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技術論文參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在計算機技術發展速度突飛猛進的大背景下,當前計算機技術呈現出了網路化、多極化、智慧化和多媒體化四個特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計算機技術論文,供大家參考。

  計算機技術論文範文一:計算機技術核心課程創新研究

  1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1.1舊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念指導下形成的、具有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式,也可以是某種結構框架的教學形式範疇,經過一定時間的教學實踐探索,逐漸形成一種動態的思維模式形式,它能夠從巨集觀上凸現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關係的功能,從而彰顯教學活動的規律和有序性、可行性。就現有的電腦保安專業課程來看,教學結構設定不夠合理,突出表現為:重知識學習,輕能力培養;專業特色不明顯,人才與市場脫節;教學工作目標偏移,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不到充分的發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下降,相當多的學生缺乏學科要求的基本人文素質;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也不高,突出表現在缺乏創新教育能力,具體表現在知與能的結構不合理,教學目標不明確,沒有充分考慮校企“零對接”原則,師生間缺乏情感交流,更沒有“雙邊互動”內容,無法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2]。沒有正確處理好、擺正教師、學生、教材三大資訊源的位置關係。上述諸多問題影響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知識資訊和情感資訊的交流,阻礙了職業教育總體目標的實現和發展。

  1.2課程設計基礎

  職業技術人才培養,必須創新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這就要求教學團隊成員必須定期深入企業現場,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要求,與企業專家共同討論,共同開發制定專業課程教學標準和職業能力培養標準。通過分析學生頂崗實習進行真實工作體驗後對課程教學提出新的要求,依據“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以“電腦保安綜合系統”原理為龍頭,以“計算機監控技術”課程應用為主線,構建“以工學結合優質核心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3]並充分融入國家職業資格技能應知、應會的標準要求,研究基於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理念和開發模式,將“工作”與“學習”融為一體,重新對課程的內容結構進行設計與開發,實現教學和企業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4]

  1.3新課程設計的步驟

  首先是從巨集觀上,通過企業優秀實踐專家、專業課教師、資深教育課程專家等召開座談會,對現代企業相應崗位群職業進行深入的剖析,對所描述的學習工作任務作進一步的分析、設計,建立課程質量評價標準,解決課程的設定、課程科學合理銜接問題。主要表現為培養目標、課程門類以及課程結構的設計,要以“就業為導向”。

  2新課程開發設計理念與方案

  2.1新課程開發設計理念

  “電腦保安監控技術”是安全工程及技術等專業的優質核心課程之一,它對安全工程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具有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課程面向的是生產一線的工種或公共大安全崗位的各項職能。要為企業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應用型高素質技能人才。基於工學結合的課程創新建設就是將設計理念、模式兩大要素凝鍊、重構和發展的過程,根據市場需求和就業導向,執行架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與學習任務相關的要素”和“與工作專案相關的要素”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遵循高職教育教學規律,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採用“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在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將相同、相近的能力進行歸納和整合,按照基於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思路,將課程內容進行序化,組構課程主體框架,達到課程知識模組化,模組內容任務化,任務和工作結合實用化的要求。結合基本因素和設計與工作過程,以工作任務為載體把技術知識和實踐技能有機聯絡起來,使課程各模組之間相互連線,互為整體,形成工學結合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在實施過程中,依據設定的現場生產基本條件,讓學生結合生產、具體條件完成礦井計算機監控系統安裝、生產維護、作業規程編制等項任務。整個過程,學生全程參與,邊講邊練,講練結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計算安全機監測監控技術》課程設計方案

  1校企合作,專兼結合,“以實踐為導向”共同設計課程內容建立由企業技術專家參與的專兼結合的教學模式,認真分析研究職業崗位能力,並以此為依據,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探索新的課程開發與設計,把實踐教學貫穿到整個學習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標。

