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辨別太極拳的真偽
太極拳的真偽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人們為什麼這麼關注太極拳呢?因為練太極拳的好處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太極拳的特點節節貫穿、連綿不斷,雖然好處眾多,但是我們要辨清真偽才能練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是我國辨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等完美結合,是中華武術最優秀的代表拳種,也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是目前整個太極拳界是出現了“十位大師,十種拳架”的現狀,而且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說得好聽點叫風格不一樣,即便是打著嫡傳正宗的旗號,言必稱經典拳論。
實際上卻是根本無法用動作去驗證經典的拳理,如什麼是節節貫穿,內家拳的原理是什麼?很多人都能引經據典說的頭頭是道,卻很少有人能從動作上體現出節節貫穿來,對內家拳的原理更是一無所知。
很多人因為無知,以為太極操就是太極拳,其實截然不同,因為太極拳是有理論依據的,其動作吻合人體的生理特點。
也要有完整的標準體系的拳架動作!不是說很隨意的劃個動作,幾天能學個七、八十個動作就能是太極拳了。
但是現今市面上林立的太極拳培訓機構,很多號稱祖傳或正宗的所教的動作都有著極大的出入,甚至同一培訓機構的教練所教授的動作都完全不一樣,手腳位置隨意比劃,根本無法吻合人體骨骼最佳受力點的原則。
所謂正宗只盛名之下其實難符,實在令人遺憾。當然還有很多培訓機構拿著一些有所謂太極拳比賽冠軍頭銜的人做宣傳,殊不知國內現行太極拳比賽的規則和標準。
練太極拳要注重陰陽虛實的變化,太極拳的每個動作姿勢體現了陰和陽的變化,從中也能發現太極拳的意義。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就是以長拳和體操為標準的,所以太極拳比賽中拿到冠軍,不等於是真正的太極拳冠軍!而有這些所謂的太極拳冠軍教的東西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在所有太極拳的經典拳論上都說,太極拳是根據“太極的陰陽學說,結合中醫的經絡骨骼學說,融入道家的導引吐納之術”創立的。
所以說太極拳真正的核心是以太極的陰陽學說為理論依據,中醫的經絡骨骼學說為生理依據,以道家的導引吐納之術為練氣的方法,以武術拳架為載體的一種性命雙修的拳法。
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鬆
“鬆”,是48式太極拳的第一要義,是最本質的東西,貫串於始終,並且練拳時要鬆,發勁時也要鬆,它是所有技術行為的出發點。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區別於外家拳,才能練出獨有的彈簧勁。
當年有人曾問過澄甫師祖:“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將人發出那樣遠,打得那樣乾脆呢?”回答說:“我是鬆著勁打的!”也有人問過少侯師祖:“您發勁時是鬆鬆軟軟的樣子,如這樣子還能有勁嗎?”回答說:“就是因為鬆鬆軟軟的,打出的勁才非常大呢!”
那麼怎樣去練鬆勁呢,首先在練架子時鬆。練架子時每一個動作,都要使全身九大關節掌、拳、肘、腕、肩、腰、膝、腳鬆開來,而在定勢時更要注意鬆。
每個式子放鬆開以後,再接著往下練。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每勢在執行時要引導梢節往根節鬆,定勢時則是反過來從根節引導著往梢節鬆。
最後達到內外皆鬆,不但筋骨鬆了,肌肉鬆了,連內氣和精神也鬆了,這才是真正的“鬆”。而這一切主要是以意為之,沒有明師指點和較長時間的鍛鍊,是難以做到的。
另外,要知道區別“鬆”與“懈”。“鬆”是神舒體靜,但勁不丟,不但關節是開啟著的,肌肉也是舒展的,功夫到家後有一種蓬鬆的感覺;而“懈”則表現為精神委頓,勁全無,不但關節是閉合的,而肌肉也是萎縮的。習練者不可不深察之。
圓
“圓”,對於48式太極拳而論,既是體,又是用。
就內含陰陽魚的太極圓圈看,它是體,太極拳執行用勁的情況,與太極圓形相合,太極拳每一動作的起落旋轉,開合虛實,都是圓圈所構成,這也正是太極拳由此得名的緣故。
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卷首《太極圖弄圓歌》中說:“我有一丸,黑白相和。
雖是兩分,還是一個。大之莫載,小之莫破;無始無終,無右無左。八卦九疇,縱橫交錯;今古參前,乾坤在座。”
整個太極拳運動,就是陰陽互根而不斷變化消長的過程,太極拳的圓圈,大致有平圓、立圓、斜圓、大圓、小圓、雙S圓、圓中圓等,也即是“亂環術法”。
而就太極拳圓形運動剛柔相濟、虛實莫測、善發善化、善開善合、善動善靜、攻防兼備等方面來看,它又是用,而且是巧妙之用,所謂“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就是對太極拳運勁和技擊最高造詣的準確而又形象的描述。
而圓圈的軸心和根本是腰上的尾脊骨,田兆麟師說:圓圈以尾脊骨為根本。這就充分說明腰脊勁越圓越小,周身之勁也就越輕靈奇巧,速度也就越快,也就越能顯示太極拳出神入化的功夫!
