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愛情文章人物
歷史上發生了許多感人的人物經典愛情文章,那是對於愛情最深的詮釋,他們是捍衛愛情的典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篇1:孟姜女哭長城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開啟一看,裡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倆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伕修長城。有一個叫範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裡跑了出來。他跑得口乾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裡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垣牆。原來這垣牆裡是孟家的後花園。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剛喊,範喜良就趕忙鑽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範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範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範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 範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倆口見他一表人材,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範喜良一提,範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慌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倆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夥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範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盂姜女實實地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越過一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尋失的行程。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髮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颳著鳳也走,下著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伯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旯就睡了。夜裡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鳳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兒,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甦醒過來,才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擀湯下麵,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著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熱得象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您走嗎!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裡念道:“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範喜良在哪裡嗎?打問一個,人家說不知道。再打問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向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著她找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夥說:“是!”
“範喜良呢”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盂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髮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範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範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屍首呢?”
“大夥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裡頭了!”
大夥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象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麼多的自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釦,認出了丈夫的屍骨。盂姜女守著丈關的屍骨,哭得死去活。
正哭著,秦始皇帶著大隊人馬,巡察邊牆,從這裡路過。
秦始皇聽說孟姜女哭倒了城牆,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領三軍來到角山之下,要親自處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見孟姜女年輕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佔孟姜女。孟姜女哪裡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幾個老婆婆去勸說,又派中書令趙高帶著鳳冠霞帔去勸說,蓋姜女死也不從。最後,秦始皇親自出面。孟姜女一見秦始皇,恨不得一頭撞死在這個無道的暴君面。但她轉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報,黎民的怨仇沒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強忍著憤怒聽秦始皇胡言亂語。秦始皇見她不吭聲,以為她是願意了,就更加眉飛色舞地說上勁了:“你開口吧!只要依從了我,你要什麼我給你什麼,金山銀山都行!”
孟姜女說:“金山銀山我不要,要我依從,只要你答應三件事!”
秦始皇說:“慢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說,這頭一件!”
孟姜女說:“頭一件,得給我丈夫立碑、修墳,用檀木棺槨裝。”
秦始皇一聽說:“好說,好說,應你這一件。快說第二件!”
“這第二件,要你給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靈車後面,率領著文武百官哭著送葬。” 、
