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識問答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2日

  你對地震知識的瞭解有多少?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快來做做看吧。

  第一篇

  1.你瞭解我們的家園——地球嗎?

  答:從太空望去,有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這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形象地講,地球的內部像一個煮熟了的雞蛋:地殼好比是外面一層薄薄的蛋殼,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裡邊的蛋黃。

  地球從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運動。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處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盤山公路邊陡峻山崖上顯示的地層彎曲與變形……無不書寫著億萬年來大地滄海桑田的變遷。

  然而,地殼的運動與變化並非都是緩慢的,有時也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運動;這種運動驟然爆發,常常給我們的星球帶來災難,其中地震對人類的危害最為嚴重。

  2.什麼是地震?

  答: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可分為三類: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脈動 由於大氣活動、海浪衝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

  層的經常性微動。

  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3.天然地震有幾種型別?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

  構造地震 由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佔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響範圍一般較小,發生得也較少,約佔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 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巖洞或礦山採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地震。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

  的破壞也較小。

  4.構造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答:通常,我們所說的地震是指構造地震。它是怎樣發生的呢?這就要從地球的內部構造說起。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約為6370千米的多層球體,最外層的地殼相當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它與地幔厚約2900千米的最上層共同形成了厚約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構造力的作用下,當岩石圈某處岩層發生突然破裂、錯動時,便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在瞬間急劇釋放出來,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該處向四面八方傳播出

  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動,便造成地震。

  5.什麼是斷層,它與地震有關嗎?

  答:斷層是地下岩層沿一個破裂面或破裂帶兩側發生相對位錯的現象。地震往往是由斷層活動引起的,是斷層活動的一種表現,所以地震與斷層的關係十分密切。

  斷層一般在中上地殼最為明顯,有的直接出露地表,有的則隱伏在地下;它們的規模也各不相同。

  岩石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稱為斷層面;根據斷層面兩盤運動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正斷層上盤相對下滑、逆斷層上盤相對上衝、平移斷層兩盤沿斷層走向相對水平錯動三種類型。

  與地震發生關係最為密切的是在現代構造環境下曾有活動的那些斷層,即活斷層。

  6.全球每年發生多少地震?

  答: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也就是說,每天要發生上萬次地震。不過,它們之中絕大多數太小或離我們太遠,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這樣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每年大約有一兩次。

  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型別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7.什麼叫地震波,它有哪些型別?

  答:地震發生時,地下岩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為體波和麵波。體波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向任何方向傳播,又可分為縱波和橫波。

  縱波 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波,傳播速度較快,到達地面時人感覺顛動,物體上下跳動。

  橫波 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傳播速度比縱波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

  面波 當體波到達岩層介面或地表時,會產生沿介面或地表傳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稱為面波。面波傳播速度小於橫波,所以跟在橫波的後面。

  8.什麼叫震源? 什麼叫震中,它是怎樣確定的?

  答:地球內部直接產生破裂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一個區域,但研究地震時常把它看成一個點。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它實際上也是一個區域。

  根據地震儀記錄測定的震中稱為微觀震中,用經緯度表示;根據地震巨集觀調查所確定的震中稱為巨集觀震中,它是極震區震中附近破壞最嚴重的地區的幾何中心,也用經緯度表示。由於方法不同,巨集觀震中與微觀震中往往並不重合。1900年以前沒有儀器記錄時,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壞範圍而確定的巨集觀震中。

  9.什麼叫震中距,如何劃分地震的遠近?

  答: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叫做震中距。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距離上觀察,遠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樣。對於觀察點而言,震中距大於1000千米的地震稱為遠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稱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內的稱為地方震。例如,汶川地震對於300多千米處的重慶而言為近震;而對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則為遠震。

  10.什麼叫震源深度?

  答:從震源到地面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內的地震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千米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千米的地震為中源地震。同樣強度的地震,震源越淺,所造成的影響或破壞越重。我國絕大多數地震為淺源地震。

  11.什麼是震級,它是怎樣測定的?

