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學習經驗分享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一、基本內容概述

  同學們學習歷史,主要通過對中國史和世界史基礎知識的學習,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的發展和變化,培養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歷史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學習歷史教材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同學雖然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往往苦於無從下手或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歷史現象看起來紛繁複雜,變化萬千,但也並非沒有規律可循,它們都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並有一定的歷史人物參與這些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程序,只有抓住歷史的特點,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起來才得心應手,下面,就簡單介紹幾種:

  一閱讀法: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正確運用閱讀法是學好歷史的關鍵。運用閱讀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注意課與課之間的連貫性,這是因為課與課之間有的存在著因果關係。如中國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時期,這幾課依次體現了我國奴隸社會由開端到發展再到鼎盛直到衰落瓦解的過程。又如,一些鼎盛的封建王朝,課文往往分中央集權政治、經濟的發展、民族關係、對外關係和文化等幾課內容,只有注意到課與課之間的關係,融會貫通,才能對每課的內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2.要注意閱讀目錄、引言和標題。目錄是全冊教科書的綱,閱讀目錄有利於掌握全冊教科書內容的系統性和各課間的聯絡。課文題目亦是如此,課文的題目是本課的中心,小標題則是課文的骨架,閱讀時要把這些標題整體讀。這些標題有的是體現一種歷史的並列的“橫向”關係。有的小標題卻是“縱向”地體現一種歷史遞進和先後順序的關係,如“17一1814年的法國”二課,列出“革命前夕的法國”、“攻佔巴士底獄一法國革命爆發’、“推翻國王統治一革命進人高潮”、“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雅各賓派專政”、“霧月政變”、“法蘭西第一帝國”幾個小標題。這幾個小標題之間就明顯地是通過歷史發展的時間先後次序和它們的內在因果關係來表現這兩課中心主題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對外戰爭。先把課的大題目及其內部幾個小標題之間的這種關係弄清楚了,再閱讀全課內容就不會感覺到雜亂無章,而會從內部的有機邏輯上,提綱挈領地把握住這一課的中心及其全部內容了。.

  “引言”一般包括了對本課內容的簡要說明和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如《春秋五霸》一課“引言”,“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一些較大的諸侯國,先後起來爭當霸主,號稱‘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誰?他們怎樣爭霸的?爭霸過程中又有什麼故事?”這裡,前半部分簡要地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時間概念與歷史的基本特徵;後半部分用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以進人學習本課的境界。這樣,通過閱讀引言,這一課就有大致的印象,並且帶有幾個未知的問題,再聽課學習心中就有數了。同時聽完課後,再回頭讀讀引言,更有助於牢固地、概要地掌握這一課的具體內容。

  3.注意將課文大小字相結合的閱讀方法,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閱讀小字,大字須著力閱讀。

  4.要注意閱讀教材中的原始文字資料。原始文字資料有利於我們深刻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在閱讀課文正文時,儘量閱讀教科書中援引的“文獻資料”,以印證正文中的文字敘述。閱讀文獻資料的方法有三種:一是要先把這段文獻資料真正讀懂,先逐字逐句地讀,然後再對整段文字內容進行理解;二是要利用課文提供的註釋和譯文;三是要結合課文中的正文內容,不要孤立地去讀文獻資料。

  我們閱讀歷史教材還要做到:①訓練和提高閱讀的速度和理解教材的能力;②在找出主要知識點加強記憶的基礎上,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知識框架;③會編寫讀書提綱,提高領會和掌握教材的能力;④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⑤在閱讀的基礎上,按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事物的發展過程或知識的性質、類別加以歸納,形成系統的知識網路,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掌握有關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絡,理解知識線索,從而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

  二識圖、釋圖的方法。

  識圖:一是注意看圖的標題,理解圖意;二是要看圖例,瞭解該圖的說明符號;三是要注意歷史沿革和古今地名變化等;四是要識別不同歷史地圖的學習要求。如“唐代主要交通路線圖”主要要求指出水、陸交通要道、涉及的主要城市和國家等。利用地圖對知識進行歸納、分析、綜合,如把歷代疆域圖按時間順序加以貫穿,就能勾勒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

  釋圖:教材上的插圖、彩圖,在老師的指導下,講清它的背景,反映的內容和問題,努力使自己通過觀察、分析、從而形成正確釋圖的能力。

  三整理歸納歷史知識:在學會解釋簡單歷史名詞的基礎上,應學會整理和歸納歷史知識,如學了唐朝的“開元盛世”之後,應該對已學過的中國古代史中的清明政治及其出現的共同原因做一總結。再如,學習了“淝水之戰”後,可歸納一下中國古代史上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這樣,把散見在不同章節的同一型別的知識組合在一起,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便於掌握和記憶。

