢,能不能抓住機遇,加快改革,決定著我們能不能實現教育質量的新跨越。
四解決高等教育自身面臨的突出問題,迫切要求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我國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國,但“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擁有3100多萬學生的2700多所大學中,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的高校並不多。國際論文發表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但總被引用數僅居世界第七。許多高校在辦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上還存在亟待加強的地方,比如有的用人單位反映,一些畢業生不能儘快適應工作,基本的職業訓練不夠,動手能力、團隊精神、吃苦奉獻意志還需錘鍊。有的地區和高校缺乏危機感緊迫感,改革動力不足,還沒有真正把教育質量擺在生命線的高度,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的壓力不大;對提高教育質量缺乏戰略謀劃,投入的資源和精力不足。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立足我國現代化的階段性特徵和國際發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題,關係國家未來和民族振興。高等教育戰線要樹立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強化質量立校意識,推動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為特徵的外延式發展向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從關注硬指標的顯性增長向致力於軟實力的內在提升轉變,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道路。
二、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就是看人才培養水平,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成才,堅決扭轉重科研輕教學、重學科輕育人的現象,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真正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引導教師潛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教師隊伍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現在教師學歷層次明顯改善,來源日益多樣化,但仍然存在師資結構不盡合理、專業素質和師德水平有待提高的問題。少數教師沒有統籌處理好教書與育人的關係,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關係,教育教學水平得不到保證。必須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高校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來抓。
一要為教師心無旁騖地安守教學崗位提供製度保障。要改革教師評價辦法,突出教學業績評價,建立激勵競爭機制,分配政策向教學一線傾斜。要完善教學名師評選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學一線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引導廣大教師以學術素養、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學生。
二要深化教師聘任制度改革。現在有的高校教師存在“近親繁殖”現象,不利於形成平等的學術爭鳴。要拓寬選人視野,完善遴選制度,全面推行公開招聘,促進不同高校、不同學術流派之間的交流。鼓勵高校聘用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專兼職教師,鼓勵教師擁有校外學習、研究和工作經歷,優化專兼職教師結構。同時,完善退出機制,實現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增強用人活力。
三要堅持培育和引進並舉。“育”的重點是加強中青年教師培養。中青年教師是學校的未來,要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重視教學基礎能力訓練,加強教育心理學、教育倫理學、教育技術、職業道德等系統培訓,提升專業水平,以適應知識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引”的關鍵是延攬高層次領軍人才,有條件的學校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教師。目前“千人計劃”高校入選人數佔全國的63%,要發揮好引領示範作用,構築相互銜接配套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打造高水平創新團隊。
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教學質量是衡量辦學水平的核心標準,多年來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一定進展,但仍有一些學校存在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的問題,缺少對學生科學思維的訓練,難以激發學生學術探究的熱情,一些學生知識面狹窄、綜合素質和適應性不強。加快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要創新教學理念和模式。人才培養立德為先、立學為基,既要加強專業教育,注重“厚基礎、寬領域、廣適應、強能力”,也要加強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樹理想、強意志、勇實踐、講奉獻”,使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廣闊的眼界胸懷,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培養模式,推動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育人。對就業相對困難的專業,要調整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讓學生知識面更寬,就業面更廣。對高階技能型人才,要探索產學研合作、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要加強校際交流,增加學生“第二校園”的經歷,讓學生分享各校的學科優勢,接觸不同的教學風格,在多元的校園文化中薰陶成長。
二要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續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有的高校課程多但挑戰性不足,有的高校課堂越來越大,公共課動輒幾百人,互動討論難度比較大。要鼓勵小班教學,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學生的創造思維應在教學全過程中得到激發和鼓勵。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絡和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互動學習的機會。要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增強學生運用網路資源學習的能力。還要加大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力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課程開放共享。
三要創新學習方式。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大學的學習方式出現許多新特徵,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終身學習等理念得到廣泛認同。但不少學生仍然把分數、文憑作為學習的主要目的,缺乏自主學習的精神。要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方式,開設由學生和教師共同選題的自主學習課程,構建多元學習模式,加強學習策略和方法的訓練指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促進個性發展。
本科是大學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世界一流大學無不高度重視本科教學。要鞏固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學水平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勵教學,工作評價突出教學,資源配置優先保證教學。要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堅決避免本科教學被弱化的現象。本科階段要加強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同時為部分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做好準備。要發揮好“本科教學工程”在提高教學質量上的引領輻射作用,調動所有教師投入教學改革的積極性。
三提高高校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撐、整體提升質量的格局。
現代大學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四個方面,落實好提高質量的戰略任務,必須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四大功能有機互動、相互支撐,為內涵發展開啟更大空間。