  答: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與震源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有關。震級越高,表明震源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級通常是通過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面運動的振動幅度來測定的,由於地震波傳播路徑、地震臺臺址條件等的差異,不同臺站所測定的震級不盡相同,所以常常取各臺的平均值作為一次地震的震級。

  地震發生時,距震中較近的臺站常會因為儀器記錄振

  幅“出格”而難以確定震級,此時就必須藉助更遠的臺站來測定。所以,地震過後一段時間對震級進行修訂是常有的事。

  12.地震按震級大小可分為幾類?

  答: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劃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 震級大於或等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 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 震級大於或等於6級,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13.什麼是地震烈度,它與震級有什麼不同?

  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把“尺子”,簡稱烈度。烈度與震級不同。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而烈度則反映的是地震的後果,一次地震後不同地點烈度不同。打個比方,震級好比一盞燈泡的瓦數,烈度好比某一點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僅與燈泡的功率有關,而且與距離的遠近有關。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區烈度最高,隨著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漸減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響,天津市區烈度為Ⅷ度,北京市多數地區烈度為Ⅵ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14.地震烈度是怎樣評定的?

  答: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覺、器物反應、房屋等結構和地表破壞程度等進行綜合評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範圍內如自然村或城鎮部分割槽域地震破壞程度的平均水平,須由科技人員通過現場調查予以評定。

  一次地震後,一個地區的地震烈度會受到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場地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用於說明地震烈度的等級劃分、評定方法與評定標誌的技術標準是地震烈度表,各國所採用的烈度表不盡相同。

  15.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標準是什麼?

  答: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標準是《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它將烈度劃分為12度,其評定依據之一是: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覺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為主,人的感覺僅供參考;Ⅺ、Ⅻ度以房屋破壞和地表破壞現象為主。

  按這個烈度表的評定標準,一般而言,烈度為Ⅲ~Ⅴ度時人們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壞,Ⅸ~Ⅹ度破壞嚴重,Ⅺ度以上為毀滅性破壞。

  16.什麼是烈度分佈圖?什麼是烈度異常區?

  答:烈度分佈圖又叫做等震線圖。震後調查結束後,將各烈度評定點的結果標示在適當比例尺的地圖上,然後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點的外包線即等震線勾畫出來,便構成地震烈度分佈圖。

  震中區的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唐山、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都達到Ⅺ度。一般而言,震中地區烈度最高,隨著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漸減小。但是也存在區域性地區的烈度高於或低於周邊烈度的現象,如果這種烈度異常點連片出現,則可劃分出一個區域性的烈度異常區。

  造成烈度異常的原因往往是場地條件:軟弱場地易加重震害,形成高烈度異常區;堅硬場地則可減小震害,形成低烈度異常區。這就是地震破壞程度並非隨震中距的加大而一致減小的原因。

  17.震源深度對震中烈度有影響嗎?

  答:震源深度對地震的破壞程度影響很大。同樣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淺,造成的破壞越重。據統計,當震源深度從20千米減小到10千米,或從10千米減小到5千米時,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級並不太高,但破壞較嚴重的原因之一。

  18.什麼是地震帶,世界上有幾個主要地震帶?

  答: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佈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佈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 分佈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裡是全球分佈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 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佈比較零散。

  海嶺地震帶 分佈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地區海底山脈。

  19.什麼是板塊構造,它與地震活動有關嗎?

  答: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的約100千米範圍的岩石圈並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的軟流層上“漂浮”、運移,有的板塊會俯衝到地幔內數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塊有六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另外還有一些較小的板塊,如菲律賓板塊等。

  把世界地震分佈與全球板塊分佈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非常吻合。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係不那麼明顯。這就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20.什麼是板緣地震?什麼是板內地震?

  答:發生在板塊邊界上的地震叫板緣地震,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絕大多數地震屬於此類;發生在板塊內部的地震叫板內地震,如歐亞大陸內部包括我國的地震多屬此類。板內地震除與板塊運動有關,還要受區域性地質環境的影響,其發震的原因與規律比板緣地震更復雜。

  21.我國為什麼是多地震的國家?

