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鵬護理學畢業論文免費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護理學是醫學科學中的一門獨立學科。護理學包含了自然科學,如生物學、物理學、化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知識。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談186例踝關節骨折圍手術期的護理

  踝關節骨折是指脛腓骨遠端內外踝骨折,是人體最常見的關節內骨折之一[1],由於踝關節承受全身重量,需要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如得不到正確及時的治療與護理,會嚴重影響踝關節功能。而踝關節功能的良好恢復,不僅取決於關節面的解剖復位,也取決於手術後的科學護理。本科2010年5月~2015年5月針對184例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並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具體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物件,男162例,女22例,年齡16~66歲。致傷原因:運動傷98例,高處墜落傷52例,機械傷34傷。左側65例,右側98例,雙側21例。

  1.2護理方法

  1.2.1術前護理

  1.2.1.1心理護理

  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2],責任護士通過與患者及家屬交談,瞭解並滿足其心理需求,為患者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就醫環境。告知患者麻醉及手術方式,介紹同病房成功病例,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護理。

  1.2.1.2加強疼痛護理,給予患肢制動,防止再度損傷。患者主訴疼痛時要給予重視,加強觀察,按醫囑應用止痛藥物,及時評估用藥後的效果。指導患者可通過聽輕音樂、看報、聊天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

  1.2.1.3限制踝關節活動,石膏固定或支具固定。支具內墊內襯,防止區域性受壓。協助患者2h翻身,變換體位,以免區域性長期受壓,發生壓瘡。

  1.2.1.4合理冷敷

  給予患肢抬高,有利於靜脈迴流,能夠緩解水腫。早期對患者患部進行冰敷,4次/d,15~20min/次,使區域性組織血管收縮,減少區域性微小血管出血,減輕區域性炎症反應,減少組織液滲出,以達到減輕早期腫脹的目的[3]。冰敷時注意觀察區域性面板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和患肢感覺等情況。加壓包紮能促使滲出物、瘀血擠散到周圍正常組織中,擴大了接觸面積,有利於吸收,減少關節粘連及軟骨變性等一系列病理變化[4]。患肢腫脹,如出現大的水泡可用碘伏消毒後,在水泡最低位用一次性針注射器抽吸;小的水泡可用酒精敷在患部,待踝部腫脹明顯消退後再行手術治療,否則傷口易發生感染,致面板壞死;還需觀察、記錄腫脹消退的情況。

  1.2.1.5完善輔助檢查

  根據醫囑,進行各項術前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如有陽性結果及特殊情況及時通知醫生,必要時進行復查。

  1.2.1.6術前常規準備

  術前12h禁食水,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的技巧,有效避免術後因排便姿勢不適而發生的便祕、尿瀦留等。術晨術區進行備皮備皮範圍:術區切口上下20~25cm充分清潔手術面板和毛髮,保證面板完好。術前晚保證患者睡眠充分,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靜藥。

  1.2.2術後護理

  1.2.2.1一般護理

  密切觀察生命體徵變化,術後去枕平臥,禁食、禁飲6h,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禁止主被動吸菸,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新鮮,減少陪護。

  1.2.2.2患肢抬高30cm,保暖,忌用熱水袋,防止燙傷。密切觀察患肢遠端運動、感覺及足趾面板顏色、溫度、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及足背動脈搏動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患者踝部腫脹減輕後,觀察石膏有無鬆動,保持石膏清潔乾燥,防止潮溼汙染。

  1.2.2.3切口護理

  保持術區敷料清潔,術後密切觀察患肢腫脹情況、術區敷料包紮是否過緊及切口有無活動性出血,如滲血多及時通知醫生給予換藥。密切觀察患足皮溫、顏色及感覺變化,注意有無神經損傷情況。如有感覺異常或遲鈍及時通知醫生。鼓勵患者床上活動,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1.2.2.4疼痛護理

  根據語言描述法評估患者疼痛情況[5],定時觀察和評估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質及持續時間,疼痛評分≥4分,遵醫囑應用止痛藥,並評估用藥後的效果,做好記錄。

  1.2.2.5飲食護理

  加強飲食營養,指導患者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高鈣、清淡易消化食物,如:雞蛋、蝦皮、瘦肉、蔬菜、水果、豆類、牛奶等。多飲水,2000~3000ml/d,以防便祕。

  1.2.2.6心理護理

  踝關節骨折術後疼痛、活動受限,可引起患者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應激反應。表現為恐懼、悲傷、焦慮等負面情緒,可以嚴重影響治療和護理,直接導致治療及康復失敗。因此,心理護理在踝關節骨折治療過程中顯得至關重要。重視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傾聽患者的主訴,觀察情緒變化,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同時講解同病房成功病例,鼓勵患者之間進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經驗,相互鼓勵,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配合治療護理。

