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氣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每年陽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日。?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夏至summer solstice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夏至由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溼潤灌漿,乾乾溼溼,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注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過了夏至,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東多西少的分佈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

  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華南西部6月下旬出現大範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作好防洪準備。夏至節氣是華南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

  夏至意思是什麼

  夏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個節氣,夏至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夏至的時間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關於夏至節氣的由來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由來和習俗
夏至為什麼要吃狗肉
相關知識
夏至節氣是什麼意思
芒種節氣是什麼意思
霜降節氣是什麼意思
大雪節氣是什麼意思
小滿節氣是什麼意思
穀雨節氣是什麼意思
小寒節氣跟大寒節氣是什麼意思_兩者有何區別
小寒節氣跟大寒節氣是什麼意思_兩者有何區別
春分節氣是什麼意思呢
大暑節氣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