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專案構思基本思路
對於年輕人創業,一個好的創業專案是很重要的,一個好的創業專案可以讓創業者的創業阻礙少很多,更加容易成功,想要一個好的創業專案想要經過創業專案構思,下面由小編與大家分享幾個,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閱讀!
思路一:建立一個專業的健康知識分享平臺
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丁香園,作為一個有著近20年曆史的醫療專業論壇,丁香園把自己定位為中國領先的醫療領域連線者,註冊醫生約在200萬左右。根據2018年資料顯示,我國共有醫療衛生從業者1174萬左右,其中執業助理醫生339萬、鄉村醫生90萬,通過這個數量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丁香園吸引了大量的醫生資源。醫生是整個醫療行業最核心的資源,其重要性自不必說,可是為什麼這個擁有龐大醫生資源的平臺經過20年的發展,依然沒有成為患者治病就醫的好工具呢?
我覺得僅代表個人見解原因在於丁香園給自己的定位,雖然定位於醫療領域的連線者,可是連線的雙方並不是醫患,而是醫生與醫生,丁香園儼然成了同行交流以及知識更新的平臺。點開丁香園的網站,你會發現版面極多,分類也很複雜,大概瀏覽下里面的文章,發現很多是醫生之間用藥技巧的交流,而且充滿了很多專業術語,很難被普通使用者認可,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普通患者並不太關注這個平臺的原因瞭如有其它高見,歡迎賜教。
就知識分享類平臺而言,我更偏向於知乎,知乎以問答的方式運營,能確保高質量的專業回答,是這個社群能一直走下去的原因,而且介面乾淨整潔,在廣告橫飛的時代,著實屬於一股難得的清流。所以我就想,有沒有可能把知乎的模式引入醫患交流中呢?這個平臺面向醫患雙方,醫生可以針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健康問題,分享切實有用的妙方或者對於健康管理、心理諮詢的建議,患者瀏覽之後感興趣的會去嘗試,如果確實非常有效,我們引入一套反饋機制,患者可以通過平臺打賞文章創作者原創者,打賞金額這部分收入按比例分成三個部分,一部分支付給醫生,一部分支撐平臺運營,另外一部分放入公益基金專項資助疑難雜症攻關或貧窮家庭重症患者。另外一方面,患者可以懸賞提出關注問題可匿名,以保護個人隱私,由醫生回答,獲得懸賞者認可的回答可獲得獎金,這部分賞金分配用途同上。執行機制並不是太新穎,很多貼吧、論壇都採用過。最最核心的還是確保內容的質量,同時通過公益引導這種略帶創新的形式引導知識付費。這裡面還會涉及到一個廣告問題,畢竟以這種方式執行,盈利很難支撐平臺執行下去,廣告能不能引入,我的觀點是,不到迫於無奈絕不引入廣告,即使最後不得不引入,也必定是通過通過某些手段鑑別出廣告商的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質量過硬且價效比合理,做不到這兩者任何一點,寧願平臺關閉也不會引入廣告。
思路二:建立一個線上問診平臺
線上問診發展的時間並不短,從2004年的尋醫問藥網、2006年的好大夫線上,到2010年的微醫、2011年的春雨醫生,再到2015年的平安好醫生。線上問診經歷了2014-2016年資本風口時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階段。然而進入到2017年,由於商業模式難以落地,這個曾經的風口日漸消退,各平臺紛紛向線下導流,可依然難以盈利。我認為最主要原因,用網際網路的思維去改造醫療體制,這本身就是一種奢望。數十家企業探討了數年的線上問診,為何沒有長足的發展,《重構大健康》一書中總結的非常好,分享給大家,部分摘錄如下:
1. 低頻需求問題
醫療需求的低頻屬性是幾乎所有創業者都能夠意識到的問題,但同時也幾乎被所有人輕視。事實上,醫療需求的低頻比我們想象的更嚴重,而低頻問題往往給那些以App為載體創業的企業帶來難以承受的嚴重後果。