一要加強科學研究,推進協同創新。協同創新既是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協同”的理念推動科研改革,打破封閉分散格局,發揮多學科多功能優勢,促進創新要素有機融合和全面共享。要把握好“四個協同”。一是科研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必須協同。高校作為知識創新骨幹和技術創新生力軍,一方面要瞄準基礎前沿,取得更多的原始創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推進技術創新,加快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要重點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科技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開展科研和服務,為落實主題主線作出新貢獻。二是科研創新主體之間必須協同。高校內部要優化學科結構、推進跨學科交叉,這是產生新理論和新發現的重要突破口。要推動院系、專業、學科的開放,改變“一個教授+幾個研究生”的封閉科研模式,加強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手段的整合。高校對外要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善於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開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類創新資源。三是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必須協同。推進科教結合,形成教學與科研互動的穩定機制,鼓勵學生參與課題和實驗室研究,加入創新團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本領,做到寓教於研、研中有教。四是科研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必須協同。重點是打破壁壘,理順關係,構建成果共享的利益鏈,完善智慧財產權、期權、稅收等政策,激勵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聯合創業,把各種創新主體的活力激發出來。
二要拓展社會服務,加強實踐鍛鍊。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社會實踐比較少,亟需在大學階段補上這一課。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很高,在奧運會、世博會、汶川抗震救災等重大事件中都湧現出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志願者。但目前實踐育人機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視不夠、投入不夠、社會配合度不夠的問題,大學生通過社會服務鍛鍊成長的機會和渠道不多。高校必須把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納入教學計劃,大力開展課外學術活動、科技活動和創新創業,確保學生參與有質量、有內容的社會實踐。政府要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通過財政支援、購買服務、稅收優惠等方式支援實踐育人,加強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形成支撐社會實踐的網路。基層最需要知識和技術,應當成為高校社會服務和實踐育人的主戰場,要鼓勵師生深入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深入企業、社群、鄉村,開展科技服務,扶助困難群體,拓展志願活動,接地氣、知實踐、動真情,增加對國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絡,在社會服務實踐中起作用、長才幹、做奉獻。我國產業升級和就業結構變化對職業培訓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參與構建覆蓋城鄉的知識學習和職業培訓體系,探索與企業和政府聯合培訓的模式,促進區域人力資源水平的提升。
三要加強文化傳承創新,參與文化強國建設。高校是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興文化的雙重優勢,但目前一些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的功能還沒有彰顯,以文化人的理念還沒有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要求,發揮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生力軍作用,為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要激勵師生投身文化創新創造,記錄社會生活和人們精神世界,創作更多體現盛世風采的精品佳作,為社會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同時也使學生在文化創造中提升人文素養和精神品格。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創新,鞏固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對全域性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不斷以豐富紮實的研究成果服務於黨和政府的決策,使理論工作在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中展示旺盛活力。積極參與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目前一些高校文史哲專業成了“冷門”,要加大對其支援力度,集聚人才,穩定隊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要加快運用到教學中去,培養出理想堅定、品格崇高、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的傑出人才。高校的教育資源要向社會開放,組織好“高校名師大講堂”、“高校理論名家社會行”等活動,推進優秀文化教育資源普及和共享,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國民素質作出新貢獻。
四建設優良學風教風校風,形成有利於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
文化是一所大學的靈魂,也是大學彰顯特色的重要標誌。很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築都蘊含著歷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滲透著濃郁的人文氣息。但也有的大學高樓大廈、富麗堂皇,卻感覺缺少文化的滋養。大學文化是在長期辦學中積澱而成的,核心是大學精神,外化為學風教風校風,要作為提升質量的重要任務,使文化底蘊更加豐厚,精神品質更加卓越,形成良好育人氛圍。
一要牢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高校要深入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結合辦學傳統和辦學思想,積極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學精神,大力弘揚崇尚科學、探索真理、獨立思考、注重創新、奉獻社會的精神,形成境界高尚、底蘊深厚的獨特文化,激勵和引領高校內涵式發展。要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改革開放教育、國防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激勵學生胸懷祖國、熱愛人民、銳意進取、奮發有為,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成長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樑之才。
二要加強校園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陣地建設。高校的文化氛圍在無形中塑造著學生的人文素養,這種積澱對人一生的影響持久而深入。要重視校訓校歌、主題活動等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大力開展健康活躍的文體活動,形成對教師有凝聚作用、對學生有陶冶作用、對社會有示範作用的校園文化氛圍。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先進文化的網路傳播,使校園網不僅成為大學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臺,也成為社會先進文化傳播的新空間。
三要切實加強學術誠信和學風建設。當前高校學術風氣主流積極向上,但也存在學風浮躁甚至學術腐敗現象,需要從文化和制度層面入手,加強學術誠信建設,培養良好的學術傳統。要將誠信教育列入課程內容,納入教師職業培訓,為提升科學道德水準打牢基礎。同時,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完善學術管理,堅持實事求是,對科研不端行為出重拳、零容忍,使高校真正成為學術的神聖殿堂、誠信的社會高地。
三、改革創新、加強領導,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高等教育向內涵式發展轉變,面臨從思想觀念到體制機制的種種障礙,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不觸及深層次矛盾就難見成效。要樹立強烈的改革意識,克服不敢改、不願改、不會改的畏難情緒,摒棄安於現狀、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維,突出重點,攻堅克難,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邁出更大步伐。
一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引導高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大學不在規模大小、歷史長短,關鍵要有特色。每一型別、每一地區的大學都有其發展空間,都能夠以特色構築核心實力,辦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質化現象沒有根本解決,重要原因在於分類不清、定位不準、缺乏特點。
一要加強分類管理。分類管理重在形成特色導向,要綜合考慮高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學可行的分類管理辦法。全國要通盤考慮,加強頂層設計,省級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進行探索。高校要根據辦學歷史、區位特點和資源條件等,理清特色發展思路,確定辦學定位。
