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提出的本質意義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刻闡述了中國社會建設的根本要求社會建設的實踐幾乎與人類歷史一樣久遠。本文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四個全面範文,僅供參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不僅僅是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而且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體現了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序中社會執行規律的深刻把握和對社會良性執行與協調發展的深切關懷,是當代中國社會學研究及應用的重要參照系和方法論,對於引領中國特色社會學的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刻闡述了中國社會建設的根本要求

  社會建設的實踐幾乎與人類歷史一樣久遠。現代社會建設關注的是技術經濟變革基礎上的持續性的社會重建,其實質是社會關係的不斷協調和重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充分體現了對於社會建設規律不斷深化的認識,其所著力強調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於當下社會建設實踐是一種硬約束,也是一種倒逼機制,對於加快推進社會建設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更新更實的要求。

  社會建設是追求社會各個子系統、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相互協調的實踐過程,這是廣義社會建設的深層內涵。在現代技術經濟發展基礎上的社會變遷具有明顯的不均衡特點。先期發生的技術經濟子系統的變化必然引發相應的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環境子系統及其內部各要素髮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並不必然是一個同步的、協調一致的過程,在實踐中往往出現差距、錯位,並因此造成社會系統的失序。更重要的是,現代化程序中的社會變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程序。因此,在深入研究現代社會執行規律的基礎上,我們對社會執行進行必要的、科學的、動態的干預和建設,不斷促進其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這就是一種社會建設的過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刻認識到中國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需要統籌考慮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

  社會建設是不斷推動社會結構走向協調的實踐過程,這是社會建設的中層含義。所謂社會結構,是各種社會要素之間彼此關聯的形式,具體表現為人口結構、階級階層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等等多種結構型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清晰地認識到我國社會結構變遷中的失衡現象,特別注意到了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的失衡,突出強調了共享發展的戰略和措施。同時,同志還特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然要以各地發展為基礎。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距較大,生產力發展水平多層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各省區市甚至各市縣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屆時都同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也不現實。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解讀為本地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然後倒推出一個增長速度作為目標,這是違背規律的,也是難以做到的。這些科學論斷對於推動社會結構協調的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建設最為直接的內容就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這是社會建設的具體內涵,也是實際工作的直接抓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充分強調了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百姓心為心”,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特別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普通勞動者根本利益。推進社會建設要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好群眾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協調推進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工作,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明確指出了中國社會治理的主要規律

  為了保障基本的社會秩序與活力,引導社會發展的合理方向,任何形態的社會都存在著表現為政策干預等形式的治理實踐。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的社會制度背景下,不僅社會治理的需求存在差異,社會治理的主體、目標、方式和手段也存在差異,因而社會治理的型別和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針對中國社會現實,明確指出了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主要規律。

  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過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內在地包含著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社會治理理念、思路、體制、機制和設施等方面都表現出很大的不適應,既是對社會活力的制約,又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有效應對社會失序和安全挑戰,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但是,社會治理的現代化不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也不能虛無歷史。我們在看到傳統社會治理之不足的同時,應當充分肯定其歷史性的貢獻,應當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支撐社會治理現代化方面的巨大潛力和長期優勢,始終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事實上,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解決中國社會治理問題,需要學習和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但歸根結底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從中國現實條件出發來創造性地前進。

  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特別需要正確處理改革和法治的關係。一方面,面對傳統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不足和約束,我們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相比以前的改革,我們更需要突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特別是,考慮到實踐在不斷髮展,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不斷出現,我們的改革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推進的動態過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的治理必須遵循法治的理念和框架。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必須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在對改革與法治關係的認識上,以任何一方面否定另外一方面都是錯誤的,我們需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改革和法治同步推進。立法主動適應改革需要,積極發揮引導、推動、規範、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

  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著眼於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體制改革與建設,既是實際工作的抓手,又是改進和加強社會治理的長期保障。中共中央關於“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中國社會治理體制的基本特徵是“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不斷完善這一體制,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特別是,要致力於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增強社群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應該指出的是,在上述社會治理體制中,最為重要的是強調了黨委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堅持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那種簡單地將黨和政府與社會公眾對立起來,片面強調黨和政府退出、社會自組織跟進的觀點和做法,是明顯錯誤和十分危險的。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科學強調了中國社會整合的基本遵循