  答: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有些地區本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作用,我國地質構造複雜,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地震活動的範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在全球大陸地區的大地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發生在我國。自1900年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生4¾ 級以上地震3800餘次;其中,6~6.9級地震460餘次,7~7.9級地震99次, 8級以上地震9次。

  22.我國地震主要分佈在哪些地方?

  答: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佈在5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5個地區是:

  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23.什麼是“南北地震帶”?

  答:從我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該帶中南段。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

  24.什麼叫地震活動的週期性?

  答:通過對歷史地震和現今地震大量資料的統計,發現地震活動在時間上的分佈是不均勻的: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多,震級較大,稱為地震活躍期;另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少,震級較小,稱為地震活動平靜期;表現出地震活動的週期性。每個活躍期均可能發生多次7級以上地震,甚至8級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動週期可分為幾百年的長週期和幾十年的短週期;不同地震帶活動週期也不盡相同。

  25.什麼是地震序列?

  答:一次中強以上地震前後,在震源區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繼發生;這些成因上有聯絡的地震就構成了一個地震序列。

  根據地震序列的能量分佈、主震能量佔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的震級差等,可將地震序列劃分為主震-餘震型、震群型、孤立型三類;根據有無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為主震-餘震型、前震-主震-餘震型、震群型三類。

  由於強震發生後,往往還會有較大餘震,甚至更大地震發生,所以震後還須防備強餘震的襲擊。

  26.什麼是主震-餘震型地震?

  答:主震-餘震型地震的特點是:主震非常突出,餘震十分豐富;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佔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相差0.7~2.4級。

  有時,主震發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現,這種主震-餘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餘震型地震。例如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前,自2月1日起即突然出現小震活動,且其頻度和強度都不斷升高,於2月4日上午出現兩次有感地震;主震於當日18時36分發生。

  27.什麼是震群型地震?

  答:有兩個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餘震十分豐富;主要能量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佔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相差0.7級以下。如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即屬此類,在3月8日~22日的15天內,先後發生6級以上地震5次,震級分別為7.2,6.8,6.7,6.2,6.0級。

  28.什麼是孤立型地震?

  答:有突出的主震,餘震次數少、強度低;主震所釋放的能量佔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相差2.4級以上。例如,1983年11月7日山東菏澤5.9級地

  震即屬於此類,它的最大餘震只有3級左右。

  29.我國地震災害為什麼嚴重?

  答: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本身並不是災害,但當它達到一定強度,發生在有人類生存的空間,且人們對它沒有足夠的抵禦能力時,便可造成災害。地震越強,人口越密,抗禦能力越低,災害越重。

  我國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首先,我國地震頻繁,強度大,而且絕大多數是發生在大陸地區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隻有十幾至幾十千米。其次,我國許多人口稠密地區,如臺灣、福建、四川、雲南等,都處於地震的多發地區,約有一半城市處於地震多發區或強震波及區,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十分慘重。第三,我國經濟不夠發達,廣大農村和相當一部分城鎮,建築物質量不高,抗震效能差,抗禦地震的能力低。

  所以,我國地震災害十分嚴重。20世紀內,我國已有50多萬人死於地震,約佔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

  30.什麼是地震的直接災害?

  答:地震直接災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現象,如地震斷層錯動,大範圍地面傾斜、升降和變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動等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包括:

  ——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破壞或倒塌;

  ——地面破壞,如地裂縫、地基沉陷、噴水冒砂等;

  ——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體的振盪,如海嘯、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燒傷人畜等。

  以上破壞是造成震後人員傷亡、生命線工程毀壞、社會經濟受損等災害後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31.什麼是地震的次生災害?

  答:地震災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狀態或社會正常秩序從而導致的災害,稱為地震次生災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災、水災,有毒容器破壞後毒氣、毒液或放射性物質等洩漏造成的災害等。

  地震後還會引發種種社會性災害,如瘟疫與饑荒。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還帶來新的繼發性災害,如通訊事故、計算機事故等。這些災害是否發生或災害大小,往往與社會條件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

  32.地震火災是怎樣引起的?

