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春節傳統美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我國民族甚多,各地的習俗、美食都不一樣,因此春節期間,美食遍佈,你知道嗎?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山東:麵塑王國

  山東是個吃麵食的大省,雖然沿海一帶越來越富裕,但是過年蒸麵食、吃麵食的習慣,一直沒改變。山東面食是以糯米麵為主料,加小麥粉、水,著色,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刀、剪、簪、花紋模等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山東面塑起源於菏澤,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浙江: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曆年的應時食品。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河南:餃子煮麵

  河南部分地區,大年初一家家吃餃子煮麵,名“金絲穿元寶”,也叫“銀錢吊金龜”,蓋因餃子太像元寶了,子夜時餃子煮熟了撈食,謂之“撈元寶”,而且是今年撈到明年,還不發大財?

  廣西:粽子

  廣西人過年家家戶戶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提前兩三個星期就要準備了,要備好料,年貨市場那是要去跑好幾次呢!綠豆要去殼,五花肉呢,要用生抽、鹽、酒、蔥姜醃上一整天,糯米和乾果有板栗、蓮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包粽子既是個技術活,還是個力氣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那天,最好是找一個特大的鍋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鍋子裡,要好好地煮上十來個小時,這樣粽粑裡面的東西才能如發生了化學反應般,各種香味兒融合在一起。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鉤子一個個勾起來,掛在屋簷下或陽臺上不能太陽晒,隔三差五地還要用水煮煮透,這樣啊,整個正月裡都不會壞。在廣西,粽子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僅是逢年過節的送禮佳品,廣西人賦予了粽子新的意義,廣西人更把粽子當作是一種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廣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圖的是一種吉利了。

  湖北:“三全”“三糕”“三丸”

  湖北人吃年夜飯講究“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雞、全鴨、全魚,“三糕”就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魚丸、肉丸、藕丸,有無丸不成席、無魚不成席、無湯不成席一說。

  重慶:梅菜扣肉

  重慶:“扣肉”“灌海椒”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麵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裡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北京:蜜供、沙琪瑪

  老北京的“零食”除了年夜飯菜餚外,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薩琪瑪等,也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各民族春節習俗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莊”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繡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裡,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全國各地春節習俗

  陝西年俗

  春節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 陝西民風古樸,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陰曆的“年”叫作春節,因為春節—般都在“立春”後,因而稱其為春節。

  陝西人如今仍把春節叫作“過年”,並流傳下來一個關於過年的故事。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的夜晚。出來食人,使得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發現這種凶殘的猛獸最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年”一見熊熊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遁得無影無蹤。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帖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臺灣年俗

  送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

  灶神俗稱“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九天東廚煙主”。早期臺灣民間,每家廚房都有一個相當大的“灶”。相傳灶有灶神,於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來監視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迴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各家的善惡功過。

  除夕:辭年、避債戲、圍爐、守歲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臺灣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習俗也相當多。先辭年,佈置“廳頭”,即在奉祀“觀音媽”和諸神像的大廳上,換新版畫和聯軸。到了下午舉行“辭年”儀式。在供桌上盛設五牲及各種年粿供奉諸神,然後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示感謝這一年來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新年更多的賜福。神桌前還要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上用紅紙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飯春花”,這個飯叫“過年飯”。在閩南語中,“春”與“剩”諧音,意思即怎麼吃也吃不完,還有剩餘。桌前還擺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紅棗。紅棗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來,有句俗話“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後,還要燒金紙、放爆竹,才算結束辭年儀式。

  溫州年俗

  過年是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餈。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鹹肉湯圓。而麻餈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餈,麻餈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餈”。吃麻餈、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晒醬油肉和鰻鯗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曆十一月份就開始晒醬油肉和鰻魚鯗。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後晒乾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晒這些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屋簷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裡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願意自己動手晒。鰻魚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晒,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鯗”,鰻鯗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搗年糕

  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裡,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甘肅春節習俗
福建省春節習俗
相關知識
各地春節傳統美食
中國春節傳統美食
感恩節傳統美食
感恩節傳統美食有哪些
全國各地冬至傳統飲食
全國各地冬至傳統飲食
各地春節吃哪些傳統美食
各地春節吃什麼傳統美食
廣東春節的傳統美食
春節的傳統美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