  社會現代化首先是一個社會持續分化的過程,在分化的基礎上不斷促進社會的一體化就是社會整合。分化與整合的良性互動,是持續推進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在此方面,“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科學強調了促進當代中國社會整合的基本遵循。

  科學認識當代中國社會分化現狀並明確繼續推進新發展的大方向是促進中國社會整合的重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些都是社會分化的重要表現。可以說,一方面,我國社會分化的速度是迅速的、範圍是廣泛的、形勢是嚴峻的、影響是深遠的,特別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差距和價值差異非常明顯;另一方面,我國社會分化仍然是發展過程中的、不均衡的、整體水平較低的分化。由此,新時期的社會整合面臨著嚴峻挑戰,既要約束和引導一些方面的異常分化,又要明確為新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社會基礎,避免發展中的困境和陷阱。畢竟,發展仍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們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還是需要通過新的更好的發展來解決。中共中央關於“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要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努力認識、把握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推動經濟新發展。

  必須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當代中國社會整合的核心力量,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絡是促進社會整合的關鍵所在。不同型別的社會有著彼此差異的整合核心。比如說,有些社會是以宗教信仰及其組織作為社會整合的核心力量,有些社會則是以祖先崇拜及其組織作為社會整合的核心力量。在中國歷史上,儒家學說和家族組織曾經共同對社會整合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與經驗表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以及以此為靈魂的中國共產黨組織,是邁向現代化的中國社會整合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這也是為中國憲法法律所確認和保障的。實踐表明,堅定黨的信仰,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在協調社會全域性中的核心作用,我們的社會就繁榮穩定,廣大人民就幸福安康。實踐也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於自我學習、勇於自我批評、不斷與時俱進的學習型政黨,其執政經驗日益豐富、執政能力不斷提升,經得起各種巨大挑戰的考驗。但是,一段時期以來,一些黨員、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喪失信仰、脫離群眾甚至違法亂紀,使得黨在部分群眾中的形象受損,黨的社會整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突出強調了“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確保黨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歷史程序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程序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黨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充分發揮社會整合作用的最重要方式是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可以說,宣傳教育、行政命令、社會動員、利益調整等等,都是社會整合的一些方式。實踐表明,黨在不同時期也曾有效利用過這些方式。但是,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程序中,黨對社會的整合越來越要強調通過法治方式進行。黨員和黨的領導幹部,在遵守黨規黨紀的基礎上,要強化法治意識,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即使我們採用思想的、行政的、經濟的、社會的等等整合方式,也要更加強調尊重社會執行規律、更加強調於法有據,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式開展工作。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推進依法執政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越來越成為黨更好地發揮社會整合作用的關鍵所在。

  總而言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所追求的社會目標與社會學學科的價值追求高度一致,其所著力解決的矛盾是當前中國社會執行中的主要矛盾,其所闡述的促進中國社會良性執行和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對於社會建設、社會治理和社會整合研究具有直接指導意義。認真學習貫徹“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必將推動中國社會學者開展更加深入具體的研究和實踐,引領中國特色社會學的新發展。

  關於四個全面範文篇一:

  “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黨的以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域性出發,提出並形成的治國理政的戰略佈局。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飛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戰略抓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指引。

  “四個全面”閃耀著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光輝。認真學習領會和正確貫徹落實這一戰略佈局,從哲學高度去認識和把握它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和基本要求,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四個全面”是一個過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四個全面”就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我們說“四個全面”是一個過程,不僅是因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個過程,而且它的協調推進也將是一個過程。首先,我們看一看“四個全面”是怎樣提出和形成的。其次,我們分析一下“四個全面”將如何協調推進。

  在2015年2月11日,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喜迎新春·聯歡茶話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說,“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這就一語中的,深刻闡述和揭示了“四個全面”提出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提出來的,它是從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們之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內涵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正在進行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則是將來完成時。全面深化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主題,是三中全會對我國改革作出的戰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國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所確定的主題,是四中全會對我國法治建設提出的戰略任務。全面從嚴治黨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對教育實踐活動以及對黨的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黨的各項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獲得的經驗、形成的成果進行的概括和總結,又是對今後黨的建設進一步提出的新要求。“四個全面”立足治國理政全域性,抓住了改革發展穩定關鍵,統領中國發展總綱,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 “四個全面”來自實踐,要發揮好戰略佈局對實踐的指導和引領作用,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經受檢驗,並發展之、完善之,然後再上升到新的理論高度,對新的實踐又指導之、引領之。“四個全面”統一於我們正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實踐中。它的每一個“全面”的演進都是這樣一個過程,它的整體協調推進也將是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動態的、變動不居的、發展變化的、迴圈往復的,直到其目標任務的完成,新的歷史使命的開始。