  答:地震火災多是因房屋倒塌後火源失控引起的。由於震後消防系統受損,社會秩序混亂,火勢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釀成大災。例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關東地震發生在中午人們做飯之時,加之城內民居多為木質構造,震後立即引燃大火;而震裂的煤氣管道和油庫開裂溢位大量燃油,更助長了火勢蔓延;由於消防設施癱瘓,大火竟燃燒了數天之久,燒燬房屋44萬多座,造成10多萬人死於地震火災。

  33.地震水災是怎樣造成的?

  答:地震引起水庫、江湖決堤,或是由於山體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體溢位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災。例如,1786年6月1日,我國四川省康定南發生7½級地震,大渡河沿岸出現大規模山崩,引起河流壅塞,形成堰塞湖;斷流10日後,河道潰決,高數十丈的洪水洶湧而下,造成嚴重水患。

  34.震後疫病為什麼容易流行?

  答:強烈地震發生後,災區水源、供水系統等遭到破壞或受到汙染,災區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故極易造成疫病流行。社會條件的優劣與災後疫病是否流行,關係極為密切。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國陝西省華縣發生8級地震,史載,死亡人數“奏報有名者”達83萬之眾;實則直接死於地震的只有十數萬人,其餘70餘萬人均死於瘟疫和饑荒。而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震後瘟疫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1976年唐山7.8級地震發生時正值炎熱的夏季,但卻創造了“大災之後無大疫”的人間奇蹟,次年春季流行傳染病發病率比常年還低。

  35.地震海嘯是怎樣形成的,它對我國有危害嗎?

  答: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發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嘯。

  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嘯稱為地震海嘯。地震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就是地震海嘯。海嘯形成後,大約以每小時數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傳播,一旦進入大陸架,由於海水深度急劇變淺,使波浪高度驟然增加,有時可達二三十米,從而會對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災難。

  從歷史記錄和科學分析來看,遠洋海嘯對我國大陸沿海影響較小。但我國臺灣沿海,尤其是臺灣東部沿海,地震海嘯的威脅不容忽視,尤其是由近海地震引起的區域性海嘯,應給予高度關注。

  36.每個家庭應從哪些方面做好防震準備?

  答:樹立“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觀念,每個家庭要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制定防震避震預案,為震時自救和互救創造條件。例如,對自家住房的抗震能力,周圍的環境,室內水、電、煤氣等設施的狀況,各類物品的存放條件,疏散通道是否暢通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處在已有地震短臨預報的地區,還應準備自救必備的物品。

  37.怎樣擺放室內物品才有利於避震?

  答:地震時,室內傢俱、物品的傾倒、墜落等,常常是致人傷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傢俱物品的擺放要合理:

  ——防止掉落或傾倒傷人、傷物,堵塞通道;

  ——有利於形成三角空間以便震時藏身避險;

  ——保持對外通道的暢通,便於震時從室內撤離;

  ——處置好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災等次生災害的發生。

  38.怎樣防止傢俱物品震時傾倒或墜落?

  答:

  ——把懸掛的物品拿下來或設法固定住;

  ——高大傢俱要固定,頂上不要放重物;

  ——組合傢俱要連線,固定在牆上或地上;

  ——櫥櫃內重的東西放下邊,輕的東西放上邊;

  ——儲放易碎品的櫥櫃最好加門、加插銷;

  ——儘量不使用帶輪子的傢俱,以防震時滑移。

  39.為什麼臥室的防震措施最重要?

  答:地震可能發生在你睡覺的時候,睡覺時你對地震

  的警覺力最差,從臥室撤往室外的路線較長,因此,按防震要求佈置臥室至關重要。

  ——床的位置要避開外牆、視窗、房樑,擺放在堅固、承重的內牆邊;

  ——床上方不要懸掛吊燈、鏡框等重物;

  ——床要牢固,最好不使用帶有輪子的床;

  ——床下不要堆放雜物;

  ——可能時給床安一個抗震架。

  40.怎樣在室內準備好避震的場所和通道?