  2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上倡導以實踐導向、行動參與型的“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方法,以通過按崗教學、跟崗學習、頂崗實習等教學形式,實現學生就業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3課程內容體現職業性、發展性和實踐性課程內容既要體現職業崗位群任職要求、行業區域工作過程特點和職業教育任職規律;又要體現當前新技術發展的情況,以適應新的職業崗位要求的需要;校內教學主要依託校內實訓完成,校外教學主要依託校外實訓基地完成,使學習過程具體化,任務明確化。整個課程教學設計可將其中的技能訓練分解成多個實際專案,通過對各專案的分析和實施,體現“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教學內容的組織選取按照“實踐主線,多個模組與專案”的思路,即由“課程核心內容+專項技術實訓+生產性實習”的“實踐主線”,通過系統認知、4個單一專案、2個組合專案和綜合實訓專案的“多個專案模組”構成實踐教學內容;“課程”力求突出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點,採用校企結合、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設計課程,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課程建設體系,課程開發設計理

  4課程評價體現“綜合性、多元化”建立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學院評價的綜合性、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機制,反饋教學資訊,修訂課程內容和結構。

  2.3工學結合模式設計

  2.3.1“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開發

  以實際工作的實踐過程為中心,以崗位職業能力所需要的技能模組來確定實驗課程和相關的理論課程。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上,採用“專案教學”,根據技術崗位的工作過程來組織教學內容,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實施“專案導向,任務驅動”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凸顯學生的能力本位特點。

  2.3.2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基於煤炭企業辦學的特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結合,進一步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實施“雙證書”教育;重構課程體系。以能力為本位,兼顧綜合素質的培養,滿足煤礦生產對採礦、通風、瓦斯治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課程的教學內容應充分體現職業標準要求,建立科學的專業課程體系,要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構築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

  1內容選取

  根據工作崗位實際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課程計劃以10個工作任務展開,吸納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新標準,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崗位需求,選取教學內容,實行模組化專案教學。內容應包括煤礦安全監控系統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有關煤礦安全監測監控的標準、計算機監控系統以及網路基本知識、礦用感測器基礎知識、環境氣體感測器原理、操作、維修、井下監控分站、遠端斷電器、安全監控系統軟體等內容。配合必要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掌握實際操作技能。

  2內容組織

  根據學生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按照從簡單到複雜的步驟,逐步實施每個課程專案,教學組織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以實際生產任務的形式進行,要特別突出“學中做、做中學”,既要突出為生產實踐服務,同時要高於一般性的生產,使學生具備必要的理論知識能力,充分體現“高職”的特色。

  3表現形式

  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方面,主要採取針對不同專業崗位的要求,根據煤礦企業發展的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與企業用人單位的技術人員共同設計教學專案,確定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以適應煤礦生產建設不同崗位對不同人才的需求。由於教學內容的重新組織和安排,相應的教材、實訓指導書、教學課件、習題、網路資源等相關內容都要進行相應的變化,要圍繞每個實際課程專案展開。在確定各教學專案相應的核心技能後,根據學生後續專業發展方向的不同和側重點,為不同專業設計選取2-4個核心技能進行重點教學,為學生的後續專業課學習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礎,著重突出針對性和適用性。課程模式創新設計結構以電腦保安綜合監測監控系統為載體,遵循職業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選取教學內容,開發出典型的學習任務。