秦始皇一聽,這怎麼能行!我堂堂一個皇帝,豈能給一個小民送葬呀!“這件不行,你說第三件吧!”
盂姜女說:“第二件不行,就沒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這架式,不答應吧,眼看著到嘴的肥肉摸不著吃;答應吧,豈不讓天下的人恥笑。又一想:管它恥笑不恥笑,再說誰敢恥笑我,就宰了他。想到這兒他說:“好!我答應你第二件。快說第三件吧!”
孟姜女說:“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說:“這個容易!好,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給範喜良立碑、修墳,採購棺槨,準備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殯那天,範喜良的靈車在前,秦始皇緊跟在後,披著麻,戴著孝,真當了孝子了。趕到發喪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說:“咱們遊海去吧,游完好成親。”秦始皇可真樂壞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撲通”一聲,孟姜女縱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見急了:“決,快,趕快給我下海打撈。”
打撈的人剛一下海,大海就譁——譁——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撈的人見勢不妙,急忙上船。這大浪怎麼來得這麼巧呢?,原來,龍王爺和龍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見她跳海 就趕緊把她接到龍宮。隨後,命令蝦兵蟹將,掀起了狂風巨浪。秦始皇幸虧逃得快,要不就被捲到大海里去了。
篇2:諸葛亮與黃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然而不管大江如何東去,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但歷史上的一些人卻總能與日月爭輝,輝映千古。
三國時代,社會動盪,仁君、奸臣、勇將、謀士紛紛登臺亮相。也有醉月飛花的美貌佳人。其中總不能忘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諸葛亮。對諸葛亮而言,如果他泉下有知,英靈永存的話,他應該永遠也忘不了與他榮辱相關,休慼與共的妻子,那位歷史上有名的醜媳婦黃月英。
諸葛亮生在漢靈帝光和四年春三月五日,地點是琅玡郡,由於父母早亡,由叔父撫養成人,在天下大亂的時侯,他的兄弟姊妹隨叔父一起來到荊州。當時在關中喪亂,中原鼎沸之際,荊州還算一片乾淨的樂土,因此各地的達官縉紳、商賈士子相率前來避難,形成了空前的畸形繁榮。
諸葛亮一家在荊州城外二十里的隆中,經營出一個象模象樣約小小農場。
時間在一天一天地過去,諸葛亮的叔父亡故了,大哥諸葛瑾遠赴東吳做官,姊姊諸葛惠遠嫁到南彰,家中只剩下諸葛亮和他的弟弟諸葛均,諸葛亮過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生活,轉眼之間就二十五歲了。
在今天看來,一個男人二十五歲尚未婚配,實在是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古代,尤其在兵荒馬亂的年月,一般十五、六歲,甚至十三、四歲就結婚,小丈夫,小媳婦成雙成對,象諸葛亮這樣二十五歲還未成家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以諸葛亮的條件,必然是名門世家選擇乘龍快婿的理想物件。誰也沒有料到二十五歲的諸葛亮卻找了個醜女結婚。
黃碩身體壯碩,人如其名,黃頭髮,黑面板,面板上起一些雞皮疙瘩,是河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後來就是這個黃承彥,救了東吳大將陸遜及幾十萬大軍的命。蜀國與東吳猇亭大戰,陸遜大敗劉備,蜀國將卒損失殆盡,劉備也是經此一戰死在白帝城。當時留守成都的諸葛亮聽到訊息匆匆趕來,為挽救危局,設下八陣圖,就用一些石頭困住陸遜的幾十萬大軍。
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引襄陽記說諸葛亮與黃碩的成親也是破除世俗觀念的,沒有媒妁之言,是黃承彥自己找上門來問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髮,而才堪相配。”諸葛亮立即許之,黃承彥即載送其女至隆中,以至時人以為笑樂。
這看起來有些不太可能。按常理揣測應是諸葛亮對於黃承彥的道德文章,早已有所瞭解,而對於黃碩的基本情況似乎也略有所聞,即使如此,諸葛亮也不至於了了草草地便答允了婚事,黃承彥也犯不著把親生的女兒迫不及待地送往隆中。
既然東挑西撿,諸葛亮自然有他既定的標準,黃承彥看透了他的心思,認為諸葛亮對於大家閨秀與美貌佳人都不屑一顧,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就是他志在邦國,淡泊寡慾,他需要的是一位才德俱備的賢內助,而不是出身名門望族的美貌女子。
因此黃承彥才敢不揣冒昧,當面替自己的女兒說親。諸葛亮看似隨便的一答,實際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事情不應是黃承彥把女送過來而是諸葛亮親自前往沔陽黃府。
對諸葛亮的到來,黃承彥是作了充分準備的。老早就吩咐家人:“只要諸葛相公一到,不用通報,請其徑行登堂入室。”
這是一項特殊的禮遇,諸葛亮興沖沖地昂首而入,不料堂屋兩廊間突然竄出兩條猛犬,直往客人身上撲來,裡廂聞聲而出的丫環連忙朝兩隻猛犬的頭上拍了一下,霎時兩頭猛犬就停止了撲躍之勢,再把它們的耳朵擰一下,兩隻凶猛的獵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來,仔細一看,原來兩隻猛犬都是木頭制的機械狗,諸葛亮不禁啞然失笑。
黃承彥盛情款待諸葛亮,諸葛亮盛讚兩隻木犬製作精巧,黃承彥哈哈大笑,說:“木犬是小女沒事時鬧著玩的,不想累你受驚了,真是抱歉得很啊!”諸葛亮遊目回顧,見壁上一幅曹大家宮苑授讀圖,黃承彥立即解釋:“這畫是小女信筆塗鴉,不值行家一笑的。”跟著指著窗外如錦繁花說:“這些花花草草都是小女一手栽培、灌溉、剪枝、護理。”
由木犬、圖畫、花草,諸葛亮已經把黃家閨女的模樣與才幹,在內心深處憑著想像已經繪出了一幅輪廓鮮明的畫,他知道這就是他追求的目標。
諸葛亮把黃碩娶回家門,他的鄰居們以貌取人,不明就理地譏諷:“莫學孔明擇婦,止得阿承醜女。”他們哪裡知道諸葛亮正是得其所哉,慶幸自己娶到了一位賢德的媳婦呢。
黃碩到諸葛亮家後,親操杵臼,兼顧農桑,裡裡外外的粗活兒與瑣事,都按部就班地處理得妥妥貼貼,諸葛亮自然是身受其惠。
不止是諸葛亮本人受到了這個醜媳婦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侍侯,就連他的朋友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穎川石廣元及徐元直等人,也時常在隆中諸葛亮的農場盤桓,受到這位醜嫂嫂親切的照顧,人人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久而久之,遠遠近近對諸葛亮的醜媳婦,態度逐漸改變,從卑視到漠視,由漠視而重視。
據說諸葛亮的醜媳婦,不但是一個粗細活都能料理得乾淨利落的小婦人,每當春花盛開或秋月皎潔的當兒,也能出言不俗地與丈夫娓娓清談,特別是在夜闌人靜的朦朧燈光下,還能展現許多羞澀柔媚的表情,在光影的錯覺下,諸葛亮居然感覺到這個小婦人,實在有著難以為外人道的美態,而且在燈熄之後,更有一種令他銷魂蝕骨的風情。儘管外人只認為諸葛亮的醜媳婦貌醜德美,又哪裡知道她還是一個具有另一種“內在美”的女人呢?這種“美”無以名之,姑且叫它為“內媚”吧!