  另外,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隨時把學過的知識循序漸進地聯絡起來,形成知識鏈條,隨著所學知識的增多,不斷在舊知識的鏈條上加入新環節,把所學知識編成知識網,長此以往,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工整理,按自己的方式組成線、面、體,有利於消化,理解和掌握。如回答“試述唐太宗的政績”,就是要求從巨集觀的整體觀念去認識唐太宗。它要求把政治上的“貞觀之治”以及經濟上、民族關係上、對外關係上和文化上有關唐太宗在位時期的成果都回答出來,從而勾勒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整體歷史面貌及特徵。

  三、怎樣記憶歷史年代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年代的記憶是其中的一大內容,這也是師生之間學習和研究的一個要點,因為任何歷史事件都發生在一定的時間範圍之內,離開時間概念就無法考查歷史內在聯絡並揭示它的發展規律,因此研究和掌握歷史年代的記憶是必須的,傳統的機械記憶法費時易忘,激不起學生學習和記憶的興趣,相反它會降低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因此歷史年代的記憶可以採取一定的方法,講求一定的藝術,這就是意義識記。

  在記憶歷史年代的時候,首先應明確以下幾點:歷史年代是可以意義識記的;搞清歷史內在聯絡是對歷史年代進行意義,只記的關鍵;首先要記住重大歷史事件的年代,形成記憶支架。

  此外,還要講求方法,以下介紹幾種:

  一利用世紀記憶年代。例如世界近代史上美國獨立戰爭發生在十八世紀,有關的歷史年代必然是17xx年,如1755年來剋星頓槍聲,北美大陸會議召開,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美國誕生,1777年薩拉託加大捷,獨立戰爭轉折點等。像這樣出現眾多事件的課很多,應用世紀記憶法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二前後聯絡記憶法。對性質相同的歷史事件的年代可以進行_前後聯絡。如對東西方奴隸社會的終結時間由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可聯絡公元前476年,我國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瓦解,當時我國奴隸制終結時間,早於歐洲。

  三表格記憶法。

  四以熟記的重大歷史年代作跳板,對歷史年代進行意義識記,又分:

  1.推算年距法,如以1840年為跳板《南京條約》是後二年籤的,即1840+2=1842;金田起義晚11年,即1840+11=1851。

  2.間隔推演算法:如每隔兩年發生的歷史事件: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戰爭、1917年護法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黨的成立,此外每隔3年、4年發生的歷史事件只要在學習中注意學習總結,就不難記憶。

  3.週年記憶法:如2001年是黨成立80週年,西藏和平解放50週年,2002年是中華民國成立90週年。

  五運用數字特徵記憶法。①自然數排列,如1683年清入臺灣,1684年設臺灣府,1685年第一次雅克薩之戰,1686年第二次雅克薩之戰;②左右軸對稱,如公元476年,西歐奴隸社會結束和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在公元前476年即屬此種類型。

  六諧音記憶法。利用1一9數字發音記憶,如記憶馬克思出生年代,1885年,可用“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本主義嗚嗚直哭”,這句話,既記住了年代,還領會了馬克思作為導師的偉大之處。

  總之,記憶歷史年代的方法很多,在平常學習生活中只要注意應用,做學習的有心人,我想一定能做到記的更輕鬆、更牢固。

  四、史料分析

  史料分析題是一種提供材料,提出問題,通過分析與提煉進行論證的題型,具有考查閱讀、分析、知識遷移等能力的功能,是近幾年歷史測試中出現的一個新題型,正類似於語文教學中常見的閱讀理解題。

  解答此類問題時,一般方法是先讀懂材料,閱讀材料時要捕捉文中資訊,所謂資訊是指材料中包含或隱藏的時間、地點、提示語、人物、引文出處等,充分捕捉材料中的有效資訊,判斷每段材料所反映的是哪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現象,有助於準確地理解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相結合,也就是把材料反映的內容定位於歷史的某個階段。每一段材料都會與教材中的某一個或幾個知識點相聯絡。其次,讀懂材料後應知道材料所反映的是教材中的哪一部分內容或歷史長河中的哪一階段歷史,這樣運用平時所學的知識、觀點去分析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的內容結合起來,就有助於理解材料,更好地總結答案。最後,審準提問,總結答案,根據材料的設問要求,概括材料的觀點,進行綜合分析後回答,回答要緊扣題意。