一般來說,人們每年生病的次數不會超過12次國家衛健委的資料顯示人均門診次數為6次。那麼試想一個人一年為數不多的幾次生病,有多少次是能夠通過App解決的?急重症顯然第一反應是去醫院,很難想象有人淡定地拿出App來線上問診,而非常熟悉的常見病諸如感冒發燒,通常的做法都是去附近藥店買藥解決。排除這兩種常見情形後,有可能使用App來問診的次數可能不到一兩次;更嚴峻的是,同樣的問題若再次遇到,患者通常會按照上次獲知的辦法處理,而不會再次開啟App,這還是假設患者認可網際網路醫療的樂觀情況。每年最多開啟一兩次的App產品首先很難推廣,其次更難留存任何一次誤刪或更換手機都會導致使用者永久流失。
其實,低頻帶來更加深遠的嚴重後果,是難以進入使用者的心理認知,因而品牌認知度無從談起。簡單說,如果不加提示對“中國最好的5個骨科醫院”進行回答,醫療從業者不過能夠回答出2~3個,普通大眾往往一個都回答不出來,這意味著一個做到第一梯隊的醫療機構,數十年的積累和服務,卻無法形成使用者的主動認知。相比之下:你能說出5個知名化妝品品牌嗎? 5個餐飲品牌呢?10個呢?幾乎沒什麼難度。這就是網際網路醫療需求的低頻帶來的心智認知的難度,導致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很難成為大眾就醫的一個預設選項,讓使用者推廣和留存更加困難。因此低頻需求是網際網路醫療之所以沒有能夠成功構建商業模式至少是2C模式的最重要原因。
2. 網際網路醫療的O2O走不通
醫療O2OOnline to Offline,在網際網路醫療發展到2015年之後逐步成為大體量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標配。春雨醫生、丁香園、微醫、平安好醫生等平臺都相繼與線下醫院進行合作或自建診所,這些集體喊著“顛覆傳統醫療”口號的純線上網際網路醫療服務企業,受阻之後轉換戰略思路,重新擁抱線下醫療服務,春雨醫生甚至提出了非常激進的擴張計劃。醫療020的邏輯是,既然純線上諮詢無法得到較好的診斷和回答,那麼將線上使用者向線下自營或合作醫療機構導流,聽起來更順理成章,應該能起到一定的分診作用,然而結果並不理想。通過漏斗模型為醫療O2O算一筆賬便不難理解。
假設一個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擁有1億註冊使用者能夠真正達到1億註冊使用者的企業屬於國內網際網路醫療絕對第一梯隊,如果其承載載體是App,以最樂觀的方式估計,其日活躍使用者能達到10萬左右指發生核心行為,比如問診。一般來說,使用者在較近的範圍內20分鐘車程以內才有可能去醫院,對應一線城市來說,也就是一個區內。假設網際網路醫療的使用者主要分佈在10個國內大型城市現實中分佈可能更分散,而每個城市平均有10個區,這樣一來每天10萬活躍使用者分散到某市就只剩1萬人而進一步侷限在具體的區域例如某市某區就很可能只剩1000人。
再從病種維度進一步劃分,假設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上的主要病種集中在5個科室實際可能更分散,那麼針對某一專科例如兒科或面板科且在該區域的日活躍使用者就只有200人。從線上線下轉化的成功率來看,通常不會超過0.1%,也就是說這樣一個擁有1億註冊使用者的大型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每天向線下某區的某專科醫療機構匯入病人不超過0.2人幾乎相當於每週才能帶來1個患者,這樣的效率難以與合作的線下醫療機構形成比較緊密的利益關係,得不到醫療機構的重視,患者線下的使用者體驗便很難得到保障。同時,如果是自營的線下醫療機構,也很難從線上平臺獲取足夠多的患者每年從線上帶來50個患者,按均價500~1000元來算,產生的銷售額也就在2.5萬~5萬元,可謂杯水車薪。
3.線上問診的免費策略是錯的
按照一般網際網路產品的運營策略,前期免費後續收費的模式通常是成立的,因此網際網路醫療創業企業紛紛將該策略運用在線上問診的產品形態之中。迫於競爭的壓力,全行業都開始推廣免費的問診服務,然而最後的結果是,免費模式給網際網路醫療整體形象和服務質量帶來不可逆的傷害。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首先,線上醫療服務免費在使用者端帶來的直接影響:
