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三個力的作用
練習楊氏太極拳,就得練習到楊氏太極拳的特點,楊氏的特點就是柔、軟、剛。這也是許多楊氏太極拳愛好者的追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很多人是見軟不見剛,其實太極拳的練習應是肉剛結合,柔中有剛,剛中有柔。
所謂柔中寓剛,“剛”是指勁說的,“針”也是指勁說的。
這種軟的現象出現,其根源主要是對練法上的“放鬆”、認識與理解有出入造成的錯覺。
這種軟的現象出現與拳理必然產生矛盾,也極其自然的反映在拳勢的風格特點上的迥然不同,雖然楊式太極拳有練法受益的特點,不致造成有損身心健康的不利情況,但太極拳應有的效果,就很難得到了。為了有助於練拳者對練法上的放鬆有進一步瞭解,下面著重分別論述。
一、什麼是放鬆
1、“放鬆”是練好楊式太極拳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手段,但不是目的。
2、“放鬆”有兩個方面的含意:一是意念的放鬆,即排除一切雜念和緊張狀態,集中精力練拳;二是肢體也要放鬆,即排除體內僵力;
3、“放鬆”是有意識的使全身關節、肌肉、整個骨骼鬆開、放展,使其韌帶拉長,忌僵硬。通過鬆開、放展,使全身有機地聯絡起來,更好地連結成一個整體, 這一點一定要下功夫揣摩。
4、“放鬆”是肢體的舒展,是人體與基本要領的最初的一種接觸。
5、“放鬆”猶如高溫溶解生鐵,“放鬆”又如高溫溶解拙力***僵力***。溶解後的鐵水似液體,但絕非食用水,溶解後的拙力似軟非軟,它是柔。鐵水經過錘鍊,可以轉化為鋼,拙力經過訓練,可以由柔轉化為勁:“由鬆入柔,運柔成剛,剛柔相濟”。顯然,柔與軟、鐵水與食用水,應該說是兩碼事。
二、力與勁的分別
沒經過高溫、溶解、錘鍊過的生鐵,可以比喻為“力”,“力”是自然之力,它是人體固有的也是本能的,分佈在全身。太極拳講的不用力,就是不用這種自然力,也稱之謂拙力,但是要用勁的。這種勁稱之為內勁,也稱之為太極勁。
這種勁不是自然力,但和自然力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力與勁是有區別的,但又不能截然分開。因為勁來源於力,力是基礎,也就是力經過加工***訓練***才能轉化為勁。比如,沒有鐵,何以能出鋼?生鐵經過高溫溶解,再經過錘鍊是可以成鋼的。
但鋼的來源是鐵,因之鋼與鐵,力與勁是不能截然分開的。
這一點,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就必然導致兩者的對立,使柔與軟的關係不能正確解決,也就必然使太極拳應有的作用不能正確的全部發揮。所謂 “柔中寓剛、綿裡藏針之藝術”怎能體現得出來呢?
“柔”應該是帶有韌性的,也就如同生鐵逐漸過渡到鋼的道理一樣,溶解後的鐵水畢竟不是食用水。因此,柔與軟要區別開,這不同於一般的形容詞,可以把柔、軟等同起來看,好像是一碼事。這種理解,就很難實現前人所說“由鬆入柔、運柔成剛、剛柔相濟”最後達到有剛有柔的境界了。
鬆柔
鬆柔不是練太極拳的目的,只是練太極拳的手段,是為了在盤架中由靜入手,由鬆入柔,以至著熟;進而積柔成剛,剛柔互運,以至剛柔既濟和合,漸悟懂勁;再進而剛柔渾然,知纏而進取,知依隨而進退,旋繞環化、蓄髮相變、奇正相生、陰陽合德、神氣因皆成自然,以至階及神明。
因為,太極拳不單純是修身養性的“養身功”,它的靈魂是克敵制勝的“武功”。全身關節的大鬆,肌肉、韌帶的大柔,是為了迎敵時,全身四肢百骸、關節、肌肉、韌帶能迅速的緊密組合,制伏敵手。
猶如軍隊打仗,根據戰略戰術需要,有時化整為零,有時組零為整,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這就是太極拳經過長期的艱苦修煉達到的“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的上乘功夫境界——柔化剛發。
神
“神”的問題,是練拳時如何用意、明瞭每一招式的攻防作用的問題。武術界常說:“心中有,眼中有;眼中有,手中才有。”也就是內外相合,精氣神的高度統一。
與人較技時,搭手化打,其“跟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一氣呵成。腳上有根,手上才有勁。我們說搭手要吃點,點就是勁點。若聽勁極為靈敏,則能沉浮纏繞,無為而無不為。
楊式太極拳要求做到式正招圓。式是定式拳架,式式都是實用;招是式的相連,是銜接過渡動作。每一式與下一式之間,應該有似停非停、似展非展、勁斷意不斷的意境。
楊式太極拳十要介紹
鬆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 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由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 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 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 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 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 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幣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 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形與神合一,即內外合為一氣, 則渾然無間矣。
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 不斷,周而復始,迴圈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 “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外動內靜,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即意到氣到,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
中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如何確保楊式太極動作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