  2.4“工學交替三段式”教學模式

  “工學交替三段式”教學模式的前提是以煤礦安全綜合監控系統為教學載體,開發出學習任務;構建“兩個團隊+兩個基地”的教學條件,即組建由專職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教師團隊和由3-5名學生組成的學生團隊;建設具有模擬真實工作場所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具備實踐補充功能的校外實習基地。針對每個學習任務,將課堂延伸到安全監測生產崗位,分為三個階段實施教學,即:按照職業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排序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方法,由簡單到複雜排序初學型、能學型、專家型三個階段學習工作任務,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習工作任務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5-7]第一階段實施“任務獲取、夯實基礎”,完成電腦保安監測監控系統、裝置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的準備,明確學習任務;第二階段實施生產崗位訓練,進行“實踐充實、理實轉化”,完成計算機監控裝置執行、維護與管理的實踐知識的補充,將第一階段準備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聯絡起來,知識向能力轉化;第三階段完成“綜合知識昇華”,將生產崗位的理論、實踐綜合應用。在三個階段的教學中,運用由學生直接參與的團隊討論,自我評價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及多媒體裝置、教學課件、網路技術等現代資訊科技。採用了“雙結合”、“三考評”考核辦法。“雙結合”即學校考核與企業結合,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集合;“三評”即學生團隊自互評、教師師傅對學生團隊評價、教師師傅接受學生團隊評價,建立閉環考核系統,實施雙向提高。

  2.5教學方法設計與手段

  1教學方法

  根據課程建設實際,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發展的時代要求,結合課程改革內容,進一步完善多媒體課件,引入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模組專案教學、討論式教學等多方位、立體化的教學手段;利用資訊化手段創設現場與課堂之間的的有效連結,加入大量裝置及裝置圖片、現場生產視訊等多媒體素材,增加和充實課堂資訊量,充分展示教學案例的現場情景,使授課內容與現場生產緊密結合,來全方位地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從教學手段上打破過去課堂注重系統理論性推導與陳述,現場注重操作演示的傳統教學界限,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的融合。總之,課程大綱來自於企業的專家,而且隨時隨企業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完善,解決了教學內容更新的難題。這一做法的優勢是企業技術人員可以把目前企業所採用的新技術、新工藝融合進來,淘汰過時、陳舊的教學內容,刪除多餘的教學內容,保留核心知識和核心技能。試用以考代教法。將每個模組的重點內容,轉變為複習題,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結合複習思考題進行討論和重點學習。每個模組最後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教師再對考核內容和考核中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鍼對性的講評。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了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

  2教學手段

  煤礦生產大多在地下進行,學生對井下情況不熟悉,很難建立礦井巷道系統的空間概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建立虛擬、模擬環境;加快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CAI的推廣與應用,使專業教學上一個新臺階。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能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多媒體教學形象、生動等特點。課程組教師可開發FLASH電子課件,使井下生產系統形象逼真,圖文並茂,立體感強,寓教於樂,增大了資訊量,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由於多媒體計算機集聲、像、圖、文於一體,它可使教材中複雜的裝置插圖呈現多維彩色影象,增強視覺效果,有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3實踐條件

  校內實訓條件。要保證教學的正常進行,校內必須首先建立相應的實訓條件。如微控制器、PLC、電工、電子、拖動、計算機網路等實驗室,通風實訓室;瓦斯防治綜合實驗室,電腦保安監控實訓室以及地下井巷模擬工作面等,滿足學生在校內的學習需求。各實驗室結合學院教學科研、師資培訓、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利用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先進的儀器裝置,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充分挖掘實驗室潛在功能,組織科學研究、職業能力培訓、職業資格認證等,為教師、學生、社會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加強實驗室建設,不斷改善電腦保安監控實訓實踐教學條件的同時,注重實驗室的模擬模擬環境建設,比如電腦保安監控實訓室按照崗位要求設定職業現場,營造職業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實感受工作流程;抓住近年來企業大發展的機遇,發展實驗裝置和實驗能力,實驗室對學生無條件開放,無論是實驗課還是在課餘時間,學生都可以在實驗室觀察各種裝置、系統的組成以及原理,並可以親自動手操作、安裝。逐步形成一個開放性的實驗環境。校外實習環境。校外實習基地是對校內實訓條件的必要補充,主要是讓學生對一個完整的生產過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掌握工藝檢測的全過程,從實際生產的角度認識監測監控的重要性。如與相關產業橫向聯合,建立實訓實習基地,並形成協議化的長期合作關係,使學生生產實訓、教師下礦實習有了保障。