  1.2.3出院指導

  術後切口換藥良好1周後出院,12~14d拆線。告知患者出院後注意觀察術區切口情況,有異常及時就診。指導患者及家屬學會使用柺杖,家屬陪同患者進行步態練習,以防出現跛行。教會並指導患者有計劃的進行鍛鍊,循序漸進,活動量由少到多,保持患者心情舒暢,鼓勵患者多晒太陽,合理調配飲食,定期複查。

  1.2.4康復訓練

  協助患者早期進行踝關節功能鍛鍊,預防併發症發生。早期患者臥床時可進行髖關節、膝關節、足趾間關節活動、股四頭肌等長練習,每個動作5s/次,10~20次/組,活動的幅度及量以患者感覺累時停止,次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酌情增減活動幅度及量;術後2周,患足拆線,仍不能負重,可進行非負重趾屈伸和踝屈伸靜力性收縮練習。術後第3~5周,對於踝關節骨折固定牢穩的患者進行一定強度踝內翻肌及踝外翻肌收縮練習等。6周後骨折癒合,拆掉石膏或支具,可進行踝關節背伸和跖屈練習,逐步進行下地行走訓練。加強正確步態訓練,從而逐漸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力。

  二、結果

  經精心護理,184例患者手術均獲成功,平均住院時間7~42d。術後隨訪6~24個月,效果滿意。

  三、小結

  通過對踝關節骨折患者圍手術期採取加強心理護理、注重疼痛護理、限制踝關節活動、合理冷敷、完善術前檢查、術後觀察術區傷口情況、飲食指導、功能鍛鍊所有患者手術均獲成功,術後隨訪6~24個月,效果滿意。

  總之,踝關節骨折給予術前、術後相應的護理干預能促進傷口癒合及踝關節功能恢復。

  篇2

  談臨床輸液反應的因素分析和護理學

  臨床上輸液反應較為常見。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出現輸液反應180例,筆者將反應病例進行分類整理,並依據本院反應餘液細菌內毒素檢查的結果,結合相關報道,對臨床輸液反應的原因進行性分析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臨床輸液反應180例中,男性110例,女性70例,62.5%的病例是10週歲以下兒童和60週歲以上的老人。

  1.2輸液反應較多的科室:全院20多個臨床科室,幾乎各科均有輸液反應的報告。其中,血液淨化中心20例,急診科34例,ICU病房18例,兒科20例,呼吸科22例,腫瘤科20例,中醫科10例。這七個科室出現輸液反應共144例,佔總數的80.0%144/180。

  1.3病種情況:臨床輸液反應的180例中,屬感染性疾病164例,佔91.1%164/180。非感染性疾病16例,佔8.9%16/180。其中肺部疾患58例,腹部疾患24例,肝膽疾患22例,上感、重感冒20例,以上四項共124例,佔總數的68.9%124/180。出現輸液反應最多的五種病分別是:肺腫瘤30例、支氣管炎16例、上感16例、急性胰腺炎10例、肺部感染、急性胃腸炎各8例。

  1.4輸液反應的月份:l月8例,2月2例,3月8例,4月12例,5月26例,6月30例,7月20例,8月24例,9月30例,10月2例,11月16例,12月2例。5~10月的6個月出現輸液反應共146例,佔總數的81.1%146/180。其餘6個月出現輸液反應34例,佔總數的18.9%34/180。

  2反應餘液細菌內毒素檢查

  兩年來本院共作輸液反應餘液細菌內毒素檢查138例,結果94例陰性佔71.0%,14例陽性,26例存在干擾。

  3討論

  3.1藥物因素

  3.1.1大輸液的質量一般不會出現整批的熱源汙染,但很難避免在搬運、貯存、使用過程中的碰撞而產生細小裂紋,或者因瓶封口不嚴而漏氣,造成微生物汙染。本組14例細菌內毒素檢查陽性餘液中,經詳細檢視,發現4例瓶口有裂紋,2例鬆蓋。這6例均為漏氣後微生物汙染所致。所以,臨床使用大輸液加藥前,護士首先要認真檢查輸液有無鬆蓋、異物或裂紋。

  3.1.2藥物配伍因素:臨床輸液過程中,藥物配伍量大,品種多。藥物與合格的大輸液配伍後,有可能發生物理的或化學的變化,還可能引起熱源迭加、微粒迭加[1-2],使輸液的質量發生很大的變化而引起輸液反應。本組14例細菌內毒素檢查陽性餘液中的8例,是加藥後熱源迭加的結果。本院細菌內毒素檢查的結果還表明:至少有71.0%的輸液反應的餘液細菌內毒素檢查合格。

