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篇高中八百字優秀議論文分享
寫不好議論文?那麼不妨多學習一下別人是怎麼寫的議論文。今天小編選取了六篇優秀的議論範文和大家一起學習,希望大家可以從下面六篇議論文中總結出好的議論文的寫作規律,也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一、誠實就是財富
有一個農村女學生以優異成績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但因交不起學費而苦惱。一家生產健腦口服液的企業願出萬元資助,條件是讓這個學生為他們在電視上做廣告,說是因服了他們生產的補腦液才思敏捷,考出了好成績。這個學生斷然拒絕,因為她家庭貧困,從未喝過什麼補腦液。
一名成績優異但交不起學費的女大學生,斷然拒絕了一家生產健腦液的企業願出萬元資助但要為其做虛假宣傳廣告的要求,原因很簡單,因為她沒有喝過。“我從來沒有喝過!”這句簡單的話反映了這位女學生誠實潔白的內心世界。
那麼,什麼是誠實呢?我認為誠實就是言行與思想的一致。它既表現為對人的真誠,也表現在辦事與求知過程中的實事求是。
誠實是做人的根本。每個人都是組成社會整體的細胞,他不可能脫離整體而孤立地存在,這就決定了一個人要在整體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就必須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係。而處理好這種關係的關鍵便是以誠待人。我們都無法想象如何與一個滿嘴假話的人共處;同樣,我們付出自己真誠的同時也會贏得別人的信任與友誼。而當今,許多人在金錢的衝擊下,為物慾所蔽,為達到個人目的,整日戴著虛假的面具。當他們為日益鼓起的腰包沾沾自喜時,卻不知已經失去了誠實——這做人的根本,這最寶貴的財富。
誠實是處事的原則。解決問題的第一要素就是承認問題的存在和理清問題的脈絡。離開了這一點,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更談不上把問題解決好。一個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人才可能是一個成功的人;相反,歪曲事實、隱瞞真相就等於一事無成。對於一個要生存、圖發展的人來說,實事求是地對待一切事物就顯得尤為重要。
誠實也是求知的惟一途徑:我們求取知識的目的就是服務社會,而社會需要的是真正的知識,並不是沒有真才實學的高學歷。而誠實便是獲得真知的惟一有效的途徑。古今中外,凡是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無一不是實事求是的。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成績不好、但他卻勇於提出任何一個別人看來近似愚昧的問題。東晉文學家左思對於自己的文章也有著實事求是的評價。對照他們,我們有些同學作業靠抄襲,考試靠作弊,對於疑難問題,不肯鑽研,強不知以為知。這種行為顯得可悲可笑。愛因斯坦說過:“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併為之奮鬥,是人的最高品質之一。”這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之一。
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造就了一代代炎黃子孫。我們只有用誠實才能換得友誼,贏得成功,獲得知識。那位誠實的女學生也許無法踏入大學的殿堂,也許一生都很貧窮,但她擁有誠實,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便是個富翁——因為,誠實就是財富。
二、 珍惜
人們對於屬於自己的東西往往不甚珍惜,卻總是羨慕那些不屬於自己的,因此人們大都活得很累。
小時候常羨慕那些大人們,整天高高興興,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總不必為明天要交的作業和老師的當堂測驗而擔心,他們可以看電視、看電影、出外郊遊,可我閃卻不行。
長大了卻總是羨慕孩童的時候,羨慕那孩童的幼稚、真純,羨慕他們活得無憂無慮,不必為生活的艱辛而操勞,羨慕他們能在父母愛的海洋裡歡快地嬉戲,羨慕他們躺下就睡,哪懂得失眠?
沒錢的時候羨慕那些有錢人,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上哪玩就上哪玩,活得多愜意!他們不會因缺錢而煩惱,不會為了買一套建築模型而駐足窗前、流連忘返。
有錢時卻又羨慕那貧窮的時候,那時多輕鬆!不會因為錢而擔驚受怕,不會因為錢而找不到真正的友誼。唉,沒錢時的友誼多純潔!