  4加強網路教學建設

  課程應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用網路進行教學,根據課程特點,合理利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優點,體現教、學互動,做到“教、學、做”一體化,將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案、課件、習題、實驗實訓指導、參考文獻目錄、部分授課錄影等內容實現上網。並進一步完善課程網站,不斷更新課程資源並增設網上討論、意見反饋等內容,滿足學生進一步自學的需求,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方便學生網上學習。

  5教材創新建設

  依託國家示範院校重點建設專業優質核心課程工學結合創新教材,建設體現教、學互動、“教、學、做”一體化的《電腦保安監測監控技術》創新教材,保證教材內容與相關專業領域的科技發展水平同步。同時研究工學結合,完成專案教學,任務驅動工作過程的特色實訓教材的編寫工作,使實訓課程不僅要與理論教學內容相匹配,還要達到實踐與理論的最佳搭配,使實驗實訓與理論教學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3結論

  教學實踐表明,工學結合課程的設計應該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相互對映的,是動和靜的對立統一,是符合事件的遷移規律的,二者是不可背離的。根據課程建設實際,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發展的時代要求,課程大綱應來自於企業的專家系統,把目前企業所採用的新技術、新工藝融合進來,淘汰過時、陳舊的教學內容,刪除冗餘的、陳舊的教學環節和內容,保留下來的應是核心知識和核心技能,而不是學校自行編寫的空洞計劃。課程創新應隨企業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完善,解決教學更新的難題。培養學生需用終身化的教育思想,積極生存、發展、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創業的意識,職業教育所培養的學生應具有必備的知識與技能。教學工程質量評價應積極採用“雙結合、三考評”考核辦法,即將學校考核與企業考核、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自身評價與團隊互相評價、教師師傅對學生或團隊評價相結合,從而建立閉環考核系統,實施雙向提高。同時,還必須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職業心理素質,當面對新知識、新技術含量的急劇增加與變化時,敢於迎接現實的和未來的職業生涯挑戰。

  計算機技術論文範文二:計算機技術人才培養創新思路

  一、人才培養模式內涵與基本思路

  所謂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之下,為了實現某個教育培養目標而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教育狀態與執行機制,是一系列構成要素的有機結合,表現出來的不斷培養相應人才的能力。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手段、培養制度等構成。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體現在:培養教育人才模式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本思想,即確定人才培養活動的基本思路。培養目標就是教育理念的具體形式,即對“人才”進行定義並明確其培養措施。培養的過程就是在人才培養的實施階段,是教育理念具體實踐的過程,使得培養目標得以實現。培養制度就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框架,即將培養人才的方式與方法相對規範化,保證人才培養的模式穩定而持續有效。具體的看,人才培養模式就是針對某種特徵的人才進行規範化與持續化的培養,並使人才培養的行為不斷髮展與進步。同時培養模式中還需要有培養評價機制,即對整個培養模式進行監督與評價,保證人才培養按照預期的規劃進行發展,這樣才能保證其達到培養目標,人才培養過程與制度建立可以在其監督下完成優化。因此就功能、理念、目標、過程、制度等而言,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其組合與優化後的教育體系。

  二、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一人才的基本能力

  此種能力就是進入到社會當中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須的技能,也可以看做是通用的能力;此種技能專業崗位與普通崗位都需要具備此種能力,體現出的是通用性,且與個人的素質相關,如語言、文字、理解、心理素質等。

  二專業技能

  此種技能主要是指高職人才進入到工作崗位後所具備的專業技術能力,即計算機技術與技能,是崗位技術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計算機技術專業是一個傳統而又充滿新技術的領域,其發展的速度之快是任何學科都不能比擬的。要培養專業技能必需要與技術的發展相結合,一方面需要較為全面的理論基礎,一方面則需要大量的技術性實踐,即增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實際操作的技能,這樣才能使得人才具備更好的崗位技能。而計算機專業教學中所涉及的學科眾多,有的重點在硬體,有的重點在軟體,因此在培養計算機人才時應注意對知識結構的平衡,即將硬體、軟體、通訊等知識綜合起來,以此適應不同崗位的需求。此種整合不是單純的知識的多元化,而是應將軟體、硬體、通訊等知識相互結合起來,使之可以融會貫通。

