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_關於臘八節的來歷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03日

  臘八節是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那麼臘八節是怎麼來的呢?臘八節有哪些習俗?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臘八節吧!


更多關於臘八節內容推薦點選進入↓↓↓
臘八節的感言說說語錄精選80句
臘八節祝福語
人們過臘八節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是什麼意思
臘八粥最早起源於哪個宗教
 

  臘八節的由來

  按照中國農曆,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而臘月初八日又被稱為“臘八節”。

  “臘”,《說文解字》稱“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臘”本是古代的一種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舉行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載:“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神,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孔穎達在註疏中解釋說:“臘,獵也。謂獵取禽獸以祭先祖五祀也。”

  由此可知這個節日的創立,是遠古時代每年年終祭祀先祖的一種習俗。對於這一祭祀習俗,《風俗通》記載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幹祭祀,可謂取之有道,用之當時。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幹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裡重要的一個節日了。

  “臘八”這個節日得以盛行,除了古老的臘祭原因以外,與後世的佛教傳說也有很大關係。據史書記載,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因傳說釋迎牟尼出家後,苦於修行,在飢餓困境中得一牧羊女用“奶粥”搭救,這個日子換算成中國農曆,也正好是臘月初八。佛門為了弘揚此事,宣稱臘月初八是佛祖釋逝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徒便在這一天施粥揚義,弘揚佛法,舉行各種浴佛活動。因而臘八又成為了佛教的“成道節”。由此,我國固有的傳統節日“臘八節”的和風俗活動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得以豐富和發展。

  臘八節,時在農曆十二月初八日,中國人簡稱“臘八”。中國遠古時代的一種祭禮稱臘,也就是人們常在冬月用獵獲的禽獸祭祀先人以祈福避災,稱之為“臘月”。獵、臘古時相通。後來便將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臘日當時並不固定在臘月初八。從先秦起,被當作“年節”歡度。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吃臘八粥,而只是作為祭奉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臘月初八日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並祈求豐收和吉祥。

  《荊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作金剛力士以逐疫。”以此來迎接新春之情景。臘八也是佛祖成道節,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迎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遍遊名山大川,訪間賢明,尋求人生的究竟和真諦。一天他走到一荒僻處,又累又餓,暈倒在地。正好這時,一位牧女取來泉水一口一口地喂他,又從山上採來野果加進小米為之熬製成粥,釋迎牟尼吃了,頓覺元氣恢復,精神振奮,感到那粥真是美味甘露,然後他又洗了澡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從此,每到這天寺院眾僧便舉行集會,誦經演法,喝黍米粥,以示紀念。

  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粥

  臘八節最著名的民俗活動就是吃“臘八粥”。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臘八粥”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唸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揚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可見,自宋代開始,吃臘八粥的習俗在我國城鄉就已經很普遍了。在佛門,食臘八粥是一種宗教活動,用以紀念佛祖成道;在民間,食臘八粥主要目的還是慶祝一年來五穀豐登,祈求吉祥如意。

  臘八粥的原料因各地物產和飲食習慣不同而有別,一般是以各種米豆棗慄之類為主,如大米、小米、紅棗、蓮子、核桃仁、栗子仁、杏仁、松仁、桂圓、棒子仁、葡萄乾、白果仁、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一總計不下幾十種。有的地方還加入肉類等等。取其“八”,意在“發”,求吉祥祝福之意。做這種粥,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下鍋點火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還要在盛臘八粥的碗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還有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植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過去的大神廟、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鄉鄰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臘八粥,一般不吃光喝淨,儲存著吃幾天,預示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含意。如果把粥送給沿街乞討要飯的窮苦人吃,那便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被賦予一種巫術的“功能”。例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祈求來年多結果實。在江蘇省的某些地區,因為岳飛是臘八這一天在杭州被殺害,因此在這些地區的臘八節,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英靈、寄託哀思含義在內。

  臘肉

  農業社會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春種秋收,冬藏閉戶”。進入臘月,就意味著嚴冬的了臘八粥以外,民間在這一天還要醃製各類食品,如“臘肉”、“臘酒”、“臘八蒜”亦稱“臘八醋”等等,也是為過冬、過年準備佐食佳料。

  臘肉,又叫燻肉。每年進入臘月,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羊,謂之年豬、年羊。在小農經濟的農耕社會,農民的日子很清苦,一年到頭很少吃到肉食,因此殺豬宰羊是一件大事。除了留夠過年吃的新鮮肉以外,其餘的肉要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茵、桂皮、丁香等佐料,醃入缸內7至15天后,拿出來用粽葉繩索串掛起來,滴乾水,掛在灶頭或火爐上面,經過煙燻火烤,做成肉乾,稱為“臘肉”。一些講究的家庭,還把醃製的鮮肉先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燻烤,蒸發其中的水分,然後再掛起來用煙火慢慢薰幹而成。熏製好的臘肉表裡一致,晶黃剔透,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豔,黃裡透紅,吃起來味道香醇,肥而不膩,不僅味道獨特,營養豐富,而且還有健脾祛寒、消食開胃等功能。也有的家庭把煮熟的肉醃起來,備以全年迎來送往和過節食用,方法是把熟肉切成塊擺在壇內,用熔化的豬油灌縫,待冷卻後就成了封閉儲藏,長時間不變質、變壞。

  臘酒

  民間自古流行在臘月釀製“臘酒”,這種風俗可以追溯到周代,稱為釀製“春酒”。

  《詩經·幽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一書中解釋:“春酒即酚酒也……周制蓋以冬釀,經春始成,因名春酒。”

  這裡說的就是臘月釀酒的活動。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數千年未斷。釀酒所用原料南北不同,南方多以糯米,北方多用雜糧,陝北等地區還有一種用糜子製作的稠酒,過年時用來招待客人,加熱飲用,暖身開胃。因為所釀之酒是在臘月製作,所以名為“臘酒”。

  陸游詩中“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描寫的就是這一飲食習俗。

  臘八蒜

  臘八蒜,又稱臘八醋。是臘八這天用米醋泡製去皮的蒜瓣,儲存到除夕啟封,正好可以食用。醋則酸甜香辣,蒜則湛青翠綠,是春節期間的佐餐佳品。但這種美食也曾被商家用作它意。古代年關前,是各行各業年終清算結賬的時節,要把一年的盈虧豐欠算出來,但是臨近春節,登門討賬,顯得不近人情,於是借“蒜”、“算”同音,債主們便用送臘八蒜給債務人的方式催債。債務人見到臘八蒜,也就心照不宣,明白債主是在催還債務了。

  因此,北京還流傳了這樣一句俗諺:“臘八蒜、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

  準備過年

  過完臘八節,各家各戶就進入了籌備年節的階段。從這天起,就意味著年節要到來了,忙過四季的人們便開始為過年進行各種籌備工作了。男人們採辦過年衣食用度的各種年貨,女人們則準備過年的新衣、拆洗被褥、加工各種食物和原料等等,一直要忙到除夕夜前。
 


關於國慶節的由來介紹
臘八節的作文如何寫_關於臘八節的參考作文
相關知識
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_關於臘八節的來歷故事
臘八節有哪些由來和習俗
臘八節有哪些由來和習俗
感恩節的由來和習俗
萬聖節的由來和習俗
關於清明節氣的由來和習俗
小滿節氣的由來和習俗
關於聖誕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由來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