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是語文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這首詩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一、學習古代詩歌,幫助學生了解唐宋詩歌在我國詩壇上的重要位置。瞭解古代歷史和古人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
二、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三、瞭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首古詩,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多讀,不必硬從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二、採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無數詩人,像滿天的星斗一樣。最難得的是其中不少詩人,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會生活的複雜面貌。
今天,我們將要一起學習另一位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導自讀
***一***自讀《送元二使安西》
1.學生自讀詩歌並完成以下作業:***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釋下列詞語:
悒 客舍 盡 故人
***2***試著理解古詩的意思。
2 討論自讀作業:***師生共同評定、明確***
第1題:浥:悒***yì***溼潤。
客舍:客店、旅店。此處指餞別的處所。
盡:“進”。
故人:老朋友。此處指元二。
第2題:從詩題可知,這是一首送人赴邊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詩人的摯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歡以行第相稱,表示親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點。***引導看註解①***
本詩辭情意兼美,有景語,有情語,情景交融,感情深蘊,餘味無窮。
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時間、天氣,早晨一場濛濛的細雨,如絲如霧、輕輕地灑掃了昨天灰塵飛揚的阡陌交通。滋潤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醞釀送別氣氛。
第二句:為送別佈景設色,緊承首句。一場如酥小雨,滋潤了清晨初春的空氣,給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見逆旅之餘,瓦楞青青,路邊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兩句勾勒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
三、四兩句由寫景轉入送別,老朋友相送餞別,心中依亦不捨,千言萬語無從說起,只能頻頻勸酒,再乾一杯吧,向西出了陽關,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以尋常話語表達了蘊藉無窮的感情。
3.在自讀基礎上試譯全詩。
譯文:
渭城早晨的細雨,潤溼了路上輕飄的浮塵,
客舍邊一片青翠,柳色嫩綠清新。
臨別的時候,勸你再喝完這杯酒,
向西邊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我這樣的故人!
4 、試背這首詩。
三、拓展練習。
我還知道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我來給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說課稿
說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四年級學生提出的閱讀要求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三個緯度確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依據教學目標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說過程:
大綱要求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為了變課堂上教師教為學生自主的學習,讓教師和學生成為課堂上的雙主體,我的課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下面我就從知作者、讀古詩、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拓詩篇這六個環節來談談對這節課的教學安排。
一、知作者
匯入新課後,孩子們回憶學習古詩五步法,然後自主學習。
學生自己來介紹作者,可能談到王維的詩集、書畫、古詩。瞭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點。
二、讀古詩
指讀古詩,主要從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入手。讀完後讓其他學生來評價。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盡
三、解詩意
本首詩的意思並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著文後的幾個註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溼潤的意思,更盡就是再飲完的意思,然後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繼而全班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的機會。
四、悟詩情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麼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那麼詩人王維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在悟詩情這個環節我們將解決該問題,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想從如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突破這個難點。
1、從好友的角度感受離別之情
先請學生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學生自讀
古詩後進行交流。可以從以下依據得到證實:
***1***、元二,這個名字叫起來非常親暱,可以推斷他們是好朋友。
***2***、從“故人”可以看出他們是好朋友,知己。
***3***、“更”說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酒,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
***4***、“盡”說明兩人喝酒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此時,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回答: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為喝完這最後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願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這還是一杯……的酒,讓學生帶著他們的感受,一遍一遍,反覆地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這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於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更為強烈。教師可以請學生再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1***、雨,似乎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2***、柳,如果沒有學生提起,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後教師又可以採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選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2、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之情
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當時陽關離渭城路途遙遠,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那麼安西離渭城到底有多遠呢?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詢資料,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 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採用層進式的引讀,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在整個悟詩情的教學設計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嘆,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完全感受了這首詩歌的獨特魅力。
五、入詩境
在學生對古詩體會的基礎上,教師可配上古曲《陽關三疊》,讓學生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六、拓詩篇
“送別詩”這一題材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師可以推薦幾首比較有名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自學。
如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小學數學教材插圖的作用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