二要建設優勢學科。學科是高校辦出特色的關鍵,要將其擺在突出位置。注重與產業發展、社會就業需求、科技發展前沿趨勢相銜接,調整優化學科結構,加快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做強做大優勢學科,打造支撐質量提升的學科品牌。要建立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把高校佈局結構、發展績效作為資源配置、專業及招生計劃調整的重要依據,通過法規、政策、撥款、評估等方式引導特色發展。目前,農林、水利、地礦、石油等行業高校和師範、藝術、體育高校在辦學實踐中形成了優勢,要進一步突出學科優勢和行業特色,不斷提高水平。
三要支援地方高校特色發展。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聯,有特色才能有作為,有作為才能有地位,要下力氣解決辦學定位問題,避免盲目追求升格。要以扶需、扶特為原則,在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創新團隊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援。實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加大省部共建力度,加強對口支援,支援地方高校加快提升辦學水平。加強高水平示範骨幹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高校,為產業升級培養高水平後備軍。
四要強化質量評價。這是提升質量的基礎性工作。要建立符合國情、具有公信力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本科各專業要制定好教學質量的國家標準,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要明確基本要求,專業人才評價標準要由行業部門和高校聯合制定。要健全評估制度,科學設計評價指標,真正反映辦學水平、發揮導向作用。各高校要加強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實行精細化管理。在完善中國自己的質量評估體系的同時,還應支援有條件的大學開展專業國際評估。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加快建設現代大學制度。高校是規模龐大的社會組織,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一個複雜系統。要理清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思路,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為提高質量提供持續和穩定的保障。一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我國基本國情和高等教育辦學宗旨所決定的,體現了黨的領導和遵循教育規律的協調統一。這一體制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前提,決不能動搖。要正確協調好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關係,處理好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的關係,把握好黨委書記和校長的角色定位,健全黨政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式,依法落實黨委職責和校長職權,使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彰顯出來。二要切實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規律辦學。擴大自主權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高校必須形成比較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權力監督機制,具備用好自主權的條件、能力和品格,這就要求政府放權與高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同步進行。同時,要健全放權之後的評估和外部監督機制。三要加快章程建設,推進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師生權利、組織框架、決策機制、學術管理和民主管理機制等內容,構建決策、執行和監督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科學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學校的體制和氛圍。四要擴大社會參與,建立學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總結推廣高校組建理事會或董事會的有益經驗,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會支援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加強國際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一所大學的開放程度如何,深刻影響著辦學水平和發展空間。當今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重要趨勢。建設高水平大學,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臺上謀劃未來,把提高國際化水平作為質量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長點,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一要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水平。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取得了積極進展,要堅持立足國情、高階引領,積極借鑑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利用國外優質資源,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對經濟社會發展緊缺的專業和課程要選準選好,加大引進力度。二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許多世界一流大學都聘任外籍教師,這是一種學術互補,也是一種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師引進專案和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牽引,引進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有條件的各高校可結合實際完善管理,相應地增加外語授課和外籍教師比例。三要加強留學生工作。去年在華學習的外國留學人員首次突破29萬,來華留學生總數和我國政府獎學金生人數都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新高,要實施好留學中國計劃,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同時,選派一流學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機構,師從一流導師,加快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拔尖創新人才。四要把人文交流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人文交流是新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戰略領域。我國已經構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機制,剛剛啟動中英、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在國際上產生了良好效應。高校要從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出發,發揮優勢,把人文交流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要講好“中國故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願服務機制,使學生通過到海外學習和實習,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環境中工作的能力,成為中外友好的民間使者。要提高國際漢語教育質量,與外國高校合作辦好孔子學院,使之成為綜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臺。
四加大領導和保障力度,形成提高質量的強大合力。中央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要求已經非常明確,下一步的關鍵就是抓好落實。省級政府要加強領導,加大投入,統籌好各方面力量,整體提升區域內高校辦學水平。教育部門要加強督促、檢查和指導,各有關部門要落實和完善專案資金、人事編制等保障措施,共同推進高等教育質量提高。各高校要切實履行好質量建設的主體責任,主要領導要集中精力抓質量,及時推動解決教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高校主要領導要有戰略眼光,應該成為全職管理專家,既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駕馭能力,也要保證全身心投入辦學和管理。要加快校長職業化程序。學校內部管理要全面服務於提高教育質量,落實好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全員育人,發揮好基層黨組織、行政人員、群團組織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關心、人人蔘與、人人服務質量提高的良好格局。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使命光榮、任務艱鉅、時不我待。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懈努力!
看過的人還看了:
教育宣傳工作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