  另一種解法,首先分析問題,打破傳統的先閱讀材料後看問題的做法。以前做題學生往往先閱讀材料,如果材料較難理解又無明顯提示,便茫然不知所云,尤其是古文,更是很難讀懂。但若先看問題,掌握了問題所提供的有關資訊,這樣可以在看材料前就已獲知材料的某些資訊了,如時間、人物、事件或某個特殊階段的歷史等,就有助於理解材料。其次,帶著問題閱讀分析材料。因為在分析問題時已大致瞭解材料的一些資訊,因此讀起來比較容易理解,而且因為先知道了問題,所以在閱讀材料時便會有意識地去找答案,這樣省時、省力。所以先看問題,再看材料,既有助於理解材料也有助於組織答案。

  總之史料分析分三步①閱讀時捕捉文中資訊。②把材料與教材相結合。③審準提問,總結答案。

  五、歷史概念的掌握

  掌握歷史概念是歷史學習的任務之一,是我們認識歷史的中心環節,是掌握歷史的關鍵,因此對這方面應予重視。

  掌握歷史概念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分析和綜合。所謂分析就是在思考過程中,把物件的整體分解為不同的部分,把一物的個別特徵或屬性分析出來,例如對於“秦末農民戰爭”,可分解為歷史背景、起義經過、起義的結果和影響三部分,而歷史背景可分為租稅賦役繁重,刑法嚴酷這幾方面,其他方面也可分解,這樣學生對秦末農民戰爭就會有一個深入認識。

  所謂綜合,即在思維的過程中把認識物件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例如,中國近代史《十九世紀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一節,教材對美日侵略臺灣,俄英侵略新疆,英國侵略西藏作了講解,由於帝國主義列強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國的臺灣、新疆、西藏,所以中國邊疆出現了新危機。

  2.比較和分類。所謂比較就是對同類事物認真對比找出其共同點,特別注意明確各自的特點,例如:中國近代史上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不加以比較,這些條約中的條文規定就無法弄清,也就無法對一個具體條約形成準確概念o

  所謂分類,就是在思考過程中,依據事物的一般特徵,把事物組合成不同層次和類別的過程。例如對於部分歷史人物,可分為下列幾類:第一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張角、李自成、洪秀全,第二科學家與發明家^張衡、祖沖之、李春、沈括、徐光啟、宋應星等,第三醫學家: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第四文學家: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羅貫中、吳承恩等,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分類,明確同類事物共同的本質,以形成農民起義領袖、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等準確的歷史概念。

  以上說的歷史概念形成的方法,相互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絡,通常是先分析後綜合,也有先綜合後分析,先比較再分類,也有先分類再比較,學習中應靈活運用,根據目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方法。

  六、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我們知道,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人,同時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中,也是承認和肯定傑出的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所以,對於中外歷史上出現的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給予正確的科學地、全面地評價,原則如下:?

  一根據人物所處的歷史條件來衡量他的作用。評價歷史人物要根據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來衡量他的作用。防止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用今天的標準苛求古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尊重歷史事實,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歷史地發展地看問題,對歷史人物的功過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具體分析,應肯定的要加以肯定,同時要充分地估計其階級侷限性,反對不適當地拔高、頌揚、美化,把古人現代化或借古喻今的非歷史主義的傾向。

  二要看歷史人物的主流。歷史上有些歷史人物的活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應從歷史人物的活動過程中找出主導的方面,看他的主流,看他們的所作所為對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客觀上是起了推動作用還是延緩作用,是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團結還是損害和削弱了這一團結,這都是評價歷史人物的依據,符合這些原則的就加以肯定,否則就給以揭露和批判,加以否定,例如:秦始皇無論怎樣的殘暴,但他統一了“六國”,為鞏固統一,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這是他一生的主要功績,不能因他的陰險、好戰、殘暴而否定他的作用。

  三要注意動機與效果的對立和統一關係,反對把主觀動機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惟一標準。因為在歷史實踐中常常出現動機與效果相反的情況。有了良好的動機,也不一定會有良好的效果,如:康梁變法的動機是好的,然而,由於各方面的條件和他們本身的階級侷限性,結果失敗了,不能因他們的失敗而全面加以否定,應對其革命精神給予歌頌。也不能因為他們的主觀動機是好的,而忽視對其階級侷限性的批判。

  總之,評價歷史人物是中學歷史教學中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有的歷史人物在其一生中往往有時間和階段上的變化,此時期和彼時期有所不同,還有的歷史人物,在某些方面為歷史作出了貢獻,而在另一方面又作了不利於人民的壞事,所以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堅持“階段論”和“方面論”的原則進行評價。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講述法。如對項羽,可從他破釜沉舟,殲滅秦軍主力的鉅鹿之戰到四面楚歌的垓下之戰,演出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悲劇,結合鴻門宴等史實,講述他吒吒風雲的英雄氣慨,又看出他剛愎自用、不善於用人,火燒阿房宮等暴政失去民心,以至自取垮臺的原因。