  所以,筆者認為,熱源迭加不是輸液反應的主要因素。180例輸液反應中,加有中藥注射劑的62例,加抗生素粉針劑的50例,二者共112例佔反應總例數的62.2%112/180,以文獻[3]報道的62%相近。中藥注射劑及粉針劑與輸液配伍後,由於各廠家制備工藝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雜質去除有較大差異,一些成分如色素、鞣質、澱粉、蛋白質等以膠態形式存在於藥液中,藥物與輸液配伍後發生氧化、聚合或由於pH值的改變而使生物鹼、皁苷等析出大量不溶性微粒[4-5]。它們與輸液配伍後由於不溶性微粒增多而致輸液反應的概率最大。

  所以,藥物配伍後微粒迭加是引起輸液反應的主要因素。

  3.2病情因素:從本院的統計資料可看出,臨床輸液反應與病情有密切的關係。臨床輸液反應病例中絕大部分91.1%是感染性患者。感染性疾病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在人體內增殖過程中,同樣會產生內毒素。肺腫瘤、支氣管肺炎、上感包括重感冒合併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肝炎、肺部感染、急性胃腸炎等症的患者,病情較急,其體內致病微生物增殖快,血中內源性內毒素的量也必定大。正常人能耐受的液體熱源量,到了這類患者身上,由於液體與患者血中內源性熱源的迭加可能使內毒素量超標,從而更容易引發輸液反應。

  3.3體質因素:10週歲以下兒童和60週歲以上的老人,是人群中體質較差、免疫力較低的群體,這類患者出現輸液反應的概率也相當高。所以,臨床輸液反應與個人體質有關。

  3.4氣候因素容易出現輸液反應的月份是5~10月,這6個月出現輸液反應的概率81.1%比另外6個月18.9%大得多。這是因為5、6、7月由冷變暖,正是梅雨時節、,空氣潮溼;8、9月份是炎夏酷暑,氣溫高,微生物繁殖快;10月由暖轉冷,晝夜溫差大。這些月份的氣候特點是天氣多變,冷暖交替。人體難於適應,人的耐受能力也下降。而另外6個月的天氣較為穩定,變化不大。

  3.5操作因素:目前採用封閉式輸液,出多少藥液就要進多少空氣。若由於進氣針過濾裝置不良或使用短針頭,經過藥液的洗滌,可將空氣中的細菌和塵粒隨之帶進藥液而造成汙染。操作前若不注意消毒手;配藥時無菌操作觀念不強;加藥的注射器連續使用造成二次汙染;配藥室、輸液室空氣潔淨度不合要求;碘配、酒精的濃度過低;消毒劑不合格等都可能使輸液造成汙染而引發輸液反應。

  另外,我國藥典2000版規定靜脈給藥的內毒素閾值為5Eu/kg?h,即每千克人體在每小時對內毒素能耐受的量為5Eu。細菌內毒素檢查合格的產品,如果靜脈滴注速度過快,單位時間內進人體內的內毒素量有可能超過閾值,對體質弱或敏感患者也可能引發輸液反應。

  3.6科室因素:急診科患者一般病情急、受氣候因素影響大;兒科患者身體素質差、免疫力低下;中醫科使用中藥注射劑品種多、數量大;呼吸科收治大量支氣管炎、肺部感染患者。結合以上各點,這七個科室容易出現輸液反應,是有科學依據的。

  3.7防範措施

  3.7.1加強對大輸液生產、醫療、護理、器械等各環節的監控和質量管理,確保各部門的工作質量[6-9]。

  3.7.2建議為容易出現輸液反應科室的輸液室安裝10萬級空氣淨化和空調裝置,使之保持恆溫恆壓,給患者一個相對穩定的輸液環境;配置超淨工作臺作配藥用,護理人員嚴格按無菌操作配藥,減小氣候變化、不潔空氣和操作因素對輸液的不良影響[10-14]。

  3.7.3兒童、老人、感染性疾病患者輸液時,要儘量減慢輸入速度。

  3.7.4使用帶5μm終端過濾器的合格的一次性輸液器,保證過濾效果,減少不溶性微粒對患者的影響。

 
猜你喜歡:

奧鵬護理專業畢業論文範文
奧鵬護理學畢業論文範文參考
相關知識
奧鵬護理學畢業論文免費
奧鵬護理學畢業論文範文參考
奧鵬護理學畢業論文
奧鵬護理學畢業論文參考樣本
奧鵬護理學畢業論文例本
大專護理學畢業論文免費
有關婦產科護理學畢業論文免費
幼兒心理學畢業論文免費
有關婦產科護理學畢業論文
婦科護理學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