  三適應性技能

  當今社會從事一種行業已經不再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經歷多種職業併成為綜合型人才才是當前就業的目標。這就需要人才具備跨行業就職並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此種能力實際上就是一種適應能力,即改變職業後可以很快的適應變化後的工作,這時非專業化的技能,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尤其是計算機行業的發展較快,行業的熱點也就會出現不斷的改變,這樣就要求學生進入到社會後需要具備適應行業改變的能力。如:在計算機實訓中,利用組織小組來完成某個專案,從計劃、設計、實現、評價等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崗位出改變的時候可以很快的適應新條件下的工作,提高其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使得學生在諸多的限制條件下可以跨學科、跨部門來達成目標。

  三、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推動高職計算機教育

  一指導創新培養方案

  適應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因此計算機教育創新並不能脫離企業與社會的需求,通過對人才市場的調查,高職計算機教育應不斷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反映先進知識與技術的內容,從而滿足學科的時代化。同時應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即對於計算機相關的專業進行實踐課程的設計,保證知識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注重軟體與硬體的結合。

  二以激發興趣為目標培養學生掌握綜合技能

  興趣是學生學習和提高技能的動力,因此應在計算機教育中不斷的將計算機領域的新技術與應用介紹給學生,幫助學生了解計算機對生活的影響與改變,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眼界,激發其求知的興趣;同時將新技術與應用融入實踐教學中,按照不同的方向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應用進行說明,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知識體系的發展與技術發展的緊密聯絡,增強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實用性認識。

  三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能力

  教師是教學目標實現,並進一步實現教學模式實現和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應重點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進行提高。應組織教師參加“雙師型”培訓,鼓勵教師進行社會調查,使得教師可以瞭解技術動向,進而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另外,教師的教學技能培養應同步展開,讓教師從教學內容、方法、過程、實踐等方面明確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要求。如:選派教師參加到社會實踐與工作中,接觸企業專案的開發與管理,促進其瞭解教學工作的重點,一方面提高了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一方面加速了教師的知識更新,為教師回到工作崗位後的工作打下了實踐基礎。這樣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就可以將其在專案開發中遇到的問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們更加明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契合點在哪裡,並且可以提出多樣的解決辦法,以此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四強化培養過程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主要注重的是人才的實踐技能,因此在培養的過程中應以此作為培養目標。此時就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資源分配必須合理,在教學中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搭配的教學模式,保證實踐起到鞏固基礎理論的目標;其次,將課內與課外的技能結合起來,教學中教師利用的是學校的資源,然而學校的資源畢竟有限,不能達到與時代接軌的條件。因此在課內所學習到的技能往往與課外接觸到的技術有相應的差距,因此應在教學中利用課外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儘量多的掌握先進的技術技能。最後,學校必須要與企業接軌,建立產學研的知識化產業鏈,此種銜接不僅僅是產品與專案的開發,對於學生的培養也是不可小視的,因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是在實際需求推動下前進的,因此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更強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即在掌握技術的基礎上可以為企業的實際需求而創新,並以此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所以企業與學校必須將培養人才的橋樑搭建好,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更加的具有生命力。

  四、結束語

  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其目的就是讓高職畢業生具備較強的基本技能、職業技能、適應技能,直白的說就是讓學生具備更強的生存能力,並可以藉此拓展自身的職業生涯,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以此為目標高職計算機教育中應更加註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做到一切創新都圍繞“應用”展開,這樣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計算機應用基礎總結論文
有關計算機本科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計算機技術論文參考
計算機技術應用參考論文
淺論計算機技術論文
淺析計算機技術論文
談計算機技術論文
計算機技術論文
計算機技術論文範本
計算機技術論文範文
二維動畫與計算機技術論文
計算機技術論文範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