  答:·應準備的避震場所

  ——將堅固的寫字檯、床或低矮的傢俱下騰空;

  ——把結實傢俱旁邊的內牆角空出來;

  ——有條件的可按防震要求佈置一間抗震房。

  ·保持室內外通道的暢通

  ——室內傢俱不要擺放太滿;

  ——房門口、內外走廊上不要堆放雜物。

  41.為預防次生災害應處理好哪些不安全品?

  答:·仔細放置好家中的危險品

  ——易燃物,如煤油、汽油、酒精、油漆、稀料等;

  ——易爆品,如煤氣罐、氧氣包等;

  ——易腐蝕的化學制劑,如硫酸、鹽酸等;

  ——有毒物品,如殺蟲劑、農藥等。

  ·把用不著的儘早清理掉或存放好

  ——防撞擊,防破碎;

  ——防翻倒,防洩露;

  ——防燃燒,防爆炸。

  42.家中應常備哪些震後急需用品?

  答:

  ——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

  ——必要的常用藥品,如治療感冒、腸胃病的藥,一般外傷用藥等;

  ——照明用品,如應急燈、手電筒電池或自動充電電筒、蠟燭等;

  ——必要的身份證件等重要物品。

  這些東西集中存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輕巧的小提箱裡。

  43.睡覺時哪些物品應放在床頭邊?

  答:為預防地震的突然襲擊,睡覺前,應檢查下列物品是否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

  ——眼鏡,如果你是近視眼,這是你不能離開的;

  ——手機別忘充電,這是你與他人聯絡的重要工具;

  ——手電筒,黑暗中你必須使用它;

  ——如有必要,可準備一個自用的防震包,但一定要放重要的東西。

  44.避震時應怎樣保護自己?

  答:·採取有利於避震的姿勢

  ——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

  ——蹲下或坐下,儘量蜷曲身體;

  ——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

  ——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

  ——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

  ——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溼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45.家住樓房怎樣避震?

  答:·室內較安全的避震地點

  ——堅固的桌下或床下;

  ——低矮、堅固的傢俱邊;

  ——開間小、有支撐物的房間,如衛生間;

  ——內承重牆牆角;

  ——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

  ·震時要注意

  ——千萬不要滯留在床上;

  ——千萬不能跳樓;

  ——不要到陽臺上去;

  ——不要到外牆邊或窗邊去;

  ——不要到樓梯去;

  ——不要去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裡,應儘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扶手。

  46.家住平房怎樣避震?

  答:·有條件時儘快跑到室外避震

  如果屋外場地開闊,發現預警現象早,可儘快跑出室

  外避震。

  ·室內避震較安全的地點

  ——炕沿下或低矮、堅固的傢俱邊;

  ——堅固的桌子下旁或床下旁。

  ·震時不可取的行為

  ——滯留在床炕上;

  ——躲在房樑下;

  ——躲在窗戶邊;

  ——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

  47.震前地下水有哪些異常變化?

  答:①水位、水量的反常變化。如天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

  ②水質的變化。如井水、泉水等變色、變味如變苦、變甜、變渾,有異味等。

  ③水溫的變化。水溫超過正常變化範圍。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噴氣發響、井壁變形等。

  48.地下水異常一定與地震有關嗎?

  答:不一定。由於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它的異常變化並非一定與地震有關。影響地下水變化的因素有:氣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氣壓變化等;地質因素,如非震的地質原因,改變了地下含水層的狀態;人為因素,如用水量變化、地下工程活動、環境汙染等。因此,發現異常後,要及時反映給地震部門去查明原因,做出判斷。

  49.動物行為異常有哪些表現?

  答:多次震例表明,動物是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它們往往在震前出現各種反常行為,向人們預示災難的臨近。目前已發現有上百種動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其中異常反應比較普遍的有20多種,最常見的動物異常現象有:

  ——驚恐反應 如大牲畜不進圈,狗狂吠,鳥或昆蟲驚飛、非正常群遷等。

  ——抑制型異常 如行為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痴,不知所措;或不肯進食等。

  ——生活習性變化 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50.動物行為異常一定與地震有關嗎?