正
“正”,是48式太極拳立身運動之本,通常與“中”連在一起,叫“中正”,在習練拳架和推手、技擊中,無一時一刻可以離開它。
《太極拳論》雲:“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十三勢歌》雲:“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頭頂懸”。
《十三勢行功要解》雲:“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這些都是強調立身中正的重要性。
中正安舒
首先要頭容正直,頭頂懸,舌頂上顎,雙目平視,神凝於耳。
其次,要注意雙肩的平齊鬆沉。
第三,要鬆腰、收腹、斂臀。
要想鬆腰,只須將腹部稍微一收即可。斂臀的方法是兩腿的股四頭肌稍用力,臀部前送使尾閭骨有向前托起小腹之意就行。
做到了以上三點,立身中正的最關鍵之處“尾閭中正”也就能做到,因為這樣由頭頂百會到尾閭會陰的一條線自然就垂直了。
太極拳的一切技術動作,如能都在立身中正的條件下進行,那末,自然神意安舒,支撐八面了。
沉與輕
“沉”與“輕”,一般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有輕,才有沉;有沉,才有輕。
虛領頂勁,就是拳中對輕的要求;氣沉丹田,則是沉的功能。而“沉”與“鬆”又有密切的聯絡,能鬆才能沉;不能鬆,也就沉不下去,只能流於“硬”與“浮”。
從深層看,“輕”既是太極拳的入手功夫,又是太極拳的最高造詣與境界。
從“輕”入手,可以避免僵硬之弊,而後一個“輕”,並非前一個“輕”的回覆,而是在更高階段上的昇華!據筆者淺見。
練太極功者要想臻至“輕”的造詣,必須做到技藝純熟,勁路順暢,神氣鼓盪,內外合一,周身一家,剛柔相濟,知己知彼,得機得勢,捨己從人,圓活自如,才能達到輕靈虛無,變化無常,隨意所之的最高境界。
昔年楊健侯太師祖常說:“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田師畢生奉為圭臬。
田師為澄甫師祖的《太極拳使用法》一書所作的“序”中就寫道:“尊師常談: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尊師”即指健侯太師祖,因田師自幼即被楊家收養,他稱健侯太師祖、少侯師祖、澄甫師祖均為老師。
後來,田師為王新午先生所著《太極拳闡宗》一書所寫的題詞,也是上面這四句話,可見它的重要性了。
目前,太極拳界論述各種理論和關於健身的文章較多,但是研究和探討太極拳核心技擊作用的文章卻較少,顯得美中不足。
練太極拳或教太極拳必須要明白的幾個原則
一、每一個動作必須能夠完全符合經典拳論和太極拳創立時的原理要求,即每招每式應具有太極陰陽之理,周身上下、手腳身背處處皆應虛實分明、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不斷轉換。
哪怕是最簡單的兩手開啟,其實都有開中有合的。如果不明陰陽之理,那就不能稱太極。
二、每個動作應符合人體骨骼的最佳受力點的原則才能保證經絡的通暢。太極名家陳鑫在他的著作《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說練太極拳很重要的一點是“骨節要對”。
“骨節要對”其實就是吻合人體骨骼最佳受力狀態。因為在拳架中吻合人體骨骼的最佳受力狀態,就是把樁功直接融入拳架當中,這又吻合了以前所說的練太極拳要樁步走架的說法。這時手的位置、腳的位置、身體的方向,有時差一釐米都不行。
就是所謂的“差之毫釐,繆以千里”,只有在拳架中有了這些特定的位置、角度、方向的要求後,才能意味著拳跟操和舞蹈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所謂拳打萬遍自顯神通,是指打準確的拳,廣播操做一輩子都不可能變成拳的。
三、我們再看太極拳著作的經典理論,太極拳的運動特點為節節貫穿,要求每一個動作都要體現節節貫穿,因為節節貫穿是太極拳最顯著的特點。
很多人都知道在《拳論》中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這句話,但要做到知行合一也不是件簡單的事,首先要知道這二句話的真正含義,其根在腳,關鍵是怎樣有根?如果在拳架中不吻合骨骼最佳受力狀態,那就很難有根。
同時又因為骨節沒對,也沒辦法一節一節貫穿出來,所以就沒辦法體現節節貫穿。另外,在做節節貫穿時的要領是一節一節貫穿的,也就是說在做節節貫穿時是有虛實變化的。
比如從肩貫穿到肘時,這時肘為實,而肩要從實轉為虛,貫穿到手時,肘就又從實轉為虛。
在一個手臂上就有實有虛,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這樣又吻合了太極的原理,俗話說無處不太極,就是說太極就是不斷的在虛實變化。又吻合了太極拳是相互矛盾而統一的運動這一說法。
四、再看太極拳著作的經典理論,說太極要求不丟不頂、以柔克剛、避實就虛,也就是說要在每個動作上都要體現不丟不頂、以柔克剛,但怎樣做到是關鍵!
大家都知道,練拳其實就是把一個人本能以外的動作用特殊的方法協調起來,再把協調起來的動作綜合起來變成一個人的條件反射。如果拳架動作不通過檢驗、不明拳理,那可能是在做操。
在練太極拳中有句諺語:“在練拳時無人當有人,在推手時有人當無人”。意思是說在練拳過程中感覺有人在推著,但其實光靠想象是沒有用的。
在易太極學拳就一定要先明理,為什麼要這樣做動作!而且一定要檢驗,把每個動作拆開,讓人推著把拳架動作給做出來,而且在過程中不能和對方頂,也不能被對方推出去。
但那時如果沒有吻合人體骨骼的最佳受力狀態,就很容易會被對方推出去,如果在拳架中沒有完美的運動曲線、沒有節節貫穿、沒有虛實變化,那就不可能讓推的人使不出力把動作做出來。
太極拳的訓練方法及其要領