  從哲學高度認識和把握“四個全面”是一個過程的原理,在實踐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就要堅持實踐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為轉移,不能以機械的、固定的、靜止的、僵化的觀點看問題。要認識規律、探索規律、遵循規律、把握規律,不做違反規律的事。要樹立世界眼光、統籌戰略思維、運用創新方法,鑑析好世情、依據好國情、把握好黨情,不斷減少工作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四個全面”是一個系統

  馬克思主義指出,系統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現象。聯絡是客觀、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現象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則構成聯絡。“四個全面”中的第一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佈局中的戰略目標。第二、第三和第四個“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佈局中的三大戰略舉措。從整體上看,“四個全面”是一個系統,並且是一個大系統,而每個“全面”則又是相對獨立的一個小系統。每個小系統又有自己的具體內容,由此決定著系統的性質、功能、作用和地位。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簡單相加。“四個全面”也不是四個部分的簡單組合,而是有機的統一。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層層遞進,由此構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關聯的有機統一體。

  那麼,“四個全面”中的每一個“全面”各自是一個什麼系統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系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是黨的所確定的,就是到2020年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基本內涵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從實現中國夢的歷史程序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動力系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容是5加1加1:即覆蓋構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佈局相對應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以及國防和軍隊改革等,具體內容涉及15個領域330多個專案。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依法治國是保障系統。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具體要求是: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姊妹篇”,形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

  全面從嚴治黨是調控系統。黨的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反覆強調,要把黨建設好,充分發揮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全面從嚴治黨,基礎在“全”,關鍵在“治”,要害在“嚴”。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黨的領導是“四個全面”之魂、戰略中軍帳之帥。全面從嚴治黨的具體要求是:落實從嚴治黨責任,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堅持從嚴管理幹部,持續深入改進作風,嚴明黨的紀律,發揮人民監督作用,深入把握從嚴治黨規律。這些要求實際上強調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推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上都要“嚴”起來,即思想要嚴、教育要嚴、組織要嚴、標準要嚴、作風要嚴、執紀要嚴、懲治要嚴、制度要嚴,把“嚴”貫穿於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並將其作為一條貫徹始終的主線。全面從嚴治黨標定了治黨的路徑,提出了“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要求。

  “四個全面”的每一個“全面”及其內容,都是一整套結合實際、繼往開來、勇於創新、獨具特色的系統思想。

  從哲學高度認識和把握“四個全面”是一個系統的原理,在實踐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就要堅持全面的觀點、聯絡的觀點,觀察大勢,著眼大局,把握大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防止單打一,防止顧此失彼,防止孤軍奮進,防止片面性、絕對化。關注每個“全面”相互之間的關聯性、耦合性、協同性。善於謀劃、善於籌劃,努力做到眼前和長遠統籌,全域性和區域性配套,漸進和突破銜接,橫向和縱向連線,上下和左右貫通。

  三、“四個全面”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的

  馬克思主義強調,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根本法則。“四個全面”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它們之間以及每一個“全面”要素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總起來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處在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引領地位,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則支撐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實現,四者統一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實踐之中。進一步具體來說,全面深化改革,要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其改革的本身也包含了法治建設和管黨治黨的內容。全面依法治國,既內含了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固化改革發展成果的內容,也包含了依法治國和依規管黨治黨的內容。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都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全面從嚴治黨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起著重要的政治引領和思想保證、組織保證的作用,而三者最終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由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所以,同時它們也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指引。“四個全面”有機聯絡、缺一不可,相互之間誰也離不開誰。儘管每一個“全面”講的內容各不相同,分屬不同的範圍和領域,但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和辯證統一關係,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的有機統一體。