1免費讓使用者對線上醫生服務質量存在潛在的不信任和懷疑
2免費導致使用者提問門檻非常低,以至於產生大量的低質量、無意義的問題在春雨醫生等平臺中,甚至出現了大量與醫療無關的提問。低質量的問題帶來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回答問題的醫生感受不到尊重,與線下醫生身份形成了強烈心理落差,進而影響醫生線上回答的積極性,或者乾脆拒絕回答,久而久之,真正高質量高職級的醫生會大量流失,劣幣驅逐良幣,又讓使用者再次強化了最初的判斷-“線上醫療果然不靠譜”。一旦形成這樣的負向強化鏈條,那麼期待“現在免費黏住使用者,日後再收費”的模式也就很難確立。
4.網際網路醫療產品傳播無力
醫療行業在傳播方面面臨著使用者傳播意願弱,傳播方式受限等特殊挑戰。醫療行業的使用者強調隱私性,對於患病事宜諱莫如深,甚至最親近的人也不主動談論傳染類疾病、惡性疾病和易受偏見的疾病等更甚,很難想象一個受到很好治療服務的患者,治癒後會通過微信朋友圈或其他有效方式將醫療服務介紹給他人。同時考慮國內社交習俗通常禮貌性避諱交談疾病,一個好的產品或服務,如果在其他領域,很有可能產生“口碑傳播” “病毒傳播”以及“產品即營銷”的“自傳播”的現象,但醫療服務和產品就比較困難。
另一個方面,嚴肅性也對傳播造成了嚴重製約。在娛樂領域比如遊戲、影視劇等或快速消費品領域等方面,病毒式傳播屢見不鮮,但我們很少能夠看到醫療服務或產品通過類似方式進行傳播,一方面有國家相關政策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與醫療服務產品的最根本生存基礎有關-那就是“信任”。專業的形象,嚴肅的表達往往能夠帶來信任感,而這種信任感正是患者進行決策的最關鍵因素。娛樂化的醫療廣告,不僅不能增加使用者的決策偏好,往往適得其反。醫療的嚴肅性的確使大眾傳播異常困難。
5.快速迭代在醫療領域不適用
網際網路思維“快速迭代”,其本質是通過不斷“試錯”產生的“反饋”對產品和技術進行優化,從而很快讓產品或服務接近完美的精益創業思維。然而被網際網路領域反覆驗證過的送代思維應用到醫療領域創新時卻遇到了困境。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快速送代”操作的前提假設:試錯成本必須低。這裡的試錯成本低,包括了多層含義:第一層是產品或服務本身生產成本較低;第二層是如果出現錯誤,其產生的後果帶來的成本較低;第三是相比非試錯手段例如做使用者調研或諮詢研究來進行決策,試錯方式達到正確方向的成本低。醫療行業的許多方面本質上都不支援以上假設。特別是一旦出現失誤,其影響的後果往往涉及生命安全,這樣的代價不容許採取快速試錯的方式藥物還有動物實驗等替代方案,但是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沒法啟動動物實驗代替人的使用。不僅是醫療,汽車製造業、工業機器人產業也不允許快速送代的方式。
巨大的試錯成本或稱為“代價”使得從業者難以從快速試錯中獲取經驗和反饋,整個產品服務的進化週期也因此不得不延長,甚至長期都難以摸索到正確的方向。
可能你會想到,既然已經有這麼多企業試過錯了,是不是腦袋被門擠了?還往這個方向考慮。線上問診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取決於:1線上醫療的相關政策,線上處方所針對病種的覆蓋數量;2醫保支付,線上能夠覆蓋的目錄和範圍;3需求驅動,線上最易產生問診行為的疾病兒童、面板、婦科等;4醫藥電商配套設施完善程度,是否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完成藥品配送。而針對線上問診,我認為現階段是有轉機的,主要理由如下:
12018年9月14日,國家衛健委相繼釋出《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 《網際網路醫院管理辦法試行》 《遠端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三個檔案,線上問診的行業地位得以確立,制約行業發展的支付、處方等問題也有望加速推進。政策利好或許能讓線上問診再次迎來了春天。