  二綜合法。如清朝的康熙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位六十一年,在教材上佔有較多篇幅,他的政績可歸納為:對外反侵略,組織雅克薩反擊戰,簽訂《尼布楚條約》。對內鞏固祖國的統一,反擊噶爾丹的分裂勢力,進軍臺灣,設臺灣府。調整統治政策,發展生產,但他大興文字獄,壓制知識分子。

  三分析法。如對左宗棠這一人物,我們既要注意其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失,也要充分肯定其出兵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亂,粉碎阿古柏分裂陰謀的功績,從而得出左宗棠功大於過的結論。要根據歷史人物的性質評價各類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人物,應把人物提到一定的歷史範圍和階級鬥爭環境內對歷史人物的實際表現進行具體分析:第一,對帝王將_評價,考察這些歷史人物的功過,主要看他們對歷史發展起促進或是阻礙作用,至於個人才幹、品德也是評價的一個內容,但從屬於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之中。第二,對農民戰爭領袖的評價,主要看他在打擊腐朽的封建王朝中所起的作用,個人的才幹品德、氣節也屬於考察內容之一,評價必須把他們放在農民階級這個特定的階級地位來考察,過份拔高、任意貶低都是不對的。第三,對封建社會文化人的評價,主要看他們的科學成果及著作對當代或後代的實際影響和價值,至於個人階級立場、政治態度,可在對他們全面評價時作參考。第四,對歷史上愛國主義者的評價主要是看他們獻身精神和民族氣節或對外國侵略者的態度及鬥爭中取得的成果。第五,對民族英雄的評價要作具體分析。在多民族的國家裡,各民族之間的戰爭中要產生全民族的民族英雄,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總之,在評價歷史人物時,要堅持把歷史人物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的分析,運用階段分析和歷史唯物主義相結合的原則,對歷史人物作出客觀的評價。

  七、你會複習歷史嗎?

  課下經常聽同學們說,歷史很有趣,可就是很難記,考試容易失分。通過老師們的閱卷也確實發現存在這個問題。為此,我就歷史複習談幾點方法。

  一注意日常課堂教學中的複習。導人新課前的複習。每堂課教師在講授新課時一般要進行設疑提問,目的是鞏固舊知識,為學習新課打好基礎,達到由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過渡。這需同學們在課前回顧上節課所學知識,一旦教師出題,積極思考,如果回憶不起來,就及時翻閱教材,查詢答案。在學生回答,教師訂正時,認真聽講,加深記憶。如學習《唐朝的衰落》一課時,教師問唐朝建於哪一年?開國皇帝是誰?開元盛世出現在哪位皇帝時期?解答了教師的提問,也就把已學內容與要學的知識連在了一起。.

  學習新課中複習舊知識。新課中有一些知識與以前學過的有聯絡,教師有時設問,如學習“清初經濟的發展”學到“康乾盛世”一目時,教師問:我國古代還有哪些清明治世?時間跨度大,涉及三冊教材,這時應注意老師的啟發,“文景之治,光武中興,開皇之治……”等,順手把它記在教材有關位置,再複習時就很容易記住。也達到了新舊聯絡的目的。

  鞏固性複習。主要目的是鞏固課堂內所學的知識,如果你正確、完整地回答了教師的提問,說明你已掌握了本課的基礎知識、重點或難點,就可以轉人下一課的學習。

  二重視階段性複習。階段性複習又稱單元複習,就是學習完每一單元后的複習課。初一歷史導言課告訴我們學習歷史“認真閱讀課本”,課本也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單元複習時總圍繞課本中的目錄、正文、地圖、註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等幾方面進行。

  劃分目錄進行復習。現行中學歷史課本採用“第X課”的形式,每冊約二十七課,大體按時間順序分類敘述,首先是政治史,其次是經濟史,再次是文化史,三部分內容構成一個單元。如“中國歷史”第一冊可分為五個單元,一、原始社會;二、奴隸社會——夏、商、西周;三、社會大變革時期——春秋戰國;四、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秦漢;五、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一三國兩晉南北朝。從目錄上劃分單元,要聽明白老師對教材的分析,單元中的每一課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史實。政治、經濟部分是一種發展關係,有先後,是對歷史的縱向複習,文化部分則是對這一時期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概括和總結,是橫向複習歷史,把握住這個特點,有助於我們抓住各單元的基本線索,理解、記憶基本內容。