  從哲學高度認識和把握“四個全面”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的原理,在實踐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就要堅持辯證的觀點,堅持兩手抓,堅持辯證思維。既抓改革,又抓法治;既抓物質文明建設,又抓精神文明和其他文明建設;既抓經濟工作,又抓思想政治工作;既抓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又抓黨的思想理論武裝。就要正確處理好一系列與推進“四個全面”有關的重要關係,比如,“四個全面”中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的關係,改革和法治的關係,黨和法的關係,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係,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領導幹部帶頭和全黨全社會參與的關係,反腐倡廉中治標和治本的關係,等等。

  四、“四個全面”是全域性和重點的有機統一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性質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在多種矛盾構成的矛盾體系裡,主要矛盾是處在支配地位和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正確認識和把握規律,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聯絡,必須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四個全面”是全域性和重點的有機統一。從“四個全面”的內容、功能、地位、作用看,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和各國共同的追求,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時代潮流,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從嚴治黨是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必然要求。但是,“四個全面”不是簡單的平列關係,而是有機聯絡、相互貫通的頂層設計和執行機制。在“四個全面”中有戰略目標,有戰略舉措,戰略舉措是為實現戰略目標服務的。然而,“四個全面”又是一個動態的矛盾運動過程,反過來,在不同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四個全面”又是相互轉化、互為因果的,又各自成為目標和手段。比如,當一定環境下,改革不突破成為阻礙發展的主要障礙時,尋求改革突破就成為一定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工作推進的重點。當一定環境下,法治不完善,不足以保護改革,固化發展成果時,加強法治建設就成為一定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必須重點解決的突出問題。當一定環境下,黨的建設問題凸顯,影響黨的威望和形象時,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加大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力度就成為一定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必須狠抓的工作任務。建成小康社會,煥發改革精神,增強法治觀念,落實從嚴治黨,“四個全面”的這條線索勾勒出了黨治國理政的“路線圖”和社會主義中國行進的未來前景。

  另一個方面,如果我們從“四個全面”的每一個“全面”的內在要素看,也會發現它們的每個要素之間也不是完全處在等同和平列位置的,各自的系統中也有工作的著重點、側重點。比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諸專案標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始終是整個目標體系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點目標,只有這個目標實現了,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對所有改革起著牽引作用。在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中,既要發揮好市場的作用,也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但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再比如,全面依法治國,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證,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在推進法治建設中黨員領導幹部對全社會起著“關鍵少數”的引領和導向作用。還比如,全面從嚴治黨,要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思想建設要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組織建設要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幹部隊伍為重點,作風建設要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為重點,制度建設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反腐倡廉建設要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

  從哲學高度認識和把握“四個全面”是全域性和重點有機統一的原理,在實踐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就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善於牽住工作中的“牛鼻子”,抓重點,抓關節點,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敢於點穴位、疏經絡,聚焦疑點,破除難點,發力重點,推出亮點。就要透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這樣我們才能在謀小康之業、揚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築執政之基中,佔“高屋建瓴”之勢,得“勢如破竹”之效,取繁榮昌盛之功。

  關於四個全面範文篇二:對於四個全面的認識以及意義的思考

  我們都知道,小康社會、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都曾反覆出現在之前的黨的檔案裡,但把它們都貫以“全面”二字,緊密結合在一起,是歷史性的第一次。它既是繼往開來,又是戰略性飛躍。中國的事情既難在開頭,更難在善始善終,全面推進到底。過去我們說“進一步”“大力推進”,但一說“全面”,就成了不留死角和退路的莊嚴承諾。

  “四個全面”的具體內容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以前小康社會、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這四條都有,這次是加了個“全面”,變成一個體系。因此,“四個全面”是黨的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是黨治國理政的總綱。

  這“四個全面”,每一個都有一個逐步提出、日益明晰的過程。因而我們必須對其有一定的認識。

  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立足治國理政全域性和根本,著眼於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長遠,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學習和領會“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思想內涵,有必要從哲學角度來認識和把握。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四個全面”就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我們說“四個全面”是一個過程,不僅是因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個過程,而且它的協調推進也將是一個過程。首先,我們看一看“四個全面”是怎樣提出和形成的。其次,我們分析一下“四個全面”將如何協調推進。

  從哲學高度認識和把握“四個全面”是全域性和重點有機統一的原理,在實踐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就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善於牽住工作中的“牛鼻子”,抓重點,抓關節點,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敢於點穴位、疏經絡,聚焦疑點,破除難點,發力重點,推出亮點。就要透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這樣我們才能在謀小康之業、揚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築執政之基中,佔“高屋建瓴”之勢,得“勢如破竹”之效,取繁榮昌盛之功。