  答:不一定。因為引起動物反常現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氣變化、環境汙染、飼養不當以及動物自身不適,如生病、懷孕等等。所以,動物有反常表現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另外,有時特別是強震發生以後,人們情緒過分緊張,也可能在觀察動物行為時出現錯覺。因此,發現異常後不要驚慌,應及時反映給地震部門。

  第二篇

  51.什麼是地聲,它有什麼特點?

  答:臨近地震發生前,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這就是“地聲”。地聲一般出現在震前幾分鐘、幾小時、幾天或更早;以臨震前幾分鐘出現得最多。

  地聲的聲響與平日人們熟悉的聲音不同且多種多樣。如:“猶如列車從地下賓士而來”“似採石放連珠炮般的聲響”“類似於機器轟鳴聲”“狂風呼嘯聲”“石頭相互摩擦聲”等等。但是,有時地聲也不易與遠處傳來的風聲、雷聲、機器轟鳴聲等相鑑別。

  52.地光有什麼特點?

  答:地光也是臨震前的一種巨集觀現象,我國已在多次地震前觀測到,它們一般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也有出現於震前數小時或更早的。

  地光的顏色很多,有紅、黃、藍、白、紫等,有的也像電火光。它們的形狀各異,有帶狀光、片形光、球狀光、柱狀光、火樣光等。地光出現的時間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觀測。鑑別地光也有一定難度,因為它的形狀和顏色有時也與電焊光、閃電等有相似之處。

  53.為什麼說“建築大計,抗震第一”?

  答:據統計,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災害中,90%~95%的傷亡是由於建築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單位辦公樓、學校校舍、工廠廠房,乃至水、電、氣、通訊等生命線工程,能否抗禦大地震的襲擊,是能否把震災損失降到最低的關鍵所在,所以說,“建築大計,抗震第一”。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明確規定,建設工程必須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防震設計規範進行抗震設計,並按照抗震設計進行施工。

  54.地震為什麼會造成房屋的破壞?

  答:地震時造成房屋破壞的“元凶”是地震力。什麼是地震力?簡單地說,這是一種慣性力,行駛的汽車緊急剎車時,車上的人會向前傾倒,就是慣性力的作用。地震時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動產生的地震力作用於建築物,如果房屋經受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輕者損壞,重者就會倒塌;地震越強,房屋所受到的地震力越大,破壞就越嚴重。

  55.影響震時房屋破壞程度的因素是什麼?

  答:首先與地震本身有關,地震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淺,破壞越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質量,包括其結構是否合理,施工質量是否到位等。第三是建築物所在地的場地條件,包括場地土質的堅硬程度、覆蓋層的深度等等。最後,區域性地形對震害的影響也很大。

  56.什麼是地震謠傳?

  答:有時,會有一些關於地震的“訊息”在社會上流傳,它們並非是政府公開發布的地震預報意見,而是地震謠傳。

  強烈地震災害造成人們對地震的恐懼,加之對地震知識和相關法規不夠了解,人們便容易偏聽偏信一些無根據的、所謂的“地震訊息”,這是地震謠傳得以存在的土壤。產生地震謠傳的具體原因有:

  ①把一些自然現象,如由於氣候返暖果樹二次開花,春季大地復甦解凍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現象,誤認為是地震異常。

  ②地震部門正常的業務活動,如野外觀測、地震考察、對某種前兆異常的落實、地震會商、抗震會議、防震減災宣傳等,引起的猜疑。

  ③來自海外蠱惑人心的宣傳,或別有用心的造謠。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矇蔽而上當受騙。

  57.怎樣識別地震謠傳?

  答:以下幾種情況可以判定是地震謠傳:

  ①超過目前預報的實際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確”的所謂地震預報意見。如傳聞中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非常具體,甚至發震時間精確到“上午”、“晚上”。

  ②跨國地震預報。如果傳說地震是由外國人預報的,那肯定是謠傳,因為這既不符合我國關於釋出地震預報的規定,也不符合國際間的約定。

  ③對地震後果過分渲染的傳言。有時,特別是強震發生後常會出現“某個地方將要下陷”“某個地方要遭水淹”等等傳言,這種聳人聽聞的訊息也是不可信的。

  58.聽到地震謠傳怎麼辦?