2製造高頻需求:除了兒科、面板、婦科等線上問診需求較高外,線上疾病問診屬於低頻需求,但如果朝著健康管理的方向發展,以“健康管理師”和“營養師”為“團隊模式”主動提供健康管理產品。這種商業模式的主要思路,在於由“健康管理師”為發起方,主動聯絡使用者並進行相應服務,進而提升產品的使用頻率。隨著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健康管理師”甚至可以由人工智慧替代,互動過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可玩兒性,或許更嫩增加使用者的粘性。
3各個城市的30分鐘、1小時送藥上門的服務在不斷興起,這將成為線上問診的又一助力。
思路三:以可穿戴行動式裝置為終端延伸到每一個使用者,提供個人健康管理服務
隨著醫院藥品帶量採購相當於從明面上取締了以藥養醫的推行,很多人都能發現,去醫院看病買藥的費用是降了一些,但是診療前的檢查費卻嗖嗖的往上漲,那是因為帶量採購極大壓縮了醫院採藥的分紅、回扣等利潤,可是醫院還要盈利、還要穩定運營,這部分利潤減少了,只能從其他地方找補,於是檢查項便多了起來,費用也漲了起來。接下來這個思路就從降低檢查費說起。
以智慧手環手錶為例,現在的手環手錶具備定位、運動記錄、睡眠監測、心率監測,甚至通訊、心電圖不免要吐槽華米新發布的米動健康手錶,本身價格倒不算高,可測心電,可是還要單獨花遠遠高於裝置本身價格年費購買心電解讀服務,簡直無語等功能,我認為將來的手環手錶必定會增加中醫號脈、血壓、血糖、血氧、超聲波顯像等體徵指標的檢測功能,這將不僅可以極大的降低入院診療的檢查費用前提是裝置通過國家醫療器械認證,也將能通過從使用者身體採集到的體徵資訊,結合後臺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的分析,為使用者提供定製化的健康管理服務。
可穿戴行動式裝置在醫療健康領域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應用,一個是健康級,一個是醫療級,隨著技術的進步,醫療級的應用功能將逐步向健康級轉變。人群處於亞健康或慢病狀態,針對疾病預防所投入的費用,要遠遠低於將亞健康和慢病拖至重病、大病的費用,這一點在以前很難被意識到,現在已經開始慢慢被接受。在大家健康意識越來越強的情況下,“治未病”,也就是疾病預防的理念將會更加被公眾認可,作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術後復健互動終端的可穿戴裝置未來的應用前景將更加廣泛。
可穿戴行動式裝置應用功能分類
如果要朝著這方方向去做,我會怎麼做呢?1以手環手錶為切入點,這在手環已經普及,消費者漸漸接受手環成為繼手機之後身體的一個部分的情況下,市場更容易被推廣;2適配細分人群,提供不同的側重功能,這樣可以降低成本,為消費者減負。比如,針對老年人重點提供心率監測、摔倒檢測、一鍵呼救等功能,而且可匹配的手機終端不再侷限為一個,可以增加至老人子女的數個終端,這樣子女可以隨時通過APP檢視老人的健康狀態;針對年輕群體,這個已經很普遍了,以運動健康為主題;針對癲癇患者,可重點提供面板電訊號檢測功能,同時連線至家人手機終端,一旦發作,可以第一時間通知家屬;針對心血管病患者,可以重點提供心率監測、心電監測功能……3一定要擁抱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未來智慧手環手錶一定會作為私人健康管家的載體,為使用者時時提供健康管理,具備這種功能,人工智慧和大資料不可或缺。
思路四:養老行業。
這個領域並未細想,但是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養老服務將成為健康產業市場內佔比極重的一個細分領域。
思路五、六……:希望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提供一些方向,我們一同探討,期待您的加入。
關於創業專案定位的探討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