  “四個全面”既各自發揮其作用,相互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絡。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一個整體,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階段性戰略目標,是現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統領。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戰略目標的關鍵一招、根本路徑,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戰略目標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而全面從嚴治黨是發揮黨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用、為實現戰略目標提供堅強組織保證的根本前提。必須把每一項戰略舉措放在“四個全面”的總體佈局中來把握,才能正確認識每一項舉措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係,把提出的“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總要求貫穿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各環節,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 凝聚起更為強大的正能量、推動力。

  由此可見, “四個全面”的意義是非凡的,也是重大的。

  確立中國由大向強發展的總方略。由大向強,不僅是量的積累,更是質的飛躍。如何實現這“關鍵一躍”,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課題。由大向強可謂 “樹大招風”,越是靠近世界舞臺中心、越是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越大。同時,我國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深水區,要用幾十年解決西方 在幾百年的現代化程序中遇到的問題,還要解決自身特有的突出矛盾問題。國內外安全風險疊加交織,面臨“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等,這些都給黨治國 理政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更高要求。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就能更好統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實現中國夢的統一,堅持全面建成小 康社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統一,以全面深化改革來破解民族復興和現代化程序中遇到的各種深層次矛盾問題,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來確保發展風險有序可 控,以全面從嚴治黨來強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

  “四個全面”,是同志站在時代和全域性的高度,在堅定中國自信、發展中國道路、優化中國模式、總結中國經驗,帶領人民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的程序中提出來的,既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又是實踐創新的巨大飛躍。協調推進“四個全 面”,對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關於四個全面範文篇三:

  “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指導和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立足治國理政全域性,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意識和問題意識謀劃未來,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實現“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抓住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頂層設計、戰略方向,充分體現了當代共產黨人的全域性視野和戰略眼光。

  自己結合對《對政法工作作出的重要重要指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孟進柱署名文章《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肩負起實踐者推動者的責任》及曹建明檢察長在全國檢察機關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省州政法工作會議和省州檢察長會議精神的學習,感觸頗深。作為政法部門的一分子,要堅定樹立依法治國理念,忠實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才能切實維護公平正義。談談個人的一些理解。

  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提出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的緊密結合,是對科學社會主義關於發展與公正原則的堅持與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要達到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主要是解決發展問題的。全面深化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既有發展的內容,比如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公正的內容,比如釋放社會創造活力。全面依法治國所要達到的根本目標,就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全面從嚴治黨,既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領導力量保證,又是維護社會公正的政治保證。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的豐富和充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生動實踐,又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總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螺旋式前進的基本路徑和模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豐富和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容,在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和“五位一體”建設總佈局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目標、動力、保障和領導方略;豐富和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成熟定型的問題;豐富和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在已經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總任務、總佈局和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總體思路。可以說,“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提出,是為了解決問題、堅定自信、明確方向,它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更加鮮明。

  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迴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

  迴應人民群眾新期待新要求,必須依靠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黨的以來,我們黨相繼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等,不斷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和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但要想把這些主題活動的成效鞏固下來、深化下去,把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切實轉化為黨和政府的所作所為,還必須依靠制度機制和政策措施。對此,“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提供了迴應人民群眾新期待新要求的重要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可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全面深化改革,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消除阻力、增添動力、激發活力。全面依法治國,為人民群眾維護自身權益提供法制保障,可以對損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行為予以懲治。全面從嚴治黨,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指明正確方向、引領正確道路。

  迴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必須給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惠。只有讓人民群眾有想頭、有盼頭、有幹頭,才能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黨的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步步臨近,讓人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和好處;全面深化改革舉措的不斷出臺,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發生在身邊的可喜變化;全面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讓人民群眾看到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未來希望;全面從嚴治黨的重拳出擊,讓人民群眾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對自身建設要求之嚴格、懲戒之嚴厲、形象之重塑。可以說,人民群眾從“四個全面”的不斷推進中,感受到了一個奮發有為的政黨、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家;換言之,“四個全面”已然成為人民群眾認知評價黨和政府工作的主要衡量標準。