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又發明“連弩”這種新式武器,出敵致勝,魏國大將張頜就死在這種武器之下,實際上這些都是他媳婦教的。據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記載:“汝南入相傳,諸葛亮居隆中時,友人畢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麵者。頃之,飯、面俱備,客怪其速,潛往廚間窺之,見數木人椿米,一木驢運磨如飛,孔明遂拜其妻,求傳是術,後變其製為木牛流馬。”
此外,諸葛亮五月渡滬,深入南中,七擒孟獲,為避瘴氣而發明的“諸葛行軍散”,“臥龍丹”也是醜媳婦教給他的。
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對聯:
能攻心,則反賊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副對聯就是抓住諸葛亮七擒孟獲和六出祁山對他的一生進行評價,可見這兩件事對他的影響是如何大。
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跟著劉備出生入死,他的醜媳婦常帶著幼兒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靜侯佳音。等到蜀漢在益州天府之國展開生聚教訓之時,位居丞相夫人的黃碩還在隆中帶領家人,在宅前宅後植桑八百株,以倡導蠶絲的生產。對此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得是那樣一往情深。
諸葛亮身為丞相,貴為武侯,憂勞國事,日理萬機。教育子女的責任自然全部落在他這個醜媳婦的身上。諸葛瞻後來奉命鎮守綿竹,鄧艾兵臨城下,不受威脅利誘而壯烈成仁,他的兒子諸葛尚也同時殉國。晉代一統天下後,曾詔諸葛亮的第三個兒子諸葛懷到洛陽封贈顯爵,諸葛懷上表說:“臣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衣食自有餘饒;才同櫺櫟,無補於國,請得歸牖下,實隆賜也。”晉武帝司馬炎只得順其志向,可見諸葛亮的遺訓和諸葛夫人的遺澤,仍然在他們後代的身上,展現出聖潔的光輝。
篇3:趙明誠與李清照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恩愛纏綿、至死不渝的的愛情故事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雖然他們的愛情總是遊走在聚散離合之間。
李清照18歲便與太學生丞相趙挺之子趙明誠結為連理。婚後,兩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詩詞文章,共同研砥鐘鼎碑石。經常會有新奇感悟和發現。雖然當時夫妻兩人家境都較寬裕,但是為了蒐集名人書畫和古董漆器,他們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兩人總要到都城開封的相國寺一帶的市場上去尋訪金石書畫,然後傾囊買回家裡。如此幾年,積少成多,他們的書齋“歸來堂”,單是鐘鼎碑碣之文書就有兩千卷之多。
在趙明誠編纂《金石錄》的時候,李清照給予丈夫全力支援,憑藉廣博的見識,出眾的記憶力,每當丈夫對材料出處有所遺忘疑惑時,李清照總能很快說出出處。長此以往,夫妻之間就以誰說得準、說得快決勝負,確定飲茶先後,勝者往往舉杯大笑,致使茶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裡,他們相互鼓勵,樂在其中。
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中秋佳節,趙明誠的好友陸德夫等人來訪。陸德夫向李清照施過禮後,轉身笑問趙明誠:“趙兄,近日又有幾首佳作,能否拿出與大家共享?”趙明誠將夾有李清照填好詞的十幾篇近作遞給好友們,大家傳換閱讀,吟詠品味。忽然,只聽陸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陰》,真可謂千古絕唱。”眾人也都齊聲叫好,紛紛評論說:“《醉花陰》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別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更是絕妙之極。”趙明誠又是高興,又是慚愧,只好承認這一闕實為夫人所作,並當著眾人的面拜夫人為師。
在愛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湧,一首首佳作紛至沓來,她的詩詞創作進入成熟期,並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體物超妙,絕塵去俗的獨特風格。就這樣,他們在互相激勵與學習的日子裡,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然而,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美好的時光總是不能長久,長期的離別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後半生一直生活在對丈夫的思念之中。
隨著趙明誠離家日子的無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於情緒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體漸漸消瘦下來,任何花開花落,秋風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會激發多愁善感的她的創作靈感,用詞來寄託和表達自己對愛人的綿綿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悶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趙明誠臥病不起的訊息時,當天就乘船東下,日夜兼程,與相濡以沫的丈夫見了最後一面。他們夫婦訣別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錄後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此後,直至客死他鄉,李清照對愛人的追憶始終沒有消褪。
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以悲劇結尾的愛情故事往往更有攝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沒有人願意這樣的愛情悲劇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們感懷古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千萬別忘記疼惜我們身邊的親密愛人,畢竟,做到“我愛你”並不容易。
古代愛情文章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