  緊扣每課的標題提煉要點進行復習。每一課就是一段歷史,發生的事件都有其內在的聯絡。《中國歷史》第三冊第十二課,從甲午中日戰爭到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整個過程內含一種必然的因果關係,主要的知識點可以列出:1894年豐島海戰、《馬關條約》簽訂,1898年帝國主義強佔“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1899年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羅列知識點可以使學生自然地歸納出清政府腐敗無能,總結出“落後就要捱打”的規律,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就較容易地記住了。

  充分運用大事年表複習。大事年是以年代作經,事件做緯,把零散放在各課的歷史事件按照發生的先後排列,這些重要年代是學生必需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它更能體現單元複習的完整性。如《中國歷史》第三冊大事年表中:1894年興中會成立,1895年廣州起義,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1907年鎮南關起義,1911年4月27日黃花崗起義,1911年10月武昌起義,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1913年二次革命,1915至1916年護國運動,1917年至1918年護法運動,清晰地表明瞭孫中山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及維護民主共和所進行的鬥爭。

  正文、插圖、註解相容複習。現行歷史教材中的正文即大字部分,帶★號的地圖、表格、文獻資料是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但有時為強化對正文內容的理解、記憶,無★的插圖、註解仍需在複習中使用。《中國歷史》第一冊第二十四課《動盪中發展的南朝》用了四幅圖,實際也為第二十五課《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地圖。複習時,可結合南朝中宋是疆域最大政權,陳是最弱小的政權,多個政權演變體現出動盪,北魏前期都城是平城,後期都城在洛陽,再利用註解,南朝的都城在建康即今江蘇南京市,平城即今山西大同等要點,從空間上把教材知識有機聯絡,也就較清楚地體現歷史發展的過程。再如《中國歷史》第三冊,把《鴉片戰爭形勢圖》、《第一次鴉片戰爭形勢圖》、《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租借和勢力範圍圖》進行比較,有利於我們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民族危機逐步加深過程。

  三歷史知識的總複習。總複習是指期末或中考前的全面複習,它的基本要求是理清歷史基本線索,鞏固基礎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能力及創新意識,使學生對中外歷史達到融會貫通。複習的方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有:

  1.專題複習法。它是指把相近的知識分門別類,按一箇中心羅列出來,將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做到深入淺出,曉暢明晰,學生容易記住。如複習“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可以把“中共黨史”作為一個專題,再分成以下幾部分:a黨的重要會議、b各時期的經濟政策、c統一戰線、d武裝鬥爭等,有的內容雖涉及兩冊教材,但歸納出來後,就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鞏固。

  2.知識網路法。歷史知識的點、線、面構成一個有機的知識網路。“點”就是典型事件,它是歷史基礎知識,它好比歷史發展這個鏈條中的一環,如香港地區被英國佔領過程較複雜,可以抓住三點:1842年《南京條約》割香港島,1860年《北京條約》割九龍司,1898年強租“新界”,這三點構成了英國侵佔中國香港的過程,“線”指反映歷史事件內在聯絡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兩件事就是點,它內含曹操想統一全國,促成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面是反映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和封建勢力的過程,兩條線構成了中國近代史的這個“面”。一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和封建勢力;①1840至1842年鴉片戰爭②1856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③1883至1885年中法戰爭④1894至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⑤1900至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⑥太平天國運動1851至1864年⑦義和團運動1899年⑧辛亥革命1911年可以看出,各知識點串聯成線,以點帶面,使孤零零的知識形成網路,歷史概念自然形成。

  3.以人帶事法和以事帶人法。前者指圍繞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蹟串成線索,如漢武帝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可通過①政治上頒佈“推恩令”,②經濟上鹽鐵專營,③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④軍事上攻打匈奴,⑤民族關係方面派張騫出使西域等事蹟來反映出當時的興盛局面。後者以歷史事件為主記憶歷史人物。如通過近代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的相關事件記住人物活動,如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

  總之,初中歷史作為歷史學的入門課程之一,涉及的年代、時間、人物以及事件都特別巨集大,需要同學們有足夠的努力。即便如此,只要靜下心來梳理清楚彼此之間的時間脈絡、人物關係、歷史淵源以及造成的影響,最好是有代入感地去學習,去領悟幾千年巨集偉史詩所帶來的震撼,方才會駕輕馭熟。

小學英語學習經驗分享
提高英語聽說技巧
相關知識
初中歷史學習經驗分享
初中歷史學習經驗總結
初中課堂學習經驗分享助力優秀學習成績
關於初中數學的學習經驗分享
有效備課初中歷史學習心得
初中歷史學習總結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發言稿
中考滿分狀元初中數學學習經驗分享
初中地理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
初中地理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