當我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時,從未感到父母有多重要。那時總是厭煩父母的反覆嘮叨,總是因父母的約束而大吵大鬧,總是因父母的事事代辦而發脾氣。那時真希望自己一人卻生活,去闖蕩。
沒有父母在身邊卻又羨慕那些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們。他們多幸福,時刻都能享受父母無微不至的愛,時刻都能得到父母善意的勸告,好心的幫助。有時真後悔,不該傷父母的心。
朋友在身邊時並沒有覺得這有多重要,心想有沒有朋友,還不是照樣過?
可分離之後,卻倍感無聊寂寞,往日的朋友都遠在他鄉,這裡只有孑然一身的我!於是我又羨慕往日朋友間的歡欣。
讓我們珍惜吧!珍惜孩童時的純真;珍惜成年後的成熟;珍惜貧窮時的輕鬆;珍惜富足後的充裕;珍惜父母的愛,珍惜你闖天下的勇氣;珍惜人生的最寶貴的友誼吧!世上的萬事萬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要因為羨慕那些還不屬於你的東西而厭惡現在屬於你的東西。當我們學會珍惜,我們將會發現,生活原來是這樣美好!
三、 求知的三種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這“三種境界”是分別用三首宋詞的句子寫的!
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形容人們在初學階段有如登高望遠,在無限遼闊的知識領域面前打開了眼界,意識到自己學問不足,知識有限。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形容在強烈的求知慾望驅使下,潛心專注,廢寢忘食在學習,身體消瘦了不後悔,臉色憔悴了也值得。
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這裡借描寫一個青年在元宵節的燈火人群中找到情人的經過,比喻真知得來有個“千百度”的探索和鑽研過程,一旦有所發現、有所收穫,會體嚐到莫大的幸福與歡樂。
王國維講的“三種境界”十分形象,合乎無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或知之甚多的學習規律,成為許多人鼓勵自己刻苦學習的座右銘。在實現四化而學習中,每個人都可以用這“三種境界”衡量自己,看看已經進入到哪種“境界”了。
四、 珍惜“今天”
一個人的歷史,可以用“昨天……今天……明天……”這麼一個時間表來表示。對於一個革命者來說,回首昨天,應該是問心無愧的;面對今天,應該是倍加珍惜的;展望明天,應該是信心百倍的。但在這三者之中,我以為更應該珍惜今天,為什麼呢?
“昨日之日不可留”,昨天已經過去了,你能拉它回來嗎?
明天還沒有來到,豈能坐以待之,“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把學習、工作總是往明天推的人,只能落得一事無成它悲切。
可今天呢?只要你想,總是可以抓住的。抓住它甚至可以彌補昨天,準備明天。 義大利的傑出畫家達•芬奇常說:“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的安眠。”他正是從抓“今”開始,抓緊了“一生”,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著名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是:你沒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過的那點鐘,是永遠不能返回的。還有人問科學家達爾文:“你一生怎麼做了那麼多的事呢?”他回答道:我從來不認為半個小時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時間。他們從“一個鐘頭”,“半個小時”抓起,可算是懂得了抓“今”的妙訣。
為了把我國早日建成四個現代化強國,我們今天也有不少善於抓“今”的人。開灤煤礦的侯佔有不是“地球轉一圈,他轉一圈半”嗎?不少工人同志不是“今天干明天的活”,“今年幹明年的活”嗎?從這些有成就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抓“今”的何等之重要!
時光如水,稍縱即逝。董必武同志曾給《中學生》題過這樣一首詩:“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尋,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尋為八尺,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願它作為一切下決心為革命抓“今”的同志的座右銘。
五、 順境與逆境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人們自古就把“逆境”和“成才”聯絡起來,許多人甚至還把“逆境”看成了成才的充分必要條件。據說有一位大學生在研究了許多偉人在“逆境”中的奮鬥史後深有感觸,立即向學校申請“下鄉當農民”。大概在他看來,在大學這樣的“順境”中是出不了“偉男”的。 不錯,許多偉人是歷經磨難才有後來的成就的。司馬遷受宮刑後發奮而著《史記》,愛迪生當賣報童而自強不息成為發明大王,更不用提馬克思、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這樣看來,“逆境 成才”的公式似乎成立了。但是,如果人一遇“逆境”就能“成才”,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因家境貧寒而輟學務農的孩子,一生在學術上也無所作為,沒有“成才”呢?為什麼會有許多孩子因父母離異而四處遊蕩,甚至最終走上犯罪道路呢?