  答:①不相信。儘管地震預測尚未過關,但是有地震部門在進行監測研究,有政府部門在組織和部署有關防震減災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無科學依據的地震謠傳。

  ②不傳播。應當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壞性地震將要發生,是絕對不會向人民群眾隱瞞的。因此如果聽到地震謠傳,千萬不要繼續傳播。

  ③及時報告。當聽到地震傳聞時,要及時向當地政府和地震部門反映,協助地震部門平息謠傳。

  ④如果發現動物、植物或地下水異常時,要及時向地震部門報告,不要隨意散佈,地震部門會採取措施及時進行調查核實。

  59.什麼是地震前兆?

  答: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徵兆稱作地震前兆。大體有兩類:

  微觀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巨集觀前兆 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觀測微觀前兆是科學家的工作;而發現臨近地震前的巨集觀前兆,則既要靠科學家,也要靠廣大群眾。由於巨集觀前兆往往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因此,瞭解它的特點,學會識別它們,對防震減災有重要作用。

  60.地震微觀前兆是怎樣觀測的?

  答:觀測小地震的活動要使用地震儀;觀測其他地震微觀前兆則須使用前兆觀測儀器,其種類很多。如觀測和記錄地殼形變的儀器有傾斜儀、自記水管儀、伸縮儀、水準儀、鐳射測距儀等;觀測和記錄地磁場變化的有磁變儀、核旋儀、地磁經緯儀等。觀測地電、地應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質成分及其他微觀前兆現象,也都有相應的儀器。

  61.你知道《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嗎?

  答:這個條例是在1994年1月10日由國務院頒佈的,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各類地震觀測儀器正常工作,以取得可靠的資料,每個公民都應當自覺貫徹這個條例。

  條例中明確規定的地震監測設施的保護範圍是:

  ①地震臺內的監測儀器裝置、設施;

  ②地震臺外的觀測用山洞、儀器房、觀測井水點、井房、觀測線路、通訊設施、供電設施、供水設施、專用填壩、專用道路、避雷裝置及其附屬設施;

  ③地震遙測臺網接收中心的觀測裝置、中繼站、遙測點用房等;地震專用測量標誌、測量場地等。

  震後救人的原則是什麼?

  答:①先救近處的人。不論是家人、鄰居,還是萍水

  相逢的路人,只要近處有人被埋壓就要先救他們。相反,捨近求遠,往往會錯過救人良機,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②先救容易救的人。這樣可加快救人速度,儘快擴大救人隊伍。

  ③先救青壯年。這樣可使他們迅速在救災中發揮作用。

  ④先救“生”,後救“人”。唐山地震中,有一個農村婦女,她為了使更多的人獲救,採取了這樣的做法:每救一個人,只把其頭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後馬上去救別人;結果她一人在很短時間內救出了好幾十人。

  62.怎樣尋找被埋壓人員?

  答:①先仔細傾聽有無呼救訊號,也可用喊話、敲擊等方法詢問埋壓物中是否有待救者。

  ②如果聽不到聲音,可請其家屬或鄰居提供情況。

  ③根據現場情況,分析被埋壓人員可能的位置。

  63.扒挖被埋人員時怎樣保證他的安全?

  答:①使用工具扒挖埋壓物,當接近被埋人員時,不可用利器刨挖。

  ②要特別注意不可破壞原有的支撐條件,以免對埋壓者造成新的傷害。

  ③扒挖過程中應儘早使封閉空間與外界溝通,以便新鮮空氣注入。

  ④扒挖過程中灰塵太大時,可噴水降塵,以免被救者和救人者窒息。

  ⑤扒挖過程中可先將水、食品或藥物等遞給被埋壓者使用,以增強其生命力。

  ⑥施救時儘量先將被埋壓者頭部暴露出來,清除其口、鼻內的塵土,再使其胸腹和身體其他部分露出。

  ⑦對於不能自行出來者,應使其儘量暴露全身再抬救出來,不可強拉硬拽。

  64.應給予被救出人員哪些特殊護理?

