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食品安全手抄報
做食品安全手抄報可以增強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圖片,希望大家喜歡。
的圖片欣賞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的資料一:食品安全事件
1、含大量丙烯醯胺的黑糖食品引爆朋友圈
2015年8月臺灣爆出一個新聞,說黑糖中含有大量致癌物——丙烯醯胺。臺灣某雜誌測試了19個黑糖相關產品,發現所有樣品均含有丙烯醯胺,其中7個樣品超過了1000微克/公斤,最高的一個號稱“傳統制作”的黑糖樣品達到令人咋舌的2740微克/公斤,遠超炸薯片中的丙烯醯胺含量按香港的測定數值,約為680微克/公斤。
筆者在2015年12月份在科學網部落格撰寫的《黑糖,那些不得不說的祕密》一文中不僅說明黑糖中丙烯醯胺產生的原因及危害,還區分了黑糖、紅糖及赤砂糖的不同,讓消費者買到放心安全的好產品。
世界衛生組織的《食物汙染物工作報告》中確認的丙烯醯胺攝入量界限值,是180微克/公斤體重。動物試驗表明,丙烯醯胺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遺傳毒性和致癌性。不過,目前人類中的研究尚未確認丙烯醯胺的攝入量、相關生化標誌物水平與多種癌症風險之間的關聯,因此,還不能說只要攝入丙烯醯胺,就一定會增加人類的致癌危險。但是,畢竟這種物質屬於“疑似致癌物”。
2、市面90%五常大米摻假
記者調查發現,五常市五常大米年產量至多為105萬噸,但業內人士估算,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這意味著,市場上大量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此外,所謂五常“調和米”催生了“拼縫”行業。不少五常市的“能人”從外地收稻,轉手賣給加工企業,利潤十分可觀。
稻花香2號不僅脫粒後香氣襲人,而且就連稻子在田間生長時,都能聞到葉片香和稻穀香。經國家種子部門審定後,確定種子名稱為五優稻4號。其發明人田永泰認為,五常大米享譽全國的口碑,主要歸功於五優稻4號,所以只有它才能稱為正宗的五常大米。2003年,五常大米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原產地保護產品,明確五常市全部24個鄉鎮所生產的40多個品種大米都叫五常大米,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GB19266。綜上所述,消費者可對照參考自己食用的大米是否是五常大米。
令人欣慰的是在11月政府相關部門開展的“五常大米保衛戰”截止目前共查扣涉嫌假冒大米215.8噸。
的資料二:食品安全知識宣傳資料
一、味精是“美味陷阱”嗎?
味精是烹調中重要的鮮味新增劑,學名穀氨酸鈉,是人體所需氨基酸之一穀氨酸的鈉鹽。穀氨酸鈉分子可以使大腦產生鮮美感覺,它廣泛存在於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海鮮和乳酪中,這也就是這些食物味道鮮美的主要原因。但烹調中味精的用量不宜過多,只放一點點就能達到增鮮的目的。使用味精調味時應注意:
不宜在鹼性強的食物中使用。谷胺酸鈉中的鈉活性甚高,容易與鹼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具有不良氣味的谷胺酸二鈉,失去調味作用,所以鹼性較強的海帶、魷魚等菜餚不宜加味精。
在酸味菜餚不宜用味精。因為味精遇酸性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加入味精不易溶解。
炒菜時不宜放入過早。炒菜一般應在菜餚快熟時或者剛出鍋後加入,因為這時菜溫在70—90℃,是味精溶解度最好的溫度,鮮味也最濃;相反,在高溫時加用,當溫度超過120℃時味精中的谷胺酸鈉就會變成焦化的谷胺酸鈉,焦化的谷胺酸鈉既沒有鮮味,還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油炸食物一般溫度高於120℃。
作餡料時不宜使用。作餡料時放入味精,不論是蒸或煮,都會受到持續的高溫,使味精,使味精變性,失去調味的作用。
涼拌菜不宜直接加味精,要先用開水化開。味精在70℃以上才能充分溶化。冷盤溫度低,直接加入味精不易溶解,如果事先用少量溫開水化開,再澆到冷盤上,稍加翻拌,效果很好,並且拌冷盤使用粉狀味精比晶體顆粒味精容易化開和拌勻,調鮮效果更好。
對特別鮮美的原料,如蘑菇、香菇、雞、牛、魚蝦以及特別新鮮的蔬菜也不宜用味精,因為它們本身具有一定鮮味,加味精反而口味不佳。
分娩三個月內的母親和嬰幼兒所食的菜餚不宜加入過量的味精,因為味精中的谷胺酸鈉通過乳汁或食物進入嬰兒體內,會與嬰幼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的結合,生成不被機體吸收利用的谷胺酸鋅並隨尿液排出,導致嬰幼兒缺鋅。
二、為何要少吃醃製食品?
醃菜、醃肉等醃製食品是傳統食品,但多吃、偏吃對人體健康很不利。這是因為,蔬菜醃製後,其所含的維生素損失較多,維生素C 幾乎全部損失;醃製的酸菜中含有較多的草酸和鈣,由於酸度高,食後容易在腸道吸收,經腎臟排洩時,草酸鈣結晶極易沉積在泌尿系統形成結石。醃製食物在醃製過程中,常被微生物汙染,如果加入食鹽量小於15%,蔬菜中的硝酸鹽可被微生物還原成亞硝酸鹽,人若進食了含有亞硝酸鹽的醃製品後,還會引起中毒。亞硝酸鹽在人體內遇到胺類物質時,可生成亞硝胺。亞硝胺是一種致癌物質,故常食醃製品容易致癌。所以,醃製品營養受損且有害,不是人們的理想食品,以少吃為宜。
食品安全主題的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