可以這樣說,逆境作為一種客觀外界環境會促使或激勵某些人成才,但逆境既不是成才的充分條件,也不是成才的必要條件。“順境”同樣可以使人成才。比如朱鎔基總理身邊那位年輕的女翻譯朱彤,以她敏捷的反應、清晰的發音、出色的口譯水平贏得了國內外新聞界的交口稱讚。她的父母都是富有經驗的、資深的外語專家。朱彤在這樣家庭中學外語就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不正好說明“順境”也能出人才嗎?
由此可見,能否成才,其根本因素不在於“環境”是“逆”還是“順”,而在於個人的奮鬥。“下鄉當農民”後固然有可能“自學成才”,但那種“成才”的機會就一定比“上大學”刻苦學習而成才的機會多嗎? 況且即使自學成才,究其原因,主要也不在於“當農民”而在於“自學”。正如愛迪生成功的關鍵在於“自強不息”而不在於“當賣報童”一樣。
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阿甘說過一句話:“別去自找麻煩,麻煩會來找你的。”這句話正是勸我們不必刻意去當農民,尋“逆境”;同時也提醒我們,人的一生隨時會遇上困難和“逆境”,所以更應該珍視眼前的“順境”。
其實,“順境“和”逆境“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順境”,也沒有絕對的“逆境”,任何“順”中包含有“逆”的因素,任何“逆”中都能尋找到“順”的成分。況且順境與逆境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大千世界中,應該說很少有人永遠一帆風順,問題在於無論在什麼樣的境況下,都要採取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同樣處在逆境中,有的人不屈服,不退縮,敢於“扼住命運的咽喉”,變不利為有利,他們成才的概率就高;相反,有的人不努力,不進取,不去和命運搏鬥,如何能夠“成才”呢?換句話說,未成才的人缺少的不是“逆境”而是自強不息的精神。
對於我們現在來說,需要的是拿出十分的奮鬥勇氣,接受順境,也不懼怕逆境,努力不息,戰鬥不止,終將成才。
六、 不妨“自討苦吃”
近日報載:瑞納集團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投資十幾億港元。當時,該集團總經理溫瑞芬女士的弟弟正在北航讀研究生,校方為表示感謝,便回贈其弟一間房子。但溫女士卻想到弟弟還是個學生,生活上不宜過於安逸,便婉言回絕了。讀罷,我對溫女士這一富於遠見的做法深感欽佩,同時也產生了一種想法:環境日益安適的今天,我們需要“自討苦吃”。
中國有句古話, “自古英才多磨難”。在古代,人們就很注重在逆境中培養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但他卻不貪富貴安逸,獨處陋室,在牆上寫下了“富非所望不憂貧”的座右銘,時時激勵自己苦心創作。顏回是孔子一個有名的弟子,他家境貧寒,屋舍破陋,臥在席上只能隨著身子,但顏回卻寧願處在這一逆境中“自得其樂”。於是,孔子便在《論語•雍也》中留下了這樣的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讚揚顏回是一個“士志於道而不勝惡衣惡食者”。我想,這些古人之所以能做出很大成績,是與他們在艱苦環境中的磨礪分不開的。
著眼現在,我們做得似乎就不如古人了:前一陣,一箇中日孩子夏令營曾鬧得沸沸揚揚。的確,中國孩子的表現很不如人意。家長怕孩子累,揹包不給裝滿,結果半路上食物就吃光了;孩子稍有不適,就被家長拽回營地休息……可是,此後不久,在山東濟南某地也舉行了一次夏令營,不同的是,這次沒有家長陪同。結果,孩子們表現很頑強,絲毫沒有懈怠,帶病也堅持下來了。這樣對比看來,不是孩子們不能吃苦,而是他們沒有機會! 家長們事事越俎代庖,百般呵護溺愛,磨平了孩子們進取的銳氣,削弱了孩子們戰勝困難的勇氣!
時下,孩子們常常呼籲:我們想自己動手,可是沒有機會!那麼,就給孩子們營造一個磨練自己的環境吧!在國外,不是已經出現了“磨難教育”、“坎坷教育”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必將日趨美滿安逸,但人生在世,總免不了遇到挫折坎坷,少時多吃些苦,大有益於將來。在這樣的形勢下,處於當代的我們,又何妨“自討苦吃”呢?
教你寫好如何寫一篇高分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