  三、“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體現了黨自身的責任擔當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體現了我們黨對事業發展所面臨的困難、挑戰和風險的清醒判斷,體現了我們黨對工作重心的精準判斷,也體現了我們黨直面矛盾、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化解風險的勇氣和智慧。從它的具體內容以及其中的邏輯關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系統明確而具體,包含了許多量化的指標體系,體現了黨對奮鬥目標的責任擔當;全面深化改革這一動力系統牽涉面廣,工作難度大,不確定性因素多,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體現了黨對發展動力的責任擔當;全面依法治國這一保障系統,建章立制的內容多,操作實施的環節多,體現了黨對法治保障的責任擔當;全面從嚴治黨這一操控系統,自我割捨難度極大,自加壓力要求極高,需要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的特點和規律,體現了黨對自身素質與能力的責任擔當。用“趕考”做比喻,如果說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大考”的話,那麼實施“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大約相當於“中考”,而“四個全面”就是關乎“大考”與“中考”的四張試卷:“小康”卷,難點在於均衡,即區域、城鄉、群體之間的均衡;“改革”卷,難點在於推進,推進需要涉險灘、啃硬骨頭;“法治”卷,難點在於建制,更在於把法治改革的成果轉化為鮮活的法治執行實踐;“黨建”卷,難點在於自我約束,刮骨療毒、壯士斷腕、自我手術,其中的痛苦與堅毅是難以想象的。如此看來,“四個全面”不啻是中國共產黨給自己立下的奮鬥誓言,其中包含著許多倒逼和自我要求的內容。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體現了對民族的責任,昭示著我們黨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也體現了對人民的責任,昭示著我們黨要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還體現了對黨的責任,昭示著我們黨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作風,密切聯絡群眾,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四、“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指明瞭實現中國夢的現實路徑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提出與中國夢這一美好願景的激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中國夢的激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僅是當下的奮鬥目標,而且還是實現未來美好願景的必要條件;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僅是倒逼出來的必然選擇,而且還是為未來美好願景奠定製度和治理基礎的重要前提;全面依法治國不僅僅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條件,而且還是在公平正義的方向上實現未來美好願景的根本保障;全面從嚴治黨不僅僅是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的必然舉措,而且還是鼓舞激勵全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未來美好願景的必備要件。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中國夢的激勵,我們黨才能既務實深刻又超然灑脫地提出並實施“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提出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強有力的現實支撐。如果把中國比作一列高速行進的列車,那麼,實現中國夢就是前行的目標,“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就是保障高速列車順利前行的重要條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奔向中國夢征途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站點,是實現中國夢的基本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本質上說是發展問題,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全面進步,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基礎,又是最終實現中國夢的動力基礎。全面依法治國,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治保障,又是最終實現中國夢的法治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既貫穿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始終,又貫穿於實現中國夢的始終,是須臾不可離的政治保證。由此看來,能否實現“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能否順利實現中國夢的最重要的“中期考核驗收”。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每一方面都突出強調“全面”,既有目標又有舉措,既有全域性又有重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在覆蓋的人群、地域、領域都是全面的,是沒有“掉隊者”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體現在堅持系統思維,充分考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耦合性,進行統籌配合;全面依法治國,體現在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從嚴治黨,體現在治標和治本統籌兼顧、自律和他律雙管齊下,提出一系列嚴格管理幹部、完善制度法規的全方位、高標準管黨治黨舉措。“四個全面”之間又有機聯絡、相互貫通,以全面小康凝聚力量,以深化改革激發活力,以依法治國規範秩序,以黨的建設提供保證。四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戰略統籌,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

  從全域性的高度深刻認識“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釘釘子”的精神深入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一張藍圖繪到底”,將成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巨集偉目標鼓舞人心,美好前景凝聚力量。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必將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作為一名檢察官,要時刻牢記堅持黨的領導,嚴守政治紀律,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法治意識,堅決同以同志為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立足本職,堅定不移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捍衛者,做全面深化改革的促進者、踐行者,永葆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政治本色。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實現中國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和諧互助五步十環培訓總結範文
結合實際對四個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相關知識
四個全面提出的本質意義是什麼
創新思維的本質特點是什麼
女人臉色發黃的本質問題是什麼
營銷和銷售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感恩節的由來_感恩節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竹子的象徵意義是什麼_竹子的象徵意義精神
三色月季花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生肖牛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開發新客戶的具體意義是什麼
達伽馬航海的重要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