  答:①蒙上他的雙眼,使其避免強光的刺激。

  ②不可讓其突然進食過多。

  ③要避免被救的人情緒過於激動,給予他必要的心理撫慰。

  ④對受傷者,要就地做相應的緊急處理。

  65.如何救治和護送傷員?

  答:①首先要仔細觀察和詢問傷員的傷情。

  ②對於頸、腰部疼痛的患者特別要注意讓他平臥,並儘量躺在硬板上;搬運時保證其頭顱、頸部和軀體處於水平位置,以免造成脊髓損傷。

  ③昏迷的傷員要平臥,且將其頭部後仰、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口腔的分泌物,防止其呼吸道堵塞。

  ④給傷員喝水時,一定要先從少量開始,以免大量飲水造成急性胃擴張,導致嚴重後果。

  ⑤可用衣被、繩索、門板、木棍等組合成簡易擔架搬運傷員。

  66.為什麼災難來臨時自救互救至關重要?

  答:時間就是生命,多次強烈地震的救災過程表明,災民的自救互救能最大限度地贏得時間,挽救生命。例如,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後,唐山市區不包括郊區和礦區的70多萬人中,約有80%~90%即60多萬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屋內,而通過市區居民和當地駐軍的努力,80%以上的被埋壓者獲救,災民的自救與互救使數以十萬計的人死裡逃生,大大降低了傷亡率。

  67.強烈地震時人們有可能自救求生嗎?

  答:唐山等地震的事實告訴我們,當強烈地震發生時,在房倒屋塌前的瞬間,仍然蘊含著生的機遇與希望——大震預警現象、預警時間、避震空間的存在,是人們震時能夠自救求生的條件。據對唐山地震中974位倖存者的調查,有258人採取了應急避震行為,其中188人獲得成功,安全脫險;成功者佔採取避震行為者的72.9%。

  像唐山地震這麼慘烈的災難人們都有逃生的希望,對於那些破壞力相對較弱的地震,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避震知識,臨震不慌,沉著應對,生命就與我們同在。

  68.什麼是大震的預警現象?

  答:在大震前短暫的時間內出現的、能夠預示強烈地震即將到來的臨震巨集觀現象,叫做大震的預警現象。例如:

  ——地面的初期震動,一般是感到“顛動”;

  ——地聲,強烈而怪異,例如聽到的聲音“好似颳風”,但樹梢和地上的菜葉都不動;

  ——地光,明亮而恐怖,例如有人形容它“亮如白晝,但樹無影”。

  據對唐山地震倖存者的調查,極震區倒房戶的室內人員,震時清醒或驚醒的715人中,發現預警現象的約佔32%;其中有的人同時感到幾種現象:

  ——感到了初期震動的,102人,佔44.0%;

  ——聽見地聲的,100人,佔43.1%;

  ——看見地光的,39人;佔16.8%。

  69.什麼是大震的預警時間?

  答:從地震發生到房屋破壞時間雖然短暫,但仍可以大致劃分出三個不同的階段:地面顛動先顛,一般伴有聲、光等現象,即預警現象出現;地面大幅度晃動後晃;房屋倒塌。也就是說,從地面開始顛動到房屋倒塌,有一定的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就叫大震的預警時間。

  預警時間的長短與地震大小、距震中的遠近、房屋結構等多種因素有關。據唐山地震後的調查測算,以能夠對預警時間作出估計的177例為依據進行統計,多數被震醒的人提供的預警時間僅為數秒,而震時清醒者提供的預警時間可達十幾秒,少數可達20秒以上。粗略估計,唐山地震的預警時間約為10~20秒。

地震知識資料
暴雪災害應急預案
相關知識
地震知識問答
地震逃生知識問答題
地震安全知識問答
水上安全知識問答
大學生用電安全知識問答
地震知識知多少
懷孕知識問答
孕嬰知識問答
優生優育知識問答
兒童健康飲食知識問答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